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台风“山神”和“海燕”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两个台风后期东折路径不同,台风“山神”先后受孟湾槽东移以及西风槽加深东移及高原槽移出致副高减弱东退南落引起,“海燕”则是孟湾槽东移副高减弱东南斜造成;“山神”停编前在广西是单一的暖云降水,停编后其残余环流与南下的冷空气相互影响引起桂东强降雨,“海燕”影响广西时恰好冷空气南下,两者结合降雨增幅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天气;散度场涡度场表明“海燕”抽吸作用比“山神”强得多,水汽辐合量两者相当,但辐合高度“海燕”更高;水平风垂直切变“海燕”比“山神”小得多,小的垂直切变有利于雨区集中,使降雨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2.
1223号台风“山神”转向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台风“山神”后期东北转向的原因,分析表明:500hPa副高东退南落是“山神”转向的关键;台风沿假相当位温高值轴线方向移动;环境风场的变化、200hPa高空辐散场中心偏离台风中心、卫星云图特征变化等都可能引起台风的转向;台风的内部特征(散度场、垂直速度场)的分布特点对台风移向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实时台风路径资料和NCEP/FNL逐6 h再分析资料,从大尺度环境背景场、受力作用、引导气流等角度出发,对2021年第14号台风“灿都”的移动路径变化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灿都”前期移动路径主要受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影响,副高减弱东退后“灿都”转向东北偏北移动进入我国东海海域,“灿都”向北越过30°N之后逐步进入一个相对较弱的环境场中,路径变得复杂。(2)“灿都”后期路径发生了3次突变,13日08时之后随着强度减弱,“灿都”突然西折;13日20时在弱环境场中“灿都”为顺时针旋转路径,可以用3力近似平衡定性解释“灿都”突然西折和顺时针旋转现象;15日14时后“灿都”逆时针旋转。(3)对流层整层的引导气流可以解释“灿都”路径3次突变的成因,它的转向在“灿都”完成路径突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大量样本计算分析,试图阐明“RSWA”台风路径预报方法的性能。得出预报结果的优劣主要依赖台风初始位置及前期路径的局部特征(如移动方向和速度),从而找出了“RSWA”的不足之处。 并从预报误差方面展开了对模式性能的讨论。结果表明,“RSWA”用于预报台风路径,尤其是C类台风路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且比原方案优越。 经分析表明,一个方法的预报误差,应由模式引起的误差(EM)和台风移动过程中诸因素引起的误差(E_T)组成。而台风移动过程中所引起的误差应是依赖于台风初始定位、初始移动,台风强度及季节等要素的一个连续函数。  相似文献   

5.
朱敬海 《广西气象》2007,28(A01):6-8
应用“一种应用云图定量决策台风路径的预报系统”,对0601号台风“珍珠”移动路径,逐日进行跟踪分析预报,比较准确地描述这次台风的移动过程,合理地解释台风路径变化的物理原因。  相似文献   

6.
2008年台风“凤凰”的移动过程及对江苏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析了2008年08号台风“凤凰”的移动过程及其对江苏降水的影响。由其移动路径和移动过程中副热带高压的变化,以及影响江苏降水环流形势的演变可以发现,“凤凰”的移动路径主要受强大而稳定的副热带高压引导;西南季风和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南风为台风降水输送了丰富的水汽,给江苏地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场;冷空气的侵入也是台风“凤凰”登陆后造成江苏持续性降水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同时冷空气的入侵也破坏了台风的暖心结构,加快了台风的消亡。  相似文献   

