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四川黄龙钙华CO2成因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气体成分、泉口出露地质特征、CO2动态变化规律等,对黄龙钙华的热成因论进行了讨论,认为黄龙地区不具备喷出幔源气体的地质结构。黄龙钙华是地壳表层地质作用高寒岩溶形成的产物,即冷成因。  相似文献   

2.
黄龙钙华纹层石特征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究黄龙钙华纹层石剖面褐-白相间混积纹层的特征与成因,对黄龙钙华样品进行了采集和分析。通过微波消解法分析不同颜色纹层钙华样品有机碳含量,并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元素分析仪等对样品的晶相、形貌、元素和Mg/Ca比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龙钙华褐-白纹层有机碳含量、Mg/Ca比存在明显差异,褐色纹层有机碳含量、Mg/Ca分别高于相邻的白色纹层,有机碳的含量随着沉积顺序(由老到新)逐渐变大。钙华剖面年层中的褐-白相间纹层不仅受到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影响,还受不同温度、水动力等气候因素的调控,即黄龙钙华剖面年层中出现褐-白相间纹层为生物-气候双成因。其结果可为寻找黄龙钙华沉积过程中生物参与证据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九寨沟黄龙地区钙华漏斗的特征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九寨沟黄龙地区广泛发育着钙华滩流、湖泊、瀑布、洞穴与漏斗。本文对钙华漏斗进行了特征描述和成因分析,并将其与钙华池、盆特征进行了对比,进而得出钙华漏斗导致九寨沟地区景观水量减少的结论,并提出解决这一重要问题的办法是工程堵漏。本文对九寨沟黄龙地区景观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川东黄龙组角砾岩成因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关于川东黄龙组中广泛发育的碳酸盐质角砾岩成因历来争议较大,经作者研究认为主要有准同干化破碎、膏盐溶和古岩溶3种成因类型。各类型地质产状、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各不相同,其中与天然气储层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发育最为广泛的岩溶角砾岩,它是确定和预测、评价黄龙组古溶型储层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5.
基于钙均衡估算黄龙钙华沉积速率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胥良  姜泽凡 《中国岩溶》2007,26(2):132-136
从黄龙钙华的成因研究出发,结合地质历史分析及长观资料对核心景区景观水系统的相对稳定性作出了评价。通过对景观水中钙离子及其它组分含量在时间及空间上变化特征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钙离子含量在时间上的相对稳定以及在空间上自上游而下逐渐降低的规律,这为采用钙均衡模式来研究钙华堆积区内的年沉积量提供了重要保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同位素测年、物探、测绘等综合手段对钙华堆积区内的历史与现代的平均沉积速率进行系统研究,并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比,验证了钙均衡模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计算结果表明,黄龙核心景区钙华的平均沉积速率为1~ 4. 86mm /a。   相似文献   

6.
余志伟 《沉积学报》1988,6(3):60-69
本文主要讨论了萍乐坳陷西部中石炭统黄龙组白云岩的成因,着重对白云岩的成因类型及成因模式进行探讨,不同类型白云岩的岩石结构,构造特征具有明显的不同,通过镜下鉴定、氧碳同位素值及微量元素--锶的变化特征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白云岩属交代成因的而不是原生白云岩;白云岩的成因类型可划分为准同生白云岩和成岩白云岩;白云岩的成因模式分别为超咸水白云岩模式和混合水白云岩模式。  相似文献   

7.
黄龙CO_2成因质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不同岩溶动力系统的碳稳定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一文中,笔者提出黄龙系统的CO_2可能是深部岩浆起源及灰岩遇高温分解产生的CO_2的混合物,初步计算结果,来自岩浆的CO_2占77%。据现有文献资料,这是首次提出的黄龙CO_2来自地球内部属深源CO_2的看法,它不仅对黄龙钙华的成因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而且也为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的关系提供了新的信息。但是,在分析了该文所列资料后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1)黄龙沟从上游到下游8个水点的δ~(13)C值有两个特点,一是分布区间窄,集中在2.0‰~3.7‰之间,另一是数值大,全部大于0。表明碳同位素非常重。这一测试结果,显然与目前公认的幔源CO_2的δ~(13)C值不在一个级别上。幔源碳的δ~(13)C值主要是通过金刚石、岩浆碳酸岩及幔源岩石的气液包裹体的研究获得的,目前公认的幔源碳的δ~(13)C值变化在-4.7‰~-8.0‰之间,平均值约为-5‰,云南腾冲热水中的碳同位素,在总计48个δ~(13)C数据中,-2.4‰~-8.0‰之间的有32个,占数据总数的66%,平均值为  相似文献   

