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
利用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2017年2月20—22日青海省出现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过程是低槽东移型,500hPa低槽东移引导冷空气侵袭青海省,以及地面冷高压的东移南压是此次寒潮爆发的主要原因。前期气温回暖提供了充足的降温空间,强盛的冷平流造成青海北部地区气温骤降。  相似文献   

2.
2001年5月云南罕见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成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普贵明  鲁亚斌  海云莎 《气象》2002,28(6):48-51
导致2001年5月云南5次强降水和5月降水特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500hPa青藏高原东南侧多次生成的切变与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和地面弱冷空气影响所致。伊朗高压快速东移上青藏高原,促使500hPa和700hPa高压环流长时间盘锯在青藏高原上,冷空气和高原横切变不断影响云南,是云南雨季特早和强降水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柳州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6月24日(“6·24”过程)和7月9日(“7·9”过程)广西柳州元宝山地区先后出现的突发性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这两次过程的触发因子。结果表明:在低层偏南暖湿气流持续输送的前提下,元宝山脉动力抬升进一步增强了山脉附近垂直上升运动;白天大量积聚的能量导致热力条件非常不稳定,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及局地地形形成的中尺度辐合中心和大尺度环流的配合致使对流系统先在元宝山脉南侧触发起来,“列车效应”以及高效率、低质心的降雨系统使得小时雨强和累积雨量极大;两次过程与850 hPa西南气流风速脉动密切相关,高温高湿的暖湿气流在元宝山地区强烈辐合为暴雨增幅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强降水在柳州北部地区维持;“6·24”过程近地层有弱冷空气侵入,低层水汽饱和、中高层有干冷空气卷入;“7·9”过程近地层没有冷空气侵入,湿层深厚,整层为高温高湿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刘煦  马艳  凌艺  江敦双  万夫敬 《气象科技》2019,47(5):818-82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CMWF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6—27日(简称"05·26"过程)和2014年5月10—11日(简称"05·10"过程)青岛的两次气旋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05·26"过程强降水开始前850hPa相对湿度大,降水持续时间长,"05·10"过程强降水开始前850hPa相对湿度小,且具有明显的短时强降水的特征。较好的低层风速、湿度条件,持续较长的上升运动以及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是"05·26"过程降水时间长,累计雨量大的主要原因。地面辐合线的触发作用以及强的垂直上升速度则是"05·10"过程产生短时强降水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对2007年7月5日的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快速东移的小槽,低层700hPa关中横切变、西南急流,地面弱冷锋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非地转湿Q矢量流场的辐合线南侧与强降水区吻合;近地面850hPa锋生函数场正值区的变化较好地反映了锋面的强度,锋生函数正值区范围与降水区域对应较好;850hPa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场辐合区与强降水的产生及强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数值预报资料对2012年9月24日发生在广西西北部的一次大范围较强降水过程的成因和预报失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支小槽的快速生成东移和持续的弱西南气流提供的深厚水汽条件以及弱冷空气补充导致静止锋两侧锋区能量的快速增加是造成这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原因.这次暴雨过程漏报的主要原因是天气形势配置不是很有利,对切变线的北抬分析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7.
非地转湿Q矢量在云南冬季强降水中的分析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荣芬  李英  杨向东  周翠芳 《气象》2005,31(2):12-16
应用非地转湿Q矢量理论对2003年1月5~6日云南冬季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青藏高原横切变、快速东移的南支槽、低层700hPa西南急流、地面强冷锋是此次云南冬季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非地转湿Q矢量流场的辐合中心(辐合线)与强降水区吻合;近地面800hPa锋生函数场正值区的变化较好地反映了锋面的强度,锋生函数正值区范围与降雪区域对应较好;700hPa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场辐合区与云南冬季强降水的产生及强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资料,NCEP/NCAR的1°×1°每6h再分析资料和柳州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7年7月9-10日发生在柳州一次副高边缘特大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低空急流以及地面辐合线是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脊线的稳定维持,使得暴雨区主要出现在柳州中北部;孟加拉湾与南海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为这次暴雨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地面弱冷空气的侵入增强了柳州上空的不稳定度,并在地面形成中尺度辐合线触发暴雨产生。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长久维持为强降水提供了动力抬升的条件,有利于强降水的维持;低质心、高效率的"列车效应"回波反复经过柳州市北部三县,造成了特大暴雨。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格点数据以及FY-2E相当黑体亮温(TBB)资料,对2013年4月29—30日景德镇地区锋面暴雨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槽前负变高大值区诱使低层低值系统发展,850 hPa低涡沿切变线快速东移,配合西南急流的发展北伸,为暴雨区水汽辐合抬升提供了有利条件。伴随着冷锋南下,近地面层冷平流的侵入使得暖湿空气抬升,对流不稳定性增加,上升运动加强,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触发机制。景德镇上空不断有对流单体经过、东移,是造成景德镇地区出现暴雨的直接原因,强降水大多出现在TBB低值附近或其梯度区。此次暴雨过程水汽主要来自超低空急流输送,925 hPa水汽通量散度与暴雨落区、强度对应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10.
