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 海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尽管海洋开发的不断深入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也造成 了海洋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本文基于演化博弈分析方法, 首先探究了渤海海洋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 并就其治理的主体 (政府 、企业和公众) 构建演化博弈模型, 进一步分析三者达到均衡点所需要的条件, 最后提出相关主体参与海洋环境治理 的建议。结果显示, 监管成本是影响政府参与监管的主要因素, 企业是否非法排污取决于政府监管效率 、非法排污再治理的 成本、罚款与按照标准排污成本的利益比较, 而公众是否参与监督则取决于监督成本和回报。 因此为了实现渤海海洋环境的 有效治理, 应该降低政府监管成本以提高监管效率, 加大对企业非法排污的惩处力度, 畅通公众投诉渠道。  相似文献   

2.
从制度上确立陆源污染防治资金的负担原则,是建立陆源污染防治资金机制的前提,亦是提供稳定资金来源的保障与发挥资金效用的关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立了协调原则与对发展中国家实行优惠待遇原则,一些区域性海洋法公约正在形成共同但有区别的资金负担、污染者负担、国际合作等原则。作为陆源污染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明确陆源污染防治资金的负担原则及主要来源,如何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构建我国的资金机制是海洋陆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地区水环境治理情势复杂,地方政府是水环境治理的主要力量,地方政府水环境治理能否达成协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地方政府协同是长三角水环境治理的关键。文章通过设计水环境府际协同治理影响因素分析框架,进行案例分析,同时将根因分析法引入问题研究,用亲和图、鱼骨图、帕累托分析图等工具,探析水环境府际协同治理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因素数量占比进行次序排列。研究发现,合作治理机制、制度设计、社会参与等是影响水环境府际协同治理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构建合作治理机制、完善协同制度、鼓励企业与社会公众参与治理、法律协同、技术协同。研究结果可丰富环境协同治理的理论研究视角,为地方政府水环境治理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市场化程度不高、公众参与度低、实现不充分等问题。本文通过构建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参与主体(企业、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演化博弈模型,探究各方主体的策略稳定性规律,探讨三方博弈系统的均衡点及其稳定性,并运用Matlab仿真分析不同参数变化对系统演化的影响,最后依据博弈分析结果为探索“政府+市场”的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提供对策建议。结果表明,政府是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引导者与推动者,管控成本和社会收益是影响其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加强政府的奖惩力度、增加企业提供海洋生态产品的潜在收益、降低供给成本对企业参与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正向作用,社会公众购买海洋生态产品所获效用的提升与监督成本的减少有利于促进社会公众参与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5.
随着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进,入海排污口造成的陆源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文章从我国入海排污口的现状出发,分析入海排污口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治理入海排污口的必要性;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和工具,从法律视角研究我国治理入海排污口的改进措施。在入海排污口治理的相关立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是减少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专门法律,以该法为依托,从法律角度思考入海排污口造成的污染问题,研究备案制度在入海排污口治理中的可行性与运行的不足之处,分析现存的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对入海排污口的管理现状,聚焦现有法律制度对入海排污口造成的入海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局限。进而从完善入海排污口管理的具体细化立法,改进监管体系漏洞、促进监管体系全面性,以及提高公众对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的参与度等角度提出相应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分析环境质量公报、中国水污染地图和海洋环境污染的案例时发现,陆源污染物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已非常严重。研究发现:第一,根据水污染地图的标注信息,发现沿海地区污染企业分布密集,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状况欠佳。第二,沿海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海洋形成海洋环境污染问题,该问题具有不在场污染的特征。第三,政府部门是实施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直接行政力量。  相似文献   

7.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陆源性污染日益严重,加强陆海统筹、联防联控治理已迫在眉睫。文章基于系统动力学(SD),构建系统仿真模型,研究不同的联防联控机制情景对浙江省海洋陆源性污染的影响效应。仿真结果表明:联防联控机制将有效减少浙江省入海陆源废水的排放,但是对GDP影响较弱;相较于维持联防联控机制的实施现状,提高排污标准、技术投入、环境治理投资总额、法律约束力等联防联控三大机制的实施强度对浙江省海洋陆源性污染的治理效应更为显著;不同联防联控机制情景的仿真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技术投入和环境治理投资总额的增加对浙江省海洋陆源性污染的治理效果最为明显。提出:制定更加严格的排污标准,控制陆源污染源头;拓宽环境治理投资和技术投入的支持渠道,提高陆源污染物净化效率;完善联防联控立法,加强联合防治监管能力,强化法律的约束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贸易、经济发展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现有文献主要探讨贸易、经济发展对于陆地污染的影响机制,而忽视近海污染转移效应。文章选取2003-2016年沿海4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和“污染避难所”假说。研究结果表明:沿海城市对外贸易与工业废水排放量负相关,但与近海污染正相关,说明存在污染转移效应;沿海城市的近海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U”形曲线的关系,不符合EKC假说。本研究结论表明应从陆海统筹角度治理环境污染,抑制污染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9.
研究表明陆源海洋环境污染是导致海洋污染的主要因素,从世界范围看,70%~80%的海洋污染来源于陆地活动而非船舶。有关陆源海洋环境污染的规则主要体现在区域性的法律框架之中,海洋污染采取区域治理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区域中各国的利益、传统和价值观比较接近。在治理全球陆源海洋环境的过程中,联合国环境保护署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持续不断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使海洋环境遭受污染损害。在海洋环境污染物中,陆源污染物约占80%,是最主要的污染物,因此防治陆源污染是保护海洋环境的关键步骤。目前我国防治陆源污染的法律制度有所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须对防治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法律制度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中的问题加以完善。文章论述陆源污染物的概念和种类,分析目前我国防治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法律制度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主要包括修订或重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有关法律责任、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