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2011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发生在海南的强降水过程特征以及不同的季内周期振荡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此次强降水过程有显著影响的振荡周期为2~7 d和45~90 d。2~7 d的振荡以TD型波动为主,表现为从热带西太平洋-海洋性大陆向西北传播的特征。而45~90d的振荡在9—10月初期间表现为东西双向传播并在海南汇合的特征,有利于在南海北部出现持续的对流环流系统。该次海南强降水过程发生在La Nina事件期间,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北太平洋为大范围的暖异常,位于南海北部的季风槽和强劲的西南季风有利于热带气旋的生成和海南强降水过程的发生及维持。 相似文献
2.
一次秋季强连阴雨过程分析陈雪珍(运城地区气象局044000)1994年进入汛期以来,运城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伏秋连旱,使我区的秋粮大幅度减产,更为严重的是全区550万亩小麦无法正常播种,作为全省粮棉生产基地,如此严重的干旱牵动着老百姓和各级领导的心... 相似文献
3.
呼和浩特春季连续两次降水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月8日和5月11—12日呼和浩特地区连续出现了两次关键性的中雨、局部大雨的天气过程。两次降水过后,连旱两个月的呼和浩特地区彻底解除了旱情。为了弄清楚间隔2d出现的两场较大降水的物理原因,利用MICAPS资料、自动站资料等对这两次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表明,源源不断的大、中尺度水汽输送是这两次降水的主要原因。而大、中尺度急流间的风向辐合加强了垂直上升运动,这是形成两次降水的关键所在。另外,通过分析发现5月8日的降水为混合性降水,而5月11—12日的降水则为稳定性降水。 相似文献
4.
5.
6.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对2011年10月12—14日广东一场全省范围的暴雨过程及水汽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分为2个阶段,分别是12日夜间的暖区暴雨和13日夜间的锋面暴雨。(2)第1阶段降水主要由500 hPa西风短波槽配合850 hPa东南风辐合导致的,第2阶段降水是高层西风槽过境,配合地面冷空气前锋南下和低层的切变线共同作用所致。(3)降水发生前广东水汽充沛,湿层从低层往上伸展的厚度大,估计约有50%的降水量可由雨区本地的水汽所提供。(4)低层850 hPa或者925 hPa的东南风是暴雨发生的重要水汽输送通道,暴雨发生前南海热带系统的活跃是维持850 hPa和925 hPa东南风输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天气学原理及714测雨雷达回波资料,1998年8月份影响飞行的两次降水过程的成因,性质,强度作一分析,力求今后准确分析判断降水,提高短期预报水平,加强航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8.
9.
一次秋季强连阴雨过程分析庞转棠,王正旺(长治市气象局046000)1引言连阴雨是一种时间长,范围大的降水现象。1993年10月10~13日长治市所属12个县区普降了一场历时4天的强连阴雨,10~13日逐日全区平均过程雨量分别为0.5mm、20.3mm... 相似文献
10.
桂西北两次台风降水过程的对比分析与预报概念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1年0103号和0104号台风影响过程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对比分析,找出两次过程影响系统的异同点,并结合1971-2000年河池地区7月份台我影响过程的普查分析结果,归纳出河池地区7月份台风暴雨天气的预报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1.
2011年7月上旬陕西两次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PAS)站点降水资料、NCEP/NCARr×l。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上旬先后发生在陕北和陕南的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陕北暴雨过程形成先于陕南暴雨的成因在于:副高的活动对这两次暴雨过程有显著影响,陕北暴雨期间副高西伸明显,其外围偏南气流与冷空气交汇于陕西北部;而陕南暴雨期间,副高经历了先西伸北抬、后南退稳定的过程,冷暖空气主要交汇于陕西南部;两次过程中高低空急流的良好耦合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陕北暴雨期间850hPa低空急流走向偏径向,陕南暴雨期间低空急流走向偏纬向,位置稍偏南,两次过程的200hPa高空急流均为准水平走向,不同的是陕南暴雨期间高空急流较为南压;两次暴雨过程中均对应有明显的水汽输送大值带及能量聚集场,陕北暴雨时水汽通量到达较高纬度且强度较大,而陕南暴雨期间水汽输送维持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2.
