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树  董彦芳  洪顺英  刘泰 《地震》2018,38(3):81-91
本文针对2016年11月25日在新疆阿克陶发生的地震, 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对3种不同观测模式的升、 降轨数据进行处理, 提取了多视线向的同震形变场; 根据不同模式的LOS向形变量, 构建形变分解模型, 将其分解为垂直向形变量和沿断层走向形变量; 结合同震形变场特征与震源机制解, 采用单断层模型, 利用梯度下降法(SDM), 以Multi-LOS向形变进行约束, 反演了阿克陶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升、 降轨LOS向同震形变场在发震断层两侧具有不同的形变特征, 发震断层走向近EW向; LOS向形变量分解表明, 此次地震破裂以右旋走滑为主; 滑动分布反演的形变残差介于0~5 cm之间, 发震断层的滑动量主要位于2~16 km深部, 最大滑动量可达1.02 m, 位于断层面深部5.83 km处, 最大滑动量处的滑动角为185.24°; 平均滑动角为181.32°, 平均滑动量为0.12 m; 滑动分布反演也证明该地震为右旋走滑破裂事件, 与LOS向形变分解结果一致; 当剪切模量μ=3.2 GPa时, 反演得到的地震矩震级约MW6.6。  相似文献   

2.
2016年11月25日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发生MW6.6地震。 本文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对Sentinel-1卫星获取的升、 降轨雷达数据进行了处理, 提取了该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 并结合形变场特征与震源机制解, 采用梯度下降法反演发震断层的滑动分布。 结果表明, 升、 降轨LOS向同震形变场在发震断层两侧具有明显不同的形变特征, 主要形变区域分布在断层两侧, 升轨LOS向形变量可达-8.2 cm与11.2 cm, 降轨LOS向形变量可达-21.4 cm与13.1 cm; 反演的升、 降轨干涉形变场与InSAR测量值之间的残差得到有效控制, 大部分的残差介于±5 cm之间; 断层滑动分布主要集中于沿断层面深约2~18 km处, 最大滑动量位于沿断层面深约7 km处可达0.96 m; 平均滑动角约182.29°, 最大滑动处的滑动角约197.13°, 两个滑动分布中心的滑动角均接近180°, 表明阿克陶地震为一典型的右旋走滑破裂性事件; 当剪切模量取32 Gpa时, 反演的发震断层地震矩M0可达9.75×1018, 相当于矩震级MW6.60, 与地震波形反演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
2022年1月8日,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W 6.9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地震带上冷龙岭断裂和托莱山断裂的交汇处.门源地震活动强烈,造成地表破裂明显,因此研究门源地震的发震机理,对评估周边区域及主要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D-InSAR技术,利用升降轨Sentinel-1A SAR数据,获取门源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同震形变主要集中在冷龙岭断裂和托莱山断裂的交汇处,形变长轴整体呈NWW-SEE,同震引发的升轨隆升形变量0.40 m,沉降量0.65 m,降轨隆升形变量0.80 m,沉降量0.70 m,升降轨视线向(LOS)形变呈现符号相反大小相近的特征,断裂运动以左旋走滑为主.以升降轨同震形变信息为约束条件,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理论,采用两步法进行反演,获取门源地震断层的几何参数.结合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得到断层面上的精细滑动分布,结果表明,断层破裂延伸至地表,破裂迹线长度达22 km.断层滑动主要集中在地下2~12 km,最大滑动量为4.2 m,位于地下7 km处.断层走向约为109°,倾角约为82°,释放的地震矩为2.67×10...  相似文献   

4.
2020年1月1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发生6.4级地震,震中位于南天山西段的柯坪推覆体附近.文中基于Sentinel-1 SAR卫星升、降轨数据获取了此次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In-SAR结果表明,地震形变场的EW向跨度约为40km,SN向跨度约为20km,升轨结果LOS向最大抬升量为5.9cm,最大沉降量...  相似文献   

5.
2020年7月22日(UTC)西藏尼玛发生Mw6.3地震.为准确确定地震的发震断层、反演破裂滑动分布以及评估地震危险性,本文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nSAR)技术对Sentinel-1A/B数据进行处理,获取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同震形变场,形变场显示以沉降为主,长轴呈NE向,升、降轨最大沉...  相似文献   

6.
孙凯  孟国杰  洪顺英  黄星  董彦芳 《地震》2020,40(3):15-27
利用大地测量数据研究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MS6.0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和发震断层参数, 基于DInSAR技术处理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获取干涉相位图, 并考虑大气折射效应和余震形变误差实现同震形变场改正。四叉树采样后的形变数据作为反演数据源, 采用弹性半空间分层模型反演发震断层几何面滑动分布。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发震机制为兼具逆冲和左旋走滑, 矩震级为MW5.9, 断层破裂尺度达28 km×20 km, 震源深度约9.4 km。升降轨视线向同震形变场在断层两侧呈现形变特征差异, 最大沉降量分别是8.34 cm(升轨)和4.23 cm(降轨), 最大抬升量分别是5.5 cm(升轨)和7.5 cm(降轨); 发震断层走向为302°, 倾角为43°, 平均滑动角为50°, 断层面最大滑动量达到0.28 m。  相似文献   

