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分析了新乡市整理、复垦与开发各类利用不充分和未利用土地的类型、区域分布规划,指出了这些土地利用类型的特点、利用方向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而充分利用这些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并为编制新乡市土地整理、复垦与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土地质量是土地利用适宜性、综合产能或利用价值的综合体现,土地质量评价是土地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土地质量的优劣与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农业发展区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等重大问题直接相关联。在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用地矛盾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土地质量评价和管理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德惠—农安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土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牧业生产效益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管护协调管理是未来土地资源管理的方向,土地质量评估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持续利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吉林省正在开展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为土地质量评估提供了丰富的地球化学数据。利用吉林省德惠—农安地区的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质量总体东部优于西部,黑土地质量最好,但已有7.97%的黑土已成为中等或差等土地,黑钙土有43%属于中低产田,黑土地退化严重;轻度沙化土地仍保持较好的土地质量,加强沙化治理与耕地保护,仍可发挥其生产潜力。依据土地质量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将促进区域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土地管理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日趋科学完善的发展过程,目前,全省土地使用制度基本实现了两个转变,但依然存在着土地资产国有意识不浓、观念转变不彻底、有偿使用率偏低、竞争机制不完善、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使用效率低等诸多问题。为此,应采取根据地理环境特点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区、合理配置土地、加大土地有偿使用力度、建立灵活多样的耕地保障体系等举措,为工业化提供经济支持,积极稳妥地推进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坚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至关重要,"招拍挂"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主要方式,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影响,土地"招拍挂"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实现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促进作用,同样也可能产生一些不利现象,因此对于"招拍挂"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要一分为二地看,应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完善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方能有效实现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浙江省基本农田质量调查试点工作成果,尝试建立了土地质量档案。土地质量档案是在土地质量的调查和评价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资料,是土地质量调查成果的真实记录,其内容涵盖土地基本信息、土地质量信息和开发利用建议等,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土地综合质量档案、富硒土地质量档案和污染土地档案等三种类型。建立土地质量档案,对浙江省乃至全国土地资源的全面管护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治潜力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一定区域范围内某种特定的土地用途,通过采取工程、生物和技术措施,所能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降低土地利用成本的程度。该文通过对沂南县土地利用现状和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以2011年基期年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以乡镇为组织单位,以行政村为测算单元,采用全面调查和实地调研测算的方法,分析确定沂南县土地整治潜力情况。  相似文献   

8.
地质科学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树臣 《中国地质》1998,(11):23-25
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是我部目前关心的首要问题,加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工作,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已明确为我部今后5年的五大目标之一。因此,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研究和评价规划,提高土  相似文献   

9.
陈龙良  卢守润 《山东地质》2013,(10):130-132
通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土地进行田、水、路、林、村整治挖潜,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挖潜利用规划,出台了专门的规范性文件,建立了专门的土地整治资金筹措机制;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对安置区新房建设实行因地制宜、统一配套等手段,使土地综合整治在基层扎扎实实开展起来,有效地服务了新农村建设,增加了建设用地指标,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了有限的耕地资源,统筹了城乡土地配置,确保了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0.
GIS支持下的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研究—以贵阳市区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基于土地质量评价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选取土壤重金属污染作为评价的一个压力为指标,应用GIS对贵阳市区农业土地资源进行了综合质量评价。定量评价的结果表明,区域农业土地资源中大部分土地资源重较好,但旱地和水田共有17.11km^2的重金属重度污染区,这部分耕地已不适宜种植农作物,同时,适合人类耕作的高质量耕地由于土壤重金属污染减少了近1/3,说明贵阳市区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春腊  王鹏  徐美  刘沛林 《冰川冻土》2013,35(5):1308-1318
以县域为单元, 基于各行政区域2001-2010年的统计数据, 从耕地资源量、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粮耕弹性系数3方面选取10项指标, 构建了耕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并引入"年变化率"的概念与方法, 对湘西多民族山区2001-2010年耕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总体而言, 湘西多民族山区耕地利用效率比较低, 近年虽有好转迹象, 但县域间的协调度仍处于基本协调或不协调状态. 耕地利用效率的年变化率为21%, 各单项指标的年变化率亦存在较大波动. 在影响耕地利用效率各因子中, 粮食单产、土地产出均为高度相关因素, 而耕地总面积的关联度排在最后. 从空间上看, 湘西北部以及东部地区耕地利用的空间分异较小, 而西部、中部和南部地区的空间分异较大, 可划分为高效高度协调型、高效基本协调型、高效不协调型、中效基本协调型、中效不协调型和低效不协调型等六类地区.  相似文献   

