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所谓新構造,就是地质史上自新生代以来由地壳运动造成的地质構造。几十万万年的地球历史上是有过好多次普遍的地壳运动的,这完全由各时代地層间的不整合和不連續关系予以证明了。由于新生代地層往往还是松散的砂礫粘土,多分布在此较平坦的低地,而且极大多数都保持着原来沉積的水平位置而没  相似文献   

2.
地质思维的物质观和时空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现象是自然界长期发展,演化的结果,它们伴随地壳运动在时间,空间上发生有规律性的变化。研究和总结这些规律,必须动用正确的地思维。作者基于这种观点,结合具体实例,文中阐明了地质现象存在和发展的三个原理:层次原理、循环原理、重复原理以及三者的关系,同时指出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地质现象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3.
朱光礼 《地质论评》1965,23(6):512-513
本区这套陆相地层,上与早二迭世哲斯组呈断层接触,其下又被东苏花岗岩体侵入。因此,这套地层时代的确定,及其和哲斯组关系的解决,不仅直接有助于区测填图的顺利进行,而且可以正确认识内蒙地槽区的地质历史发展和东苏花岗岩体的侵入时代。  相似文献   

4.
彭琪瑞 《地质科学》1959,2(10):297-298
地质科学的研究任务基本上有两大内容:一是追溯地质现象的发展历史,一是推论地表以下的地质情况。两者都是要寻求和阐明地质体(岩石、矿物、矿石、古生物、地下水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质和量的变化。而所有地质现象演变的基本原因是物质的能量的变化。地壳运动,岩浆和变质作用,风化和沉积现象,成矿作用等,无一不是由于能量变化所致。变化的结果就使物质的总能量达到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程度,即暂时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5.
《甘肃地质》1985,(Z1):111-138
第一节 中祁连山西段中—晚元古代古地理概貌 一、地壳运动 中祁连山西段中—晚元古代地层同下伏下元古界、上覆寒武系之间未见直接接触关系,但中—上无古界内部各系之间的接触关系清楚。各系之间以假整合接触为主,也见有连续沉积,而且随着时代由老至新,剥蚀面愈来愈清楚。下面对本区及其邻区中—晚元古代时期地壳运动的分期和名称,各期地壳运动确定的主要依据、性质及影响范围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论大别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志强 《地质论评》1985,31(6):518-524
大别运动系由吴磊伯等于一九五八年创名,代表横跨鄂豫皖三省之大别山区太古代与元代之间所发生的一次地壳运动,以元古代佛子岭群和大古代大别群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为其创名的地质依据,但是吴磊伯等对此不整合接触关系没有提出可靠的证据。其后,虽有翟淳(1959)、  相似文献   

7.
加里东运动是发生于志留纪末期的一次全球规模的地壳运动,相应地在中国南部以广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称为广西运动。而志留系与泥盆系间的平行不整合,以及不整合前的古构造、古地理变迁是加里东运动在贵州的主要地层学效应。经过有关教学、科研、生产部门地质工作者长期研究,认定加里东运动是贵州地质历史发展中的一次重要地质事件。本文在前  相似文献   

8.
地震是现代地壳运动的表现之一, 现代地壳运动还表现在许多地质和地貌特征上, 因此研究新构造运动的地质、地貌标志对了解该区的地震活动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地质概况南岭及其邻区包括了所谓"江南地轴"和"华南加里东褶皱系"(苏、浙、皖部分除外)的广大地域(以下简称本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这个区域经历过长期的、复杂的、多阶段的发展过程.区域地壳运动具有明显的多旋回性,其发生和发展都是不平衡的.每一构造运动旋回所波及的范围及其在地质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都各有明显的差别.总的看来,自西向东、由北向南,随着新的构造运动逐渐加强,断裂活动愈演愈烈,岩浆活动愈加频繁,其强度不断增大,侵入时代越新.岩浆活动与多旋回的地壳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雪峰期(包括更老的四堡期)到燕山期,每一旋回或每一幕次的地壳运动,几乎都伴有岩浆活动,岩浆活动的强度与构  相似文献   

10.
矿床是地壳(包括上地幔)演化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在特殊地质条件下产生的复杂地质体。所以,矿床不是随意就可以找到的。 地壳运动导致了元素的迁移和聚集,从而造成了各式各样的成岩成矿作用。而所有这些作用都是具有一定的时间(地质时代和层序)演化和一定的空间(包括一系列形变史)分布规律的。研究形成矿床的特殊条件就是从岩石、构造、地层等矿床地质背景的  相似文献   

11.
扬子陆块北缘长达20多亿年的地质历史由绘了一个陆亮明晰的单向演化过程,并给我们提出了一些用现有学说难以解释的问题。本文试图以这些资料为起点,吸收板块构造和其它学说总结的基本事实及新的研究进展,从天体运动的角度出发,研究地球的圈层结构、质量分布与地壳运动、地壳演化,提出了一个源于旋转拖拉力的地壳运动形式。  相似文献   

