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86―2008年广东沿海海平面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3-2008年TOPEX和Jason-1观测的南海海面高度资料和1986-2008年广东省沿海验潮站潮位资料,分析南海绝对海平面及广东沿海相对海平面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近16年南海(绝对)海平面平均上升率为4.5 mm/a,近23年广东沿海相对海平面上升率为2~3 mm/a,较南海绝对海平面上升率低1~2 mm/a:月平均海平面及年平均海平面变化均存在极强的同步性,在年平均海平面变化中,验潮站的最高值一致出现于2001年.预估未来30年南海海平面比常年升高9~17 cm.海平面上升将加剧珠江口感潮河段的咸潮灾害.  相似文献   

2.
上海地区海平面上升趋势的预测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李就平  秦曾灏 《地理学报》1998,53(5):393-403
本文依据上海地区7个验潮站的实测潮位资料,揭示了过去近一个世纪来上海地区海平面上升趋势的历史演变规律,确认了近30年来海平面加速上升的势态,并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建立海平面变化预测模型,由此对上海地区未来50多年的海平面变化趋势作了预测,对预测值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作了详尽的评估,结合上海地区未来地面沉降和地壳沉降的预测值,给出了上海地区未来50多年对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值,与1990年相比,吴淞口于20  相似文献   

3.
1970―2009年粤东(汕尾)沿海海平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汕尾站、遮浪站潮位距平资料(SLA)与卫星观测的附近海平面高度距平资料(SHA)以及全南海海平面高度距平资料(SSHA)的比对,探讨资料的代表性和长期变化。结果表明,绝对海平面与相对海平面的多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采用随机动态法和二次项拟合方法分析得出,汕尾多年海平面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存在显著的1年、半年、4个月和19年周期,其中年振幅为10.6 cm,且海平面高低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明显。海平面的季节变化特征与季风呈现显著相关性,认为季风导致的海面增减水对海平面的高低存在一定的作用,预估2050年海平面较常年平均高31±3cm。  相似文献   

4.
香港/澳门近72年海平面变化曲线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取1959年为接口,将澳门的前段记录(1925 ̄1958年)与香港的后段记录(1959 ̄1996年)连接起来,统一按香港海图基准面起算,可以得到最近72年(1925 ̄1958年)均一的海平面月均序列。海平面曲线反映海平面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存在异常高海平面和异常低海平面。按香港和澳门的验潮资料,海平面上升速率为1.8±0.1mm/a。海滩岩的高程、地震活动、地形变化表明: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构造处于相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研究中将利用卫星测高数据研究潮汐现象和海平面变化割离开来的问题,该文将两者结合进行探讨。利用T/P和Jason-1两颗测高卫星的长时间数据,通过调和分析方法从测高数据分离潮汐信息,与验潮站数据对比表明调和分析方法可有效分离测高数据中的潮汐信息。利用经验正交分解方法对去除潮汐信息后的海面高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外围海域海平面变化在空间分布表现为同时段的波动变化呈现由近海到深海处相反的两种趋势,并且显示出与纬度有关的南北渐变过程;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年周期和2个月周期的两个稳定周期振荡信号。  相似文献   

6.
小波变换在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欧素英  陈子燊 《地理科学》2004,24(3):358-364
根据广东沿岸14个验潮站的月均序列,应用小波分析方法将其进行时域-频域分解,分析了近40多年来月平均潮位序列的多层次尺度结构,进而研究相对海平面的周期变化和趋势变化。结果表明,用小波变换研究相对海平面在时域-频域中的周期分布及变化时,能较好地揭示周期变化的局部特征;广东沿岸相对海平面变化包含着0.5年、1年、2~4年、10~11年及18~20年左右等周期变化,且周期变化在时间域中具有明显的局部化特征;据实测资料计算,周期变化对海平面的趋势变化影响明显,未消除周期变化的趋势分析结果偏大,用小波变换有效地消除周期变化后得出粤西及珠江口地区沿岸相对海平面变化率,一般而言,广东沿岸海平面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约为0.36~1.2 mm/a。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伶仃洋海平面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清书  罗宪林 《地理科学》1999,19(2):125-127
根据珠江口伶仃洋三灶,赤湾,香港三个站的验潮记录,应用傅氏变换方法对月均潮序列先做离散傅氏变换,并将周期小于4a的波动幅设为零,再进行反傅氏变换,以消除小于4a的周期波动对确定海平面变化趋势的影响,最后由低通序列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穆江口各站的海平面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过去2000年亚洲气候变化(PAGES-Asia2k)集成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国际过去全球变化研究计划(PAGES)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研究网络的设立背景、研究目的及亚洲在其中的独特性;总结了过去2000年亚洲气候变化(PAGES-Asia2k)集成研究的主要进展及中国的贡献,分析了当前在亚洲区域开展该项研究的主要问题及难点,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亚洲历史悠久,高分辨率的代用资料丰富,是开展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研究的理想区域,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已有进展表明:在过去1200年中,亚洲830-1220年相对温暖,1340-1880年明显寒冷,20世纪则快速增暖;但亚洲气候类型多、变化过程复杂、区域差异大。因此,发展气候序列重建的新技术方法,提高重建序列的时、空分辨率、空间覆盖度和重建结果的精度,建立亚洲过去2000年气候代用资料数据库,集成重建过去2000年区域温度变化序列及干湿变化空间型,进而开展区域气候变化驱动机制与气候变化影响及适应研究,是该计划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
通过序列影像间的互补信息改善影像失真和退化的超分辨率重建,其关键是精确获取序列影像间的运动信息。该文讨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影像匹配的高精度运动估计方法,根据最小二乘影像匹配的高精度同名像点,获取同名点在序列影像间的运动信息,从而进行低分辨率序列影像的子像素级运动信息精确估计,据此进行超分辨率重建。利用一组模拟低分辨率序列影像进行的超分辨率重建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最小二乘法运动估计精度较高,采用迭代反投影法重建影像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该方法尤其适用于存在平移运动的影像序列的超分辨率重建。  相似文献   

