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伍红雨 《贵州气象》1999,23(2):23-24
根据安顺夏季降水资料,分析了厄尔尼年,厄尔诺次年与安顺夏季降水的关系,得出:厄尔尼诺年安顺夏季降水以偏多和正常为主,其中6、7月偏多明显:次厄尔尼诺年,安顺夏季降水仍以正常到偏多为主,其中6月明显,7、8月接近常年。厄尔尼诺年我区出现大旱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2.
厄尔尼诺事件与中国降水及历史旱涝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178个测站1951—1989年的月总降水量,分析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当年和次年中国降水的特点及其差异。在厄尔尼诺当年,我国北方除春季降水偏多外,其余各季以少为主;南方夏季偏少,其余以多为主。与厄尔尼诺当年相比,次年多数地区降水具有相反变化趋势。这种差异在西北东部河套地区、四川盆地及青藏高原较为显著。另外,近500年来,中国历史旱涝分布与厄尔尼诺事件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罗连升  徐敏  梁树献 《气象》2018,44(8):1073-1081
根据1961-2015年淮河流域170站月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ERSST海温资料,采用滑动相关、合成分析等方法来探讨厄尔尼诺/拉尼娜与淮河流域汛期降水年际关系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厄尔尼诺/拉尼娜与淮河流域汛期降水的年际关系存在不稳定性,两者11年滑动相关在1979年出现一次突变,1961-1979年两者为明显的负相关,1980-1992年为正常阶段,1993-2015年为明显的正相关。文中主要讨论两个明显相关时段厄尔尼诺/拉尼娜对淮河流域降水的影响。1961-1979年时段和1993-2015年时段厄尔尼诺/拉尼娜对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是相反的,而且1993-2015年厄尔尼诺/拉尼娜对淮河流域汛期降水预测的指示意义不如1961-1979年时段。厄尔尼诺事件对淮河流域降水的影响较为明显,而拉尼娜的影响不明显,两者的影响表现出不对称的特点。1961-1979年期间厄尔尼诺发展(衰减)年夏季亚洲大气环流配置有利于南北气流在淮河流域上空汇合(辐散),使得流域降水偏多(偏少),而1993-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则相反。  相似文献   

4.
从台风、降水(旱涝)和气温(寒冷、冷空气)等角度,对近年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广东气候异常的影响研究进行了综述,可以得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广东气候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厄尔尼诺年登陆台风频数少于拉尼娜年,拉尼娜(厄尔尼诺)当年10月份热带气旋频数偏多(少)、生命史偏长(短)、影响时间较长(短)、强度较强(弱),即厄尔尼诺当年及次年台风季偏短,拉尼娜年当年台风季偏长;(2)降水:厄尔尼诺年,广东冬、春、夏季降水明显偏多,拉尼娜年,冬、春降水偏少不明显,但中等及强厄尔尼诺事件以及连续性的厄尔尼诺事件和夏季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广东易发生旱灾;(3)气温、寒潮、冷空气:研究结论不一致。然而即便是厄尔尼诺事件,其不同的分布型、强度和发生时间等也都会对广东气候异常产生不同影响,且具有很强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5.
厄尔尼诺事件与陕西夏季降水及历史旱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陕西41个测站1960~1990年夏季(6~8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厄尔尼诺事件当年与次年陕西夏季降水的特点及差异性。在厄尔尼诺事件当年,陕北夏季降水偏少,易发生干旱。而厄尔尼诺事件次年,陕北夏季降水偏多,易发生涝;陕南南部夏季降水偏少,易发生干旱。陕北夏季降水差异最显著。另外,陕西历史旱涝分布与厄尔尼诺事件关系较为密切。特别是陕西历史上的几个大旱年往往出现在厄尔尼诺事件连续发生的年份里。  相似文献   

6.
ENSO事件对珠海市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统计1960~2006年间的ENSO事件,将厄尔尼诺细分为早发型、晚发型及东部型、中部型。统计珠海市近47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距平分析及显著性检验方法,研究ENSO影响期间珠海市降水的变化特征,降水异常与ENSO的关系,发现ENSO影响期间珠海市各时段降水出现了一定的异常,并且不同类型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存在差异,但并不是每种异常都与ENSO关系密切。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当年和次年及拉尼娜年珠海市年降水量明显偏多,早发型及东部型厄尔尼诺当年前汛期降水量明显偏多,早发型厄尔尼诺年当年汛期降水量显著偏多。但晚发型厄尔尼诺次年前汛期降水量却比常年明显偏少。  相似文献   

7.
武江林 《贵州气象》1995,19(3):47-48
本文应用1951~1992年钢仁地区11站夏季(6~8月)平均降水总量和同期出现的厄尔尼诺事件资料,分析了铜仁地区夏季降水量与厄尔尼诺事件的相关关系。其结果表明:厄尼诺事件的发生,对银仁地区夏季降水有影响,在厄尔尼诺年的当年铜仁地区6~8月降水量偏少,厄尔尼偌年次年铜仁地区6~8月降水量偏多。其统计显著性水平达90%。  相似文献   

