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吉林省珲春市杨金沟白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金沟白钨矿床产于下古生界五道沟群地层中的石英脉及附近的蚀变岩中。矿化类型为石英脉—蚀变岩型,矿体受断裂带及北北西—北北东向层间构造控制,矿床成因为层控与岩浆热液复合型。  相似文献   

2.
南岭地区中生代发育大量岩浆热液型钨矿床,但是成矿岩体类型、侵位深度以及围岩性质存在差异,且成矿过程中受多期流体活动与大气降水的影响,流体源区与演化过程复杂。本文对不同类型钨矿床中多阶段白钨矿进行了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与S型花岗岩侵入相关的白钨矿氧同位素值最高(5.7‰~7.8‰),A型花岗岩侵入相关的最低(2.9‰~4.5‰),I型花岗岩侵入相关的落在二者之间(5.6‰)。不同类型钨成矿早期流体均主要为岩浆水,后期成矿过程中外来流体贡献不同,其中大气降水对夕卡岩和云英岩型钨矿化影响较小,而石英脉型矿化存在较大比例的大气降水的加入。此外,单颗粒石英脉型白钨矿的氧同位素组成也存在较大的不均一性,核部到边部逐渐降低的趋势反映了多期次的流体活动。综合分析认为,早期结晶的白钨矿尽管经历岩浆分异、流体出溶与热液沉淀,仍保留岩浆熔体的部分氧同位素特征,而早—晚阶段白钨矿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详细记录了流体源区特征与演化过程。夕卡岩与云英岩型白钨矿形成主要与强烈的水岩反应相关,而石英脉中白钨矿沉淀主要与大量的大气降水加入有关。  相似文献   

3.
白干湖钨锡矿田位于东昆仑祁漫塔格西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笔者通过对柯可卡尔德、白干湖、巴什尔希和阿瓦尔4处矿床实地剖析,认为这些矿床已构成一个集矽卡岩型、云英岩化花岗岩微细网脉浸染型和石英脉型交代、充填叠加复合的具超大型远景规模的钨锡矿田.矿田内矿化类型显示出一定的分布规律或分带性:即产于花岗岩边部外接触带的矽卡岩型白钨矿矿体,呈透镜状或似层状分布在金水口群浅变质岩系大理岩内;产于花岗岩小突起内侧及其顶部外接触带伸枝脉岩的云英岩化花岗岩微细网脉浸染型钨锡矿体,前者呈厚板状透镜体面型分布,后者则呈脉状线型分布于围岩地层中;产于隐伏花岗岩突起上部外接触带的石英脉充填交代型锡石黑钨矿矿体,其因受区域NE向白干湖深大断裂构造限制,多呈低缓角度的平行脉状充填于金水口群浅变质岩系的绢云石英片岩中.根据矿石矿物组合等特征,矿田内的矿化蚀变可划分为3种:即矽卡岩化、云英岩化(包括钠长石化、电气石化等)和硅化.研究表明,矿田内矽卡岩型白钨矿化、云英岩化花岗岩微细网脉浸染型钨锡矿化和石英脉充填交代型锡石黑钨矿化构成一个与加里东期中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侵入活动有成因联系的矿田成矿系列,属于岩浆期后高温-气化热液交代和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新疆东戈壁斑岩型钼矿床是新疆境内发现的第一个特大型钼矿床,与典型的斑岩型钼矿床不同的是矿体不是产于斑岩体的内外接触带,而是产于斑岩体外侧围岩脉体中。与矿化有关的脉体主要为具一定规模的石英脉,其次为钾长石脉,此外尚有复成分脉体如方解石—石英脉、萤石—石英脉、萤石—钾长石脉等。脉体之外围岩中基本无矿化。文章从东戈壁成矿斑状花岗岩体与矿化脉体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入手研究了斑状花岗岩体与矿化脉体的同源性,即二者为同源岩浆演化序列,各种脉体是斑状花岗岩浆演化至期后分异的产物,说明成矿热液主要来源于斑状花岗岩浆,此研究对进一步深入探讨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方式及成矿作用过程具有借鉴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纽芬兰西南卡雷断裂带中产有两个著名的银金/贱金属硫化物石英脉状矿床,它们分别赋存在层状石墨片岩和花岗岩两套截然不同岩性中.尽管非常邻近,这两个矿床并不直接接触,但根据地质年代、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很明显它们都是由温都格拉斯丘陵花岗岩期后的岩浆热液所形成的. 本文提供的REE和Au/Ag背景值资料进一步证明了成矿热液来源于花岗岩浆.在片岩和花岗岩中,含银金矿石英脉的围岩都表现为LREE亏损,这可能系含Cl-的溶液淋滤所致.金银含量在所有岩石类型中都非常低,但在与温都格拉斯花岗岩接触的那些岩石中金的量含稍高。与区域上所有岩石类型相比,该花岗岩中Au、Ag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石英脉型钨矿床是南岭钨矿成矿带的主要矿床类型,含钨石英脉产于成矿花岗岩顶部的接触带附近,其中"带外脉式"的石英脉几乎全部产于接触带外侧。湖南白云仙钨矿田头天门钨矿床发育较完整的"带外脉式"钨矿矿化组合和空间分带,主要矿化类型包括花岗岩型和石英脉型,前者分布于岩墙上部,后者发育于上方外侧的砂岩中。笔者研究了头天门钨矿床中花岗岩和各类矿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岩浆演化与钨的富集成矿过程。提出头天门钨矿床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碱长花岗岩岩株→岩墙→云英岩化花岗岩→云英岩→石英脉的岩浆-热液演化-成矿全过程,成矿流体表现出"上液下浆"的分带特点。在岩墙形成前的演化过程中,成矿元素的富集主要受岩浆晚期分异作用的制约,岩墙之后的演化则主要受热液作用的影响。成矿地质体为细粒碱长花岗岩岩株以及上部的岩墙。建立了带外脉式型钨矿床成矿模型,形成机制主要为:在岩浆固结之前,岩浆中的挥发分和H2O在岩体顶部聚集引起围岩破裂,岩浆充填形成岩墙,挥发分和成矿物质在岩墙上部聚集形成花岗岩型(云英岩型)钨矿,并在外侧形成石英脉型钨矿。  相似文献   

