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旅游地学的兴起和地学科普的需求,红层与丹霞地貌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赣东北贵溪市象山地质公园发育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的丹霞地貌景观,成景地层为上白垩统圭峰群河口组以砾岩为主的红色碎屑岩,冲刷侵蚀界面、粒序层理和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发育,这为沉积环境分析提供了良好的判断标志。对该套成景地层进行厘米级实测,另外选择2处砾岩露头进行砾石统计以获取碎屑颗粒粒径、岩性、磨圆度和风化程度等信息。在实测厚度为40余米的地层柱状图上,识别出7种岩相类型,即正粒序砾岩、逆粒序砾岩、无沉积构造砾岩、平行层理砾岩、交错层理砾岩、聚集状砾岩、砂岩。砾石以中砾(2~5 cm)为主,磨圆度低,风化程度中等,成分以凝灰岩为主(58%~665%),其次为石英、花岗岩、砂岩。砾石成分和砾向分析结果说明,盆地南部早白垩世凝灰岩提供了主要的碎屑物质。根据野外实测红层剖面和砾石统计分析,认为成景地层为冲积扇沉积体系的产物。河口组红层沉积时期,盆地边缘断层活跃,间歇性强降雨事件导致冲积扇朵叶上洪泛河流搬运的沉积物供应充足,最终在剖面上形成砾岩和砂岩频繁互层及其厚度横向不稳定的现象。在中国东南地区晚白垩世总体干燥的古气候背景下,河口组中河流作用主导的冲积扇沉积体系可能指示了古气候向湿润转变,降水增加,相对丰富的水系将粗碎屑搬运到盆地区发生沉积。  相似文献   

2.
谯常  王波  朱华利  岳龙  韩雪 《贵州地质》2021,38(3):263-268
随着地质科普与旅游地学的需要,红层型丹霞地貌正吸引更多人们的关注.黔北习水地区发育有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的丹霞地貌景观,成景地层为白垩系嘉定组砖红、鲜红色碎屑岩.本文通过分析该套成景地层粒度特征,并结合其沉积构造,认为黔北习水地区丹霞地貌成景地层白垩系嘉定组为陆相辫状河流沉积环境,为今后旅游开发与保护提供重要的线索,具有重...  相似文献   

3.
早白垩世周口坳陷谭庄-沈丘凹陷接受了商水期、永丰期和巴村期的一套陆相湖盆沉积,主要沉积相类型有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滨浅湖相和较深湖相。这套地层可以划分3个层序,构成一个构造层序。湖平面的升降变化直接控制了层序的形成和发育。层序的演变反映出本区经历了3次湖平面的升降,同时反映出构造对层序变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江西龙虎山地区以发育老年期丹霞地貌为特色,其成景地层为晚白垩世河口组红层,目前对这套红层的沉积相认识程度还比较低。龙虎山仙人城景区河口组出露厚度达百余米,沉积构造发育,且人工开凿的台阶可以直达山顶,这为沉积相分析提供了便利条件。根据野外露头岩性组成、沉积构造等特点,识别出6种岩相单元:无沉积构造砾岩、正粒序层理砾岩、逆粒序层理砾岩、平行层理砾岩、含砾砂岩、古土壤。砾石统计结果表明,砾石粒径范围主要为3~4 cm,最大可达12.5 cm,成分以紫红色凝灰岩为主,砂岩、花岗岩和石英次之、变质岩(主要是片岩)较少,磨圆度主要为次棱角状,其次为棱角状。在显微镜下,砂岩碎屑颗粒主要呈棱角-次棱角状,分选性较差,粒径为0.05~2.00 mm,主要由石英、长石和岩屑组成,总体具有结构和成分成熟度中等偏低的特点。野外露头宏观和室内显微分析结果表明,仙人城丹霞地貌的成景地层为河流主导的冲积扇沉积体系的产物。在龙虎山地区,丹霞地貌的空间分布与盆地冲积扇沉积相的平面展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盆地边缘冲积扇成因的厚层砾岩为后期丹霞地貌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杨帅  谢小平 《江苏地质》2017,41(2):276-281
