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1年5月21日 21 时,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先后发生MS5.6 和MS6.4 地震,两次地震震中位置相距约7 km,均位于滇西地区,该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南北地震带南段,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序列跟踪结果显示漾濞MS6.4地震类型为前震-主震-余震型,MS5.6 地震为MS6.4地震的前震.本文基于云南地震台网的震相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漾濞MS6.4地震早期序列(2021年5月18日至 25日,ML0.0 以上)进行重定位,同时,利用 Cut-And-Paste(CAP)震源机制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序列中截止至 5月25日 31 次MS≥3.0 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矩心深度,对该序列的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1)重定位后获得的 2159 个地震事件呈 NW-SE向展布,长约 25 km,宽约 5~10 km.MS 6.4主震的震源深度为 8.9 km,序列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 4~10 km,深度均值约7.5 km.(2)前震序列具有从中间开始破裂,然后向北西向破裂,继而向东南向破裂的特征,漾濞MS 6.4 主震位于余震区的北西端,最大余震MS 5.2 地震位于余震区的东南端.(3)CAP波形反演获得的 31 次MS≥3.0地震的震源矩心深度在4~11 km范围,深度均值约 6.5 km,与重定位结果接近,仅相差 1.0 km,说明重定位的震源深度分布是合理可靠的.(4)震源机制多为右旋走滑型,部分地震具有较为明显的正断分量,反演的区域应力场与目前已知的构造应力场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一致,反映区域内构造活动主要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根据重定位后的序列空间分布、震源机制解及震源区构造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此次漾濞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可能是维西—乔后—巍山断裂中段附近的次级断层.  相似文献   

2.
伽师强震群震源特征及震源机制力学成因分析   总被引:32,自引:1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改进的主地震相对定位法对17年伽师强震群3级以上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根据较强地震的空间分布和震源机制解推断出伽师震群的发震构造为北北西向的雁行断裂.根据伽师震群地震的2177个P波初动方向记录,计算了伽师震群的平均震源机制解.基于Silver的震源模型,由震源谱推断了伽师震群主要地震的破裂方向,破裂尺度及应力降.文中最后用右阶雁行断裂的数值模型计算了伽师震群的发震构造所产生的扰动应力场的空间分布图像,用其解释了序列地震震源机制的多样性和低应力降现象,并认为特定的雁行发震构造与强震的多发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2003年伽师6.8级地震序列特征和震源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位于1997-1998年新疆伽师9次6级地震分布区域的东南端,2003年2月24日又发生6.8级地震。结合伽师6.8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结果,对该地震序列的基本特征和震源区应力降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8级地震断层是在北西向的区域应力场挤压作用下产生的倾滑逆断层,震源以单侧破裂为主,破裂方向与极震区走向,以及北西向的主压应力方向一致。震前震源区应力显著增强,震后应力释放较为彻底。中强余震震源机制解与主震有明显差异,表现出震源区应力场处于不稳定的调整阶段,余震震源机制的差异为震后地震趋势的判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莹  赵韬  胡景  刘春 《地震地质》2021,43(4):847-863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发生6.4级强烈地震。为了深入研究漾濞6.4级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震源特性以及发震构造等,文中利用双差法对漾濞地震序列中约2 000个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并且利用MTINV程序包反演了地震序列中31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漾濞6.4级地震是一次右旋走滑型地震事件,发震断层走向NW,倾角近直立;序列震源机制与主震的一致性较好,以走滑型为主,存在少量混合类型;精定位结果显示序列呈明显的NW向展布特征,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10km以浅;与走向垂直的深度剖面显示,南、北段断层倾向均为SW,但倾角不同; P轴的优势方位为SN向,倾俯角近水平,与区域应力场特征一致。综合重定位和矩张量反演结果推测,漾濞地震的发震断层是一条整体呈NW走向、倾向SW、倾角可能具有分段性的右旋走滑活动断裂,震源区断裂破裂可能存在分段现象,且局部小区域构造形态可能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5.
利用近震深度震相sPL的基本特征和九江地震台的波形资料,对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地震序列ML2.0地震进行了sPL震相分析,得到了该地震序列较为可靠的震源深度分布,并与CAP波形反演、双差定位、sPn震相、Hyposat等方法定位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sPL震相测定的近震震源深度较为可信,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分布在9~11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孙昭杰  李金 《地震》2022,(3):81-98
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和P波初动方法计算了2018年9月4日新疆伽师5.5级地震的前震,主震及15次MS≥3.0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整理了各研究机构给出的伽师5.5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求出了与所有测定的震源机制的标准差最小的解作为中心震源机制解。伽师5.5级主震中心解为节面Ⅰ:走向144.22°/倾角87.13°/滑动角-175.78°;节面Ⅱ:走向54.01°/倾角85.79°/滑动角-2.88°,最佳矩心深度18 km,表明该地震是一次走滑型事件。统计所有计算得到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走滑型地震震源机制占比例最大,同时还存在其他震源机制类型的地震,表明该地区有复杂的应力场环境。结合震源区的地质构造和震源机制解类型,推测伽师5.5级为下苏洪隐伏断层一次新的破裂事件,判定节面Ⅰ为伽师5.5级主震的发震断层面。初步分析了此次伽师5.5级地震序列与1997—1998年和2003年伽师强震群的异同。震源区应力场呈走滑应力体系,该区域最大主应力σ1方位为NEE—SWW向,得到应力型因子R为0.1,说明张应力轴确定,震源区主要...  相似文献   

