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苏锡常地区是我国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灾区之一,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利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对苏锡常地区地裂缝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形成条件,选取基岩埋深、基岩面起伏度、第Ⅱ承压含水层厚度、黏性土层厚度、主采层水位埋深、地面沉降梯度作为影响因子指标,计算了各个影响因子的关联程度和影响权重,对整个苏锡常地区地裂缝进行危险性分区。根据区划结果,划分出地裂缝的安全区、过渡区、较危险区以及危险区。通过灰色关联度理论对苏锡常地裂缝分析,达到了对该区地裂缝发育影响因素量化的目的,为地裂缝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机理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面沉降是一种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由于地下水的长期超量开采导致地面沉降不断加剧。然而人们往往总是忽略了地质灾害与地质模式的内在联系,把大多数原因归结为人类活动。事实上地面沉降的发生不仅与地下水水位下降密切相关,而且还与地层岩性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土的类型、厚度、压缩性的大小、固结历史等因素有关。本文以苏锡常地区为例,对地面沉降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了从根本上治理苏锡常地区因超采地下水引发的地质灾害,2000年省人大颁布了《关于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介绍了禁采工作开展一年多来无锡市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禁采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对完成2002年禁采工作任务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地区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由于对地质环境条件、特别是对地质环境容量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大量的人类工程和经济活动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地质环境负效应和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的发生及危害 地下水资源超量开采,致使地下水资源濒临枯竭,形势十分严峻 苏锡常地区地形为坦荡平原,本来是水乡泽国,河渠成网,湖泊池塘星罗棋布,地表水  相似文献   

5.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灾害较为严重,尤其是地裂缝造成的危害较为明显。本文通过对江阴市河塘镇地裂缝分布区的勘查,从地质条件及人为活动两方面剖析了地裂缝的形成原因、发展趋势及相应对策,并对地质灾害的勘查工作提出方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从苏锡常地区特定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出发,系统分析了地裂缝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即基岩起伏形态差异、第四纪沉积结构差异和水文地质条件差异是引发地裂缝灾害的内在条件,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是诱发地裂缝灾害的外在因素.通过对地裂缝灾害成因类型的系统划分,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地裂缝灾害分区评价、防治规划等工作提供了先导性意见和理论基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阴市河塘镇法裂缝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灾害较为严重,尤其是地裂缝造成的危害较为明显。本文通过对江阴市河塘镇地裂缝分布区地勘查,从地质条件及人为辞去两方面剖析了地裂缝的形成原因、发展趋势及相应对策,并对地质灾害的勘查工作提出方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徐州是江苏省地质环境最复杂的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影响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现有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研究徐州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和地面沉降的分布特征、发育规律、危害和形成条件。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形成过程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苏锡常平原自1989年以来,已有18处发生地裂缝,其中横林、长泾、无锡西郊等6处先后进行了地裂缝勘查工作。本文在苏锡常地区已有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和地裂缝灾害勘查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基岩面起伏、地面沉降、土层结构等因素对地裂缝的复合作用及影响方式,对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灾害的成因及形成过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苏锡常地区的地裂缝主要是地面不均匀沉降的结果,基岩面起伏变化较大为地裂缝孕育了内因条件,超量开采地下水是诱发地裂缝的直接原因,30m以浅的土层条件则影响了地裂缝发育程度。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苏锡常地区是我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发展模式对我国其它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苏锡常地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在较大范围内造成了较严重的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锐减,以至濒临枯竭,地面沉陷);研究这些灾害的发生机理、危害情况、提出治理建议,是地质环境工作义不容辞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工作现状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敬军  陆华 《江苏地质》2004,28(1):17-21
回顾了以往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工作现状及工作成就,剖析了我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工作的目标与方向,部署全省矿山地质环境重点研究领域的工作,为江苏生态省建设和矿山环境保护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胡涛 《矿物学报》2007,27(3):545-548
地处贵州东部的铜仁地区,是我国西南部较典型的山区,也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其所辖8县1市1特区,总面积18032km^2,总人口360.72万人。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至上百万元,给地方经济带来了严重的阻碍。近年来,随着土地开发的不断深入,地质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加之气候的变化,地质灾害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为了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本文从该区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其地质环境条件探讨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环境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地面沉降概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上海,天津、宁波、北京、苏锡常地区、西安、太原、阜阳等城市地面沉降的形成、发展及其治理过程的介绍和初步归纳,并根据我国经济、技术条件,提出:加强规划和指导、以“法”治沉,以及加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治理对策,从而达到减缓我国主要城市地面沉降速度和减轻其危害的社会,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4.
苏锡常地区地质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建平 《江苏地质》1996,20(4):205-210
苏锡常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城市化程度高,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人类-工程活动,导致了系列严重的地持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从地区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讨论了地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了该区经济可持续 面临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特征和影响,并提出了今后地质环境工作的研究内容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研究区位于重庆市巫溪县下堡镇内,属渝东盆缘山区,地形切割强烈,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频发。为了研究高陡峡谷区地质灾发育分布规律、风险区划,文章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工程地质岩组、距水系距离及距褶皱距离因子做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影响因素,基于ArcGIS平台,利用信息量模型,定量评价了巫溪宁桥片区高陡峡谷区高位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模型与地质灾害分布空间契合度较高,评价结果可信度较高。再结合易损性评价对研究区进行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最终得到研究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为该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对同类高陡峡谷地区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及地质灾害防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于军  武健强 《江苏地质》2008,32(2):113-117
平原区超采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已成为影响这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从收益、成本、风险三个方面为决策者提供制定地面沉降相关防治措施的综合支持,实现灾害防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转变,是地面沉降防治研究领域的新课题。在综合考虑苏锡常地区技术、经济、人类活动等因素基础上,从地面沉降总体风险和地区差异水平出发,提出构建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的初步研究思路和方法,为实现地面沉降防治的科学化决策管理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与形成条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中国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次高、强度大、灾情严重。在气候、地形、地质构造和社会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下, 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种类、强度和破坏程度差异巨大, 全国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大灾害区, 两大灾害区又可进一步划分为12个亚区。地质灾害活动具有不规则准周期性和累进性特点。多数地质灾害在强弱变化中显示不断增强的趋势。从可持续发展高度来说, 防治地质灾害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特征及其防治建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多年苏锡常地区开展的地面沉降调查、监测等数据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地面沉降的现状、特征、形成机理以及地下水禁采后的地面沉降发展趋势特点,提出了该地区今后地面沉降的防治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