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和中南大学举办、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承办的“21世纪活化构造与成矿学发展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10月28-31日在长沙隆重举行。恰逢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其成矿学理论)创立45周年及其创立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南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名誉所长、国际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兼地洼学组主席、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研究中心主席、国际期刊《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主编陈国达先生90华诞之际,此次会议的召开对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创新精神,进一步发展、创新活化构造与成矿学理论,具有深远的学术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早在20世纪50年代,陈国达院士就发现并论证了中国东部的活化构造,创建了地洼学说,中国科学院为了发展地洼学说,先后建立了中南大地构造及地球化学研究室,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国际地洼学说与成矿学研究中心成立,标志着地洼学说已进入国际大地构造学派行列.  相似文献   

3.
国际著名的地质学家、教育家,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研究中心主席,国际地科联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及构造岩浆活化(地洼)学组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南大学学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创始人、第一任所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陈国达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4月8日4时23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3岁。陈国达先生毕生致力于地质科学与实践,他将自然辩证法与地学思维相结合,创建了地洼学说,对中新生代大地构造研究、构造与成矿研究等提出了独特的思路,对我…  相似文献   

4.
1办刊宗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是由整合后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主办的地学学术刊物(季刊,公开发行),以刊载国内外学者在大地构造及成矿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国内外地学学术交流,推动地球科学研究,活跃学术思想,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目的。刊登内容涉及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成矿学、地球动力学、大陆边缘地质和海洋地质等多个学科和领域。本刊重点登载原创性和原始性的学术论文,以及少量具有学科前瞻性、前沿性的研究评述,但不接受一般性综述文章。本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倡“双百”方针,…  相似文献   

5.
地洼构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地洼理论在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编制出了中国大地构造地球化学分区简图和中国东部锡元素的构造地球化学分区略图;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地洼区的化学地球动力学问题;深化了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推进了断裂构造地球化学测量与找矿的应用工作;查明了石碌矿田的一些褶皱构造地球化学问题:划分出面型、线型、点型三种成矿构造地球化学类型;阐明了一些基性岩类和花岗岩受的构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实验构造地球化学的研究;论述了超大型锡矿床具有配置齐全、发育完整、有机联系的一套成矿构造组合,以及矿床物质组分极其庞杂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亚洲大陆型壳体的活化(地洼)构造与成矿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亚洲大陆岩石圈自古生代末起,相继在各个壳体发生活化,广泛形成地洼体制活动带,是亚洲大陆岩石围演化一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在全球构造问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当代地球科学中的前沿课题。从壳体大地构造这一新思路分别对地洼体制构造单元在亚洲大陆的发生时代、分布范围、类型、发育特点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亚洲大陆地洼构造成矿的地球化学条件、主要矿种组合、主要矿床类型及其与其它大地构造类型的差别;亚洲地洼型成矿作用与多因复成矿床及超大型矿床的关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专门论述。有助于正确认识亚洲大陆广泛分布的有色、稀有金属内生矿床,以及泥炭、褐煤、油气田的构造类型特点、分布规律及其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 陈国达教授提出的地洼学说大地构造理论自诞生至今已35周年,它不仅在理论上得到了发展,而且在实践中经受住了检验。它的研究内容和领域在不断扩大,如构造地球化学、构造成矿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随着同位素地质学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国内外学者逐渐将同位素地质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应用于解决构造地质学  相似文献   

8.
第二届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8月27至29日在原苏联布拉维申斯克市举行。会议由原苏联科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事务委员会远东分部、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研究中心、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地洼研究组、原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阿穆尔综合研究所、大地构造及地球物理所及原全苏矿物协会联合举办。中国派出了以陈国达为团长的25人代表赴会。来自苏、中、日、印、蒙、匈、捷、波兰、朝鲜等国的180余名代表出席。  相似文献   

9.
80~90年代,以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童玉明为首,有陈胜早、王伏泉、周瑶琪、丁培民、刘以宣等科学家参加的集体,进行了成煤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先后用中、英、俄文发表了有关论文三四十篇,《中国成煤大地构造》专著一本。该成果于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贰等奖,1999年获地洼学说特等奖。它将大地构造学和煤地质学相结合,提出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成煤大地构造学(即煤成矿学)。它是从大地构造角度研究聚煤作用和煤矿床在地壳中时空分布及其形成演化规律的科学,把全球构造聚煤单元分为域、带、盆三级。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国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地洼学说创始人陈国达教授将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划分为两种地洼区类型,大致以南北地洼区为界、西部称中亚型地洼区,东部称华夏型地洼区[1978,陈国达].滇西兰坪-思茅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是一个地洼型断陷,称兰坪-普洱地洼系。它与上述两大类型地洼区有显著差异,其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发育基底、建造特征、构造特征及成矿规律都别具一格,是地洼区中一类特殊的地洼型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11.
新书要览     
中国南部第三纪地洼型聚煤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彭格林等,科学出版社,1990,16K,P151 本书是运用地洼说与成矿学理论研究聚煤盆地形成演化和聚煤规律的一本著作。在中国南部第三纪聚煤带的大地构造背景基础上,分别从沉积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古生态学、结核学、含矿性诸方面论述了聚煤盆地的沉积特征、沉积相与环境模式,并从聚煤盆地的特征论述了盆地的构造和成因类型,探讨了聚煤盆地的形成机制和构造的控制作用,进而建立断陷型聚煤盆地构造演化模式。最后分析了中国南部第三纪聚煤规律和巨厚煤层  相似文献   