丹霞地貌是我国五大地貌之一,具有极大的科研和观赏价值。剑门关丹霞地貌具有年代新、类型多、分布较集中等特点,主要形成于侏罗—白垩纪,沉积岩层自下而上包括上侏罗统的遂宁组、莲花口组和下白垩统的剑门关组。根据沉积序列与旋回研究,将剑门关丹霞地貌沉积相划分为山麓-洪积扇、河流、湖泊、三角洲沉积相,运用马尔科夫链法建立丹霞地貌的沉积相序,形成沉积相模式,对研究剑门关丹霞地貌的古地理和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二连盆地是中国东北晚中生代沉积盆地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基地。盆地的资源勘查工作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至今盆地白垩系各岩石地层单元仍缺少高精度的同位素定年数据,盆地各凹陷的早白垩世地层、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背景仍存在较多争议。本研究通过对二连盆地朝克乌拉凹陷沉积盖层底部火山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年龄131±2 Ma),结合钻井、地震反射剖面等资料,对凹陷白垩系进行了重新划分,对凹陷的形成时间和演化历史进行了限定。前人沿袭二连盆地白垩系划分惯例,将朝克乌拉凹陷下白垩统自下而上分为阿尔善组、腾格尔组和赛汉组;而本研究的测年结果表明凹陷最下部地层为腾格尔组,而非前人认定的阿尔善组。朝克乌拉凹陷缺失阿尔善组,显示凹陷的形成始于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而非前人认为的瓦兰今期。结合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等凹陷和中国东北其他地区(如燕山、松辽盆地、海拉尔盆地、漠河盆地等)的地层资料,本研究认为包括二连盆地在内的中国东北地区白垩纪强烈伸展拉张环境始于欧特里夫期,区域性的伸展构造环境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关闭后加厚岩石圈发生重力垮塌有关。  相似文献   

7.
浙江常山蒲塘口剖面由下至上出露上奥陶统砚瓦山组、黄泥岗组、三衢山组和长坞组,发育斜坡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凯迪阶中含碎屑流沉积和以滑塌构造为主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砚瓦山组发育多期斜坡上部常见的中—远源碎屑流沉积、底流作用形成的含纹理条带状灰岩以及以钙质细砂岩为主的水下河道充填,出现大量原位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包括火焰构造、小型泄水构造、沉积物挤入构造和塑性变形褶皱。黄泥岗组和三衢山组以含滑塌构造的深水相泥质灰岩为主,水体较砚瓦山组有所加深,至少有三期滑塌构造层。综合分析沉积岩相、软沉积物变形机制、大地构造背景,认为海底地形的坡度变陡和相对较高的沉积速率可能是砚瓦山组中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触发机制,并且对其瘤状灰岩的形成也有一定的贡献。黄泥岗组、三衢山组中的滑塌构造可能与当时华夏古陆快速向北扩张、古地形逐渐变陡及地震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库车坳陷晚白垩世地层存在的证据和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车坳陷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白垩系是其主要储层。长期以来,该坳陷白垩系的地层划分存在较大争议,其中是否存在上白垩统是争议问题焦点之一。笔者等根据发现的晚白垩世钙质超微化石,证实了库车坳陷巴什基奇克组上部地层属于晚白垩世并存在海相沉积;根据前人在库车坳陷及塔东北井下发现的晚白垩世介形虫、轮藻等化石,证实了这些地区也同样存在上白垩统,古城组是其晚白垩世陆相沉积的代表。若干露头剖面和井下岩芯晚白垩世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表明特提斯海水曾侵进到该盆地。该坳陷及塔东北地区晚白垩世存在海相和陆相两类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9.