8.
2019年夏季山东平均降水量为414.6 mm,较常年偏多3.0%。降水过程较少,时空分布不均,降水偏多主要是由台风“利奇马”影响所致,如果去除台风降水,夏季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41.8%。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偏西、偏南,配合欧亚中高纬的“两槽一脊”环流型,是去除台风影响后造成山东夏季降水明显偏少的直接原因;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的厄尔尼诺事件和热带印度洋海面温度的持续偏高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偏南起到重要作用;北大西洋海面温度三极子持续的正位相与贝加尔湖高压脊偏强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1961-2016年中国地面台站降水观测资料和多种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部型和中部型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夏季水汽输送和降水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1)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在发生当年和次年有明显的不同,主要影响是在其发生的次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夏季降水明显偏多。(2)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当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东偏弱,水汽输送条件较弱,不利于中国大范围降水的发生;中部型事件当年夏季,低纬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蒸发异常偏强,来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西北太平洋向华南地区的水汽输送和净水汽收支增加,有利于华南地区降水的异常增多。(3)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夏季,副热带太平洋蒸发异常偏强,副高西伸,由于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型的建立,副高西侧的强西南气流将来自太平洋蒸发的大量水汽持续输送至中国中东部地区。此外,在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影响下中高纬度地区建立了亚洲双阻型环流,其间的低槽冷涡与上游阻高之间的强偏北气流有利于北冰洋的水汽持续输送到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中国大部分地区净水汽收支均增加,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的降水均产生了明显的同步性增多响应,形成了南北两条异常雨带。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夏季,副高较常年偏西且偏北,来自太平洋蒸发的大量水汽输送到江淮地区,使其净水汽收支增加和降水偏多。因此,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不仅对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南方地区的降水有重要影响,对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降水异常也有相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51~1990年陕西41个测站夏季(6~8月)降水资料,对照太阳黑子极值年和厄尼诺年,用统计分析法对太阳黑子、厄尼诺及陕西夏季降水关系进行研究,得结论:太阳黑子极值年和厄尼诺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太阳黑子峰值年陕西降水偏多机率大,谷值年偏少机率大。厄尼诺当年陕西夏季易北旱南涝,次年以涝为主。预测1998年陕北夏季降水偏多,关中、陕南正常,全省汛期易发生暴雨洪涝。  相似文献   