12.
第三层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9月14日至16日在我国哈尔滨市隆重举行。会议代表有中国、俄罗斯、乌克兰、日本、蒙古等国家130余人。我国代表110名。代表来自地质、冶金、有色、石油、煤炭、核工业和黄金系统,以及科学院、大专院校等。会上宣读论文120余篇。论文内容包括有关大地构造和区域构造、区域成矿学、有色金属成矿学、金成矿学、石油成矿学、煤成矿学、黑色金属成矿学、遥感地质、数学地质等。  相似文献   

13.
地洼学说成矿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简述了地洼成矿理论的基本要点。结合国内外研究实例,对构造-成矿类型及模式,多因复成成矿的标志,“原地洼区”成矿等作了、阐述;并着重强调了构造动力成矿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地壳演化与成岩成矿元素演化的一体性、顺序性、周期性和方向性等是构造动力成矿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综述了近年地洼成矿理论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4.
中亚独联体五国铀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亚独联体五国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中亚大陆地壳构造单元 ,其中分布着大批砂岩型铀矿床和碱交代岩型、含铀煤岩型、含鱼残骸泥岩型和碳酸盐岩型铀矿床 ,计百余个。这些矿床的铀储量约占全球总工业铀储量的30 %。文中划分出8个铀矿域 ,编制了各铀矿域的成矿大地构造剖面 ,并进行了对比研究 ;对上述五种主要铀矿床类型的成矿学特征作了概述 ;归纳出四种铀成矿大地构造模式 ,指出除地台型模式外 ,其余的地槽 +地洼型、地台 +地洼型、地洼型等三种模式均与地洼阶段的构造—岩浆活化作用密切相关 ,甚至是形成工业铀矿床最至关重要的背景因素。文中最后还对中亚型和华夏型地洼铀成矿学的异同特点 ,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构造地球化学组积极投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地洼学说成矿理论为指导,在湘南老矿区—香花岭锡矿区,以前人工操作程度高、长期被认为成矿不利、没有找矿远景的地域,圈  相似文献   

16.
地洼区的地震活动性问题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地洼大地构造学说科学地揭示了地壳新的第三基本构造单元-地洼区的存在,为现代成矿学和地质灾害防御等研究开拓了思路。地震作为最新大地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它与地洼区及其构造性状不仅有着成因上的联系,而且在时间、空间和强度等分布上也有着相互的依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洼区的研究无疑是为潜在震源区和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17.
怀念大地构造学家陈国达院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国达院士是著名的大地构造学家,成矿学家;是“地洼学说”及其演进变革系列和序列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的创建人。  相似文献   

18.
《地质论评》1989,35(4):306
1988年儿月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和中南工业大学地质系三个单位在湖南长沙湘江客馆联合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讨论会。会议收到苏联、日本等12个国家地质学家撰写的学术论文共60篇,有102位中中外代表在会上宣读了论文,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王仁、湖南省副省长王向天、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局长孙枢、湖南省科  相似文献   

19.
第二届全国地洼构造与成矿学讨论会于1990年9月17—20日在庐山召开。会议正式代表104人,来自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地矿部、冶金部、有色冶金总公司、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统配煤矿总公司、核工业总公司、国家地震局等系统40多个单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中有高级专家5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等17人。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一是交流1986年第一届全国地洼构造与成矿学讨论会以来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地洼学说对成矿学的贡献很多很大,现已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大地构造成矿学派之一,地洼学说对成矿学最突击的贡献,是创造性地从地壳大地构造单元中划分出地洼成矿区,并与地槽区、地台区并列,成为一种新型的大地构造矿区。因而扩大了找矿领域,指明了研究的新动向,获得了显著的找矿效果;地洼学说对成矿学的又一突击贡献,是提出多因复成成矿论及多因复成矿床。陈国达教授的著名论文《从地壳演化规律看多因复成矿床及其形成机理》,指出这类矿床具有多成矿阶段、多物质来源、多成因类型、多成矿作用及多控矿因素的五多特点,是多阶段多期次成矿作用的综合结果。这一理论已广泛运用于成因有争议的矿床研究。解决了多年争论不休的学术问题,指明了新的找矿和研究方向。由于地洼学说在成矿学中的广泛运用,使地洼成矿区的时代,已从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推延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地洼成矿区的空间分布,由亚洲、欧洲、非洲,扩展到北美洲、南美洲和澳洲等世界各地。地洼学说使成矿学研究引向深入,有许多领域有待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