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一贫 《中国地名》2012,(10):70-71
锦州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远古以来,锦州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历代相传,人烟不绝,并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自春秋以来,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辽西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地名文化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并日益成为锦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2.
锦州是关内外的要道,辽西走廊的咽喉。古代是军事要塞,与中原及东北地区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联系。几千年来,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共同繁衍劳动,发展了锦州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唐朝大诗人杜甫曾写有“云帆转辽海,粳米来东吴”的诗句,说明了当时的辽宁地区已通过海运参与全国的经济交流。明朝永乐初年(公元1405年),令地方官府“择水草便处互市”,遂将广宁(今北宁)、开原广顺关、镇北关三地,开辟为马市。在马市上,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以其牲畜、皮毛、山珍、药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名》2010,(1):19-19
辽宁省黑山县有一大虎山。大虎山镇地处辽西走廊,隶属锦州市黑山县,东距省会沈阳市120千米,南距鞍山市124千米,北距阜新市90千米。西距锦州110千米。区域面积10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75亩,均为平原,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7.9℃,无霜期171天,年平均降水量570毫米,  相似文献   

4.
辽西走廊拥有丰富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在辽宁省政府发布《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辽西走廊可通过积极挖掘丰富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旅游扶贫战略实施,逐步实现区域均衡格局。辽西走廊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落实和生态文明建设。辽西走廊地区的自然保护区数量、类型以及地理位置都具有非常突出的生态旅游发展优势。为了促进辽西走廊地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未来需要采取5项对策:(1)政府重视、扶持;(2)地区、部门联合发展;(3)生态旅游精品打造;(4)客源市场开拓;(5)生态信用管理。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这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建好新农村就必须因地制宜,协调发展。辽西地区相对落后,在这样的地区建设新农村就必须从辽西的实际出发,全力推进辽西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一、辽西五市第一村基本情况及特征一是都处在城市边缘,有着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城郊地区交通发达,信息畅通,农民的思想观念超前,有利于村民利用城市工业优势、资源优势、信息优势发展经济。二是村办企业发展迅速,挑起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脊梁。这些村的固定资产都达到亿元以上,村集体年收入达100万…  相似文献   

6.
利用辽西北地区39个雨量站1971-2013年逐日降水资料,选取Z指数为指标,根据国家干旱等级标准和辽西北实际情况对不同等级干旱所对应的界限值进行修正,基于修正后的Z指数,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和Kriging空间插值法对辽西北地区春旱时空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辽西北地区春旱总频次各年代际变化中,大旱、重旱上升趋势明显,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春旱发生频次由8.1%上升到12.5%,重旱发生频次由3.6%上升到4.8%。周期变化中,辽西北春旱存在10 a左右的主周期。空间上,辽西北地区春旱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由南向北递增,春季各等级干旱高发区主要集中于朝阳市各县。  相似文献   

