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以1985、1995、2005、2015年4期Landsat TM/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提取了小兴安岭地区湿地信息以及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采用动态度模型、重心迁移模型、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近30年小兴安岭地区沼泽湿地的面积变化及其变化速度、重心变化、土地利用转移和沼泽湿地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与1985年相比,2015年研究区内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12 751.62 km~2,退化的湿地主要向林地和耕地转变;湿地重心整体向北偏西70.72°方向迁移;黑河大部分地区沼泽湿地变化率小于小兴安岭全区的变化率;伊春东南部及鹤岗全区的沼泽湿地面积变化动态度较高,湿地恢复和退化两极分化明显;沼泽湿地面积动态度受气温和相对湿度等自然因素影响,生产总值、粮食产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人口等社会经济因素是沼泽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嫩江下游沼泽湿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嫩江下游地区年平均气温上升、湿润度逐渐下降、降水量减少、年径流减少等原因导致了沼泽湿地面积大量减少。沼泽湿地减少的面积距主要公路和铁路的最短距离成幂指数关系;与主要城市最短距离的e指数关系并不显著。人口增长、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类对眼前利益的追逐是沼泽开垦为耕地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河流域近50年来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结合塔里木河流域近50年来水文、植被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方法估算人为因素对流域地表径流的影响,通过相关和主成分分析等数学方法分析人类活动诸因子与流域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上游源流区的地表径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没有减少,且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塔里木河干流地表径流量减少是人类活动所致;人类活动在1970、1980和1990年代对流域上中游地表径流的影响量分别为41.59%、63.77%和75.15%;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地表径流量减少是影响河道水质发生变化的主导因子,而地下水位变化则影响灌区和非灌区地下水水质;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系统受损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4.
青海三江源地区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易湘生  尹衍雨  李国胜  彭景涛 《地理学报》2011,66(11):1451-1465
利用青海三江源地区12个气象站1961-2010年月气温资料及滑动平均、线性倾向估计、样条函数插值、Mann-Kendal检验等方法对气温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1)青海三江源地区及3个源区年、四季平均气温出现多次冷暖波动过程,但在统计意义上均呈显著增温趋势,2001年以后增温明显.其中,春、夏、秋季和全年平均气温从20...  相似文献   

5.
三江源区人类干扰与湿地空间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类活动对湿地影响的加剧,人类对湿地的干扰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以三江源区为主要研究区,通过构建人类干扰强度空间化指数,利用连续网格法,对人类干扰强度与不同时期的湿地率分布、湿地类型分布、湿地率和湿地类型年际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人类干扰强度等级内的湿地率与等级呈负相关关系,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等级的增大,湿地率明显减小。而在不同干扰等级下,对1990年、2000年和2008年湿地率变化的分析表明,人类干扰强度越大,湿地的年际变化越小。基于栅格单元对湿地的分布、变化的进一步分析同样表明,人类干扰强度越大,湿地率越小,湿地的年际变化也越小。不同类型的湿地在不同人类干扰等级间的分布差异也较大,湖泊、沼泽等在人类干扰弱的区域内所占比例较大;而河流湿地和水库、池塘等主要分布在人类干扰强度大的地区,且这些湿地类型的年际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6.
1958—2012年博斯腾湖水位变化驱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58—2012年博斯腾湖流域水文、气象与社会经济资料序列,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博斯腾湖水位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博斯腾湖水位经历了下降、上升、再下降3个阶段,各阶段内各驱动因素的权重不同;(2)博斯腾湖水位变化主要是入湖流量、降水及气温波动等自然因素和耕地面积、灌溉面积、灌溉引水量及灌溉净耗水量等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入湖流量变化是博斯腾湖水位升降的主要影响因素。1958—1987年,开都河处于偏枯年份,博斯腾湖水位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水位从1958年的1 048.00m下降至1987年的1 045.03m,平均水位为1 047.20m,这期间自然因素对水位的影响较大;1988—2002年,开都河处于丰水年,入湖水量较多,博斯腾湖水位呈快速上升趋势,水位从1988年的1 045.21m上升至2002年的1 048.60m,平均水位为1 046.80m,这期间人类活动对水位的影响开始增强,但自然因素对水位的影响仍强于人类活动对水位的影响;2003—2012年,入湖水量减少,博斯腾湖水位又呈急剧下降趋势,水位从2003年的1 048.55m下降至2012年的1 045.68m,这期间人类活动对水位的影响呈显著增加趋势;(3)1958—2012年博斯腾湖水位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总体呈自然因素向人类活动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近30年来三江源地区土地覆被与宏观生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1970年代中后期MSS图像和1980年代末、2004年以及2008年三期TM图像并结合野外调查,获得三江源地区四期土地覆被空间数据集,提出了土地覆被转类指数和土地覆被状况指数,以表征该区域生态变化的趋势。通过计算土地覆被转类途径和幅度、土地覆被转类指数和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分析青海三江源地区1970年代中后期以来土地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反映的宏观生态状况变化。