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栉孔扇贝是海产珍品之一,其闭壳肌是制造“干贝”的原料。这种扇贝在我国只分布于山东和辽宁的某些海区,在山东历史上以荣成和长岛县为主要产地。长岛县1960年的鲜贝产量为200—250吨,荣成1967年成品干贝的产量曾达30吨,但以后产量急剧下降,几乎绝产。要恢复资源,开展栉孔扇贝的人工养殖,首先必须解决苗种问题。为此  相似文献   

2.
栉孔扇贝是海产珍品之一,其闭壳肌是制造“干贝”的原料。这种扇贝在我国只分布于山东和辽宁的某些海区,在山东历史上以荣成和长岛县为主要产地。长岛县1960年的鲜贝产量为200—250吨,荣成1967年成品于贝的产量曾达30吨,但以后产量急剧下降,几乎绝产。要恢复资源,开展栉孔扇贝的人工养殖,首先必须解决苗种问题。为此  相似文献   

3.
长岛将成为我国海洋科技“旗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山东省长岛县针对往年夏季栉孔扇贝死亡偏多的实际,在全国率先培育推广了新型“升温苗种”技术,全县3.5万亩扇贝在高温季节仍安然无恙,这是长岛县海洋开发科技化的新成果。 近年来,该县不断加快海水育苗、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等领域的科技开发和转化,共  相似文献   

4.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Jones et Preston)人工育苗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栉孔扇贝是海产珍品之一,其闭壳肌是制造“干贝”的原料。这种扇贝在我国只分布于山东和辽宁的某些海区,在山东历史上以荣成和长岛县为主要产地。长岛县1960年的鲜贝产量为200—250吨,荣成1967年成品干贝的产量曾达30吨,但以后产量急剧下降,几乎绝产。要恢复资源,开展栉孔扇贝的人工养殖,首先必须解决苗种问题。为此我们从1974年至1976年在烟台、荣成和长岛等海区进行了扇贝的半人工采苗试验并取得一些成果(见《水产》1975年1期和1976年1期)。  相似文献   

5.
李明 《海洋信息》1999,(9):20-20
自1997年以来,我国北方沿海栉孔扇贝相继发生大面积死亡事件。据了解,仅山东省经济损失就近40亿元,尤其是视栉孔扇贝为衣食父母的长岛县,1997年和1998年两年直接经济损失近10亿元,严重影响了长岛县人民的切身利益。栉孔扇贝的大量死亡,也对整个山东省沿海扇贝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在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长岛县积极探索高效渔业运作之路,基本形成了“经营联体制,科技承包制,产销合同制”的管理模式,经三年运作已大见成效。目前长岛县发展栉孔扇贝养殖1.5万亩,虾夷贝1万亩,海带及其他藻类放养1万多亩,海珍品养殖品种增加到20多种,列岛周围200多万亩水域形成了一个高效型“蓝色牧场”。  相似文献   

7.
1998年8月中旬,长岛县渔养支柱产业栉孔扇贝遭受了严重灾害,死亡面积达90%以上,给海岛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全县干群迅速动员,根据灾情和生产需要,大力构筑新型渔养产业发展框架。他们首先集中力量进行养殖结构调整;压缩扇贝养殖面积,扩大虾夷贝、马粪海胆养殖规模,在部分适宜海区试行海湾  相似文献   

8.
栉孔扇贝大量死亡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2003年,对养殖的栉孔扇贝进行了较系统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栉孔扇贝养殖集中海区长岛县亚美扇贝养殖场为定点调查和样品采集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栉孔扇贝各养殖期的死亡率和可疑病原生物检测,同时对pH、溶解氧、温度、盐度等环境理化因子进行连续监测.调查结果显示:栉孔扇贝在养殖初期幼贝阶段死亡率较低,随后死亡率逐渐升高,至8月24日月死亡率达最高点71%.9月份以后死亡率开始下降.至10月份累积死亡率达90%以上.对环境理化因子的调查显示,pH、溶解氧、盐度的变化幅度不大,与扇贝死亡率无明显相关性;温度变化与死亡率似有一定的相关性,即高温(月平均23℃以上)可能是养殖栉孔扇贝重要的环境胁迫因子.通过对可疑致病性生物因子的调查研究及病理学观察表明,栉孔扇贝在养殖过程中可感染多种微生物,其中原核微生物类立克次体(RLO)在养殖过程各生长阶段均可检出,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扇贝死亡率呈现一致的趋势.在病原病理检测中,发现RLO的大量感染与组织细胞严重病理损伤密切相关.在病原生物检测过程中,除RLO以外还发现有类枝原体原核生物(MLO)和类病毒(VLP)寄生.RLO的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说明RLO是栉孔扇贝重要的病原菌.结合感染率和死亡率、感染强度和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以及感染实验的结果分析,认为类立克次体(RLO)可能是栉孔扇贝养殖过程中大量死亡的主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9.
山东沿岸夏季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2  
在对夏季高温期山东沿海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从山东沿岸栉孔扇贝养殖业发展的历史,生态,环境和种质等方面分析了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原因,认为大规模死亡的根本原因是长期订养殖导致养殖环境的老化或恶化及栉孔扇贝抗逆能力下降,而在夏季高温期,海区饵料明显不足,栉孔扇贝本身消耗增大,养殖水体自身污染加剧及病原体大量滋生更为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扇贝是荣成市重要养殖品种,鼎盛时期总面积达到6万多亩,产量近7万吨。占养殖总产的20%,在养殖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近两年来,由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栉孔扇贝死亡情况逐年加重,养殖单位损失惨重,纷纷停产或转产,扇贝养殖业前景渺茫。在此形势下,荣成市龙须岛镇采取冬种夏收的反季节养殖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栉孔扇贝三倍体与二倍体的生长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几年在我国栉孔扇贝养殖业中出现了单产降低、品质下降、大面积死亡问题 ,其主要原因是缺少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养殖新品种。对于养殖贝类来说 ,性成熟往往导致生长抑制、抗逆性下降和肉质下降。目前广泛开展的多倍体贝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产生不育的三倍体 ,充分利用三倍体的不育性和生长优势 ,为海水养殖业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对栉孔扇贝三倍体和二倍体的生长比较 ,证实栉孔扇贝三倍体具养殖实用价值。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栉孔扇贝Chlamys(Azumapecten) farreri取自青岛太平…  相似文献   