2012年初春粤北一次少见高架雷暴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2年2月27日广东发生的一次罕见高架雷暴天气过程的特点及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出现在低层冷高压控制下地面冷锋后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和冰雹的强对流天气过程,是一次典型的"高架雷暴"过程。与从地面发展的普通雷暴不同的是,强对流天气发生时,近地面层大气层结稳定,低空有逆温层存在,暖湿空气是从逆温层以上开始抬升的,强对流天气落区与850 hPa切变线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中高层西风槽东移南压,850 hPa偏南急流的建立和显著增强,为此次高架雷暴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近地面层冷空气补充南下迫使低层暖湿空气抬升,配合高空槽前辐散气流的抽吸作用以及广东上空有利的大气动力、热力不稳定条件,是此次高架雷暴过程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运用高空、地面、自动站、卫星云图、数值预报产品等气象资料对2012年8月16日发生在青海东北部大通和互助两县的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做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小槽南下东移和副高向高原地区的伸展与北抬为这次短时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场;东移的低空切变线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东西两路冷空气相遇迅速抬升暖湿气团是这次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原因;地形辐合抬升影响和中小尺度涡旋为这次短时强降水天气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2.
江门一次降水过程预报失误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前期数值预报产品和常规资料,显示2009年4月19~20日高空有大槽东移,中低层有切变线南压,地面有弱冷空气南下影响,而江门本地17到18日实况资料显示水汽条件充沛,前期积蓄了充足的热量,所有因素都对产生强降水十分有利,因而预报江门地区4月19到20日有一次大范围强降水过程,达到暴雨量级,但事实预报结论与实况相差甚大。通过分析原因,结果发现,500 hPa高空槽偏北、偏东;850 hPa南北向的切变线并没有南压,而是擦过粤北;西南低涡在发展成江淮气旋过程中,其移动路径一直在我省偏北、偏西,这些都是不利于造成广东大范围暴雨。数值预报必须充分考虑数值预报所预报的天气系统的影响程度,这对提出数值预报的释用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07.6”广西柳州极端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杨春  谌芸  方之芳  李泽椿 《气象》2009,35(6):54-62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雷达及FY-2C卫星资料,分析了2007年6月12-13日广西柳州极端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特征,并探讨了此次暴雨过程的成因.结果显示:500hPa高原东侧的低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地面准静止锋南移进入广西境内,在地面形成锋面低槽的形势.暴雨发生在850hPa低涡切变线上,暴雨中心与β中尺度低涡扰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次过程的主要降水系统是南部的对流云团和锋面附近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柳州极端暴雨由两个雨团造成,其中一个雨团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这与强降水回波的列车效应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有关,是柳州高强度降水得以长时间维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利用micaps下发的常规地面、高空、有关物理量场和自动站等资料,对2009年4月23-25日梧州出现的大范围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是由高层南亚高压与500hPa南支波动配合,及700hPa西南冷涡、和850hPa的低涡急流切变东移共同作用造成的.垂直速度、涡度、散度、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在这次的强降水过程中有较好的配合.  相似文献   

15.
2006年4月10日18时至12日20时,鄂尔多斯地区出现了一次罕见的大风、沙尘暴、降雪、寒潮天气。本文从MICAPS所提供的资料入手,对高空500hPa、700hPa、地面形势场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结合涡度场、预告图得出这是一次受地面蒙古气旋影响、高空深槽东移、北路强冷空气南下造成的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6.