7.
莲花山斑岩型W-Au矿床矿化脉的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来自岩浆水与大气水的混合水,从早到晚,岩浆水成分减少,大气水成分增加。成矿流体的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的盐度和成矿温度表明,较早的黑钨矿一石英脉形成于岩浆热能及热液向上推进的过程中,而后的白钨矿-硫化物-石英脉和碳酸盐-石英脉形成于岩浆热能及热液向下退缩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莲花山斑岩型W—Au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莲花山斑岩型W-Au矿床矿化脉的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来自岩浆水与大气水的混合水,从早到晚,岩浆水成分减少,大气水成分增加。成矿流体的氧同位、流体包裹体的盐度和成矿温度表明,较早的黑钨矿-石英脉形成于岩浆热能及热液上推进的过程中,而后的白钨矿-硫化物-石英脉和碳酸盐-石英脉形成于岩浆热能及热液向下退缩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在怎样证明岩浆分异出热液这个问题上,有关方面的工作已有不少进展,但问题似乎没有完全解决。例如华南燕山期花岗岩中的含钨石英脉,从地质上来讲,含钨石英脉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密切的成因关系,因为在空间(产于花岗岩中)和时间(晚于花岗岩)上它们是密切相关的,但如果深究花岗岩怎样分异出热液时,又难以作出肯定的回答。岩浆与流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在热力学相图上,可简单地用SiO_2—Na_2O+K_2O+Al_2O_3—CaO+MgO+FeO+TiO_2,+P_2O_5体系来表示岩浆;而流体则常用NaCl  相似文献   

10.
2014年发现的维拉斯托锡锌矿是继20世纪末该矿区铜锌矿之后的重要找矿进展,已控制Sn金属资源量10万t。成矿作用与隐伏花岗岩体有关,该岩体侵入于前寒武纪变质岩中。矿化类型包括岩体顶部的花岗岩型锡锌矿、岩体外侧的石英脉型锡锌矿以及外围的铜锌矿。针对花岗岩、各类矿体开展了岩石学、矿床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初步查明岩浆演化机制、矿床成因及三类矿化的关系。细粒斑状碱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139.5±1.2)Ma(MSWD=3.3)。岩石中发育多级斑晶,结晶(沉淀)顺序为钠长石→石英→钾长石→钠长石→石英、黄玉、锡石、闪锌矿。花岗岩富Si O2贫Al2O3、Ti O2、TFe2O3、Ca O等,高Rb、Cs、Nb、Ta及W、Mo、Bi、Cu、Zn、In等元素,低Sr、Ba等,钠长石An0.3,与锡钨多金属矿成矿花岗岩性质相似。岩浆晚期经历了岩浆-热液过渡阶段(浆液过渡态流体),自硅酸盐相中分离出富Si、富F和富S的流体相,分别形成花岗岩型矿石中的石英、黄玉、锡石-闪锌矿囊状体(珠滴),伴随熔融包裹体和熔流包裹体,晚期逐渐、连续地向热液阶段过渡。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在岩体顶部形成花岗岩型锡锌矿石,热液阶段在岩体外侧和外围形成石英脉型锡锌矿及铜锌矿、铅锌银矿。这些矿体连同成矿花岗岩共同构成岩浆-热液型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统。锡林郭勒—赤峰地区,很多脉状铅锌银矿的成矿作用与酸性侵入岩有关,深部可能存在大规模岩浆-热液型锡(钨)多金属矿。  相似文献   