7.
利用高分辨率WRF模式对2010年13号超强台风“鲇鱼”移入南海以后的路径突变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较好模拟出了台风由缓慢西行转为突然北上的过程。利用模拟资料,诊断分析了路径突变前期、突变时和突变后的不同高度上等熵位涡的分布特征。路径突变前期和后期不同高度上的等熵位涡的对称结构较明显;路径突变时各个层次上的位涡等熵分布均表现出明显非对称性。进一步对比分析了该路径突变过程前后台风对流发展和能量分布的变化,结果验证了等熵位涡结构的演变情况。非对称风场的切变存在一次逆时针方向倾斜而后恢复的过程,整层大气动能的分布也由近似轴对称发展为东部强于西部的显著的非对称。位于台风环流东南侧的非对称扰动所引起的平流和次级环流输送有助于台风路径由西行转为北上,这可能是环境流场偏弱条件下台风路径转折的有利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8.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以及ECMWF等资料,对1223号深秋台风“山神”减弱后与冷空气相互作用,引发广西持续2天异常特大暴雨事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山神”进入北部湾并在越南北部海登陆,转向东北移动,在广西南部减弱为热带低压后,空气从江西经桂东北在低层渗透进入华南西部,并与“山神”东部的偏南气流在桂南汇合,形成中尺度辐合线,使得广西南部的动力辐合和上升运动得以加强和维持;(2)“山神”东部强盛的东南风急流将南海大量的水汽输送到广西上空,为持续性暴雨提供充足的水汽原料;(3)“山神”减弱消亡后,其外围环流位于广西南部上空的垂直风切变小,在这种环境条件下,有利于热量、水汽的积聚和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并释放大量的凝结潜热,对暴雨的增幅也有重要的正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9.
运用WRF模式对0907号热带气旋“天鹅”进行84 h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海温的变化对“天鹅”登陆入海后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式较好重现了“天鹅”再次进入南海后复杂曲折的移动路径及强度再度增强的过程;“天鹅”再次入海后强度变化对海温非常敏感,而路径对海温并不敏感,北部湾较高的海温是造成“天鹅”入海后再增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模式中提高(降低)海温时,使“天鹅”入海后中心西南侧的低层热量通量增强(减弱),表面风速随之加强(减弱),边界层入流和垂直上升运动相应增强(减弱),进而促进(抑制)整个气旋中心附近(特别是中心西南侧)对流发展,最后导致“天鹅”入海后强度的再增强。   相似文献   

10.
基于TIGGE资料的台风“鲇鱼”路径北翘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集合预报资料,对比分析了成功预报“鲇鱼”北翘路径的成员(北翘组)和没有预报“鲇鱼”北翘路径的成员(西行组)的环境场及台风环流特点。结果显示:从环境场来看,在预报前期北翘组在“鲇鱼”北侧的副热带高压偏弱,副热带高压断裂东退发生的时间比西行组早,而在预报后期,北翘组西风槽比西行组强;而从“鲇鱼”环流来看,初始时刻北翘组和西行组存在明显不同的非对称结构,在后期预报中,北翘组“鲇鱼”环流范围明显比西行组大。北翘组“鲇鱼”环流初始时刻的非对称结构以及其南侧偏弱的低压环流使得“鲇鱼”环流后期偏大、东南侧及东侧偏南气流偏强,这有利于“鲇鱼”北侧副热带高压断裂东退和西风槽发展南移。   相似文献   

11.
一、概述 8909号台风是异常路径台风,它的后期路径多变莫测和登陆后经历的时间之长在浙江台风史上都是少见的。7月17日,热带风暴形成后,前期稳定向西北方向移动,发展成为强热带风暴;在越过我市纬度(28°40′N)后,移速突然减慢,移向不规则,在29°N近海回旋了  相似文献   

12.
用山东WRF集合预报72h预报时效内逐6h概率预报产品对2014年7月24—26日台风“麦德姆”影响山东期间产生的强降水和大风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WRF集合对强降水和大风有较好的预报能力,总体预报效果较好。强降水和大风的概率都是初期预报概率偏小,后期预报概率较高,开始和结束时间比实况滞后6~18h ,前期漏报率高,后期空报率高,总体来说23日20时的预报优于08时的预报。台风低压中心强度和移动路径与实况基本一致,但移速偏慢,这是导致强降水和大风前期漏报后期空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罗森波  罗秋红  舒锋敏  林永堂 《气象》2011,37(6):742-748
总结了在对台风风神数值预报失效,预报路径偏东的情况下,预报人员抓住天气形势的细微变化对路径及时修正,并紧密结合用户需求,以“全程跟进,及时沟通,急用户之所急”的高度责任心和服务态度,使海上石油平台1500人安全撤离,避免了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的服务过程。经研究发现:(1)“风神”偏西侧的强对流发展、地面负变压中心、中层正涡度中心、高层正散度中心的存在,以及云图北侧带状黑体区的形成均有利于“风神”西折;(2)在500hPa图上,“风神”前期西南部有一低压环流中心,后期东北侧高压坝形成,造成“风神”两次北翘。  相似文献   

14.
新探测仪器资料在短时强降水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利用德国RPG-HATPRO-G3型14通道并行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的温度和液态水路径数据、THIES公司THIES CLIMA LNM型地面激光雨滴谱仪获取的地面雨强资料,综合分析了2015年8月3日济南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逆温层分布特征、液态水路径变化、雨滴谱特征分布及拟合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强对流降水过程中的潜热增温作用,大气中存在逆温层,且较强;液态水含量存在较强的短时积聚现象,降水前液态水含量路径起伏较大,跃增非常明显,伴随降水强度的减弱,液态水路径起伏减小;整个降水过程中,前期雨滴谱呈现双峰分布,强降水和后期降水为单峰谱,雨滴谱特征符合Gamma分布。  相似文献   

