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陇南山区白龙江流域立体农业结构优化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利用陇南山区白龙江流域的垂直农业气候资源,本文对这一流域海拔2500m以下的4个垂直农业气候层分别建立农业结构优化模型,得出优化方案。按照优化方案,各种指标的完成程度均优于现状农业结构。研究结果可作为当地农业自然资源开发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据我国农业气候调查和考察资料,分析不同山区光热水农业气候变量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变化规律,提出山地农业气候资源具有立体性、多层性、多样性和多宜性的特征,建立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垂直分层模式;据人力、物力、耕地、物价等社会条件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约束,应用系统决策寻找山区不同层次最佳的作物布局和农作制,探讨农业合理布局的生态气候效益及开发山区资源优势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李植斌 《热带地理》1995,15(4):321-327
湖南省冬半年光温资源比较丰富,水量充足,暖区、暖带分形广,面积大,洪涝、干旱及病虫害少,冬季农业容易获得高产和稳产,冬种作物品种多,可开发利用的冬闲耕地和滩地面积广。本文分析了冬半年气候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冬季农业的意义和潜力,并对充分利用冬半年气候资源,大力发展冬季农业的措施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广东农业气候带划分与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涂悦贤  杨桂萍 《热带地理》1996,16(3):212-219
本文论述了广东农业气候带的划分依据,根据各地带的农业气候特点,提出发展区域化农业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60年来中国农业水热气候条件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1951-2010年中国824个气象站点逐日观测数据选取与农作物生长密切相关的农业气候指标,按照年代将各指标站点数据空间化,求取前后期数据变化差值,分析中国农业水热气候条件的时空变化;进而对农业水热气候条件进行线性拟合,分析农业气候变化倾向。研究发现:60年来全国年平均气温、0℃积温和最冷月平均气温等值线均在不同程度上向北迁移,三者在全国大部分区域表现为显著增加趋势;全国最热月平均气温分成明显的下降和上升区,显著上升区集中在东北地区、内蒙古高原与东南沿海,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下降区;全国年降水量的增加趋势并没有通过显著检验。虽然对中国农业分布格局至关重要的400 mm等降水量线南段和800 mm等降水量线在整体上相对稳定,但是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最热月平均气温的下降趋势和最冷月平均气温等值线尤其是0℃等值线逐渐从秦岭—淮河一带北移到黄河一线,这对中国作物的分布、耕作制度等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温、低温与农作物生长期热量供应以及水分的复杂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将因区域差异与作物种类而变化,后续的研究可以考虑更多因素来分析农作物的适宜种植范围及区域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  相似文献   

6.
赵莹雪 《热带地理》2003,23(2):158-161
利用五华县统计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相关分析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广东山区县域农业发展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并对其重要性进行排序,得出主要驱动因子及其重要程度依次为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投入、农业科技.依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研究区农业发展的思路,包括发展山区现代生态农业;依据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结构;以农村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相似文献   

7.
以农业干旱发生时所引起的若干地表特征变化为依坦,分别从土壤水分、植被水分、冠层温度和作物形态4方面,对现有主要农业干旱遥感监测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了各种模型的优缺点,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其中土壤水分变化类指数比较适宜于农业旱情预警及土壤干旱型农业旱情的监测;冠层温度变化类指数不仅适宜于农业旱情预警,更适宜于农业旱情监测;作物形态及绿度变化和植被水分变化类指数,较适宜于农业旱灾的预警以及灾后评估。  相似文献   

8.
农业区域开发是现代农业开发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特点是整体性、商品性、综合性和科学性.其开发内容比以往农业开发有相当的扩展。以农业商品市场开发,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发为主要内容,并辅以种养业开发,农业生产条件开发,农业服务体系建立、农业科技开发等。商品经济原则是农业区域开发的首要原则,其次才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协调原则,从区情出发原则,分层实施原则和系列开发原则等.在农业区域开发规划和示范方面,则强调规划的科学性和示范的思路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漳平市永福镇为例,分析了福建中高海拔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认为该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大优势,恰是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劣势的高海拔低气温;并结合农业生产实践,进一步提出了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化劣势为优势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周道玮  王婷  王智颖  李强  黄迎新 《地理科学》2020,40(10):1731-1741
为了草地农业区域优化发展,依W Koppen世界气候分类途径,进行了中国气候分类及草地农业气候分区,依据相应途径,制作了中国饲草寒冷度分区图和中国饲草炎热度分区图,分析了各饲草气候区适宜的饲草作物种类及管理对策。中国气候及草地农业气候有17个类型,归并为6个饲草气候系统,中国饲草寒冷度分11个区,中国饲草炎热度分8个区。每个气候系统及寒冷度分区和炎热度分区内,分别有适宜的饲草作物,其评价标准为:生态适应、生长状态正常、发挥潜在遗传产量、有经济效益。干旱饲草气候系统发展低密度放牧饲养,湿润饲草气候系统发展规模化集约饲养,为中国草地畜牧业生产模式的基本理论选择。  相似文献   