新疆哈密东沁城一带出露一套以凝灰熔岩、凝灰岩、凝灰质灰岩为主的地层,厚度近600m。根据岩性特征,这套地层归入下泥盆统大南湖组。该剖面含丰富的腕足动物、较多三叶虫和小型单体四射珊瑚,另有少量床板珊瑚、腹足类、双壳类和海百合茎化石。经过对腕足动物、三叶虫等主要化石类群的研究,确认这套地层的时代为早泥盆世埃姆斯期(Emsian)。腕足动物化石的属种与东北北部、内蒙古东部、甘肃北山、新疆北部、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地的类型十分相似,说明早泥盆世晚期哈密与这些地区同属一个古生物地理分区——老世界大区的巴尔喀什—蒙古—鄂霍茨克区,与欧洲中部、北美和澳大利亚东部同类生物群有着比较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浙江东部象山、三门及新昌一带断续出露一套石浦组的叠层石-虫管生物礁灰岩,长期以来对其的时代、成因及形成环境存在很大争议。根据对其中火山岩夹层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生物礁灰岩之下的流纹斑岩的年龄值为117.80±2.20 Ma,生物礁灰岩夹层玄武岩年龄为116.05±0.99 Ma。因此,这套生物礁灰岩约形成于约116 Ma早白垩世Aptian期。其O/C同位素测定的计算结果是:Z=70.273~79.565,远小于120,是典型的陆相湖泊形成的碳酸盐岩。在岩石地层上,石浦组为双峰式火山岩—湖相碎屑岩—生物礁灰岩透镜体组合,在区域上可与馆头组双峰式火山岩—河流湖泊相碎屑岩—泥灰岩透镜体组合对比,但因靠近火山口,所以沉积相有所不同。造礁生物以蓝细菌(Cyanobacteria)和龙介科(Serpulidae)管栖蠕虫为主,还有部分可能为缨鳃科(Sabellidae)管栖蠕虫的蜂巢状虫管化石。蓝细菌形成的叠层石形态类型包括:大型层状叠层石Stratifera undata、小型团块状叠层石Nanxiongella formosa、微型柱状叠层石Pseudogymnosolen multiblast及大型穹隆状叠层石Cryptozoon proliform等;龙介科虫管有孤立生长的Sinoditrupasp.及成簇生长的Acerrotrupasp.等。当时所处的环境主要为火山活动频繁的破火山口湖,以及临近火山口的火山洼地湖泊,一度具有通海潮汐水道。在具有通海潮汐水道时期,其古地理环境为深入陆地的峡湾潮坪环境,沉积物以陆源碎屑为主,夹少量潮汐携带来的海相生物碎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湖北通山新桥志留系上部地层的综合研究,在原"茅山组"的地层中发现了多层线形植物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结合四川广元、湖南张家界和澧县、重庆秀山、贵州石阡和印江等地志留系上部地层的研究结果,提出:通山地区原归入"茅山组"的地层,其地质时代为志留纪晚期(Ludlow-Pridoli),称为小溪组。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在湖北东南部(大冶—崇阳地区),小溪组由南向北厚度变薄,推测其沉积中心在江西西北部一带。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四川盆地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进展,在实践中长期被视作烃源岩与盖层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五段的勘探潜力逐渐受到重视。综合研究野外露头、岩芯、测井、地震等地质资料,结合前人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的认识成果,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了川西坳陷须五段层序格架:将须家河组确定为一个巨旋回,须四段—须六段确定为一个超长期旋回,须五段确定为一个长期旋回,并将其细分为三个极不对称的中期旋回。通过野外露头与岩芯观察认为,须五段沉积时研究区处于三角洲前缘远端—滨浅湖的低能环境,特征为水体浅、河流能量弱、供砂不足,使得三角洲砂体以河口坝、远砂坝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常在短暂推进后快速退缩,三角洲末端常被波浪作用改造为滩坝沉积。须五段沉积相带的展布受层序演化的控制,6个中期基准面半旋回中,MSC1上升半旋回、MSC2上升半旋回和MSC3下降半旋回的三角洲砂体较为发育。  相似文献   

13.