11.
产于金沙江结合带与维西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山弧交接部位加仁岩体北倾覆端羊拉铜矿,含矿岩系为泥盆系江边组和里农组,属一套火山岩、砂泥质硅质复理石建造,是火山-喷流沉积作用产物,形成(似)层状块状硫化物矿体;中-晚印支期中酸性岩侵入对原生层状矿体进行了叠加,形成了矽卡岩富厚矿体,里农矿段KT1和KT5层状矿体在产状、规模、分带性和矿物组构等方面与传统接触交代矽卡岩存在显著差异,并从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具明显同生矿化后期叠加改造特征,该期也可单独形成矽卡岩型矿体,及由钙铁榴石、钙铁辉石、阳起石、绿帘石等组成无矿化矽卡岩;晚印支-早燕山期形成NE向大脉状矿体,部分小型脉状斑岩型矿体。显示主要为三期叠加型矿床,是金沙江洋及其邻区构造演化在矿区的集中体现。根据矿体类型、保存条件及围岩性质等进行缺位预测、找矿与勘查。  相似文献   

12.
布东拉金矿床是近年来在中冈底斯岩浆岩带新发现的少有的中型岩金矿床。矿床位于措勤弧后盆地的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的交汇部位,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的控制,产于北西向次级断裂带中,呈脉状、透镜体状产出;矿体由石英脉和构造蚀变岩组成,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以及自然金等;矿床围岩蚀变强烈,以黄铁绢英岩化为主;岩浆岩和构造是该矿床的主要控制因素;北西向构造、围岩蚀变、含硫化物石英脉、地球化学异常等可作为找矿标志。该矿床的发现丰富了冈底斯金矿床的矿床类型,对金成矿规律的总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辽宁庄河木鱼房金矿的区域地质背景、矿体地质特征、围岩蚀变特征的详细研究,确定该金矿的物质来源于太古宙深成变质岩——得胜片麻杂岩.在区域岩浆热动力作用下,金元素活化转移,沿断裂构造充填,经过多期次的蚀变、充填、胶结,最后形成以石英脉为主体的含金石英脉型金矿.该矿床形成于晚三叠世,其成因类型为典型的热液蚀变型.  相似文献   

14.
大横路钴铜矿床主要产于老岭群大栗子组第二岩性段内.其控矿因素主要有地层、褶皱和断裂、变质作用及岩浆活动.找矿标志主要为老岭群大栗子组含炭岩系、矿化蚀变(硅化、孔雀石化、褐铁矿化、黄铜矿化)、区域化探及土壤异常(Co、Cu、Ni、Pb、Zn、Ag等组合异常)、老岭群大栗子组中的中基性脉岩等.  相似文献   

15.
The Bamianshan fluorite deposit is a super-large one recently discovered in Zhejiang Province of China.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its geological background, orebody and ore characteristics, pe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ost rocks, rare earth elements (REE) of rocks and ores, fluid inclusions in fluorite and Sm-Nd isotopic features in an effort to study its sedimentary mineraliz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uper-large Bamianshan fluorite deposit is of hydrothermal sedimentation genesis, deformed by the later hydrothermal fluid. Integrated with host rocks and orebody characteristics,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deposit originates from the Cambrian sedimentary rocks. And the later magmatic activities deformed some orebodies in different degrees, forming steeply dipping vein orebodies in the tectonic belts regionally.  相似文献   

16.
对于姜驿铁矿矿床成因,前人均认为属中基性火山—沉积变质岩型贫磁铁矿.通过进一步工作,发现在矿化体中局部存在高品位致密块状磁铁矿脉,该高品位磁铁矿应为岩浆分异—贯入形成的矿体.  相似文献   

17.
海阳市龙口- 土堆金矿床是胶莱盆地东北缘金矿床的重要典型矿床之一。金矿床位于胶莱盆地东北缘一个微凸起,以NE向断裂面为界。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主要矿体受控于NE走向、SE倾的左行压扭性断裂构造,并在构造的引张和产状变化部位形成厚大矿体;矿床成因为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成矿时间集中在119±10Ma。成矿热液中硫源可能与脉岩来自同一或类似源区,在上升成矿过程中又萃取了围岩荆山群中的硫及成矿物质。胶莱盆地东北缘金成矿带成矿流体相似,均为岩浆水混合大气水。主成矿期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低盐度的CO2- NaCl- H2O体系。成矿期次划分为热液期和表生期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沂水县杨庄南仉林钛、铁矿位于沂沭断裂带汞丹山凸起的东南部,矿体为含磁铁矿钛铁矿角闪石岩,围岩为新太古代晚期第三阶段弱片麻状中粗粒二长花岗岩。矿区圈定钛、铁矿体1个,呈脉状产出,较规则,总长度约1200m,宽25—67m,平均40.3m,延深大于200m。矿体平均品位rife20.13%,Ti028.86%。属晚期岩浆分异型钛、铁矿床。  相似文献   

19.
福建武夷山叶坑铅锌银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金清 《福建地质》2006,25(3):113-120
叶坑铅锌银矿位于浦城—建阳多金属成矿带与浦城-宁德钼多金属成矿带交汇处,矿体赋存于北西向断裂破碎带中,为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脉状矿床,控矿的北西向断裂带是多期次构造活动的产物,其性质大致由压扭性-张性演变,主成矿期为燕山晚期,叶坑周围尚有较大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