8.
松潘黄龙水循环及钙华景观成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松潘黄龙风景名胜区主景区黄龙寺沟运用水均衡原理和水化学系统分析,并结合天然同位表示综技术,初步查明了黄龙水循环规律,确立黄龙钙华的源泉为转花泉,其源泉来源于大气降水,并经深循环补给。进而阐明了钙华的形成与演化,建立了黄龙水循环模式,用于保护和合理开发松潘黄龙自然景观资料,使之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四川黄龙钙华藻类及其生物岩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探索黄龙钙华的生物成因角度出发,对黄龙钙华藻类进行了采集、鉴定和分析,并对钙华藻类的生物岩溶作用做了初步探讨。研究得出黄龙钙华藻类分属于4门19属86种,优势种属为Tolypothrix属、Gloeocapsa属和Cymbella属。黄龙景区不同环境区域的优势藻类有所不同,藻类参与的碳酸盐沉积在不同岩溶景观中所起作用也有所差异。其中蓝藻参与的碳酸盐沉积主要表现于黄龙钙华坝景观的形成过程中,由硅藻参与碳酸盐沉积主要表现于斜坡滩华景观的形成过程中。藻类既能在钙华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藻类的生长也能侵蚀破坏钙华景观,在长期缺乏岩溶水补给的条件下,藻类对钙华景观的破坏性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金矿床成因分类历史的简单回顾和对国内外流行的主要金矿床成因分类方案的简要介绍认为:(1)不同历史阶段的金矿床成因分类方案集中反映人们对金矿床成因的研究和认识水平,有一个的历史发度过程;(2)由于分类的原则与依据不同导致分类的不统一;(3)变质岩区热液金矿床的成因归属问题是当前金矿床成因分类争议的焦点之一;(4)金矿床成因分类既体现成矿理论研究成果,又是勘查评价的依据,每一成因类型实质上是指导勘查评价的一个模型;(5)我国金矿床类型齐全,具有良好的资源前景和找矿远景,在加强地质类比的同时要重视起类型的预测评价;(6)要重视我国学者提出的成矿系列理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晓生 《地质学刊》2012,(3):249-249
黄龙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毗邻九寨沟,总面积1340km2。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m,从顶峰流下的雪水汇聚成溪,沿石钟乳山坡倾泻而下,跌宕起伏,形成众多的瀑布悬流,这些瀑布泻落至山腰处,便散落聚积,从而在黄龙沟内形成了3000余个碧透斑澜的彩池,大者千余平方米,小者仅几平方米,千姿万态。池水清净,深浅不一,有的地方色彩鲜艳,仿佛彩锦。黄龙景区以规模宏大、类型繁多、结构奇巧、色彩丰艳的地表钙华景观为特色。黄龙钙华景观包括:钙华  相似文献   

12.
黄龙钙华水来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龙钙华水的来源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是深层地下水,还是浅层地下水?一直是部分学者争论的话题.本文通过对黄龙地区地质环境条件、水系统及不同水化学特征对比研究,认为黄龙钙华水的主要来源为深层地下水,并根据钙华源泉水的温度及化学成分估算出这种地下水的循环深度为200~250 m.  相似文献   

13.
刘学通 《地质论评》1986,32(4):384-389
本文在阐述成因地质模型法的基本原理及与其它地质理论的联系、矿产资源预测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等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成因地质模型法在矿产普查勘探中的作用,提出了成因地质模型法不仅是当前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的最佳方法,而且可能是矿产资源预测评价方法的发展方向;不仅是研究矿产成因、探讨矿床成因分类的好方法,而且可能是通过“四维空间”全面研究矿床形成机理的普遍适用的综合性地质成矿理论。  相似文献   

14.
在雪宝顶北麓的黄龙地区新发现的鲕状钙华包壳粒,是高寒区钙华形成环境中产出的一类典型陆相包覆颗粒构造。通过系统采样鲕状包壳粒沉积剖面,并借助常规显微镜、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等,揭示出鲕状钙华包壳粒的矿物组分、微观结构等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的鲕状钙华包壳粒分为同心圆状、同心圆—放射状、薄壁同心圆状3种基本类型,包壳粒核部是由异地的钙华碎屑构成,外壳层是由泥晶与微亮晶方解石纹层围绕核部逐层形成的圈层构造;微观特征显示泥晶层无明显微生物成因发育特征。鲕状钙华包壳粒的微观形态与组构特征反映出壳体中的泥晶圈层可能形成于相对深的静水环境,亮晶圈层可能形成于浅水高能环境,鲕状钙华包壳粒的成因偏于鲕类而非核形石类。   相似文献   