7.
余宏远  李伟  王文达 《地震》2020,40(4):63-75
2017年11月13日伊拉克北部地区苏莱曼尼亚省发生了MW7.3地震, 造成了重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 本文利用升降轨的Sentinel-1和降轨的ALOS-2卫星的SAR数据, 通过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获取了该地震的同震形变场, 联合DInSAR和MAI技术, 采用抗差最小二乘法求解该地震的同震三维形变场。 基于改进的考虑地形起伏的均匀位错模型反演确定了发震断层的断层参数, 最后基于非均匀位错模型得到了发震断层的分布式滑动分布模型。 结果显示: ALOS-2卫星降轨轨道观测到的伊拉克地震引起的LOS向地表形变最大为55.8 cm抬升和47.9 cm下沉; Sentinel-1卫星观测到的伊拉克地震引起的LOS向地表形变为: 升轨轨道最大为87.9 cm抬升和17.1 cm下沉; 降轨轨道最大为55.6 cm抬升和38 cm下沉; 相对于前人的研究成果, 本文利用改进的考虑地形起伏的反演方法得到的发震断层几何参数表明发震断层为NNW走向, 倾向角为352°, 同震破裂以逆冲为主, 同时兼有一定的左旋走滑分量。 基于均匀位错模型反演得到的断层滑动分布结果表明, 同震破裂未延伸至地表, 主要滑动量集中在12~18 km, 最大滑动量位于15 km深度, 达到4.3m, 反演得到的矩震级为MW7.35, 与UGSG、 GCMT等机构给出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基于InSAR技术,利用欧空局升降轨Sentinel-1A/IW宽幅数据,获取了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并以升降轨InSAR观测结果为约束,反演了断层滑动分布,基于三种不同接收断层计算了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同震形变场发生在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交汇的三角地带,升降轨干涉位移均显示本次地震的形变场影响范围约为50 km×50 km,形变场长轴方向为NW向,升降轨观测的形变量相反,反映断层运动性质以走滑运动为主,升降轨数据观测得到的最大LOS (Line of Sight,视线向)形变量分别为~22 cm和~14 cm.非对称形变场反映出断层两侧的运动差异.反演结果显示,最大滑动量约为1 m,平均滑动角为-9°,矩震级为MW6.5,地震破裂主要集中在地下1~15 km深度范围内,但整体而言本次地震破裂较为充分,基本将该区域1973年及1976年4次 > MW6.0地震的破裂空区完全破裂.考虑到塔藏断裂和虎牙断裂的运动性质,可初步判定发震断层为虎牙断裂北侧延伸分支.基于三种不同接收断层模型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反映出该区域以应力释放为主,进一步触发较大走滑型余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9.
邱江涛  季灵运  刘雷  刘传金 《地震地质》2021,43(6):1586-1599
2020年西藏尼玛MW6.3地震发生在羌塘块体中部、依布茶卡-日干配错断裂系内的半地堑盆地内,基于震源机制解确定的发震断层存在较大差异.文中采用InSAR技术和Sentinel-1卫星升、降轨SAR数据获取了同震形变场,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确定了发震断层参数,基于非均匀位错模型获得了断层面上的精细滑动分布.结果表明:1)在升、降轨InSAR同震形变场中,尼玛地震引起一椭圆形沉降区(长约12km,宽约8km),最大LOS向沉降值分别为-0.298m、-0.238m.2)同震位错以正断倾滑为主,兼有少许走滑分量,滑动主要集中在3~12km深度,最大滑动量达1.1 m,位于7km深处.3)发震断层为依布茶卡-日干配错断裂西侧的分支断层,走向约为30°,倾角约为68°,滑动角约为-73°.4)此次地震的破裂模式显示依布茶卡-日干配错走滑断裂存在张性应力积累,羌塘块体中部处于张性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10.
针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S6.9地震,基于Sentinel-1A卫星的SAR影像获取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进行计算分析,运用SDM程序反演地下静态位错。初步结果如下:①本次地震震中位于蝴蝶状分布的形变图中心,抬升盘与下降盘之间的破裂迹线明显,破裂迹线长约24km,形变中心位于托莱山与冷龙岭断裂交汇处。②降轨数据显示,在断层区域视线向(LOS)形变量最小约-0.55m(远离卫星),最大约0.68m(靠近卫星);升轨数据显示,在断层区域视线向(LOS)形变量最小约-0.49m(远离卫星),最大约0.42m(靠近卫星)。③对中国地震局发布的门源6.9级地震烈度图和本研究获取的地震形变图进行叠加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吻合度较高,地表有较明显形变所涉及区域约0.4万km2。④运用降轨InSAR数据反演得出地下最大位错量约3.29m,深度4.75km,在近地表位错破裂长度可达30km,地表有明显破裂的区域长约25km,与中国地震局科考工作每日情况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利用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道数据和D-InSAR技术获得青海门源2022年1月8日MS6.9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其震源参数,利用分布滑动模型确定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地震的同震形变场沿NWW-SEE方向分布;断裂带南缘升轨影像和降轨影像最大视距分别为61 cm和62 cm,断裂带北缘升轨影像和降轨影像最大视距地表形变量分别为43 cm和56 cm。InSAR同震形变场断裂尺度模型断层长30 km,宽18 km,最大滑移量3.5 m;断层滑动分布模型表明该地震为左旋走滑地震。结合冷龙岭断裂的运动特征和几何特征,初步确定此次MS6.9地震的发震断裂为冷龙岭断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Envisat ASAR的升、降轨和宽幅数据,通过基于先验知识的最小二乘迭代逼近获取大柴旦2次地震的地表三维同震形变.结果表明,2008年MW6.3地震垂直向形变主要发生在断层南盘,以隆升形变为主,最大隆升量约10cm,北盘沉降量小于等于-1cm.东西向形变在南盘呈向东运动的特征,最大运动量约4cm,北盘向西运动,最大运动量约为-2cm.2009年MW5.8地震垂直向形变显示断层南盘抬升的特征,最大抬升量约27cm,北盘最大沉降量约-3cm.东西向形变表现为南盘向东运动,最大约10cm,北盘向西运动,约为-4cm.可以看出这两次地震均表现为逆冲为主,兼少量左旋走滑的震源特征.视线向结果无法判定同震形变的少量走滑特征,而地表三维分量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少量左旋还是右旋走滑的震源特性.本文以视线向、垂直向、东西向形变量作为约束条件,利用Okada模型正演了2008年地震同震三维形变场.结果显示,采用逆冲兼少量左旋走滑的发震断层参数,视线向、垂直向、东西向正演结果与观测结果吻合.这也表明采用分解后的地表三维同震形变场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发震断层的少量左旋走滑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利用Sentinel-1A升轨和降轨数据,基于D-InSAR技术,获取2020年1月19日伽师MS6.4地震同震形变场,并结合其他研究机构给出的震源机制解参数和已有研究成果,反演得到伽师地震的发震断层几何特征和滑动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伽师地震同震形变在地表有明显差异;升轨同震形变在卫星视线方向北侧抬升55 mm,南侧下降42 mm;降轨同震形变在卫星视线方面北侧抬升63 mm,南侧下降23 mm。通过反演得到发震断层走向为275°,倾角为20°,地震滑动主要分布在地下5 km处,最大滑动量约为0.32 m,平均滑动角为89.3°,累积地震矩为1.46×1018 N·m,合矩震级MW6.1,发震构造为具有少量走滑性质的逆冲断裂。从发震构造特征、同震滑动分布推测,伽师地震发震构造是柯坪塔格褶皱带滑脱面以上沉积盖层内的逆冲断裂,支持了柯坪推覆体的薄皮构造模型观点。  相似文献   

