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依据五百年旱涝,温度等级资料,用最优分割法进行了早涝的干湿期划分和冷暖期划分,并对此进行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2.
崂山期花岗岩是胶东地区广泛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之一,形成年龄为108~118Ma。崂山期花岗岩形成于弧后拉张环境,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结束期岩浆事件的产物,受区域构造控制,为地壳深部岩浆沿NE向断裂上侵就位。该期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贫Fe、Mg、Al,贫Sr、Ba、Ti、P,并具有显著的负Eu异常,Ga/Al比值高,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早白垩世晚期下地壳重熔型花岗岩——A型花岗岩,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崂山期花岗岩超动侵入伟德山期花岗岩和早白垩世陆相沉积地层,常与伟德山期花岗岩伴生构成I-A型复式杂岩体。  相似文献   

3.
《国土资源》2009,(11):1-1
杂志如人,也有生日. <国土资源>在度过第8个生日之后,又迎来了创刊第100期,这是一个曾让编者与读者共同憧憬与充满期待的日子. 作为当年的创刊者,我们总以为,100期很遥远,可她已经悄然到来,这一切,仿佛是在一瞬之间.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北部复杂沉降区的沉降历史,运用井控30条骨架剖面和EBM盆地模拟系统,分析惠州凹陷北部新生代沉降史,探讨裂陷期与拗陷期沉降作用时空差异及其主控因素,研究了区域性岩石圈地幔对沉降作用的宏观影响,并探索了局域性复杂构造格架及构造的迁移演化对沉降作用的制约。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北部裂陷期强烈的沉降作用表现为沉降速率大、沉降中心多且分散以及时空差异大;从裂陷期的文昌期到恩平期,沉降作用增强且趋于统一,沉降中心减少并发生由东向西和由北向南的双向迁移;断层的分段差异性活动以及低凸起的分割作用控制了沉降中心的发育;构造作用强度、方向的转变以及基底属性差异是控制沉降作用强度变化和沉降中心迁移演化的区域动力学背景;拗陷期沉降作用以区域性缓慢均匀沉降为特征,各构造单元沉降速率相近,其中HZ14洼是持续发育的沉降中心;拗陷期构造沉降量观测值远大于理论值,发育裂后异常沉降,且16.5~18.5 Ma期间发生了加速沉降;拗陷期以热沉降为基本驱动机制,叠加了动力地形造成的裂后异常沉降和晚期构造运动事件导致的加速沉降。  相似文献   

5.
喜马拉雅期以来,广西特殊的新构造运动、气候条件、地形地貌造就的风化矿床和沉积矿床,占广西已开发矿产资源的一大半,特别是风化矿,其经济效益特佳。文章简介了广西喜马拉雅期形成的各种矿产,旨在引起地质工作者及有关决策部门的共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6.
辽东半岛旅顺、金县、庄河、岫岩一带的中、上元古界和古生界部分地层遭受了低级—很低级的变质作用,构成了一个总体呈北东向展布的狭长变质带。该变质带与区内印支期北东向构造关系密切,并与印支期花岗岩侵入活动有内在联系,即印支期构造岩浆岩带控制了变质作用的发生与分布。变质作用类型以区域性动力变质作用为主,局部地段受岩浆活动的影响,显示了区域动热力变质作用的特点。据此,可以认为,辽东半岛区域动力变质带是经受以强烈抬升运动形式为主的印支运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东濮凹陷濮卫洼陷油气成藏期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综合利用断裂和圈闭发育史、油藏饱和压力、烃源岩主生排烃期、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等方法对东濮凹陷濮卫洼陷油气成藏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于存在剥蚀厚度比较大的地区在利用饱和压力方法计算成藏期时应结合埋藏史.研究认为,该区主要为两期成藏,分别为古近纪末期和新近纪末期一第四纪,且东西两侧油气成藏期存在差异,东侧濮城地区两期成藏,在古近纪末期和新近纪末期一第四纪均发生油气充注成藏,而西侧卫城地区仅在古近纪末期存在油气充注成藏,为一期成藏.  相似文献   

8.
军曹鱼仔鱼期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人工孵化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卵黄囊期仔鱼为材料,对仔鱼早期阶段的摄食及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28~32℃条件下,军曹鱼仔鱼3日龄开始摄食,6日龄时卵黄完全耗尽,6~7日龄饥饿仔鱼进入不可逆点(PNR)期;混合营养期3~4 d。饥饿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开始较低,此后上升,到卵黄囊快要耗尽时达高峰(50%),以后又下降。内营养期,仔鱼日平均生长率为0.86 mm/d;PNR前的摄食期,饥饿仔鱼的日平均增长率为0.068 mm/d,而摄食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为0.64 mm/d;PNR后至死亡前,饥饿仔鱼体长呈负增长,而摄食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达1.04 mm/d。摄食仔鱼在孵化后8 d内的全长和日龄呈指数关系;前10 d的口径与全长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三叠系均为陆相地层,华北区及北(东)秦岭区均有分布,华北区三叠系层序基本齐全;北秦岭区仅具三叠系上统。三叠系的分布及沉积特征明显受印支期构造控制,並强烈影响东西邻区。其原因拟为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印支期发生碰撞所致。  相似文献   