在系统研究贵州地区已有的南华系地层剖面基础上,根据其分布、发育情况,岩性、岩相及其所反映的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特征,将贵州的南华系分成江南地层分区和扬子地层分区,并进一步将江南地层分区划分出锦屏—榕江小区和松桃—丹寨小区。应用岩石地层和气候地层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各地层区的南华系进行岩石—气候地层划分,并与相邻省区及加拿大、澳大利亚地区南华系(成冰系)进行对比。同时对目前南华系划分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岩石地层多使用《云南省岩石地层》的划分方案。该划分方案的石炭系与二叠系,与《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中国地层表》的划分方案有明显差别。为此,在充分搜集、研究云南省岩石地层划分方案及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多年进行不同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的认识,重新厘定了云南省石炭纪与二叠纪岩石地层的划分对比方案。在重新厘定的划分对比方案中:(1)上二叠统的底界不变,与南皮河组(P3n)、沙木组(P3sm)、羊八寨组(P3y)、奔子栏组(P3b)的底界相当;(2)三分方案的中二叠统底界相当于二分方案的下二叠统底界,与大东厂组(P2dd)、丙麻组(P2bm)、大名山组(P2d)、拉巴组(P2l)、吉东龙组(P2j)、大新山组(P2dx)、喀大崩组(P2k)、冰峰组(P2b)、阳新组(P2y)、梁山组(P2l)、岩头组(P2yt)的底界相当;(3)下二叠统与上石炭统的分界位于石炭系三分方案的上石炭统中下部,与空树河组(P1k)、丁家寨组(P1d)、他披组(P1t)的底界相当;(4)上石炭统与下石炭统的分界位于石炭系三分方案的下石炭统上部,与铺门前组(C1p)、平掌组(C1pz)、申洛拱组(C1s)、大羊场组(C1d)的顶界相当。在《云南省岩石地层》(云南省地质矿产局, 1996)出版之后,充分吸收近年来1∶25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新资料新成果,石炭纪与二叠纪岩石地层增加了嘎拉博岩组(Cg)、丹珠岩组(Cdz)、义产独岩组(Cy)、张家田组(C1z)、木星土组(P1mx)、洛吉组(Plj)。  相似文献   

15.
南华系是2000年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审议通过,介于震旦(埃迪卡拉)系和青白口系之间的一个系级年代地层单位,地层范围是原震旦系下统含有新元古代冰积杂砾岩的地层。“南华系”名称来源于刘鸿允先生称谓的“南华大冰期”。由于近年来在华南和新疆获得了大量南华系SHRIMP锆石U—Pb年龄资料,结合莲沱组及其相当层位碎屑建造中发现指示寒冷气候的化学地层证据,南华系底界确定为出现新元古代最早冰期寒冷事件杂砾岩或与之相当的碎屑岩建造的下界;同时依据在华南和新疆所获得的南华系同位素年龄和化学地层资料,以及南华系所出现冰期或寒冷事件的地层序列,将南华系自下而上划分为下、中、上三统。下统时限为725~780Ma,中统时限为660~725Ma,上统时限为635~660Ma。南华系的下、中、上三统分别相当全球新元古代Kaigas冰期(≈770~735Ma),Sturtian冰期(≈715~680Ma),Marinoan冰期(≈660~635Ma)。依据目前的同位素年龄资料,南华系底界年龄被厘定为780Ma;顶界年龄即震旦系底界年龄为635Ma。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安徽宿松原称"茅山群"地层的综合研究,发现了2层线形植物化石、植物类表皮微体化石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结合湖南张家界和澧县、重庆秀山、贵州石阡和印江、湖北通山等地志留纪晚期地层的研究结果,确定宿松坐山原称"茅山群"地层的时代为志留纪晚期(Ludlow-Pridoli);依据所含化石和岩性特征,认为这套地层应称为小溪组。综合分析了安徽下扬子地层分区的志留系上部地层,认为该区可能不存在真正茅山群沉积,原称"茅山群"地层为志留纪晚期小溪组。造成该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之后沉积间断的原因是广西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阴山-燕山地区广泛分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土城子组,保存了土城子组形成时期的古气候、古地理及大地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然而,对于土城子组的沉积特征、盆地属性和大地构造背景仍存很大争议.文中对前人关于土城子组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在依据实测资料的基础上,以盆地分析方法为手段,从地层、沉积相、物源和古水流入手,研究和分析了...  相似文献   

18.