14.
2021年5月21日晚21时48分,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震中:25.67°N,99.87°E)发生M_S6.4地震,震源深度8 km。为快速获得此次地震同震形变场及断层几何参数,研究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等,文章基于震前、震后的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SAR数据进行二轨法差分雷达干涉测量(DInSAR),并基于Okada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断层几何参数。研究结果如下:(1)此次地震造成的同震形变场长约19 km,宽约20 km;(2)升轨雷达视线向最大形变约为8.2 cm,降轨雷达视线向最大形变约为8.7 cm;(3)地震断层走向为313.7°,倾角为87°,滑动角为175°,为右旋走滑型断层,最大滑动量为0.79 m,反演得出的地震矩为1.48×10~(18) N·m,矩震级为M_W6.1。在川滇块体向南挤出的构造背景下,块体西边界的维西—乔后断裂、红河断裂发生右旋走滑,本次地震便是维西—乔后断裂南段分支断裂右旋走滑活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了7.4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约70 km,属于块体内部断裂带地震.根据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提供资料,距离震源30多公里的玛多台站记录到东西向永久位移约25 cm.同时,InSAR也观测到明显的形变场,升轨和降轨的最大相对形变量分别约1.87 m和2.32 m.为了解释这些大地测量观测数据,本文利用该地震的三个断层滑动模型,基于不同地球模型的地震位错理论,计算同震变形场,并分别与GNSS观测数据和InSAR视线向形变量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基于InSAR数据反演的断层滑动模型产生的位移场与球形地球模型的理论计算结果最为吻合.进一步,利用较优断层模型计算2021年青海玛多7.4级地震的理论同震位移、大地水准面、重力和应变等变化,该结果为玛多地震的GNSS和重力观测的解释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欧空局Sentinel-1A SAR数据,重建了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县MS6.4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以升降轨InSAR形变场联合约束,反演了发震断层参数与同震滑动分布.结果 表明,地震同震形变场(长轴走向近EW向)发生在柯坪塔格褶皱带与奥兹格尔它乌褶皱带之间的区域内,升降轨观测的视线向(LOS)形变量...  相似文献   

