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地质省编辑了北美和欧洲波罗的海地区14亿年前的前寒武纪岩石A类古地磁资料。目的是试图建立各个构造省的极移曲线,以便检验加拿大和费诺—萨尔马提地盾的克拉通内部完整性。根据这种见解,由于资料贫乏,对大多数省来说,不可能得出任何结论。有可能提出若干试验性的意见,供以后检验: (1)单条极移曲线满足可利用的北美24亿年前的资料。 (2)从距今22亿年到18亿年,在苏必利尔省(十南方省和怀俄明省)和邱吉尔省(十斯拉夫省和拉布多省)之间形成威尔逊环。 (3)单条极移曲线满足了怀俄明省和苏必利尔省的资料。 (4)就每个省来说,有些资料不易适合任一简单极移曲线型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非洲、澳大利亚和北美洲的古地磁资料,验证了现今分布在大陆内部主要前寒武纪造山带的成因问题。取自西非和卡普瓦尔克拉通的23—19亿年期间的古地磁资料构成一条连续的磁极轨迹与其他各克拉通相同年龄磁极的连续记录,构成一条联合的视极迁移轨迹。从卡拉哈里和刚果克拉通取得的11—7亿年间的古地磁资料,同样也形成一条连续的磁极记录。这些古地磁资料的一致性有力地表明,上述克拉通从前并不是相距很远的,而后由于聚敛而形成非洲的泛非造山带和较老的造山带。新的同位素年龄资料有力地改变了在125—105亿年时限内的非洲视极轨迹的形态。就此,基于这一段轨迹与北美罗甘环形磁极轨迹的对比,关于前寒武纪超大陆存在的证据,就再也站不住脚了。澳大利亚在25—11亿年间的古地磁资料也形成一条连续的磁极记录,而不管其成因如何,这种一致性再次表明,奥弗沙尔姆(Ophthalmian)、木斯格拉夫(Musgrave)和阿尔巴尼—弗雷泽一带并不是产生于相距较远的克拉通的聚合,不管这些资料是否来源于克拉通。同样,北美洲26—14亿年间的大量的古地磁资料也形成一条连贯的磁极记录。这些资料主要取自苏必利尔、丘吉尔、纳因,贝厄湖和斯雷夫省,也有取自怀俄明和蒙大拿州的熊齿山隆起。因此,哈得孙造山运动不可能像其它大陆所出现的造山带那样,是板块聚合的结果。取自格伦维尔省的结果表明,它们是在造山运动后和冷却时期形成的。据格伦维尔岩石的 K—Ar 法年龄资料推导,它们与热等时有关。11—7亿年间视极迁移轨迹示出罗甘磁极环扩展到格伦维尔磁极环中。关于这一磁极的扩展情况,在大峡谷岩石记录的初步结果里也见到了单纯的证据。古地磁资料“排除了这样的板块构造模式”,即先前相距较远的克拉通的聚敛,并以此来解释所有经验证的前寒武纪造山带。然而由于古地磁资料的固有误差和缺陷,并不排除其中可能有开放和闭合的小型(500—1000公里)克拉通间海洋的存在。但这些海洋必须是经常能开放和闭合的,以使克拉通能返回到它们原来的相对位置。因此,前寒武纪的地质构造机理是不同于现今的板块构造理论,如在显生宙所看到的,板块构造可能是逐渐地从前寒武纪发生作用的较原始板块形成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澳大利亚前寒武纪地质最近发表了许多文章,现根据已发表的资料综合提出关于澳大利亚古构造演化情况。 (一)16.5—13.5亿年(早里菲):此时澳大利亚大部地区是古陆(图1)(略),其各部分构造条件不同,固结程度不同。在澳大利亚西部和西北部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和隆起,并形成大的太古代地盾。在澳大利亚南、中部和  相似文献   