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近30年平均土地覆被状况指数为38.20,土地覆被状况为4级,其中黄河流域最好,其次为澜沧江流域,长江流域最差;三江源地区土地覆被转类,在1970s~1990s和1990s~2004年两个时段,均主要以高生态级别向低生态级别转移为主,2004~2008年时段,主要以低生态级别向高生态级别转移为主;由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变化率和土地覆被转类指数,可以反映出近30年来三江源地区土地覆被和宏观生态状况,总体上经历了变差(1970s~1990s时段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变化率Zc为-0.63,土地覆被转类指数LCCI为-0.58)—显著变差(1990s~2004时段Zc为-0.94,LCCI为-1.76)—略有好转(2004~2008时段Zc为0.06,LCCI为0.33)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过程前、中期主要受到气候变化和草地载畜压力共同驱动的影响,后期则叠加了生态建设工程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珠海市耕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利用1990、1995、2000和2006年共4期Landsat TM卫星遥感数据,分析珠海市耕地数量和空间变化特征,并探讨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珠海市耕地面积在3个研究时段经历了"快速减少一缓慢增加一急剧减少"的变化过程,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2000-2006年耕地的动态度最大,而1995-2000年耕地的动态度相对较小;耕地面积增加的主要来源是水域和林地,减少的去向主要是农业结构调整中耕地转变成水域和建设用地;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农业结构调整是珠海市耕地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同时政策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1987-2006年北方13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北方13省为研究区,利用主成分分析与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由于地域差异的原因,各个子区域中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的驱动因子有所不同;(2)社会经济要素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尤其是人口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3)气温、降水等自然因子对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也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东北和西北等受自然要素限制较为突出的地区.政策驱动因子在研究中没有得到反映,但不难判定国家生态环境政策无疑也对区域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30年来青海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在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MSS 图像、90 年代初期TM 图像和2004 年TM/ETM 图像支 持下, 通过三期遥感影像的直接对比分析, 获得了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空间数据集, 并在此 基础上分析了70 年代以来青海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的主要时空特征。结果表明: 三江源地区 草地退化是一个在空间格局上影响范围大, 在时间过程上持续时间长的连续变化过程。研究 发现, 三江源草地退化的格局在70 年代中后期已基本形成, 70 年代中后期至今, 草地的退 化过程一直在继续发生, 总体上不存在90 年代至今的草地退化急剧加强现象。草地退化的过 程在不同区域和地带有明显不同的表现, 如在湿润半湿润地带的草甸类草地上, 发生着草地 破碎化先导, 随后发生覆盖度持续降低, 最后形成黑土滩的退化过程; 在干旱、半干旱地带 的草原类草地上, 发生着覆盖度持续降低, 最后形成沙地和荒漠化草地的退化过程。三江源 地区草地退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草地退化可以分为7 个区, 各区草地退化在类型、程度、 范围与时间过程方面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植被生长状况及其分布对气候等影响因子的响应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2000—2016年MODIS 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用Sen+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了藏东南三江并流核心区植被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 该区植被覆盖整体趋于稳定,呈缓慢增加趋势,不同植被类型覆盖空间异质性明显。② 植被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植被覆盖变化以稳定不变和改善趋势为主,区域总体呈稳中向好态势。③ 相关分析表明植被NDVI增加主要与气候暖化有关,与降水量相关性较小。此外,人类活动对植被影响的双重性表现为:大多地区植被改善受生态工程和围栏禁牧政策影响,局部地区植被退化则与城镇化进程加快有关。研究结果揭示气温是影响植被格局的主要气候因子,了解影响植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空间变异性可为山地植被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丽娟  郑红星 《地理学报》2000,55(3):309-317
经华北典型河流--潮白河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多种分析方法,对潮白河近百年来的径流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子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河川径流总体呈指数减少趋势,演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相依性。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已成为河川径流演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掠夺式的水资源开发,已使潮白河下游河段断流,情势日趋严重,严重损害了河道的系统功能,是河流季节化以及河道萎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三江平原沼泽性河流径流演变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罗先香  邓伟  何岩  栾兆擎 《地理学报》2002,57(5):603-610
在分析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性河流挠力河径流演变特征及趋势的基础上,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和径向基函数网络等方法,探讨了引起径流量减少和发生突变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当地河川径流演化与沼泽化流的地理特征以及近50年来沼泽及沼泽化土地的大规模开垦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密切的关系,人类活动是本区河川径流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气候变化在径流演变中所起的作用相应减少,沼泽湿地对区域水系统的水量平衡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流域下垫面已明显变化,水文循环出现变异的情况下,必须加强沼泽湿地保护的水的调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14.