15.
强台风"珍珠"异常路径的特点、成因及预报   总被引:10,自引:19,他引:10  
通过对强台风“珍珠”路径4个阶段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影响台风移动的诸多因子及其对“珍珠”西行北折异常路径所起的作用分析,发现:大尺度环境场的调整(副高脊线东退南落、越赤道气流的变化、弱冷空气的变化等),使环境场对“珍珠”的引导作用减弱。弱环境流场与“珍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珍珠”西行北折的主要原因。SST的分布也有利于“珍珠”的加强和热力结构的变化,并影响“珍珠”的路径。“珍珠”的水平结构变化,特别是其热力非对称结构的变化,对路径的影响更为明显。各种主、客观预报对“珍珠”的移动路径作出了几乎完美的预报。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资料分析冷空气对2011年17号台风“纳沙”路径改变及降水影响.结果表明:(1)在副热带高压南侧东南气流引导下,台风较稳定西北移,后期由于冷空气南下阻挡推动台风移动折向西偏南方向移动;(2)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为暴雨产生提供足的水汽条件;(3)低层水汽辐合、高层辐散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暴雨产生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7.
1109号“梅花”台风对辽宁降水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孙欣  陆井龙  韩江文 《气象科学》2013,33(3):333-339
利用逐日NCEP再分析、常规观测、加密自动站、卫星云图及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分析了1109号台风“梅花”路径、结构和降水变化的原因,并对“梅花”的物理量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外围引导气流较强时,台风沿引导气流方向行进,引导气流较弱时,台风受高空槽的吸引,移动路径产生向西的分量;中低层冷空气的侵入,破坏了台风自上而下的暖心、不对称结构,呈现上暖下冷的稳定结构,趋于向温带气旋变性.“梅花”影响辽宁前期,主要受台风外围气流影响,水汽厚度浅薄,但维持时间长,产生的累计雨量较大.后期台风残余云系,在冷空气的作用下,冷暖空气交界处激发出整层上升运动,同时在台风外围水汽、偏南季风水汽共同作用下水汽厚度增加,更充沛的水汽来源为更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在辽宁中南部产生暴雨大暴雨天气.此外,雷达、自动站反映的中尺度切变、涡旋,为对流系统发展起到了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05年台风“海棠”与“泰利”的移动路径和登陆地点不同于“麦莎”与“卡努”,前2次台风自东南偏东往西北偏西移动并登陆于福建中部沿海,后2次自东南往西北移动并登陆浙江中部沿海,都给浙江造成了巨大影响,但影响金华地区的风雨程度不同。经分析台风移动过程,认为西风带低槽或高压影响到副高,副高影响着台风西行或北上,在西风带低槽或副高影响较弱时,台风内力和地形影响作用加强;台风在副高带状时西行为主,块状时北上为主。分析台风路径的预报过程,认为中央气象台预报为“登陆台风”有3~4天的时效;预报较准确的登陆位置,若路径较有规则为30~54个小时,若不规则路径可能仅为3个小时。分析影响金华的台风风雨程度,认为东路台风雨量分布特征是东部大、西部小;南路台风是东南部大、西北部小;最大风力落区基本相同。地形对不同台风路径下的风雨影响分布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9.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带通滤波处理技术,对0509号台风“麦莎”的活动过程进行研究,将原始场进行尺度分离。分为大尺度场和次天气尺度场,在大尺度场中,分析对此次台风移动路径有直接影响的系统,重点说明“麦莎”路径发生第一次转折中有直接影响的系统,是副热带高压位置及其形状的变化;并利用台风系统内部热力结构特征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20.
基于GRAPES模式模拟强台风“珍珠”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T213L30模式产品及常规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GRAPES数值预报模式对强台风“珍珠”(0601)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GRAPES模式对“珍珠”的加强、移动路径和产生的暴雨都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尤其是对“珍珠”南海西行突然顺转90°折向北行异常路径的预报较为理想,且登陆点预报准确。通过对形势场(500hPa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物理量场(温度、涡度、垂直速度、散度)、流场的数值模拟分析,认为“珍珠”路径的转折变化与副热带高压的东撤南退、冷空气的变化、越赤道气流的变化、台风的非对称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