7.
收集广西北流5.2级地震序列波形和震相资料,采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方法对北流5.2级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采用CAP方法反演了北流5.2级地震震源机制。结合地质调查、地震烈度、地震精定位等结果,探讨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北流5.2级地震序列呈北西向优势展布,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6~9 km。震源机制为走滑型,NWW向节面为可能的地震破裂面,初步推测NW向的米场-石窝断裂为发震断裂。  相似文献   

8.
用P、S波最大振幅比法计算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MS2.5~3.7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对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伽师小地震主要以走滑和正断层为主,与该时段发生的伽师6级强震具有相似的断错性质。1997年伽师小地震主压应力P轴方位为北东或近南北向,与1997~1998年6级强震主压应力P轴方位一致。1997年4月6日6.4级和1998年8月2日6.1级两次6级正断层地震前出现地震空段现象。  相似文献   

9.
2020年1月,新疆伽师连续发生MS5.4、MS6.4两次中强地震,震中分别位于天山南麓和塔里木盆地交界的推覆构造前缘。基于地震精定位和震源机制解揭示褶皱和逆冲带的深部几何结构对于理解这两次中强震发生机理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18个区域固定地震台站资料,对2009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期间的地震展开重定位研究,并对伽师MS5.4前震、MS6.4主震以及7次4级以上余震开展震源机制求解,进一步反演得到震源区构造应力场。地震定位结果显示,整个地震序列呈NNW和EW2个优势方向分布,前震序列和余震序列在时空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前震序列主要沿着NNW向展布,而余震主要在近EW向的奥兹格尔他乌断裂上展布,并表现出双层分布特征;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2020年1月18日伽师MS5.4前震为一次走滑型地震事件,而伽师MSS6.4主震和7次余震均为逆冲型事件;另外,应力场反演显示主震震源区为近NS向挤压特征,与该区域地表应力状态基本一致。结合上述结果以及周边地...  相似文献   

