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溪市南芬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的建设是"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专项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以"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信息系统"为基本建库工具,以MapGIS和FoxPro等软件为辅助工具,建立本溪市南芬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辉南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建设是以Mapgis6.0软件作为工作平台,利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信息系统"软件将辉南县地质灾害调查成果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为辉南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评价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地面沉降。论文在总结陕西省107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陕西省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灾种选择了25个评价指标作为其易发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使用专家——AHP定权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并基于GIS构建了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综合指数模型,将各指标因子图层按权重进行代数叠加运算,计算出全省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然后根据综合指数的大小,将陕西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为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和非易发四级区。  相似文献   

4.
王光亚 《地质学刊》2004,28(1):57-57
由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的《盱眙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于2 0 0 4年1月6日通过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专家评审。项目成果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和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重要内容都有相应的图件表示。专家们听取了项目组的成果汇报后认为,成果报告在充分利用工作区已有的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工作手段和精度进行了野外调查,区划评价中采用的方法严格按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及实施细则》进行。基本查明了地质环境背景…  相似文献   

5.
宁南山区黄土滑坡形成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南山区地貌以黄土丘陵区为主,特殊的地质构造部位,造就了广泛发育的黄土滑坡。本文依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所获取的大量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对黄土滑坡产生的地质环境条件、黄土滑坡特性等进行了研究,将宁南黄土滑坡归纳为重力卸荷和地震破坏二种不同类型,同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分析与研究,最终给出宁南山区黄土滑坡防范要点。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情况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5.12汶川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地震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据初步调查统计,四川、甘肃和陕西等省地震区84个县(市、区)发现重大地质灾害点8439处,威胁1093667人的生命安全。地震区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其次为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其次是甘肃省,陕西省相对较少。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其次为中型、大型,巨型较少。  相似文献   

7.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地质灾害危险性是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活动规模、活动频次的综合性反映。从这一认识出发,本文论述了地质灾害危险性构成及其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县(市、区、旗)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元,进行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分析了危险性分布情况与区域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正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根基。1999—2008年,我国完成了2020个山地丘陵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2005年以来完成了1333个县(市、区)1∶5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共查明地质灾害及隐患点28.3万处,建立了全国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通过分阶段、递进式的调查,摸清了我国地质灾害基本状况,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国综合防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当前,地质灾害调查仍存在准确率较低,孕灾地质条件、诱发因素和发育规律认识不足,缺少极端条件下地质灾害危  相似文献   

9.
根据福建省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已入库的资料,通过对地质灾害类型与植被类型关系的统计分析和局部林地的植被雨水截留率和土体径流路径的研究,表明了植被对于水文效应和土体性质的改良作用,从而揭示了植被对于防治地质灾害作用机理,同时指出植被对阻止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还有许多积极作用及局限性,植被作用于滑坡的各种参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当地树种、土壤、气候等综合因素判定。  相似文献   

10.
黄土滑坡形成机理分析——以宁夏彭阳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阳县是黄土地区滑坡灾害最为发育的县(市)之一,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本文基于彭阳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首先,对黄土滑坡从规模、形成时代、滑体厚度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结合遥感解译结果和实地调查资料,总结其分布规律;其次,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大气降水、地下水、地表水、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分析黄土滑坡的形成条件;最后,采用GEO-SLOPE软件对黄土滑坡与各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彭阳县黄土滑坡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1.
山西吕梁地区地质环境脆弱,属于晋西黄土高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易发区。黄土崩滑地质灾害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重大人员伤亡。通过对吕梁地区地质灾害调查,结合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研究了吕梁地区黄土崩滑地质灾害类型和发育规律。依据构成边坡的地层岩性与地质结构、滑动面发育位置,将吕梁地区黄土滑坡类型划分为:Q3单一黄土层内滑动和Q3-Q2-N2组合地层结构层内滑动两种类型; 按破坏模式将吕梁地区黄土崩塌类型划分为:倾倒式、垮塌式和剥落式3种类型。调查还发现空间上黄土崩滑灾害主要发育在柳林县、临县、石楼县和中阳县4县,且主要沿公路、铁路等交通线路呈条带状分布; 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年周期变化规律,汛期(6~10月)高发,特别是主汛期(7~8月)。最后对Q3-Q2-N2组合地层结构层内滑坡发育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吕梁地区人工开挖和降雨耦合作用是诱发吕梁地区黄土滑坡和崩塌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陕北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黄土滑坡频率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滑坡是西北地区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频率分布对于区域滑坡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借鉴粒度分析方法研究黄土滑坡分布情况,提出滑坡规模径概念,并通过Gamma分布函数对滑坡规模频率曲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1) 在区域尺度上,可以借鉴粒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区域滑坡规模百分含量;(2) 在双对数坐标下,频率曲线具有“偏转效应”,而Gamma分布函数在描述滑坡规模径频率分布方面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够很好地拟合黄土滑坡规模频率;(3) 无论是黄土滑坡的数量还是规模,以墚为主的黄土丘陵区宝塔区都是受滑坡灾害威胁最为严重的区域;但黄土地貌在由塬向峁区的演变过程中,黄土滑坡规模变异或离散程度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概率比率模型的滑坡易发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国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以地质灾害为主)、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调查等(成果)资料为基础,选取地形起伏度、地貌类型、工程地质岩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年平均降雨量、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6个评价因子,采用概率比率模型,1 km×1 km评价单元,计算得到全国滑坡易发性评价指数图,并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易发程度分区,最终得到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4个分区,完成了全国滑坡易发程度分区图。研究表明,概率比率模型方法可以客观、定量地评价滑坡易发性,适用于大区域易发性评价。  相似文献   