用MICAPS常规资料,分析了2006年5月12-15日影响曲靖地区强降温降水天气过程。结果表明:500hPa低槽东移,有利于冷空气不断加强补充;中低层强劲的冷平流是造成此次强降温的主要原因;低层辐和高层辐散提供动力和水汽凝结条件,从而导致强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85-2018年汛期(5-9月)豫东地区20个国家站小时降水资料和2011-2018年同期豫东地区区域自动站观测数据、NCEP(1°×1°)再分析资料、高空地面观测资料等,统计分析了该区域小时雨强分别≥20mm/h、≥30mm/h和≥50mm/h的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豫东地区近34年汛期平均年降水量为458.9~577.5 mm/a,短时强降水次数为72.8次/a;2000年是短时强降水多发年份,≥20mm/h的雨强出现158次,是常年平均次数的1.17倍;主汛期的7-8月是不同强度短时强降水多发时期,34年来共计发生≥20mm/h的短时强降水1821次,占同强度短时强降水总次数(2476次)的近74.0%;在短时强降水的日变化中,05时是不同强度短时强降水多发时段,20时为次多发时段。对不同环流背景影响下短时强降水过程的水汽、动力、热力及能量等物理量作统计分析,低槽型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动力条件优于其他两个类型的,850hPa涡度平均值达3.8×10~(-5)s~(-1),700hPa垂直速度平均值达-0.36 Pa·s~(-1);副高边缘型短时强降水过程不稳定能量条件优势显著,850hPa假相当位温平均值达354.1 K,500-850hPa假相当位温差的平均值达-17.80℃,K指数平均值为38.1℃、CAPE值平均值为2075.0 J·kg~(-1);而台风倒槽型短时强降水过程则在水汽输送方面更具优势,850 hPa比湿平均值为15.5g·kg~(-1),整层可降水量达70.0 mm。  相似文献   

18.
运用常规气象资料和自动站实测资料,从低涡系统的演变规律及物理机制等方面对2010年9月6-9日发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过程是在中高纬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由地面气旋、低涡和副热带高压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东移的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巴彦淖尔市上空交绥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充足、稳定的水汽输送和较强的水汽辐合,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空强烈的辐散,通过抽吸作用引起低层强烈的辐合,从而促使垂直上升运动增强,是此次降水天气发生的动力.500 hPa层以上大气层结稳定,阻挡暖湿空气向上输送,促使不稳定能量在500 hPa层以下积累,为此次强降水发生提供了足够的能量条件.850 hPa偏东风暖湿气流受阴山的阻挡和抬升,降水量增加,而山后降水量减少.乌拉山与白云查汗山形成狭长山谷,边界层东风气流穿过,狭管效应有利于此地风速增大,将大量的水汽输送到巴彦淖尔市上空.  相似文献   

19.
利用高空气象观测资料、物理量、地面逐时降雨量、卫星云图FY-2G等资料,对2017年7月25—26日榆林市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是在高空冷槽、强盛的副热带高压、低空西南急流、东南气流共同影响下产生,暴雨落区位于副高588 dagpm 西北侧的辐合区;700 hPa西南急流和850 hPa东南气流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充沛水汽,长时间充沛的水汽输送和较强的水汽辐合是区域性大暴雨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低层暖湿气流携带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影响陕北地区,在中层冷空气触发下产生强对流,强降水出现在能量锋区中;陕北地区500~850 hPa深厚辐合层产生的强上升运动是暴雨发生的动力条件,暴雨落区和强度与上升运动相对应;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发展东移是造成此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8—2020近三年青海河湟谷地低涡切变影响下强降水天气个例地面观测、NCEP 1°×1°再分析、FY-2G云图相当黑体亮温温度、模式及雷达拼图等资料,对比分析相同环流背景影响下不同类型强降水环境条件和成因差异,以及初步评估模式预报能力。结果表明:伴有雷暴、冰雹、雷暴大风等混合性强降水天气称为强降水Ⅰ型,以纯短时强降水为主的强降水天气称为强降水Ⅱ型。低涡切变是两种类型强降水的影响系统,强降水Ⅰ型400~300 hPa高空冷平流入侵促使低涡切变系统加强东移,地面冷锋发展在河湟谷地形成锢囚锋。强降水Ⅱ型受副热带高压西进阻挡,低涡切变系统和地面冷锋减弱消失;强降水Ⅰ型主要具有较强的高空干冷急流、高的下沉对流有效位能,较高的700 hPa和400 hPa温差以及强的垂直风切变均为强对流发生提供动力条件,产生的强天气以风雹类为主,而强降水Ⅱ型具有较高的0℃层和-20℃层高度、较高的抬升凝结高度,产生的强天气以短时强降水为主;强降水Ⅰ型云图特征主要表现为午后发展起来组织化程度高的冷涡云系,相当黑体亮温(TBB)初始中心数值在-45~- 35℃,发展阶段TBB下降至-75~-40℃,强降水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