15.
四川黄龙沟景区钙华的起源和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6  
对四川黄龙沟钙华景区的水化学测试发现,形成黄龙沟钙华的泉水具有很高的Ca^2 和HC03^-离子浓度,相应地,泉水的C02分压显著高于大气和土壤生物成因所能产生的C02分压。结合泉水出露的地质条件和泉口C02气体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6.8‰)的分析,进一步发现,高C02分压与深部成因的C02有关。可见,黄龙沟钙华属于热成因类钙华,而非原来普遍认为的“是气候岩溶作用的产物”。此外,黄龙沟钙华的大量出现与水中方解石的迅速沉积、Ca^2 和HC03^-浓度的大量降低有关。随着地下水自泉口出露,由于水的C02分压远高于大气,水中C02大量释放于大气,结果水的pH值迅速升高,方解石饱和指数由泉口的负值很快转变为高的正值,为方解石的沉积奠定了必要的物理化学基础。放置于水中的大理岩石片观测表明,流速较快的边石坝处的方解石沉积速率是其附近水池内的2—5倍,这清楚地显示了水动力条件对沉积速率的控制。进一步根据DBL理论模型分析发现,水动力条件对方解石沉积速率的控制在于其对固液界面间扩散边界层(DBL)厚度的影响,流速愈快,DBL厚度愈薄。且DBL厚度最终制约着沉积表面的化学组成浓度,即厚度愈小,表面H^ 浓度愈低(或pH愈高)、方解石饱和指数愈高,进而方解石沉积愈快。  相似文献   

16.
经过10余年的持续积累和研究探索,由刘传正博士带领的学术团队完成的《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专著已由地质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代表着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该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三个空间尺度的进展。一是大尺度范围,即整个三峡库区涉及的19县(区)行政管辖范围(54462km2)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二是中尺度范围,即长江三峡江段(约4000km2)复杂斜坡(滑坡)的成因问题。三是小尺度范围,即巴东县新城区所在的扇形大斜坡(约18km2)的地质结构、成因和地质环境质量研究。在大尺度范围,在理论上提出了地质灾害区域评价研究“发育度”、“潜势度  相似文献   

17.
钙华是自然界重要的岩溶碳酸盐沉淀之一,其形成过程往往受到生命活动的影响,弄清钙华生物沉积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钙华微岩相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本文以黄龙-九寨沟钙华形成为例,阐述黄龙-九寨沟现代钙华纳米结晶特征、纳米钙华的生长和集合体形态,分析模拟实验中生物有机质对钙华生长和形貌的调控原因,揭示了生物活动和代谢产物对纳米钙华成核、生长及钙华晶体形貌的调控两途径四阶段机制;为探究钙华成因、碳酸钙生长调控机制、钙华退化的因素及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钙华景观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结构,共生组合及分布规律无不与原岩性质及沉积环境有关,深入研究矿物的成因对揭示原始成岩环境及地质体的演变过程,探讨地质体的成因,进而对成岩成矿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指导找矿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各有关单位对海南石碌铁钴铜矿床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我们对某些变质  相似文献   

19.
异剥钙榴岩及其岩石成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剥钙榴岩作为一种特殊的交代变质岩,绝大多数与超镁铁岩的蛇纹石化有关,是超镁铁岩蛇纹石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富钙流体对与其伴生的相关岩石进行钙交代的结果。蛇纹石化的超镁铁岩或为蛇绿岩的端员组分,或为太古代绿岩带、阿拉斯加型和阿尔卑斯型等其它成因类型的超镁铁岩。它们多为纯橄榄岩、方辉橄榄岩和辉石岩等。异剥钙榴岩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超镁铁岩的蛇纹石化作用和钙交代程度,而与超镁铁岩的成因类型、构造属性和时代归属没有多大的关系。那种将异剥钙榴岩片面地看成蛇绿岩的组成部分或者作为鉴别蛇绿岩辅助标志的观点需要改正。  相似文献   

20.
何家山滑坡成因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成因机制分析,对何家山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定性评价。利用工程地质类比法选取参数,对各种状态下的滑坡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