一次秋季局地强降水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常规气象要素、卫星云图和T106物理量诊断产品进行分析,得出2001年10月2-3日发生在桂东南局地强降水成因及中尺度系统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两次华北冷涡降水成因及预报偏差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种常规及非常规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全球模式业务系统分析资料(NCEP/FNL)以及三家全球确定性模式产品对2017年两次华北冷涡降水过程成因及模式预报偏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个例1(6月22日)降水回波为层-积混合型,对流发展高度低,小时雨强小,先后经历了持续的稳定降水和弱对流降水两个阶段;个例2(7月6日)降水以积云状对流回波为主,对流发展高度高,短历时强降水特点明显。二者对应的环境场差异较大,前者冷涡处在成熟期,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前期暖区对流冷池降温明显,对流能量及水汽条件一般;后者冷涡为发展期,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中低纬相互作用明显,水汽与能量充沛。两次过程北京均出现了暴雨及以上量级降水,对应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特征、对流触发机制以及对流不稳定能量重建过程存在明显差异。前者为层状云中发展的γ中尺度MCS,边界层偏东风增强为MCS提供了触发机制,中低层偏东风暖湿输送以及对流层高层干冷平流有利于对流不稳定能量重建;后者为组织化的β中尺度MCS,列车效应明显,偏南低空急流及其气旋式切变配合地形为MCS发展提供了抬升条件,对流不稳定能量建立与中低层偏南低空急流强暖湿输送有关。各家数值模式对不同类型冷涡降水的预报偏差特征一致,即对冷涡成熟期的降水,因对动力条件预报过强导致空报降水;而对冷涡发展期的降水,由于对槽前暖区辐合及其对流性降水预报不足导致强降水出现漏报。 相似文献
14.
根据潮阳气象站1959~2011年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近53年来潮阳区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前汛期和后汛期各个降水指数变化规律存在很大区别:(1)前汛期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频率和暴雨日数均呈下降趋势,而后汛期降水量、降水强度和暴雨日数呈上升趋势;(2)前汛期存在8年和3年的短周期,后汛期周期变化不明显;(3)前汛期极端降水量发生突变,分别是1965年和1985年,20世纪90年代后极端降水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后汛期极端降水量在20世纪90年代后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提供的北印度洋热带风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云南125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选取两次秋季强孟加拉湾风暴个例,对其移动路径和影响云南降水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孟加拉湾风暴的强度相近,移动路径和登陆位置不同,受其影响云南降水在强度和范围上存在明显差异。200 hPa南压高压位置、引导气流的差异导致了孟加拉湾风暴移动路径和登陆位置不同;孟加拉湾风暴环流与冷空气相互作用是产生云南强降水的重要机制;低层孟加拉湾风暴东侧西南大风区的移动对降水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将风暴中大量的水汽和能量输送到云南,另一方面大风区的风速辐合有助于维持必要的动力学条件。受500 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和低层西南风强度的影响,水汽输送、辐合强度和维持时间存在差异,高低空不同的环流形势配置导致了风暴影响云南降水的动力结构、垂直运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这些差异是两次孟加拉湾风暴造成云南不同降水分布特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利用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2.5°×2.5°的再分析资料,对韶关市4月降水特征和2011年4月降水异常偏少的成因进行分析,找出了降水异常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18.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天气学原理和物理量诊断,对2008年惠州市“龙舟水”强降水特征及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且稳定少动,是这次强降水过程持续发生的有利天气形势;南亚高压偏西北气流为惠州强降水提供良好的高空辐散条件;南海夏季风全面爆发,对流云团发展旺盛,低层湿度、水汽通量及水汽的输送偏强且与暴雨落区对应一致;充沛的水汽输送,是强降水持续发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20.
1 引言 湘西南地区秋季(9~11月)常有连阴雨天气过 程发生,造成持续低温,甚至洪涝灾害。因此,作好秋 季连阴雨分析和预报,对农业生产、减灾防灾都具有 较大意义。 以怀化、靖州、通道三县代表湘西南地区,若其 中两地或以上出现降水,则定为一个雨日。把连续5 个或以上的雨日称为一次连阴雨过程,降水可以是 暴雨、大雨,也可以是中雨或小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