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州白云机场低能见度气候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美平  敖淑珍 《气象科技》2003,31(3):163-166
利用广州白云机场1970~2000年逐时能见度观测资料,对白云机场低能见度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小于等于1km的低能见度有明显的8年周期变化,小于等于0.8kin和0.55km的低能见度主要振荡周期是6~10年;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能见度小于等于1km的日数有逐年上升趋势,其中90年代出现的日数明显偏多,80年代相对偏少;低能见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低能见度平均出现次数与持续时间明显成反比;造成低能见度障碍的天气现象仅有雾和雨。  相似文献   

2.
张智  陈玉华  周红 《干旱气象》2013,(4):714-719
利用1961~2012年宁夏22个气象台站逐日天气现象、能见度、相对湿度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最大熵谱分析、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宁夏各区域雾日数和霾日数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宁夏雾目数、霾日数均呈南北多、中间少的空间特征,但雾日数南部最多,而霾日数北部最多。近52a来,雾日数除南部山区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外,其他3个区域均呈增多趋势,而霾日数各区域均呈显著的增多趋势;另外,二者均有明显的阶段性演变特征,1961—1980年为明显偏少阶段,1981~2000年为波动变化阶段,2001年以后为明显偏多阶段;雾日数具有较明显的准7.5a,4.3a周期振荡,霾日数具有较明显的准4.6a、3,0a周期振荡;各区域雾日数与霾日数均未发生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3.
南京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累积百分率法、Ridit中值分析法、"非常好"能见度出现频率法以及平均能见度年际和季节变化法,对1980—2005年南京大气能见度年际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1980—1984年能见度呈上升趋势,1985年以后则在波动中呈明显下降趋势。26 a中,日均大气能见度最小值为0.55 km,最大值为29.25 km,平均值为8.59 km。大气能见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一日之中,14时最好,08时最差;一年之中,冬季能见度最低,夏季最高。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风速呈正相关,与温度和气压的相关性相对较小。PM10是影响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的首要污染物,通过对能见度与PM10平均质量浓度进行曲线拟合发现,二者呈负相关,复相关系数在秋季最高,夏季最低。由统计预报方程可知,空气污染和气象条件协同作用对能见度的影响在春季、秋季、冬季较为明显,夏季则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4.
李健  王澄海 《干旱气象》2014,(5):733-737
利用郑州机场近9 a(2004-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能见度的年、季节和日变化特征,并统计了低能见度出现的天数。结果表明:郑州机场年平均能见度仅为4 219 m,平均每年上升约69 m,秋季上升速率最快,冬季最慢,出现小于1500 m、800 m和600 m能见度的天数均呈下降趋势;能见度月际变化特征十分明显,春季平均能见度最好,秋季和冬季较差,低能见度出现的天数以秋、冬季较多,春、夏季较少;日变化特征除夏季外,春、秋、冬季能见度都呈现双峰双谷型变化,能见度16时最佳,凌晨4时最差。  相似文献   

5.
轮台县1961-2008年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轮台县气象局1961-2008年的年、季降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和降水相对变率统计方法,研究了近48a轮台县年、季降水量、降水相对变率及降水日数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平均以10.7mm/10a的速率增加;各季降水量平均以0.6-6.5mm/10a的速率增加;年降水相对变率以-6%/10a的速率减小;年降水日数以2.6d/10a的速率增加,各季降水日数以(0.1~1.2)d/10a的速率增加。  相似文献   

6.
天津武清能见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6年8~9月的野外观测资料,分析了天津武清区晴天能见度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能见度与细粒子(PM2.5)、大气污染物和大气相对湿度(RH)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大气平均能见度为6.3km,低于4km的时间段占50%;日变化表现为日出前(北京时间5时)能见度最低,约为2.6km,下午15时最高,约为11.1km;不同大气相对湿度下能见度与大气中细颗粒物浓度相关性不同;污染气体浓度与能见度呈反相关关系,φ(SO2)、φ(NO2)、φ(NO)、φ(NH3)和φ(CO)越高,能见度越低。  相似文献   

7.
兰州市城区大气烟尘污染的变化与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兰芳  李宗义 《气象》2004,30(8):53-56
利用1961-2001年有烟日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41年中,兰州市城区大气受烟尘污染的变化。结果表明:1961~1984年污染日在119-201天问徘徊;1985-1988年是污染“严重期”,年平均污染日达224天;1996-2001年为显著“好转期”,年平均污染日66天。一年中主要污染段是1月和11、12月,污染日占全年的49%。在污染日,大气水平能见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能见度最差,污染最严重的时间是11~14时。  相似文献   