基于RS和GIS的九龙江河口湿地景观变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6年和2000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湿地空间数据库。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反应景观空间结构和景观异质性的指数,对九龙江河口湿地景观空间格局的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986-2000年,湿地景观发生子较大变化,人为因子是九龙江河口湿地景观变化的直接驱动力,自然因子以不同强度和方式影响湿地景观的演化。  相似文献   

15.
三江并流区云南贡山片植被景观类型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江并流区云南贡山片为例,以Landsat ETM+影像为数据源,基于3S技术进行植被景观制图,分析景观类型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海拔3 000~4 000 m的区域占总面积近一半,坡度25°以上的山地面积占84.82%;景观类型分布受垂直空间分异主导;河流、河漫滩和湖泊等景观主要分布在平缓地段,自然植被景观多分布在25°~45°的陡坡上,人工植被景观分布的坡度范围相对较缓;自然植被景观在各坡向上的分布较为均匀;人工植被景观及积雪/冰川景观、岩石景观等分布则体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2.山地森林植被构成研究区景观的基质类型;由于植被景观的垂直分异,构成基底的各类景观类型的优势度随海拔变化,河谷地段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山-亚高山的铁杉-常绿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高山的云冷杉/落叶松林优势度较高,高山-亚高山以杜鹃灌丛为优势景观类型;3.从斑块粒度上看,小斑块数量最多,占总斑块数的80.87%,中斑块占11.36%,其余均在3%以下;优势自然景观类型具有较大的巨斑块数;巨斑块面积比例最大,达到68.99%,其余斑块大小等级的分布面积比例在3%~9%之间。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湿地是巨大的人工湿地,库区形成长江两岸长达数百千米与天然湿地季节相反的消落带湿地。为确保三峡水库的安全运营和库区生态安全,需要建立一套三峡库区湿地监测指标。依据三峡库区湿地的特殊性,探索构建一套包括水文、水质、气象、土壤、碳汇等监测内容的湿地监测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三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监测和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Historically,frequent and heavy snow disaster(SD)has caused serious livestock death and casualties,resulting in a devastating impact on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in the Three Rivers Source Region(TRSR).From winter in 2018 to spring in 2019,the largest SD occurred in this area over the past 10 years,especially in core zones of the Lancang River Source Region.Field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causes of the major SD include weak infrastructure(i.e.,roads,communications,warm sheds,and insufficient forage reserve),low rate of domestic animals for sale before the SD,and low loss settlement rate.SD occurrence could furtherly reduce the ability of disaster prevention,mitigation and relief of disaster loss.In the future,heavily affected SD areas should improve the forecasting ability of snowfall incidents,strength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implement grass and livestock balance strategies,optimize livestock structure,improve loss settlement rate,and develop a modern compound model of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model that combines breeding,slaughtering and deep processing of animal product.  相似文献   

18.
大渡河上游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6,自引:6,他引:56  
本文以1967年、1987年、2000年三期遥感资料和1∶2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多种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大渡河上游地区18665 km2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结果显示:1967~2000年,研究地区以林地为主导的覆被格局转变为以草地为主。其中,有林地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发挥着关键作用。33年间,有林地面积减少了319774 hm2,所占比例从30.92%下降为13.78%。通过对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的分析,尤其是有林地斑块在破碎化过程中规则性的增强,同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论证了政策因素在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文中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通过空间分析,在15个生物物理和社会经济因素中筛选出对不同地类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并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和影响大小。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湿地保护的基础,对提高湿地生态环境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为研究区,采用Landsat 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提取湿地信息.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三江源地区湿地健康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对三江源地区的湿地健康状...  相似文献   

20.
长江、黄河源区高寒湿地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竟虎  王建  王建华 《湿地科学》2007,5(4):298-304
长江、黄河源区是中国湿地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引起了严重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定量分析湿地退化过程,利用1986年的TM和2000年的ETM 卫星遥感数据,在GIS软件支持下,用景观格局指数对长江、黄河源区15a来湿地的分布和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a间,长江、黄河源区湿地面积减少了2744.77km2,平均减少率为1.2%/a。长江源湿地的退化比黄河源明显。湿地主要是由高寒沼泽草甸湿地向高寒草甸湿地、裸岩裸土地和高寒草原演变,以及由水域向滩地转变。各湿地景观类型斑块数增加,破碎度和分维数提高,优势度降低,湿地景观空间结构趋于复杂,景观异质性增加。15a间研究区湿地生态服务价值降低了37.86×108元。气候干暖化是造成源区湿地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加剧了这一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