11.
春季和夏季爆发型ENSO事件对夏季中国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海温资料以及中国台站降水资料,借助统计方法,讨论了不同爆发型El Ni?o和La Ni?a事件对中国夏季(5~10月)降水分布的影响。根据定义,El Ni?o和La Ni?a事件分为两类:一类是在4~6月爆发,称为春季爆发型(分为ELSP1、ELSP2、ELSP3和LASP);一类是在7~10月爆发,称为夏季爆发型(分为ELSU和LASU)。结果显示,ELSP1型当年夏季,中国夏季降水主要呈现负距平分布,其中显著降水偏少区集中在黄河流域,在其次年夏季,降水由南往北呈现"-、+、-"异常分布,显著降水偏多区主要集中于中原地带。ELSP2型当年夏季和次年夏季,中国夏季降水基本呈现相反变化分布,即当年夏季,全国降水以偏少为主,次年夏季全国降水以偏多为主。ELSP3型当年夏季,以华南降水偏多、其余地区降水偏少为主,在其次年夏季,降水主要以长江流域和华北偏多。ELSU型当年夏季,长江以北降水偏少、西南以及华南沿海降水偏多;次年夏季,降水由南往北呈现"-、+、-、+"异常分布。LASP型当年夏季使得全国降水基本一致增多,尤其是长江流域;而在其次年夏季,除了淮河和长江下游地区降水略多异常,全国降水以基本偏少为主。LASU型当年夏季,降水呈现长江以南偏少、以北偏多的主要分布形势,在其次年夏季,除了长江中下游区域降水偏多以外,其余地区降水均偏少。降水的异常分布与Hadley环流和水汽异常分布密切相关。但LASU型所导致的环流变化对中国夏季降水预测指示意义比较弱。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61—2016年NOAA海表温度、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山东降水资料,对比不同类型El Niňo事件次年夏季山东逐月降水异常分布和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El Niňo事件对山东次年夏季各月降水影响不同,但三种分布类型事件次年6月山东降水异常均较7、8月弱,且极值分布较为集中。Niňo3型事件次年夏季山东降水以偏少为主,其中6、8月降水偏少,7月降水偏多;Niňo4型事件次年夏季山东降水以偏多为主,其中6月全省降水显著偏多,7月降水异常呈东西少、中间多的分布,8月降水异常呈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Niňo3.4型事件次年夏季山东降水基本呈现北多南少的异常分布,6月降水偏少,7月降水大部地区偏多,8月降水呈现东南少、西北多的异常分布。降水异常分布主要由不同类型El Niňo事件次年夏季各月500 hPa环流形势、水汽输送及其辐合等决定,而环流异常则受海温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不同分型厄尔尼诺事件对新疆汛期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近49 a新疆102个站点汛期降水资料,分析了东部型、中部型、混合型厄尔尼诺事件对新疆当年及次年汛期降水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对新疆当年及次年汛期降水影响负距平占75%;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对新疆当年汛期的影响取决于Nino峰值大小,次年影响新疆汛期降水偏多率为100%;混合型厄尔尼诺事件对新疆当年及次年汛期降水影响偏多年份占75%。Nino峰值与相应年份汛期降水距平较为显著,且对新疆各地汛期降水影响不同。用t检验分析了三种类型厄尔尼诺对新疆汛期降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新疆大部分地区汛期降水与厄尔尼诺关系显著,t检验0.01,其中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及混合型厄尔尼诺次年T0.001。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4年12月-2015年12月的气温、降水和日照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比常年值得出2015年囊谦县气候特征,并统计出2015年囊谦县主要气候事件。结果表明:囊谦县2015年气候特征概况为全年年平均气温略偏高,但四季气温升高幅度不同,其中夏季(6-8月)气温接近常年,冬季(2014年12月-2015年2月)和春季(3-5月)气温正常略偏高,秋季(9-11月)气温偏高;本年降水量略偏少,属正常年份,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冬、春、秋季降水偏多,夏季降水偏少;年内平均日照时数较往年偏多,属于显著偏多年份。2015年出现的主要气候事件为:1月初强降雪天气过程,5月大风、冰雹天气频发,7月降水显著偏少,9月降水偏多、出现连阴雨天气。2015年没有造成严重的气象灾害事故,灾害天气以局部为主,总体属于偏轻年份。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71~2010年青藏高原70余个气象台站逐日积雪深度资料和西北地区春、夏季降水日资料,利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了高原冬春积雪深度分别与西北地区春季、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冬春积雪异常与西北地区春、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相关,冬春积雪深度的变化对后期春、夏季西北地区降水有指示和预测意义。高原冬春积雪深度异常对西北地区春、夏季降水主要以正反馈为主,但影响的关键区有所不同。高原冬春积雪中部偏多时,春季降水在陇东南、宁夏及陕西地区显著偏多;夏季降水在陇东南及宁夏西部显著偏多。从高原多雪年与少雪年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西北地区降水的差异,表明高原冬春积雪偏多,春季西北大部地区降水偏多,北疆偏少;夏季在南疆、甘肃中部、青海大部及陕西降水偏多,尤其陕西南部地区增多显著,北疆、肃北及陇东部分地区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16.
陈烈庭 《大气科学》2001,25(2):184-192
1997/1998年冬季青藏高原大部地区积雪异常偏多,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严重雪灾。作者在回顾关于青藏高原雪盖与中国季风雨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1998年夏季各月中国东部降水分布和主要雨带移动的特点,并与青藏高原多雪年夏季我国主要雨带活动的统计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洪涝的成因。结果表明,1998年夏季降水的一些重要特征:如6月强降雨出现在湖南、江西、浙江一线,7月二度梅发生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江西北部一带,8月长江上游、汉水流域和黄淮地区降水频繁,以及夏季我国主要雨带北移明显推迟,都与多雪年的情况非常相似。突出地反映了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洪涝的发生,前期冬季青藏高原出现的积雪异常起着重要的作用。多雪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也明显偏迟,致使中国主要雨带持续偏南,造成长江流域降水异常偏多。另外,分析表明,它还与1997年强厄尔尼诺的共同作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赤道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暖池海温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作功率谱分析和相关分析.指出秋冬季增暖的厄尔尼诺事件对应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偏多, 春夏季开始发展的ENSO事件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偏少.对两种在不同季节增暖的ENSO事件对应的异常流场特征及其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用1991年和1994年实例作对比分析.不同季节增暖的ENSO事件在太平洋热带地区环流调整的不同阶段可能是影响夏季风活动和东亚夏季天气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毛裕定 《浙江气象》2005,26(4):45-47
浙江省2005年夏季气候特点是全省平均气温偏高,其中6、7月份气温明显偏高,夏季高温日数比常年偏多;降水浙北、浙中偏少,浙南偏多,今年入梅、出梅早,梅汛期短,降水南多北少.夏季高温、台风和频繁活动的强对流天气,给工农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61--2012年河南省111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2a河南省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及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河南夏季降水呈现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的空间分布,淮河沿线为降水最多的区域,豫西和豫西北太行山一线为降水偏少区。全省夏季降水以全省偏多或偏少一致性为主,此外,还呈现南北反相、东西反相的分布特征。夏季降水存在多时间尺度的周期特征分布:在年代际变化尺度上,降水存在22a左右的周期,且在1977年后信号较强;年际变化尺度上以7a周期为主。在降水偏多年,中高纬存在一个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有利于冷空气南下;低层有气旋式环流,高层有明显的东风环流,有利于水汽的聚集。在降水偏少年,环流形势相反,不利于夏季降水。  相似文献   

20.
1 基本气候特点 2005年河南基本气候概况为:全省年平均气温基本正常,其中冬季气温明显偏低,为1986年以来最冷的冬天,春、夏、秋季气温偏高.全省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其中冬季降水正常,春季降水偏少,夏、秋季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