10.
近百年广东沿海海平面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预估本世纪末广东海平面的可能上升量,从探讨近百年来广东海平面上升率的阶段性变化入手,通过对广东沿海验潮站潮位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广东沿海海平面近86年(1925-2010年)、近40年(1970-2010年)和近20年(1993-2010年)的上升率分别为2.1 mm/a、2.5 mm/a和3.2 mm/a,存在加速上升的趋势,并与全球大体呈准同步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沿海海平面上升和热带西太平洋的海平面出现突变上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0814号“黑格比”台风是登陆广东的强台风,引发严重风暴潮,造成珠江口超高水位.由于珠海验潮站仪器受损,未能记录最高潮位.文中采取测量水痕和邻近站差值相似比较法对该站在黑格比台风袭击时最高潮位的出现时间及高程进行后报,估算出珠海站此时间的最高潮位为珠江基面上(274±5)cm,并对该次台风的珠江口异常高潮位与海平面上升及围海造地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沿海工程高程设计和评估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风暴潮潮位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陈小红 《热带地理》2000,20(1):22-26
通过对60年代和90年代珠江三角洲河网典型汊河泥沙分配变化的对比分析,认为(1)珠江河口区的泥沙主要来自陆相径流挟带的下行泥沙和随潮流挟带的上溯泥沙,其中径流及其挟带的泥沙是现代珠江三角洲建造过程中的基本动力和物质,起着主导作用,而珠江河口区由径流挟带的悬移质泥沙又主要来自西江。(2)西北江干沙处于逐年淤积的总趋势,其中河流段冲淤变化不大,过渡段有冲有淤,以淤为主,潮流段由是普遍淤积。(4)海平面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22 sparse-distributed tide gauge record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marginal sea, the process, characteristic and prediction of regional sea level change are discuss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following methods. Firstly, the regularized EM algorithm (RegEM) and the Multi-taper Spectral Method (MTM) are adopted to interpret their multiscale fluctuation processes and their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Secondly, the orderly cluster method is introduced to classify these tidal stations, and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space adjacent relation, we obtain five sub-regions (the coasts of Bohai Sea-northern Yellow Sea, Yellow Sea-East China Sea along Chinese coast, the East China Sea along Japanese coast, the southern East China Sea and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Furthermore, the Mean Generation Function (MGF) is explored to predict the medium- and long-term trends of each tide station. Finally,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is employed to obtain re-gional-scale sea level change trends, sea level rise rates of the above five sub-regions from 2001 to 2030 are 1.23-1.27 mm/a, 3.30-3.34 mm/a, 2.72-2.76 mm/a, 1.43-1.47 mm/a and 1.13-1.15 mm/a respectively, and the whole region sea level rise rate is between 2.01 mm/a and 2.11 mm/a. The aim of our work is to conduct an integrated research on regional sea level change.  相似文献   

14.
珠三角基塘系统研究回顾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塘系统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低洼地利用方式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珠三角基塘系统在历史上曾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其面积萎缩、生态功能退化。为了推动珠三角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区域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论文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珠三角基塘系统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概括,发现在基(田)塘生产力、区域水陆生态农业循环模式规律、社会经济发展与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等方面已经展开研究;但是珠三角基塘系统演变机理研究比较薄弱,区域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途径探索还鲜见。建议未来加强珠三角基塘系统演变机理、系统重构技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价值与途径的研究,以此深化基塘系统理论及实践研究,为协同区域农业生产格局与农业生态系统耦合关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The Bering Sea circulation is derived as a variational inverse of hydrographic profiles(temperature and salinity),atmospheric climatologies and historical observation of ocean curents.The important result of this study is estimate of the mean climatological sea surface height(SSH) that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satellite altimetry sea level anomaly data in the Bering Sea region.Numerical experiments reveal that,when combined with satellite altimetry,the obtained reference SSH effectively constrains a realist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Amukta Pass circulation.  相似文献   