12.
论龙门山彭灌杂岩体的构造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位于龙门山中段的彭灌杂岩是一个巨大的岩性复杂的地质体,形成于前寒武纪时期。剖面研究和1:5万区域地质填图表明,它是处于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中的一个构造变形十分强烈 构造片体,是推覆过程中经受了强烈改造的一个古老杂岩体的外来岩块。其接触关系和侵位方式均属构造成因,仅在片体内部局部保留原始热侵位特征。杂岩体内部的变形特征均属印支-喜马拉雅期的构造形迹。  相似文献   

13.
地壳运动是现代地质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历来是地质科学联系实际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之一,也是地质工作,特别是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工作经常遇到而又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正确地鉴定地壳运动时期及其性质,合理地划分构造旋迴及其幕次,具体  相似文献   

14.
喜马拉雅地区沉积盖层底砾岩的新发现   总被引:2,自引:10,他引:2  
多种地质证据表明,藏南喜马拉雅地区大地构造位置隶属于冈瓦纳超级古大陆和印度板块的北部边缘。有关喜马拉雅地区变质基底与沉积盖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地质学界关注的焦点。由于受到后期藏南拆离系(STDS)的大规模改造,在喜马拉雅北坡东西方向约2000km范围内,基底与盖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多为断层接触。长期以来,该接触关系由于没有取得足够的地质证据而众说纷纭。2000年以来,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组织实施的1∶25万聂拉木县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在老定日南新发现了一套沉积盖层底砾岩残留地质体,底砾岩地质体顶、…  相似文献   

15.
西天山伊宁地块主褶皱幕鄯善运动的确立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层不整合接触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及鉴定地壳运动特征和运动时期的重要依据,主褶皱幕是一造山带多幕构造运动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最为重要的一次构造运动。天山的构造运动幕次多且因地而异,前人认识多有分歧,也没有确立主褶皱幕。伊宁地块伊什基里克山一带上、下石炭统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在岩石组合、沉积环境、古生物地理区系、构造样式、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等方面差异最为显著,凸显了鄯善运动对区内构造格架和盆山演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是主褶皱幕。鄯善运动记录了西天山沟—弧—盆格局消亡,天山残余小洋盆终结,塔里木板块和准噶尔板块最终拼合在一起,形成了统一大陆的重要演化信息。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地质》2015,(Z1):268-268
<正>北京地区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历史悠久,已有150余年的历史,素有中国地质工作"摇篮"之称,其地球演化是华北地壳运动和演化历史的缩影,经过近30亿年的地壳运动和沧桑变迁,遗留有丰富的地质遗迹。北京市专门针对地质遗迹的地质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近10余年来,陆续开展了两轮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调查发现3大类12类50处重要地质遗迹,基本摸清了全市地质遗迹资源的家底;申报建立了8处地质公园,  相似文献   

17.
翁金桃 《中国岩溶》1996,15(1):74-82
中国古喀斯特的形成受大地构造演化和古地理位置的控制,本文结合中国地壳运动的特点,概述中国各地质历史时期发育的古喀斯特。并根据古地磁资料所恢复的古地理位置及所保留的喀斯形态组合等,讨论了古环境。根据大地构造的演化,中国地质历史上发育的古喀斯特,可划分为5个主要时期,即元古代喀斯特发育时期,早古生代喀斯特发育时期,晚古生长喀斯特发育时期,中生代喀斯特发时期和第三纪喀斯特发育时期。根据古地磁资料所恢复的  相似文献   

18.
西秦岭党川地区花岗岩体的"解体"及同位素年龄证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复式花岗岩体(岩基)的“解体”是客观地质事实的反映。通过详细的岩石学特征、接触关系、形变及变质特征研究.西秦岭党川地区的花岗岩体可解体为吴砦、太碌、大堡、石门、党川、火炎山、百花7个岩体。其同位素年龄依次为174Ma、212Ma、225Ma、280Ma、391Ma、399Ma和430Ma。近年来的地质填图已经证实.各岩体间均为侵入接触关系.解体地质依据充分。岩体的解体反映了岩浆活动的特征,对进一步研究岩浆事件、成矿事件和构造演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旋扭构造     
地壳运动问题,是地质工作者间至今仍在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各人依据的材料不同,考虑问题的逻辑步骤不同,认识上产生分歧那就必不可免。对自然现象认真的科学探讨,应当追踪求源,从现象追索到事物的本质。对地壳运动来说,我们应该主要依据哪些证据?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进行研究?李四光教授从本世纪  相似文献   

20.
地质作用的驱动力和大地构造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明 《世界地质》2002,21(3):209-217
地质作用的驱动力是产生地壳运动的根本原因,对地质作用驱动力,尤其是驱动力作用方式观点上的分歧是出现众多大地构造学派的主要原因,也是当今大地构造学研究的特点和前缘,板块构造理论是当今大地构造学的主流;地幔柱构造则是对它的重要补充,地球动力学与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将有助于大地构造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