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桃杏  吴殿廷  陆军  鲍捷  郭谦  李瑞 《地理研究》2014,33(1):157-166
城市河道是集城市生态保育、娱乐游憩、居住生活、景观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开放空间。对城市河道公共休闲空间的利用目前存在价值利用与控制难以协调的矛盾,构建城市河道公共休闲价值评价指标对城市河道休闲空间的规划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目前公众对城市河道休闲的识别要素,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休闲空间评价、城市河道生态健康评价等研究,将城市河道公共休闲空间适宜性指标归纳为资源特性、形态特性、功能特性、文化特质、公共特性等5个维度共42项指标;综合考虑指标的代表性和易操作性等特征,在指标权重确定上,使用最常用的关联矩阵法,反映各指标的重要性差异;利用确定的指标体系和权重测度了北京城区已治理的14条河道的公共休闲适宜度。结果表明,北京市城市河道普遍存在生态景观特征较好,但实用性有待加强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西安城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安全有着深远的影响,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生态安全动态.为进一步研究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下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利用2000年、2007年两期遥感影像,解泽得到2000年与2007年西安城区土地利用图;在ARCGIS支持下将土地利用图进行空间叠置分析,揭示了近7年西安城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运用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信息熵与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功效函数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将土地利用图与生态安全评价图做叠置分析,得到了生态安全格局与土地利片j格局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态游憩空间休闲价值对比分析——以常熟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游憩空间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升休闲价值是城市生态游憩空间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常熟市具有突出城市生态游憩服务功能的林地、草地、水域区选择可比性观测廊道,在对游客自发性休闲游憩行为进行动态观测的基础上对各生态游憩空间的休闲价值进行动态对比。结果表明:① 全年水域的休闲价值最显著,其次依次是草地、林地。② 全年各生态游憩空间休闲价值的时间分布不均衡,且有一定互补性。③ 林地对于老年人的休闲价值最突出,而中年人更偏好水域休闲,青年及少儿更偏好草地休闲。④ 在城市生态游憩空间建设中可根据各年龄段人群分布确定生态游憩空间配置方案;根据各生态游憩空间休闲价值差异及其时间变化配置相应休憩设施,并对生态游憩空间实施动态管理;根据影响因素提升各生态游憩空间休闲价值等。  相似文献   

4.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熵组合权重属性识别模型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吴开亚  金菊良 《地理科学》2008,28(6):754-758
为合理地确定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权重,提出把指标的权重结构分为反映评价指标不同属性对生态安全等级的影响程度的主观权重,和反映各区域评价指标样本值差异信息对生态安全等级的影响程度的客观权重,可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这些权重,再用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把它们综合为组合权重;为体现单指标评价过程中的评价作用,提出用属性识别模型进行单指标评价的新思路;对组合权重值和单指标评价值进行相乘并累加,建立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熵组合权重属性识别模型(AR-CWE)。结果说明:用AR-CWE既可利用指标中的专家主观经验信息,又可挖掘各区域评价指标样本值的客观差异信息,权重信息利用全面,评价结果合理,方法通用,在安全系统综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长株潭地区农业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分别从农产品供给功能、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生态保育功能、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农业功能变化的时空差异诊断模型等方法对长株潭地区1998~2014年农业功能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根据各地区功能特征提出农业功能发展调控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 长株潭地区农产品供给功能有大幅提升,其重心有向外进一步扩散趋势;长株潭地区核心区域劳动力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下降幅度较大;大围山、罗霄山脉等山地丘陵区生态保育功能优势进一步凸显;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部分区域获得进一步发展,但空间变化差异较小。② 研究发现不同区域农业主导功能不同,根据各地区农业功能不同优势特征,结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调控对策,从而为长株潭地区农业多功能发展与功能特征的识别及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对敬信湿地的实地调查,借鉴国内外湿地生态评价的指标和方法,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选用反映湿地环境保护功能、生态系统功能和社会文化价值的10项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敬信湿地进行生态评价。首先,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序次,对生态评价因子进行等级化处理;然后,为评价因子赋分,计算综合评价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敬信湿地整体生态环境较好,其中调节洪水功能、供水功能、调节气候功能、旅游观光功能和重要动物栖息地功能在决定湿地价值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城市河道湿地——一种新湿地类型的概念,论述了辽宁省葫芦岛市市区五里河城市河道湿地的生态特征,研究了五里河城市河道湿地沉积物和植被中汞的分布特征,采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该城市河道湿地沉积物中汞污染程度及其生态风险。五里河属季节性河流,葫芦岛市市区段的五里河河道不同的生态位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具有典型的湿地特征。河道湿地表层沉积物的总汞质量比为0.037~16.07mg/kg,平均质量比为9.241mg/kg。在该城市河道湿地龙湾大桥采样点,比较3种植物的总汞含量发现,三棱草(Rhizomacy-peri)的总汞含量高于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稗草的总汞含量高于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3种植物都存在根的总汞含量大于叶,叶的总汞含量大于茎的现象。由于水文和地域等条件的差异,五里河城市河道湿地与三江平原的碟形沼泽湿地汞的分布特征明显不同。评价结果显示,五里河城市河道湿地有重度的汞污染且具有严重的潜在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8.
基于人口特征的城市生态游憩空间配置——以常熟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态游憩空间配置是休闲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城市优质生活环境营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休闲城市综合标准试点市——常熟市为研究对象,以人口特征为切入点,对该市不同功能区内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可进行生态游憩的时间、生态游憩意愿、对不同生态游憩空间的偏好,以及全市不同功能区人口对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人口特征影响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全市不同功能区的人口特征有显著差异,因此对各类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不同。在人口量、人口平均生态游憩可能性、人口生态游憩空间类型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下,商业活动区内人口对各类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指数均最高,其次为生活居住区、商务办公区、工业生产区;全市不同功能区内人口对草地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指数均最高,其次为水域和林地。可根据城市不同功能区人口数量、类型、分布特征,以及对各类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来指导城市规划建设中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实践。  相似文献   