16.
江苏沿海海面的多尺度波动过程和趋势预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江苏沿海处于长江三角洲持续徐缓沉降区的3个验潮站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EMD方法和SSA方法进行海面波动的过程和趋势分析。通过迭加EMD提取的长期趋势和长周期组分获得修正的长期趋势,利用SSA对剩余组分进行分解,获得各站位小尺度的海面波动周期序列,各站位间均能较好的对比。在此基础上,针对修正的长期趋势分量,建立未来海面变化趋势的预测模型,对各站位未来百年相对海面变化的上升值进行预测和对比。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区地域构成的判别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开泳  陈田 《地理学报》2008,63(8):820-828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单个城市的竞争逐渐转变为城市区域的竞争。 都市经济区是在国家战略需求的推动下应势而生的新概念, 已经广泛应用于全国国土规划和 主体功能区划。准确把握都市经济区内部的地域构成有助于进行有效地加强区域管理和空间调控。以往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分析或以区县为单元的空间分析, 从功能空间的角度对都市经济区内部地域构成的研究较少, 更缺少准确科学的划分和判读方法。为了准确把握 区域空间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和潜在威胁, 规划者和政府官员需要探索判定都市经济区地域构成的新方法。文章在总结当前几种主要的地域类型判读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 深入探讨了运 用遥感和GIS 手段进行区域地域构成判别的思路, 并成功应用于珠江三角洲内部地域构成的 空间分析。研究发现, 当前珠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区正经历着大规模的城镇化, 大都市的发展 无序蔓延, 存在的用地粗放、结构混杂、功能有待优化等问题, 工业区、居住区等用地的空 间分布呈现较明显的向心型分布和交通导向型分布特征, 同种地域类型的集聚性分布明显增强。通过从单要素和整体特征上认识和把握珠江三角洲地域构成与空间组织特征, 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空间管理和调控。还有助于深化区域地域构成的认识和空间结构的监测和分析, 也可作为制定土地利用政策的依据, 为从区域尺度上制定空间政策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过去150 年长三角地区的春季物候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中国历史日记中的长三角地区春季物候记录,重建了该地区1834 年以来的春季物候期变化序列,同时结合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序列对温度变化的指示意义。主要结论有:(1) 1834-1893 年,长三角地区春季物候在波动中逐渐推迟,但19 世纪末起突然出现大幅提前;1900-1990 年以年代际波动为主要特征,1990-2010 年又再次出现大幅提前;1834 年以来,该地区春季物候最迟的年份为1893 年,最早的年份为2007 年,分别较1977-1996 年平均推迟27 天和提早17 天。(2) 长三角地区的春季物候期变化与该地区上年12 月-当年3 月及当年1-3 月气温变化的相关系数分别超过-0.75、-0.80,可很好地指示该地区的冬季与初春(特别是1-3 月) 气温变化;这为进一步集成多种代用资料重建历史时期的中国温度变化提供了重要数据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效梅  余正颖  刘小勇 《地理科学》2020,40(10):1636-1645
利用广东省2001—2017年121个区县的空间面板数据,对广东省区域发展格局进行了空间探索性分析。并从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差异和行政等级网状布局3个视角,采用3种中心?次级?外围划分模式,构建基于空间分解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扩散回流和市场区效应。研究发现: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正在向广深?珠三角非广深?非珠三角的格局演变;上级区域对下级区域的影响仍以回流效应为主,扩散效应逐渐显现;次级区域和外围区域的发展仍受制于行政区划层级的制约,行政区划下的城市等级体系依然显著影响区域经济的扩散回流和市场区效应;下级区域对上级区域的市场区效应依赖于下级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当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时,下级区域难以形成支撑上级区域经济发展的消费市场,广州和深圳2个城市的市场主要是全国和国际市场,珠三角其他城市和非珠三角地市中心城区的市场依然是本地市场。  相似文献   

20.
选取位于珠江口万顷沙ZK316-2钻孔进行孢粉、硅藻和岩性等分析,重建了珠江口晚更新世以来的海侵海退旋回和古环境特征。孢粉和硅藻分析表明:晚更新世期间该区域主要经历了一次大的海侵海退,期间有2次小的海平面波动。晚更新世地层海相特征明显,孢粉组合指示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其植被以南亚热带常绿林为主,孢粉组合以青冈属、蕈树属、金缕梅科等亚热带种属为主,期间出现的海桑属推测为滨海相沉积,指示了当时海平面的位置。晚更新世的海相沉积尽管14C测年结果为老于30 ka左右,但经过区域孢粉组合、硅藻特征、海平面高度等因素的综合对比分析后认为:下部海相层的年代更可能属于MIS 5期,而期间2次短暂的低海面记录可能与5b和5d海平面波动有关。钻孔上部13.9 m以上为全新世2 232 cal. a B.P.以来的沉积,孢粉分析表明植被仍以亚热带常绿林为主,但人类干扰因素的禾本科、松属、芒箕和火灾记录(炭屑)大量增加,指示了沿海人类活动增强和大规模农业的发展,这与全新世晚期海平面下降和三角洲的快速加积作用基本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