14.
闫小灵  李成 《陕西地质》2005,23(2):90-93,112
铜川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是陕西省地质灾害严重的市之一.本文在铜川市县(区)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经统计、整理分析,论述了铜川市地质灾害的特征,并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陕西铜川市为厚黄土分布区,黄土被沟谷切割形成破碎残塬与沟壑,黄土滑坡与崩塌地质灾害极其发育;同时地处渭北煤田带,煤矿采空形成了大量地面开裂与塌陷地质灾害。二者的共同作用加剧了城市地质灾害的发生。通过铜川市幅1∶5万环境地质调查,基于信息量模型建立了影响厚黄土与煤炭采空分布区黄土滑坡、崩塌及采空区变形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复杂地区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总体分为地面指标、地下指标和环境因素指标,指标权重分别取0.3、0.3、0.4,经过GIS分析计算,尝试解决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中致灾因素复杂和不相容的问题。认为在厚黄土煤炭采空区,由于湿陷性黄土的存在,地表变形对开采深厚比参数指标敏感,规范变形特征取值明显偏小   相似文献   

16.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是国土资源部“十五”重点项目之一,其目标是查清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70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从1999年开始到2006年底,历时7年完成700个县(市)调查任务,覆盖面积208×10^4km^2,涉及人口4.4亿,直接参与调查人数达5000多人。  相似文献   

17.
陇南市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陇南市地质灾害的发育与危害全国闻名,研究程度也较高,本文在总结和分析前人对该区地质灾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1999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开展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分析该区地质灾害的空间与时间上的发育规律,从地质条件、降水条件及人为因素等诸多条件对其成因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四川省江油市为研究区,根据地质灾害现场调查、应急排查与区划报告和数据库,获取地质灾害985处,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其中滑坡798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81.02%。统计分析了滑坡数量、点密度与高程、坡度、坡型、坡体结构、年均降雨量和距断层距离等滑坡重要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危险范围预测及重点防治区域区划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肯尼亚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在东非的重要支点,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其独特的气候地形条件,使得肯尼亚地质灾害频发,造成了大量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因此对其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性及敏感性区划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以肯尼亚1999—2013年的地质灾害数据为基础,分析得出了肯尼亚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时空分布特性;然后选取地貌,高程,坡度,坡向,土层类型,年均降雨量,地表植被覆盖类型,以及距离东非大裂谷的距离等滑坡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开展了肯尼亚全境的滑坡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1)由于存在明显的雨季(每年3~5月,10~12月),肯尼亚地质灾害多与强降水有关,洪水和降雨引起的滑坡、泥石流是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2)受地形及降雨的影响,洪水、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肯尼亚西南部的裂谷及高原区域,且多发生在每年的雨季期间;(3)肯尼亚西南部高原与东非大裂谷过渡地带是滑坡的高危险区,79. 48%的历史滑坡均分布在敏感性分区的Ⅳ级(敏感)和V级(非常敏感)区域。本文的研究结果最大限度地防范和抵御地质灾害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为肯尼亚的防灾减灾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了全面查清我国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国土资源部从1999年开始,在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市),陆续部署开展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论文在29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分析统计了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规模、诱发因素、发育分布等特征,并以县、市为基本单元,利用地质灾害点密度、体积密度和面密度3个指标,对已调查县、市进行了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的评价。评价结果分为4个等级,其中地质灾害高发育县市30个,集中分布在重庆、贵州、湖北、甘肃、四川和云南等省;地质灾害较高发育县市107个,集中分布在湖南、江西、陕西、四川、贵州、湖北、云南和重庆等省市;地质灾害中等发育县市90个,集中分布在河北、四川、浙江和福建等省;地质灾害轻微发育县市62个,集中分布在河北、广西、新疆和山西等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