8.
西安市低能见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西安市7个县市23 a的低能见度资料,统计分析西安市水平能见度小于1 km(低能见度)时空分布的气候特征以及23 a的日均、月均、季均、年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安低能见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变化,秋冬季明显高于春夏季,平原多于临近山区。分析了地形地貌、雾等因素对西安市低能见度的影响,得出影响西安低能见度的主要天气现象是雾。  相似文献   

9.
辽宁旅顺与山东龙口能见度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2-2011年渤海海峡两岸辽宁旅顺和山东龙口地面气象站能见度逐时观测资料,采用等级分析法,统计分析两地平均和分级能见度的年、月、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位于渤海北岸旅顺的年均能见度值高于渤海南岸的龙口,近10 a两地年均能见度均呈下降趋势,龙口年均能见度降低速度高于旅顺;各级能见度的时间百分比旅顺年际变化较大,而龙口相对稳定;一年中两地10月份月均能见度最高,旅顺月均最低能见度出现在7月,龙口出现在6月,两地能见度日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呈一波峰一波谷形势。通过分析天气现象及相关气象因子发现,两地出现低能见度(0-1 km)时,风场、温湿场特征均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大连气象站1980—2013年的能见度、天气现象、湿度、风等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频率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大连市能见度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34 a来,大连市能见度呈显著(α=0.01)的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1.4 km/10a。一年中秋季能见度最好,夏季能见度最差; 月最大值出现在10月,最小值在7月; 一日当中14时能见度最好,08时能见度最差;小于10.0 km的低能见度事件显著增加。大连市能见度的下降可能与雾霾天气增多、水汽压增加及风速的减小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华东地区能见度变化情况,利用1973—2020年的能见度数据、2014—2019年的气象要素和污染物浓度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分解、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能见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1973—2020年能见度呈显著(p<0.01)下降趋势,变化倾向率为-1.315 km/10a,季节之间存在差异,夏、秋季能见度下降速率较大分别为1.681 km/10a、1.443 km/10a;冬、春季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分别为1.092 km/10a、1.091 km/10a。其中,1973—2012年能见度呈显著(p<0.01)下降趋势,变化倾向率为-1.204 km/10a, 2013—2020年能见度呈不显著(p>0.05)增加趋势,变化倾向率为2.229 km/10a,近8年(2013—2020年)来能见度存在明显改善。(2)华东地区南部、北部能见度较好,中部能见度较差。EOF分解第1模态表明华东地区能见度整体变化趋势一致,第2模态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3)能见度与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2.