10.
矿化期同位素年龄测定工作的成败,室内选样和元素分离测试技术是关键。根据我们多年的工作实践,本文着重总结、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根据铷锶的化学和矿物学特征确定含铷锶的样品;研究矿体围岩蚀变的特征、期次,并从中选出满足Rb-Sr等时线年龄方法所要求的样品;对铷锶封闭体系作辩证的分析与处理;室内元素的分离和测试技术如何达到低本底,高灵敏度,高精度。  相似文献   

11.
根据北秦岭地层新知,讨论它的地质演化史。元古亩到古生代,它是陆内裂陷环境,经加里东期特别是海西期的转折,至中、新生代结束了陆内造山阶段。迄今未在北秦岭找到洋壳存在的确凿证据,板块构造机制应用于北秦岭,必须解释己知的地质事实。  相似文献   

12.
东昆仑和西秦岭两造山带间的关系历来存有争议。笔者认为在全面分析两造山带间由平行造山带走向的侧向运动所造成的基本地质构造现象的基础上,两造山带间是以侧向运动形式为主,这种侧向运动于古生代早期就已发生,至三叠纪末期因发生侧向碰撞造山而结束,鄂拉山次级造山带并由此而产生,同时也完成了秦昆两造山带结合,并进一步指出:西秦岭和东昆仑两造山带并非是在统一造山机制下所形成的同一造山带。  相似文献   

13.
系统论述了昆秦接合部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的特征,应用非史密斯地(岩)层体构造岩片(块)四维裂拼复原原理解剖了羊曲—赛什塘—苦海构造混杂带,提出该构造带为晚华力西期—印支期扬子陆块与柴达木陆块近东西向汇聚过程中形成的陆缘俯冲增生杂岩楔,并对其组成、结构、演化过程等做了初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14.
秦巴地区的构造单元若按习惯以五条深断层带为界划分成四个褶皱带,就使早古生代构造特征显得模糊不清。但若以下部构造层的特征为依据,以靖口关—丹凤—商南断裂带为界,划分为南北两个构造单元,就显得十分明晰。在早古生代推覆构造的控制下,晚古生代使南部构造单元中形成山间槽,发育了泥盆系层控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5.
在河南卢氏狮子坪地区的秦岭群中出露一套变质地层,其组成特点与各地已知的秦岭群明显不同,主要岩石类型为斜长角闪岩、透辉斜长变粒岩和含石墨大理岩。在构造迭置关系上这套变质地层位于秦岭群条带状长英质片麻岩层和云母片岩层之上,原始接触关系已不明朗,内部也难以逐层恢复层序,但内部三部分的迭置关系是明确的。作者提出这套变质地层应当作为一个独立的填图单位,进而建立岩组,并认为这可能是一套迭置于秦岭群之上的较新地层,但曾与秦岭群一道遭受了变质变形改造。  相似文献   

16.
对豫西小秦岭太华群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华群具明显的两分性特征,下亚群属下部基底岩系,原岩为拉斑玄武岩及TTG岩系;上亚群属上部基底岩系,具孔达岩系特征的一套沉积变质岩。根据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构造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提出了小秦岭地区的太华群上下亚群是不同地质时期、不同构造环境下的产物,下亚群时代为晚太古代,上亚群时代为古元古代,故太华群应予以解体.或给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秦、祁、昆三大造山带结合地区的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显示,其间存在不同时期发育起来的陆缘、陆内转换断层,受其制约,造山带内曾发生大规模侧向运动和由此引起的岩心活动及复杂的构造变形。据此,结合演化可分三阶段,并且秦、祁、昆三大造山带间并不存在东西向贯通的单一结合带,而是在转换断层作用下,分阶段逐步完成了转换结合的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18.
商丹断裂带是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与中秦岭海西造山带的分界断裂,由韧性剪切应变带、逆冲推覆构造带、地堑断陷带及其所夹持的岩块、岩片、构造岩、褶曲等多种地质体组合成复杂的断裂带。其演化历史至少经历晋宁期俯冲、加里东期碰撞、海西—印支期陆内俯冲、燕山期滑脱推覆和喜山期地堑断陷的复杂演化过程而形成今日所见的复杂断裂构造。  相似文献   

19.
东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曾出现大量流体,由溶解作用产生的流体在变形分解带内运移,形成古水热循环系统,该水热系统使岩石中如铀等大离子富集成矿,水岩相互作用造成秦岭杂岩中稀土元素四重分布效应.  相似文献   

20.
商丹断裂带是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与中秦岭海西造山带的分界断裂,在空间上由韧性剪切带、逆冲推覆构造带、断陷-走滑地堑断裂带及其所夹持的岩块、岩片、褶皱所组成的大型复杂断裂带。其演化历史至少经历晋宁期海沟俯冲;加里东期陆内俯冲-碰撞;海西—印支期陆内俯冲;燕山期的逆冲-推覆和喜山期断块-走滑的复杂演化过程,而形成今日所见的复杂断裂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