12.
湖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生态安全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以湖南省14个地州市为样本,从1999年社会经济和土地生态环境压力、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能力等方面的运行数据中选取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人均耕地等24个指标,采用均方差客观赋权,从各指标的统计特征值及全国的平均值出发,确定本省的生态安全评价阈值S,计算各地市多指标加权综合评价值,试图对本省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客观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3.
张明明  毕翠红 《山东地质》2011,(5):46-48,51
根据山东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即墨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查清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该文介绍了即墨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组织实施,技术依据,适宜性评价及其成果,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张掖地区为例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常娟  王根绪  王一博 《冰川冻土》2005,27(1):117-123
在内陆干旱地区, 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具有直接制约作用. 对张掖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荒漠化土地变化影响因素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显示: 自然因素是制约土地利用水平和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 人为因素对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则更为显著. 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提高有直接的关系, 人口增长对耕地面积增加有间接促进作用. 从建国初期到现今本区人口增加了2.29倍, 而耕地面积也从9.7×104 hm2增加到了18.6×104 hm2. 耕地面积减少则主要与人为不合理利用引起的土地荒漠化有关. 在林地的变化中, 自然条件限制着森林的发展, 人为因素对林地变化的驱动作用大于自然因素的影响; 草地面积减少主要是人为超载放牧和破坏以及人类过度开垦农田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后期比80年代初期草地面积减少了62.4%. 同时, 荒漠化土地面积也在不断的增长. 在土地生态规律的基础上, 进行科学管理, 人为力量将成为优化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西北干旱区土壤资源特征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分析了干旱区主要土壤类型、分布规律,土壤的理化性状、养分特征以及在盐碱化、沙化和灌耕条件下的变化,并论证了干旱区土壤资源的基本特征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认为干旱区土壤分布具明显的空间垂直地带性及径向分布规律。极端干旱条件下的暖温带棕漠土的资源性能最差,其他土壤的资源性能排序依次为灰棕漠土<灰漠土<灰钙土(棕钙土)<灌耕土<草甸土类。土壤资源性能在灌耕、风沙及盐碱化条件下发生显著变化,在干旱区广为分布的荒漠土壤多数具有显著的中深部盐化表现和易于沙化的条件。干旱区可持续发展依赖于绿洲灌耕土壤资源的稳定发展、高生产力水平及可持续利用,在明确土壤资源特性与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协调是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湿地及其保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国东北地区湿地分布面积约1060.69×104hm2,约占东北地区陆地总面积的8.5%.在分析湿地的类型、分布规律及其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湿地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指出水是湿地生态环境系统中的重要因子,保护湿地生态环境,首要是加强水资源环境的保护.提出了完善法规,保护湿地资源;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加强综合研究;科学管理湿地,严把开发利用审批关;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建立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区;实行退牧还泽还草,退耕还沼还泽等保护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3S技术的甘肃省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成林  卜春燕  汪延彬 《冰川冻土》2017,39(6):1374-1380
为全面掌握甘肃省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因素,从宏观层面上建立"省-区-县-渐变类型区-地块"监测体系,以甘肃省标准耕作制度三级区为单位选取监测县,运用"重点分等因素划定"方法划分监测县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区、确定驱动因素,通过在县域范围内布设监测单元,对监测单元耕地质量渐变的驱动因素进行监测,并对其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渐变做出趋势性评价。最后,以监测县耕地质量变化情况为基础,运用克里金空间插值方法对甘肃省耕地质量进行空间局部估计,对耕地质量变化空间分布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相比2015年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全省监测县耕地等别平均提高了0.14等。河西走廊区中部、陇南山区南部等别有较大幅度提高;晋陵丘陵沟谷区、陇东黄土旱塬区东部、甘南高原区中部等别有较大幅度降低;南部地区变化的幅度整体高于北部地区。(2)甘肃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大,且整体偏低;全省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耕地灌溉保证率多为一般满足和不满足,但得益于近年来全省修建大型引、供水工程,全省耕地灌溉保证率有了提高;耕地质量分布区域性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近40年耕地功能转型评价及演变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小祺  李阳兵 《中国岩溶》2018,37(5):722-732
梳理1978年之后贵州省农业政策及农业农户概况,构建耕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与其功能值,对耕地多功能进行分类和评价,对比全省及各个州市耕地在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所承载的功能,分析差异及原因,研究表明:(1)贵州省耕地功能呈下降趋势,功能转型从2006年前后开始,各州市存在一定差异,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在2004年前后已提前转型,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在2012年前后转型;(2)耕地功能存在空间分布差异,主要与地区耕地压力和经济发达程度组合状况有关,低耕低压力高GDP(如遵义、六盘水)耕地功能值最高,高耕低压力高GDP(如贵阳市)则次之,高压力低GDP(如安顺等地区)再次之,低压力低GDP(如黔南等地)最低;(3)耕地数量减少,耕地化学品负荷加剧,建议注重耕地生态保护,减少以过度化学品的投入换取粮食产出等不合理做法;从当地实际出发选择适合的农业发展方式,协调粮经作物、种养业发展的关系,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1997年11~12月在广东台山市三合镇附近发生的最大震级为41级小震群的活动特征、地质构造背景和震源机制解,并将其与1970年7~12月发生的最大震级为40级的台山震群进行了对比,计算了两次小震群的序列特征参数,结果表明,1997年震群具有前兆震群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耕地资源分布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耕地保护要因地制宜,发挥不同地区耕地资源的优势,合理保护耕地资源。该文分析了山东省耕地资源的区域分布差异,明确了分区方法和分区原则,采取聚类分析方法,将山东耕地资源分为5个区域,并提出差异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