17.
文中利用Sentinel-1A升、降轨数据获取了2016年新疆阿克陶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形变场以水平运动为主,形变主要发生于断层南盘;升、降轨最大形变量分别约为12cm和-21cm;基于雷达影像观测右视成像的特点可知阿克陶地震具有右旋走滑的破裂特征,结合形变场形态特征与余震剖面推断认为,阿克陶地震的发震断层为S倾的木吉断裂。基于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反演双断层面的静态滑动分布,结果显示:2个断层面上各存在1个椭圆状的滑动集中区,破裂基本到达地表,滑动主要发生在沿断层面走向长约50km、沿断层面倾向方向0~20km的范围内,最大滑动量位于约9km深处,量级约为0.7m;西段主要以走滑为主,东段为走滑兼具少量正断性质,反演得到的地震矩约为8.81×1018N·m,相当于MW6.57。综合分析认为,本次地震的震源特征为右旋走滑兼有少量正断分量,是发生在公格尔拉张系内拉张环境下的构造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漾濞MS6.4地震后震区应力变化对周围断层的影响,本文通过InSAR技术获得了漾濞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联合小震分布数据建立断层破裂滑动模型,继而通过计算断层面上的同震库仑应力来评估此次地震对周边断层的影响,以便有效地分析地震破裂的时空解析度.结果显示:(1)在升降轨InSAR数据获得的精细同震形变场中,升轨最大视线向形变量约为5.00 cm,降轨最大视线向形变量约为7.80 cm;(2)余震精定位的主震震中为(99.89°E,25.67°N),震源深度为13.29 km,除主震之外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15 km;通过小震位置拟合出的发震断层走向为NW-SE(316.69°),断层倾角为88.56°,滑动角为177.97°;(3)基于InSAR同震形变场结果及小震拟合断层参数联合反演得到此次地震的断层滑动以右旋走滑为主,升轨断层最大滑动量为0.80 m,对应的深度为8.85 km,平均滑动量为0.22 m,矩震级为MW6.41;降轨的断层最大滑动量为0.30m,对应的深度为6.88 km,平均滑动量为0.05 ...  相似文献   

19.
康帅  刘传金  朱良玉  季灵运 《地震》2021,41(2):80-91
2020年6月26日新疆于田县发生MS6.4地震。 本文先利用Sentinel-1A/B卫星升、 降轨SAR数据, 结合InSAR技术提取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 并以同震形变场为约束, 利用贝叶斯方法的均匀滑动模型反演发震断层的几何参数; 最后基于梯度下降法(Steepest Decent Method, SDM)来确定发震断层更为精细的滑动分布。 研究结果表明: InSAR形变场的分布主要沿北北东方向, 东西方向跨度约40 km, 南北方向跨度约30 km, 形变特征为西侧沉降与东侧隆升, 西侧最大沉降约200 mm, 东侧最大隆升约70 mm。 于田地震发震断层为一条走向187.68°、 倾角59.78°、 滑动角77.76°的隐伏断层; 于田地震的宏观震源深度为6.29 km, 距震级MW6.19。 断层滑动分布主要集中在沿走向7~21 km与倾向4~11 km的区域内, 平均滑动量约0.2 m, 在沿倾向7~8 km处的最大滑动量约0.97 m, 同震位错主要表现为正断运动。  相似文献   

20.
基于ASAR升降轨数据解算于田Ms7.3地震3D同震形变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覆盖同一地区的ASAR升降轨数据进行二通法差分干涉处理,获取2008年3月21日于田地震在两种LOS方向下干涉纹图.通过对于涉纹图的判读,结合震源机制解、地质构造和余震分布,认为于田地震断层为略有走滑分量的NE向正断层.考虑到于田地震的走滑分量微小的特定形变特点,在形变场三维解算中加人沿断层方向形变值近似为0的约束条件,结合已有的升降轨LOS方向形变约束,可以满足求解三维形变场的条件.解算的三维形变场结果表明,在雷达相干区域内,下盘抬升最高值达到15 cm,上盘沉降最大值达到22 cm,水平拉张的最大形变值出现在下盘,形变量达115 cm,这说明于田地震拉张特征明显.该结果为进一步认识于田地震的同震变形特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