7.
辽宁西部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干湿状况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辽宁西部(简称辽西)是气候及生态环境脆弱区,因其特殊性使之成为相关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增温显著的辽西地区气候及地表干湿气候界线如何变化是本文研究的问题。应用1961—2004年辽宁省内52个气象站的温度、降水、湿度、风、日照等气候资料,分析了辽西近50 a来的气候变化特点,采用改进的Penman模型计算潜在蒸发量,讨论了其时空代表性及分布特征;进一步计算了干燥度指数,并在10 a代际尺度上详细分析了辽西干湿气候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辽西地区近44 a的总体气候变化趋势是气温升高、降水减少。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区域干湿气候界线波动显著,呈现出整体移动、南北异相波动的特征。干湿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为60年代最湿润;70年代北部明显变干,南部不明显;80年代干湿气候存在一次突变,半干旱与半湿润界线明显东移,为最干期;90年代又跳跃性西移,明显变湿,尤其在北部表现更为显著,接近60年代。辽西的气候干湿年代际变化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南季风波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地域性文化特色与区域旅游经济提升,借助MapInfo、Excel等技术手段,探讨了辽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层面以锦州、朝阳为中心圈,向东、西、南三方向呈现递减的非均衡分布特征,而微观层面分别以锦州市区、葫芦岛市区、朝阳市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洼县为中心,向市域内其他县市减少扩散;其级别结构特征以市级为主,省级次之,国家级与世界级的比例较少;其类型结构以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类为主,民间文学、曲艺、传统音乐、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偏少.就其影响因素而言,主要有流域的历史积淀性、多民族的文化交错性、地方政府的主导性、交通网络的推动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定量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市域和县域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利用设想,这将可能为非遗旅游景点(区)开发利用提供空间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辽宁省非遗旅游资源级别结构以省级非遗为主,类型结构以美术类和传统技艺类为主;(2)非遗旅游资源呈集聚分布状态。共形成以沈阳市区为中心的1个极核区、阜新、锦州、辽阳、鞍山、大连和丹东6市境内的5个高度密集区和岫岩满族自治县和新宾满族自治县等县境内的4个次级密集区;(3)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俗类非遗旅游资源高度集中,其他类型分布较为均衡。沈阳、大连、锦州和鞍山4市在数量和平均密度2个方面都在均值以上;(4)优势度分析结果显示沈阳市属于非遗旅游资源密集区,大连、鞍山、朝阳、锦州和本溪5市属于较密集区;(5)依据分析结果提出非遗旅游资源分区利用可行模式,各区可利用资源优势实行主体模式和辅助模式并存。  相似文献   

10.
何鑫  吴吉东  李颖  冯玉 《干旱区地理》2017,40(2):340-347
干旱是辽西地区最为频繁的自然灾害之一,已严重制约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以辽宁省西部作为研究区域,借助该区8个气象站点1960-2015年逐月气温、降水数据,计算年、季、月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并进行Mann-Kendall 趋势变化和ArcGIS空间可视化分析,揭示了辽西地区近56a气象干旱的时间变化趋势,以及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6a辽西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21世纪以来;季节干旱变化趋势不甚明显,各季节均有干旱发生,其中秋季干旱最严重;辽西各地区均有干旱发生,在年尺度、季尺度和月尺度下发生频率分布不均,总体呈西部频率高东部频率低的趋势;21世纪以来发生连续干旱次数较多,干旱发生强度呈现西南强,东北弱的分布特征,高值中心在建平。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周期发展的上升阶段,全国不仅呈现了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大调整,东北大振兴的全面均衡的发展格局,而且各地区之间互动发展的趋势逐步显现,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已经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本文在对锦州经济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以下问题的思考及对策。一、锦州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一五”期间,锦州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从全国来看,中央将东北作为新经济区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策和产业布局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大更高的发展平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省…  相似文献   

12.
继去年年初,省委书记李克强到辽西调研提出建设辽西沿海城市群的构想后,今年,省委、省政府又全面实施开发“五点一线”战略,当前,我们要实施好“五点一线”战略,促进辽宁大开放格局的形成重点应抓好以下四个工作:  相似文献   

13.
基于干燥度指数的辽西北土地风蚀荒漠化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济  杨秀春  李亚云  李金亚 《地理研究》2011,30(12):2239-2246
在土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剔除山地、丘陵、岗地、水域及建筑用地等类型,研究辽西北地区风蚀荒漠化问题,试图找到一条半湿润易旱的界线。研究以TM、MODIS影像为数据源,以多种植被指数为参考指标,运用决策树方法对研究区进行分类,结果显示:非荒漠化、轻度、中度、重度与极重度风蚀荒漠化面积分别占辽西北总面积的44.38%、25....  相似文献   

14.
近54年来辽西北地区降水与太阳黑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曹永强  刘佳佳  高璐 《地理科学》2015,35(8):1027-1032
根据1960~2013年辽西北地区50个雨量站逐日降水量数据和同期太阳黑子相对数数据,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对辽西北地区近54 a来的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采用Morlet小波分析技术分析了研究区降水量和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并计算了相应的小波系数。结果表明:辽西北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表现为微弱的下降趋势,突变点在1996~1997年之间,突变前后降水趋势由升转降。太阳黑子与降水距平值的负相关关系显著,且存在5 a的滞后性,对降水周期影响较小,与降水量相关关系复杂。  相似文献   