4.
辽宁南部震旦系腔肠动物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关于晚期前寒武纪地层中发现动物化石的消息,在十九世纪中叶即已有记载。但是前寒武纪后生动物化石的大量发现却是近三十年来的事。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1947年斯普雷格(R.C.Sprigg)关于南澳大利亚伊迪卡拉动物群的报道。目前,这一动物群的分子在世界各大洲均陆续有所发现,其出现层位相当稳定,大体变动于同位素年龄值为5.9—7.0亿年之间的一段地质历史时期。这就为解决全球性晚期前寒武纪地层对比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古动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当前世界上的金大半都产在前寒武纪地带,今后大部分发现的也将在这一地带.定在今年(1984)11月召开的美国地质学会年会.以及今年10月间将在南亚召开的有关座谈会中,前寒武纪金矿的问题都将作为一项研究课题提出.这里想介绍的是澳大利亚的几处前寒武纪金矿床.澳大利亚前寒武纪金矿床之一—奥林匹克水坝铜-铀-金矿床该矿床位于阿得雷德北西650公里,为1975年发现的层控矿床.矿床延伸20平方公里,最大层厚350米,矿石储量20亿吨,品位Cu1.6%,U_3O~(?)0.06%,Au0.6g/T.矿床处于阿雷德层下部350米的奥林匹克水坝层(略晚于15.8亿年)中,该层为水平展布的非变质沉积岩.含有赤铁矿.  相似文献   

6.
前寒武纪的时限比显生宙长七倍。由于缺少足够的化石控制,年龄也很难确定,对前寒武纪的地质研究造成困难。前寒武纪的古地磁工作已在北美、欧洲、非洲、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地区开展起来,并建立了北美、欧洲—波罗的地盾、非洲和澳大利亚地区的视极移曲线(Tarling,1983)。中国的华北和扬子地块也建立了中、晚元古代的视极移曲线。为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资料。但目前仍有许多人对前寒武纪的古地磁研究持怀疑态度,认为前寒武纪岩石很难保存原生剩磁或因为原生剩磁的强度太  相似文献   

7.
华北南部、西南部寒武系及上前寒武系的分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河南的罗圈组被认为是冰碛层以来,许多同志对华北南部及西南部寒武纪及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等问题比较重视,不少同志发表了文章,提出了一些看法。这对我国南北寒武纪及晚前寒武纪地层对比甚为重要。 1976年8—9月卢衍豪、袁克兴,袁金良在宁夏贺兰山苏峪口及山西南部中条山观察寒武纪底部的地层。同年9—10月张文堂、林焕令、伍鸿基、袁金良在山西芮城中条山水峪  相似文献   

8.
在前寒武纪北美大陆至少可明显地划分出三个构造层,即下、中和上前寒武系,反映了三个巨大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在大地构造、物质组成的性质、褶皱作用、侵入活动和变质作用等方面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下前寒武系构造层实际上又包括两层:阿尔丹层35—33亿年;基瓦丁层33—25亿年。这种划分目前在北美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还不可能做到。对阿尔丹层的构造特点,目前资料还很少,仅仅可以证实这层在北美大陆是存在的,它经受了复杂的、普遍的、高强度的沉积变质作用,经受了剧烈的不止一次的构造  相似文献   

9.
贝尔特沉积岩层(约8.5—14.5亿年)出露在从阿拉斯加东北经加拿大到亚利桑那和加利福尼亚州的南部。这套地层在加拿大叫普赛尔(purcell)超群或系,它广泛分布在美国西北部及与加拿大的毗邻区。为方便起见把它称之为贝尔特盆地,很明显,这个盆地只是在贝尔特时期伸向北美前寒武纪克拉通西部边缘一个海的外古陆重新进入部分。  相似文献   

10.
太古宙绿岩带中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寒武纪是世界金矿的主要成矿期,有关资料统计,约60%的金矿储量、81%金矿的产量赋存在前寒武纪的地体内,据Robert J.shank的统计,1974年产自加拿大地盾中的金占加拿大全部产量92%,澳大利亚、非洲、斯堪的纳维亚、印度几乎全部的金产自前寒武纪地盾区内。Paul M.Kavanagh资料,太古宙金矿产量已达4亿盎司(约12441.6吨),元古宙金矿总产量已达12.7亿盎司(约39502.08吨)。产在太古宙中的金  相似文献   