9.
以再生水为主要补充水源的高度人工化的城市河道已经成为城市水生态系统的主要载体。与自然河道相比,人工化河道水源较为复杂,河道与城市内部的水、热、污染物迁移转化及其响应更为敏感。以北京市再生水补水典型河段清河、北小河、坝河、通惠河为研究对象,分别在2004年和2011年春季和夏季,对再生水补水河道水质进行监测;综合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DCCA排序分析方法,研究水质要素及其对河岸带不同尺度缓冲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生态响应,通过因子分析,识别水质的污染源。结果表明,与2004年相比,2011年北京市北运河水系河道中,与氮、磷、酸和碱污染相关的水质要素含量的变异系数显著增大,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变异系数明显减小;水体受非点源污染程度在减小,河岸带水域和交通用地对河道水质的影响的空间尺度在缩小,再生水对河道水质的人为调节作用大于生态廊道中其他土地类型的自然调节作用;河道各水质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异。2004年,影响北京市北运河水系河道水污染以氮、磷、酸和碱等的无机污染为主,这不仅与河岸带林地的非点源磷贡献有关,还与有机物降解和硝化作用等影响;2011年,河道水污染偏重于化学需氧量和铵态氮等有机污染,而且还有氮、磷、酸和碱等无机污染。  相似文献   