独具特色的丹池序列是深水海槽——丹池带中沉积的一套具有特殊岩性的泥盆纪地层,以往的认识是丹池带所特有的产物。通过近年来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在广西长里背斜核部也发现该套地层的完整序列,突破了以往的地质认识,结合右江盆地西部正在开展的区域地质调查,也同样发现在右江西部有该套地层序列出露,从而说明丹池地区泥盆纪深水地层序列并不仅限于丹池带,而在整个右江裂陷盆地中深水海槽区均有沉积。这一认识,对右江盆地的岩相古地理及演化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陆地壳中稀有金属元素的富集机制与花岗岩的成因和演化密切相关。阿尔泰造山带位于中国、蒙古、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交界处,是中亚造山带的典型地区。阿尔泰造山带是世界著名的稀有金属成矿大省,是多种(如:Li、Be、Nb、Ta和W等)稀有金属矿床的重要产区。中国阿尔泰是阿尔泰造山带在中国境内的部分,在古生代至早三叠世期间经历了强烈的地壳改造,其中泥盆纪是地壳改造最强烈的时期,形成了巨量的S型花岗质岩。本文研究了其中3个早泥盆世花岗岩体,这3个岩体形成于同一时期,而且具有一致的源区、不同程度的演化以及稀有金属富集。通过开展岩相学、锆石年代学和微量元素以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本文探讨了中国阿尔泰库卫、小喀拉苏和也留曼花岗岩体的成因和演化及其对部分稀有金属元素(Nb、Ta、W和Sn)富集的影响。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库卫、小喀拉苏和也留曼花岗岩体分别形成于403±3Ma、399±2Ma/404±3Ma和404±3Ma。这些花岗岩虽然具有不同的硅(SiO_(2)=71.5%~78.5%)、钾(K_(2)O=1.01%~5.96%)含量,但都呈现过铝质(A/CNK=1.01~1.65)且低氧逸度的特征(Ln(fO_(2))=-23~-8)。在微量元素组成上,它们均富集Rb、Th、Pb和Hf,强烈亏损P、Ti、Ba和Sr。库卫、小喀拉苏和也留曼岩体中的花岗岩稀有金属(Be、Nb、Ta、W和Sn)显示了不同程度的富集(Be:1.07×10^(-6)~66.8×10^(-6);Nb:5.8×10^(-6)~73.3×10^(-6);Ta:0.29×10^(-6)~115×10^(-6);W:0.1×10^(-6)~31.9×10^(-6);Sn:1.4×10^(-6)~28.5×10^(-6))。同位素特征上,这3个花岗岩体具有相似的(^(86)Sr/^(87)Sr)_(i)为0.7056~0.7111,且其ε_(Nd)(t)值为-1.9~+0.3,处于中国阿尔泰哈巴河群的ε_(Nd)(t)值范围内(-5.3~+9.1),表明其可能起源于哈巴河群的部分熔融。这些花岗岩虽来自相同的源区但经历了不同的演化,形成不同的稀有金属富集特征。高演化和热液活动使部分库卫二云母花岗岩和小喀拉苏白云母花岗岩中的稀有金属含量显著提高,但由于黑云母等富稀有金属矿物的大量结晶,使得也留曼白云母花岗岩中稀有金属含量的明显低于大陆地壳水平。虽然这些泥盆纪花岗岩未能形成显著的稀有金属矿化,但它们对稀有金属的初步富集为后续地壳改造中进一步富集成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阶可以在全球范围识别的标准年代地层等级系列中最小的单位(萨尔瓦多主编,1994)。地层建阶是一项具世界意义的重要的基础地质工作,历来为各国地层工作者所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