11.
关于前寒武纪地层,目前在文献中广泛讨论的问题是:关于前寒武纪的划分原则,地层表和年代表的关系,地层界线划分的方法和特征。B.B.明涅尔(1960,1962,1970)提出研究前寒武纪地层的特別要注意研究地层表及其建立方法,地层界线的特性,地壳发展阶段和生物的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2.
蓟县雾迷山组微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寒武纪真核生物的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证据评价问题,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地质古生物学家激烈而持久争论的焦点。克劳德(P. E. Cloud)等根据大气层中多量氧的积累开始于18—20亿年这一间接资料,推论需氧的真核生物只能出现在20亿年之后的观点,从理论上给了人们以重要的启迪。近年来,前寒武纪微古生物学取得了较大进展,诸如澳大利亚苦泉组(Bitter Springs Formation)中属于红藻或绿藻显示减数分裂的四分孢子化石Eotetrahedrion princeps和显示真菌形态的Eomycetopsis等;美国加里福尼亚东部贝克泉组(Beck Spring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3.
东亚晚前寒武纪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距今约在6亿年至20亿年的阶段为晚前寒武纪时期(表1)。该时期内海、陆地壳的演化表现强烈,留下了较丰富的地质记录。晚前寒武纪大地构造的演化,无疑是在早、中前寒武纪的构造基础上发展的,并且对寒武纪以后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所以,研究晚前寒武纪的大地构造演化,对于揭示现今大地构造特征和探讨早、中前寒武纪的大地构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的大陆上晚前寒武纪岩石组合的主要类型(建造组)与以前所述显生代系列相似。关于上前寒武系的划分方案与乌法会议的基本一致,只是将所谓《库达什》划入上里菲内,将晚里菲的开始年龄界限划在10.5±0.5亿年,而其与文德的界限划在6.8±0.2亿年。这样,晚里菲的时间间隔大致是3.5—4亿年,它相当于全部古生代的时间。与早一中里菲比较,这一时间较短,由于它具有代表性的地质资料,使对晚里菲年代确定精度反而提高很多。  相似文献   

15.
<正> 地球历史长达46亿年,可是在国际年代地层表中,系(纪)以及更详细的划分直到目前还仅限于距今大约6亿年以来寒武纪开始之后的显生宙(Phanerozoic)。一个笼统的术语“前寒武纪(Precambrian)”,包括太古宙(Archean)和元古宙(Proterozoic),概括了寒武纪以前长达40亿年之久、占整个地球历史85%以上的漫长时期(Hedberg,1976)。这种极端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出地质学家在前寒武系研究中所遇到的巨大困难。  相似文献   

16.
1.几种较有影响大地构造观当前出现了多学科,多方面探讨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演化的好形势,出现了各种的构造观,比较有影响的有:1.1 地槽—地台构造观按萨洛普(Salop)的意见前寒武构造单元的演化;太古宙时(35亿年前隐生宙)地壳处于完全活动阶段,未分异成相对稳定的和相对活动的构造单元;原生宙(35亿年)开始,地壳演化进入地槽—地台阶段,其中老原生代(35—27亿年)地壳分成二个构造单元—原始地台和优地槽;到中原生代(27—19.5亿年)地槽系本身发生分化,在优地槽边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早前寒武纪地质及成矿作用》一书、系“国际地质合作计划(IGCP)第91号项目—前寒武纪成矿作用”中国工作组的总结报告,由中国工作组张秋生等著,1984年4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全书由正文、附录和详细英文摘要等内容构成,共832,000字,插图259幅。正文共12章,第一章早前寒武纪地质对比原则,第二章中国早前  相似文献   

18.
(1932、1941)、(1940)、W.B.-Harland(1965)和其他学者提出了冰川沉积潜在的对比可能性。实际上,早就企图实现这种潜在对比,只是长期受知识水平和已有区域对比特征或广泛反演的限制。前寒武纪冰川沉积学和地层学在最近15—20年间取得的成就,已经能够确立或肯定许多冰川成因的冰碛岩,更精确地确定它们的时代,证明从上太古代起冰川沉积物在前寒武纪和显生宙地层柱状剖面图上不均匀地分布(Chumakov,1972;Williams,1975;Hambrey和Harland,1981)。  相似文献   

19.
在云他山脉(uiuta MtS)南坡的红松组(Red-Pine Formation)灰色、灰绿色粉砂岩和页岩中,发现了属于Chuaria Circularis walcott,1899的毫米大小的圆盘状压缩碳质体。这些化石被认为是压平的浮游生物遗迹,成为犹他州东北部第一批肉眼可见的良好的前寒武纪化石。化石的产出与先前解释的红松页岩(Red Pine shale)部分是在海相环境中沉积是一致的,故可以将云他山群(unita Mt.group)上部地层与北美及其他地区的晚前寒武纪地层进行普遍的对比。  相似文献   

20.
在前寒武纪地块广泛分布的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质片麻岩是世界各大陆太古宙高级变质区片麻岩(灰色片麻岩)的主要岩石,也是绿岩—花岗岩地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各大陆早前寒武地体的同位素资料表明,这些岩石的形成(或变质)年龄均老于绿岩带。显然,早前寒武纪花岗质岩石的形成与地球早期历史中上地幔—地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