10.
2015年7月3日皮山6.5级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金  王琼  吴传勇  向元 《地球物理学报》2016,59(8):2859-2870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5年7月3日皮山6.5级主震和部分MS3.6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采用HypoDD方法重新定位了序列中ML2.5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了可能存在的发震断层面参数.基于上述研究,综合分析了皮山6.5级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面特征,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利用CAP方法得到的最佳双力偶机制解节面I:走向280°/倾角60°/滑动角90°;节面Ⅱ:走向100°/倾角30°/滑动角90°,矩心深度19 km,表明该地震为一次逆冲型地震事件.大部分MS3.6以上余震震源机制与主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双差定位结果显示,ML2.5以上的余震序列主要分布在主震的西南方向,深度主要分布在0~15 km范围内,余震分布显示出与发震构造泽普隐伏断裂一致的倾向南西的特征.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发震断层参数为走向104°/倾角34°/滑动角94°,该结果与主震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Ⅱ的滑动角较为接近,绝大多数余震发生在断层面附近10 km左右的区域.根据本研究得到的震源机制、精定位结果以及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的断层面的参数,结合震源区地质构造情况,初步给出了此次皮山6.5级地震的发震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新疆测震台网数字波形记录,利用CAP和P、S波初动和振幅比方法计算2018年9月4日伽师5.5级地震序列中MS≥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地震烈度等震线和双差重定位后的地震序列空间展布等特征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反演了震源处应力场。结果表明,伽师5.5级地震呈NE向的节面I为发震断层面,属于左旋走滑断层,震源深度为9km,发震构造可能为浅部超基底断裂;地震序列中有21次为走滑型,4次为正断型,说明绝大多数序列的破裂方式与主震相近,表明余震应力场主要受主震震源应力场控制;P轴方位在NNE向有明显的优势分布且倾伏角较小,T轴方位在NWW向有明显的优势分布且倾伏角较小,说明震源处主要以NNE向水平挤压和NWW向水平拉张作用为主;此次伽师5.5级地震序列表现的浅部应力场与已有研究得出的震源区深部应力场基本一致,应力形因子R的最优解为0.17,说明震源处近NE向中间主应力σ2有一定挤压成分。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6年运城4.4级地震序列资料,进行余震精定位、主震震源机制和发震构造等研究。地震震中分布结果显示,本次地震的发生构造与以往该地区震群型地震发震构造不同,构造单元相对简单,发生在盐湖北岸断裂附近。余震双差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优势分布呈NNE向,NW向也有零星活动。精定位后震源深度集中分布在15-24 km,平均深度20.2 km,断层剖面深度集中分布在18-23 km,倾向NW,与盆地地形构造吻合。采用Snoke与CAP方法得到的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此次序列的主震错断方式为走滑兼逆冲,节面B参数与中条山山前断裂东段走向和倾向接近。综合认为,本次运城地震序列的余震呈NNE向优势分布,精定位结合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推断此次地震序列发震断裂为中条山山前断裂的NNE向隐伏断裂。  相似文献   