利用西安市7个县市23a的低能见度资料,统计分析西安市水平能见度小于1km(低能见度)时空分布的气候特征以及23a的日均、月均、季均、年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安低能见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变化,秋冬季明显高于春夏季,平原多于临近山区。分析了地形地貌、雾等因素对西安市低能见度的影响,得出影响西安低能见度的主要天气现象是雾。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霾日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山东省70个台站1961-2005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运用EOF等统计方法,对山东省45 a来霾日数时空变化的气候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年平均霾日空间分布呈现鲁中、鲁南的部分地区多,鲁北、半岛大部地区少的特点。霾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过去45 a,山东省霾日数总体具有较强的上升趋势,2000年后略下降;霾天气发生时能见度主要在5~10 km,相对湿度主要为70%~90%;霾日数的变化与气温成正比,与降水量、风速呈反比。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6—2018年环境、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宁波市北仑区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因素的相互关系,探讨污染空气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北仑区空气质量呈夏季好、春季次之、秋冬季最差的明显季节特征,冬夏季日变化为较明显的双峰双谷型,但冬季为后半夜上升、前半夜降低,上午上升、下午降低,夏季则反之,春夏季不明显。3 mm以上的雨日污染空气概率明显降低,中度污染时,随着污染加重,空气湿度随之增加;优良空气平均能见度为24.9 km,污染天气能见度下降到10.3 km,重度污染能见度仅为6 km,西南偏南风对北仑区大气污染最小,偏北到东北风污染最大。首要污染物主要是NO_2,PM_(2.5)较宁波市区偏低,但NO_2、SO_2浓度偏高。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3  
通过分析辽宁中部相对集中分布的5个城市群1987-2002年间的大气能见度、影响能见度的气象因子和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能见度与气象因子、污染物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等,得到以下结论:(1)各城市能见度有明显的月、季和年际变化特征,能见度月变化呈双峰型,第一个峰值在5月份,第二个峰值在9,10月份;冬季能见度的值最低,春、秋季高;本溪市的能见度在逐年变好;沈阳的能见度从1987-1997年逐年变好,1997年以后又逐年变差;其它城市的能见度呈逐年变差的趋势。(2)各城市影响能见度的气象因子的年际变化特征基本是一致的;5个城市TSP,SO2污染浓度年均值均呈下降趋势,NOx的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3)能见度与湿度、雾的相关关系都呈负相关且非常显著;与降雨量、风速及温度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与各种污染物的相关都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根据站点位置、城郊站间距离、资料累积时间、资料连续性等对辽宁省61个气象站进行筛选,进而分为城区站、近郊站、远郊站和乡村站4类。利用辽宁省1980—2013年每日02时、08时、14时和20时的能见度、相对湿度和逐日天气现象等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辽宁省城郊霾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城区、近郊和远郊月霾日变化与全省霾日变化均呈W型波动。平均月霾日近郊最高,为7.6 d,近郊和城区(6.8 d)明显高于远郊(4.9 d)和乡村(2.3 d)。四季相比,近郊季霾日最高,春夏秋冬分别为14.6 d、22.1 d、22.9 d和31.7 d,其次是城区、远郊和乡村。1980—2013年,城区、近郊、远郊和乡村年霾日与全省平均年霾日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城区最明显,其趋势率为-9.9 d/10 a,而近郊趋势率仅为-0.1 d/10 a。全省平均年代霾日呈微弱的递减趋势。城区年代霾日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近郊和远郊年代霾日呈波动中下降趋势。空间变化上,月、季、年和年代霾日空间变化较大,均呈多中心的空间变化态势,霾日大值中心和低值中心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是变化的。霾日第1和第2大值中心均出现在沈阳站和苏家屯站以及辽阳县站等城区站和近郊站,而霾日低值中心多为远郊站。霾日时空变化表明,近郊霾污染更为严重。城区、近郊和远郊典型代表站年霾日变化较大,与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根据部分气象台站1961-2006年期间的观测资料, 分析了鄂尔多斯高原地面太阳辐射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 也联系该地区云量、 降雨日数、 能见度、 沙尘暴日数和相对湿度等相关气象要素的资料的变化, 分析了该地区太阳辐射变化的可能原因以及这些变化对该地区太阳能资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高原地面太阳辐射的年变化与该地区天文辐射的变化基本一致, 夏季的云量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最强, 春季的沙尘气溶胶和较多的中高云量使该地区散射辐射的比例明显增加, 而直接辐射的比例明显减少; 近46年鄂尔多斯高原的地面太阳辐射量和直射比均呈总体减少的趋势, 但在1992年以后略微增加\.因太阳辐射变化的原因十分复杂, 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是需要的。  相似文献   

18.
导致空气质量变差的天气,并非只有雾和霾,还有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为更好地掌握咸阳地区空气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从而为政府治污降霾提供有力依据,将气象观测中能见度小于10 km的雾、霾、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影响空气质量的天气,统一定义为“广义雾霾日”,并将其划分为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4个等级。通过研究发现,咸阳市区“广义雾霾日”与实际污染日数的相关性比普通雾霾日的相关性更好,能更好地反映空气质量的变化状况。咸阳市区能见度与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对数负相关关系,即能见度越小空气质量越差,能见度越大空气质量越好,故“广义雾霾日”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咸阳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空间变化上,咸阳地区的“广义雾霾日”空间分布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兴平的最多,旬邑的最少。时间变化上,市区和旬邑“广义雾霾日”年际变化呈现减少的趋势,兴平的年际变化不明显,乾县的年际变化呈现增多的趋势。市区的“广义雾霾日”在10月至次年1月间较多,此期间恰好是市区风速较小、降水较少的时段;而“广义雾霾日”较少的时段内,市区的风速较高,降水较多。在“广义雾霾日”出现较多的时段内,重度等级日数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地区低能见度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利用近10年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1998年1月至2000年7月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1km低能见度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出现 低能见度的气象条件和污染状况,总结出北京地区<1km低能见度的季、日变化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和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20.
金丽娜  曲静  张雅斌  赵荣  翟园 《气象科技》2015,43(2):314-319
选用1971—2013年西安7个一般气象站和西安探空站资料,综合人工观测霾日记录、能见度小于10.0km、相对湿度小于80%的标准,分析霾的年代际、季和月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霾天气时风、降水、边界层等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西安年代际平均霾日呈"减-增-减-增"趋势;2西安是关中地区主要大气污染区,霾主要出现在冬季,多发区域基本维持在中东部;城市化对霾天气发生影响显著,呈市区、近郊多,远郊少的特点;3大部分霾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周;近95%霾出现在3.3m/s风速以下,一半以上霾天气风力小于1级;4霾日与雨日成反比,与连续无降水日数成正比,月均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低值区为4—9月,霾日数均不多;各月边界层高度和霾日数呈明显的反相关,冬季边界层低,霾日最多;5特殊的"盆地"地貌、风速逐年减小的气候变化趋势、城市工业污染加重等是造成西安霾天气形成并波动上升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