12.
4种养殖扇贝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特异性AFLP标记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应用AFLP技术对我国4种主要养殖扇贝进行了遗传分析.虾夷扇贝、海湾扇贝、华贵栉孔扇贝、栉孔扇贝4种养殖扇贝群体中,种内遗传相似度依次分别为0.841 5,0.786 3,0.719 0和0.673 1,香侬氏指数分别为43.52,58.87,80.16和92.83,栉孔扇贝和华贵栉孔扇贝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明显高于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AFLP标记共享位点分布表明,在4种扇贝中栉孔扇贝与华贵栉孔扇贝之间的共享位点最多,同时4种扇贝的种间遗传相似度也以栉孔扇贝和华贵栉孔扇贝之间为最高(0.769 5),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之间为最低(0.662 6),揭示所研究的几种扇贝中栉孔扇贝和华贵栉孔扇贝的遗传关系最近(遗传距离为0.262 1);找到了21个种内特异性AFLP标记和种间共享标记,可用于种质鉴定和分子辅助分类.  相似文献   

13.
栉孔扇贝筏式养殖在山东省长岛已有21年的历史。1983~1993年连续出现扇贝大量死亡的现象,累计2万多亩受灾,造成经济损失达3亿多元。因此,迅速查明栉孔扇贝死亡的原因便成为扇贝养殖业的重要课题。 1 栉孔扇贝死亡原因 1.高温期进行分苗,使贝苗受到高温刺激,是引起扇贝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由于栉孔扇贝在分苗养成初期挂的水层偏浅,而在牡蛎繁殖高峰期内扇贝放养的水层又没有下调到深水层来避开牡蛎苗的附着水  相似文献   

14.
近日,笔者在有关单位采访中了解到:1997年我国北方海区在5月上旬至9月下旬期间栉孔扇贝的养殖陆续出现大面积死亡,先是辽宁长海县和山东日照市,以后逐渐向黄渤海中部近岸蔓延,其局部扇贝最高死亡比例达90%以上,仅烟台市芝罘区东口村千亩栉孔扇贝直接经济损失就达上千万元。据粗略估算:山东、辽宁、河北三省栉孔扇贝总的死亡面积约在18万亩至20万亩,经济损失约11亿元~15亿元。  相似文献   

15.
海洋岛海域水温异常波动与养殖栉孔扇贝死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海洋岛海域水温异常波动,与该海域养殖栉孔扇贝大批死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总结了几年来海洋岛海域养殖栉孔扇贝死亡的特征。其次,结合水温观测数据分析了水温异常波动与栉孔扇贝大批死亡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大幅度、跳跃型水温异常波动是导致扇贝死亡主要原因。最后,通过生物试验证实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6.
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问题的对策与应急措施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27  
在对山东沿海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和技术上提出了解决栉孔扇贝死亡问题的对策和应急措施,包括坚持可寺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科技意识,实施“外延稀养”战略等对策和改良种质,增强抗逆能力,切实合理降低养殖密度,研究死亡原因和防病措施,开展多元化养殖,建立浅海持续养殖示范区,保护栉孔扇贝自然种群和建立扇贝良种场等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17.
栉孔扇贝体内寄生的病毒的分离纯化及其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是我国传统海水养殖贝种,养殖范围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沿岸的山东、河北、辽宁等地,但是,近年来因病害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扇贝大规模死亡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已进行多年,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学、病原感染实验及病原分离纯化等研究初步认为类立克次体是扇贝(包括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的病原生物[1~4].在用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纯化栉孔扇贝类立克次体时发现一种具囊膜的病毒粒子,本文首次报道栉孔扇贝体内该球形病毒纯化的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缩短栉孔扇贝养殖周期新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栉孔扇贝三倍体,升温苗的养成及强化养成管理等新措施来达到缩短栉孔扇贝养殖周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的杂交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两者之间自交和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和虾夷扇贝♀×栉孔扇贝♂的杂交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两者的杂交是可行的,在幼虫阶段表现出一定的生长优势,幼虫成活率间没有差异,但在幼虫附着变态方面,杂交组低于自交组,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异。然后以具有生长优势的栉孔扇贝♀×虾夷扇贝♂组进行了生产性育苗实验,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栉孔扇贝作为一种双壳贝类,其营养和经济价值较高,在中国海水养殖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栉孔扇贝养殖产业先后经历了自然采苗、半人工采苗、人工育苗、提纯复壮和新品种培育等过程,逐渐成为中国北方主要的浅海浮筏养殖品种。本文综述了中国栉孔扇贝养殖产业的发展历程,简要总结其养殖和育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