10.
中国省级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基于“三生”空间视角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城乡不协调、区域不均衡、生态破坏严重、国土空间利用质量低下等问题。为实现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基于"三生"功能的理念,构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及其子系统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指数;基于2012年中国内地省级截面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分析全国层面和省级层面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的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层面的"三生"空间利用质量不高,在省级层面的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则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东部地区的生产空间利用质量指数和生活空间利用质量指数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又高于西部地区;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指数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1.
零售业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其空间布局对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城市空间格局决定了产业发展环境,影响产业布局.该文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郑州市零售业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不同城市空间对零售业空间布局的影响.研究发现:1)零售业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且存在空间尺度效应,随距离增加,空间集聚性先增加后减小;2)零售业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特征,且集中分布在距市中心10 km范围内;3)5种城市空间对零售业整体空间布局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休闲娱乐和交通空间对郑州市零售业空间布局影响较大,因子解释力分别为0.675、0.656,其次为居住、公共和商业空间,影响程度接近;4)不同城市空间对不同零售业态空间布局的影响程度有差异,居住和公共空间对医药及医疗器材零售布局影响较大,交通空间对综合零售布局影响较大,而商业和休闲娱乐空间对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零售布局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渭河陕西段河道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渭河陕西段河道为研究对象,依据陕西省统计年鉴和水资源公报等数据,应用生态学与经济学方法,参考2001年联合国开展研究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体系,对渭河陕西段河道生态系统的4类服务功能(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和支持功能)及内含的11个亚类的服务功能价值(供水、提供水产品、水力发电、调节水分、输沙、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提供美学景观、休闲旅游、维持生物多样性)进行综合化、定量化评估。结果表明:渭河陕西段河道2012年生态服务总价值为3 563.61×108元,是陕西省同年GDP的0.25倍。其中供给功能的服务价值为2 735.62×108元,所占百分比最大,为76.76%,其次为调节功能服务价值、文化功能服务价值、最后为支持功能服务价值,所以渭河陕西段河道生态系统在供给功能和调节功能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处于核心功能地位。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以江西萍乡市为例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梁涛  蔡春霞  刘民  彭小雷 《地理研究》2007,26(4):782-789
基于ArcGIS 8.3空间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功能,提出了一种实用的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并以江西省萍乡市总体规划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为例,探讨了此方法的实际应用。该方法首先选择城市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然后建立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并对各种用地类型进行单因子生态适宜度评价,再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并运用GIS技术将单因子适宜度图层加权叠加,最后生成综合的城市用地生态适宜度分布图,从而从空间上相对准确地表征了不同类型土地的生态适宜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露天煤矿开采在煤炭开采行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露天煤矿开采所带来的的一系列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生态损毁等问题也引起人们的重视。科学的露天煤矿采矿权范围可从源头防治煤矿开采所带来的各类问题。本文根据露天煤矿开采的特点和干旱区地区的环境特征,从地质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三个角度,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15个指标并确定其权重,以Arc 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对应影响因子建立数字评价模型,叠加权重构建采矿权范围设置综合评价模型,并引入环境成本,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对不同采矿权设置范围进行价值估算,为露天煤矿采矿权范围设置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8 km×8 km的格网为评价单元,从土地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生境质量抗干扰能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社会经济效益4个角度构建土地生态质量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权重,通过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和障碍度诊断模型,探究了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空间上呈中部及西南...  相似文献   

16.
针对抚州市城镇住宅价格空间的演变与时序变化,利用相关分析法、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稳定性评价指标,把基于空间特征的城镇住宅价格影响因子用于相关性研究中,对城镇住宅价格影响因子的选取、影响因子的相关性、权重的确定等问题进行研究。结论:经济状况因子是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的决定因子,社会状况因子是影响商品住宅价格的重要因子,制度因素因子是影响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  相似文献   

17.
环渤海地区海域承载力测度与时空分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韦伯-费希纳定律确定指标评价标准,通过D-S证据合成理论将主客观权重相结合确定综合权重,应用信息扩散技术确定小样本情况下样本指标值在指标评价域上的信息分配,进而确定隶属度,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环渤海17个沿海城市的海域承载力进行评价,并运用自然断裂法进行空间表达。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1年,环渤海地区海域承载力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各地海域承载力不断提高,但级别特征值都在1.8~4.0之间,整体水平不高;区域空间分异明显,空间峰值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图作为一种典型的专题地图,在空间上具有全覆盖、无重叠、无缝隙的特征,在语义上具有类型的层次化划分特征,评价土地利用图综合后的质量对提高土地利用数据的现势性和可用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地图综合约束,选择几何、拓扑、结构和格式塔4种约束,确定单个目标、两个目标及多个目标的质量评价指标;然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等级和权重集,建立模糊评价矩阵;最终通过模糊运算得到质量评价结果。以土地利用图中农村居民地的综合为例,介绍了整个质量评价过程,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发现综合中存在的问题,改进综合过程,从而验证了文中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期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变化规律和制约因素有利于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从经济因子、社会因子和生态因子3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运用物元模型评价枣庄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并揭示其变化规律与转型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总结相关制约因素。研究表明,转型政策对于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具有明显影响;通过单指标关联度归纳的6个制约因素为转型过程中提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指明了方向;物元可拓模型可操作性强,可以有效评价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20.
文章建立了衡量乡村-城市转型水平的指标体系,利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1997年统计数据对河南省113个县(市)的乡村-城市转型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依据综合评价值将全省划分为4类转型区域,揭示了河南省乡村-城市转型的空间特点,并讨论了区域差异的成因及缩小区域差异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