15.
《西部资源》2013,(4):52
历经5年的艰苦努力,辽西北地质勘查找矿成果显著。截至目前,辽西北三市新增矿产地51处,其中大型矿产地10处,中型矿产地17处,小型矿产地24处,新增煤炭资源量17亿吨,煤层气资源量66亿立方米,铁矿石资源量6788万吨,金资源量2.4吨,铜铅锌资源量7.9万吨,钼资源量1.7万吨以及硅灰石、石灰石、膨润土、石膏、高岭土、地热井等近20种矿产资源,为辽西北地区的经  相似文献   

16.
来到辽西的人,谁能不为白狼山所心动?山的前面还是山。古老的燕山山脉提起精神,从河北平原北侧的潮白河谷启程,越过努鲁儿虎山,向着蔚蓝的渤海湾,一口气跋涉了600余公里,历苍茫而雄浑,聚烟霞而秀气,在辽西建昌县城东5公里处,惊讶于原野的广袤,仰天一声长叹,白狼山拔地而  相似文献   

17.
二郎洞山位于锦州市太和区西北部,海拔313.8米。山为东西走向,蜿蜒2公里。素以风景优美,气候宜人驰名。从元代到现在,一直为锦州名胜。 据《盛京通志》记载:“二郎洞山在锦县(锦州)城北十五里山上有五洞,洞东北一潭深丈许。其东一泉上有玉皇阁,惟观音阁最高”。因山中有洞,早时洞内塑有传说中的二郎神像,  相似文献   

18.
辽宁沿海城市带空间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辽宁沿海城市带是中国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该区域城市群空间结构必然面临着转化与重组。本文以辽宁沿海城市带24个大、中、小城市为空间单元,分别从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网络通达性3方面讨论城市群集聚程度,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城市规模等级差异明显,首位城市垄断性强。通过构建规模指数模型,将该区域24个规模不等的城市分为4级,同级城市规模指数幅度变化不大,但是不同级别城市之间规模差异很明显。进一步运用首位度、分形理论等方法分析城市规模分布的空间特征,发现该区域城市首位分布明显,城镇规模分布较为松散,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程度较大。②经济发展格局具有明显的层序性,空间集聚现象显著。经济空间结构呈现非均衡分布状态,而且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具有相似发展水平的城市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集聚及两极分化现象,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布局于辽东半岛,而辽宁省西部以及东南部的经济极化现象较弱。③通达性空间分异明显,交通网络仍有很大发展潜力。通达性最优区域集中分布在该区域的几何中心以及辽东半岛地区,辽西、辽东南的通达性值普遍较高。④综合以上分析,发现辽宁沿海城市带空间结构为典型的条形核心—外围—边缘结构,具有大连、锦州、营口3个强中心,其中大连的极化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9.
锦州湾滩地动力地貌特征及其冲淤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锦州湾滩地动力地貌特征,海滩剖面形变,潮滩微地貌类型与横向分带性;并采用潮滩剖面重复水准测量、新老海图对比和210pb沉积速率测定等方法着重讨论了潮间浅滩和水下浅滩的冲淤变化。新老海图对比值为4-6mm/a,210pb沉积速率测定为1-5mm/a,湾内泥沙输沙量估算为2-4mm/a,三个量值基本接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名》2011,(12):24-25
关于锦州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锦州之名始于辽代,起源小凌河。据《奉天通志》载:“小凌河古名唐就水,又日参柳水,辽称小灵河。金、元易灵为凌,明迄今仍之,源出热河省凌源县,迳锦县城西北三里左受二郎泉河,又东南过北宁铁路,绕城西南而东,以其回旋如锦名日锦川,县名亦取于此”。据《明一统志》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