11.
尹东 《山地学报》2005,23(3):348-352
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方法,综合考虑自然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分析并提出陇南山区白龙江流域各垂直气候层中农业各部门的优先发展顺序,为山区大农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曾尊固  熊宁  沈思保 《地理研究》2000,19(2):120-127
以江苏省海安县为例,依据实地调研获取的信息,追踪较发达地区农村经济从多种经营-支柱产业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演进历程,分析其农业产业化的特征,并以禽蛋和茧丝绸业为重点总结较发达地区农业大县农业产业化的地域模式。  相似文献   

13.
陕北榆林市既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又是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的危急区。如何在气 候干旱化背景下围绕事关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导因素———水资源, 实现能源矿产资源可持 续开发, 保障基地的稳定发展是关系能源重化工基地生死存亡并危及国家能源安全的大事。本文 通过分析研究区气候变化及区域产业发展面临的各类问题, 提出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以保护 性利用水资源为核心, 因地制宜地选用发展农业对策, 促进能源矿产资源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14.
根据漫湾、大朝山电站移民安置的经验和教训,在云南省高山峡谷区建大型水电站,开发性移民主要应做到:移民安置必须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应尽量外迁农业安置:补偿和开发扶持相结合;正确选择移民安置区;合理确定移民的土地,给移民提供生产基地;统一规划建设适用坚固的住房和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为移民发展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引导和帮助移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建立统一有效的移民管理体制,实现依法移民。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小黎 《热带地理》2004,24(1):23-27
珠江三角洲作为全国著名的农业区,近年来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中,农业的发展受耕地锐减、环境污染、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等因素的制约.为适应城市化的要求和发挥地域优势,本区农业必须持续发展,为此应加速实现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商品化生产基地,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同时,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保护农业用地和生态环境,建立农业产业化保障体系,做好农业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工作,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民勤“2010.4.24”黑风天气过程的稳定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4月24日民勤出现黑风天气,给当地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利用民勤黑风发生前后2010年4月24日08时~25日08时的探空观测资料,对大气不稳定能量、热力参数“V—3θ”和动力参数“相对风暴水平螺旋度”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黑风发生时,民勤近地面存在正不稳定能量,促使黑风在近地面层爆发性发展,使沙尘粒子在正不稳定能量区聚积,形成黑风墙。民勤黑风爆发前和爆发时大气温湿结构呈现出上湿下干的分布特征,低层湿度较小不利于降水产生,为沙尘扬起提供了较好的垂直方向的环境场条件;黑风爆发前大气层结500 hPa以下风场的垂直分布形成顺时针滚流,为对流性不稳定层结,气层有利于黑风生成和发展;黑风过境后,风场的垂直分布顺时针滚流下降至700 hPa以下,说明大气层结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变薄、减弱,700~500 hPa存在逆时针滚流,抑制上升运动,预示黑风将减弱。黑风爆发期间在河西走廊中部存在一个相对风暴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中心值达到-870 m2 /s2,远小于强沙尘暴发生的临界值-600 m2 /s2,沙尘暴的强度与相对风暴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当民勤测站的相对风暴水平螺旋度<0,其上游存在≤-600 m2 /s2的最小中心时,民勤测站将出现强沙尘暴;当民勤测站的螺旋度<0,其上游存在正值中心时,下游存在负值中心时,民勤测站的沙尘暴结束,能见度好转。  相似文献   

17.
黑河流域水体化学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刘蔚  王涛  高晓清  苏永红 《中国沙漠》2004,24(6):755-762
通过对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黑河的降水、地表水、地下水样的水体进行化学分析, 得出以下初步的结论: 大气降水的共同特征是矿化度低, 但离子含量和化学组成在流域上、中、下游不近相同; 地表水体化学特征分异规律为高山冰雪寒冷带、高山草甸带、山地森林灌丛带、山地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地下水体化学特征分异规律为山区裂隙水及山前砾石带重碳酸盐带, 山前冲、洪积、湖积平原硫酸盐带, 荒漠区及积盐洼地氯化物带。  相似文献   

18.
天山北坡农田防护林合理灌溉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天山北坡箭杆杨成林农田防护林带进行了灌溉量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计算出其净灌溉需水量,确定了本区域新的灌溉制度并对农田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土壤物质迁移与积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横断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中部的土壤断面为研究对象,应用土壤地球化学观点,讨论了交界带土壤物质迁移和积累规律。自西向东,随着海拔下降,土壤表层硅铝率逐渐增大,大部分土壤表层物质遵循迁移-积累-迁移-积累规律;“暖坡”地带是交界土壤地球化学活跃地段。并讨论了土壤物质迁移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