13.
2010年河南太康MS4.6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的精确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精确确定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和序列的相对位置是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重要基础.2010年10月24日和2011年3月8日,河南太康地区分别发生MS4.6和MS4.1显著地震,为分析该弱震、少震区的地震危险性,本文利用CAP方法反演了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并结合深度震相波形记录进一步确认了深度的可靠性.结果显示,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较为接近,均以走滑为主,深度也均为13km左右.此外,以主震作为参考事件,采用主事件法对余震的水平位置进行了相对定位,定位结果显示余震空间上分布的走向分别与主震震源机制解两个节面走向大致相同.本文结果为研究当地地震危险性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近震深度震相sPL的基本特征和门源地震台、铧尖地震台的波形资料,对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 4级地震序列中的15个ML≥3. 0级地震进行了sPL震相分析,得到了该地震序列较为可靠的震源深度结果,并与Hyposat定位结果和CAP波形反演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sPL震相测定的震源深度结果与Hyposat定位结果和CAP波形反演得到的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sPL震相测定的震源深度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震波反演的地震震源深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了2011年2月23日迭部MS4.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然后利用深度震相sPg和参考震相Pg对震源深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迭部4.0级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110°、倾角57°、滑动角23°,表现为带少量逆冲分量的走滑型地震,震源深度为7 km。通过合作台上理论地震图与实际观测记录的比较,确认了震源深度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2018年9月4日新疆伽师发生M_S 5.5地震,震源区周边发生过数次的强震,且各震中位置相近,大致为10 km左右.由于地震观测报告给出的初始定位误差较大,余震分布较为离散,且震源区沉积层较厚,无断层出露,伽师地震的发震断层与前两次强震是否存在关联仍不清楚.本研究主要利用CAP方法对伽师地震M_S≥3.5的余震震源机制解进行解算,并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伽师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结果表明,伽师地震主震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226°,倾角90°,滑动角0°;节面Ⅱ走向:136°,倾角90°,滑动角-180°;本次地震为走滑型地震事件,主震震源深度为10 km,余震震源机制解与主震较为一致,P轴作用近似NS向,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相同.根据双差定位结果显示,余震的优势分布方向为北东向,震源深度集中在5~15 km.由余震分布特征和震源机制解,认为此次地震断层面应为节面Ⅰ,与1997年和2003年的伽师强震属于不同的发震构造.根据相关地质及地震资料分析,推测此次地震发震断层为震源区下方的隐伏断裂,此断裂很可能即为与羊达曼断裂正交的北东向隐伏直立断层,伽师地震的发生与帕米尔、南天山以及塔里木盆地的相对形变速率和升降幅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1997年伽师强震群序列特征和震源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欣  高国英 《地震学报》1998,20(6):573-579
分析研究了新疆伽师强震群的序列特征和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6.6级地震前,序列频度衰减系数hh>1.6级强震前序列地震能量释放特征为持续增强或剧增;5级地震前序列频度呈现平静特征.震源机制结果是:强震群震源断错以右旋走滑为主,具有张扭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2011年9月10日瑞昌-阳新地震发震构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密集流动台阵,联合使用主事件法和 sPL 深度震相,对2011年9月10日瑞昌-阳新MS4.6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获得更为准确的震源位置。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主震的水平位置为29.70°N,115.47°E,误差约1 km;震源深度为15 km,误差约2 km。结合地震序列定位结果、主震震源机制解和震区NE向断层发育的构造背景,初步探讨主震可能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9.
刘建明  李金  姚远  聂晓红  滕海涛 《地震》2020,40(1):52-61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震相观测报告,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9年新疆疏附MS5.1地震序列ML≥1.0地震进行重定位, 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 获得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矩心深度, 进而综合分析了本次地震可能的发震构造。 结果表明, 疏附5.1级地震震源位置为39.59°N, 75.57°E, 初始破裂深度为18 km, 震源矩心深度为18 km。 重定位后的地震序列呈两个优势方向展布, 分别为NEE向和NE向分支, NEE向为主要的余震优势分布区域, 呈长约13 km窄带状分布在喀什断裂附近。 另一条优势分布为沿NE向长度约9 km, 这可能与喀什断裂阶区有关。 深度剖面显示, 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分布在8~20 km。 沿NEE走向深度剖面显示, 疏附5.1级地震破裂于深部, 余震沿优势分布的震源深度自SWW向NEE呈现逐渐加深的变化特征。 垂直于震中优势分布的深度剖面显示, 本次地震发震断层面倾向为N倾。 震源机制解显示本次地震断错类型为逆冲型, 结合震源深度剖面特征推断节面Ⅰ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 综合地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 震源机制以及震源区地质资料, 推测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喀什断裂, 余震向浅部扩展。  相似文献   

20.
芦山7.0级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与震源机制解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中国国家和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四川芦山ML2.0级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采用CAP方法反演了36次ML4.0级以上地震的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了可能存在的发震断层面参数,从而综合分析了芦山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面特征,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7.0级主震的震源位置为30.30°N、102.97°E,初始破裂深度为15 km左右,震源矩心深度为14 km左右,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的两组节面分别为走向209°/倾角46°/滑动角94°和走向23°/倾角44°/滑动角86°,可视为纯逆冲型地震破裂,绝大多数ML4.0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也表现出与主震类似的逆冲破裂特征.ML2.0级以上余震序列发生在主震两侧,集中分布的长轴为30 km左右,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27 km,ML3.5级以上较大余震则集中分布在9~25 km的深度上,并揭示出发震断层倾向北西的特征.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发震断层参数为走向207°/倾角50°/滑动角92°,绝大多数余震发生在断层面附近10 km左右的区域.综合地震序列分布特征、主震震源深度和已有破裂过程研究结果,可以推测主震破裂过程自初始点沿断层的两侧扩展破裂,南侧破裂比北侧稍长,滑动量主要集中在初始破裂点附近,可能没有破裂到地表.综合本文研究成果、地震烈度分布和现有的科学考察结果,初步推测发震构造为龙门山山前断裂,也不排除主震震中东侧还存在一条未知的基底断裂发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