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正>近十多年来,随着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的迅猛发展,铁、铜、锌等过渡族金属元素的同位素体系已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矿床学、环境地球化学等诸多地学研究领域(Maréchal et al.,1999;Zhu et al.,2000;蒋少涌,2003;王跃和朱祥坤,2010a,b,2012),尤其是为判别指示含Fe-Cu-Zn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物质来源提  相似文献   

2.
孙剑  朱祥坤  李世珍 《地质学报》2015,89(Z1):94-96
<正>铁同位素曾被认为是"独特的生物活动示踪剂",用来指示远古的或地外的生命活动事件(Beard et al.,1999),引起了学者们极大的研究兴趣。铁是生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例如,铁氧化细菌通过氧化Fe~(2+)发生代谢作用,获取生长所需能量。植物叶绿素的合成、呼吸作用以及植物体内的氧化  相似文献   

3.
《地质力学学报》2000,6(2):92-96
在我国日益重视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今天,科研人员在SCI检索期刊发表文章已成为体现其能力和管理部门评估其工作业绩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如此众多的地学学术期刊中,哪些属于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哪些属于SCI?本刊摘登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99年末发布的期刊引用情况报告(1998年JCR)中有关地质科学部分的主要参数,并补充ISI在国际互联网按学科分类发布的源期刊相关内容(2000年4月).  相似文献   

4.
地球科学中铁同位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初,铁同位素的高精度分析因多道等离子体质谱仪的引入成为可能。铁在自然界中具有高丰度、多价态和生物可利用性,其同位素地球化学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巨大的进展。本文综述了铁同位素研究的进展和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这些进展包括:(1)查明了各类陨石的铁同位素组成,并制约了太阳系及早期行星演化过程;(2)调查了地球主要储库的铁同位素组成;(3)积累了大量高、低温常见体系中两相间的铁同位素分馏系数;(4)初步探明了岩浆过程(如部分熔融、地幔交代和岩浆分异等)中的铁同位素分馏行为;(5)初步查明铁同位素在主要低温过程(如风化、早期成岩作用等)中的分馏行为;(6)实例性研究揭示了沉积岩样品铁同位素在示踪古海洋大气氧逸度变化和早期生命演化方面的潜力。随着人们对铁同位素分馏机制理解的加深,各体系中分馏系数的积累,铁同位素将在地球科学的各个方面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正>非传统稳定同位素体系地球化学及其应用近十多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低分辨率下Fe同位素的MC-ICP-MS高精度测试技术使得Fe同位素在地球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Belshaw et al.,2000;Zhu et al.,2002;朱祥坤等,2013)。前人对地球上不同储库的Fe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大量研究,  相似文献   

6.
铁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铁是地球上丰度最高的变价元素,在自然界大量分布于各类矿物、岩石、流体和生物体中,并广泛参与成岩作用、成矿作用、热液活动和生命活动过程。铁同位素组成对地球化学、天体化学和生物化学方面提供重要的信息,是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铁同位素的精确测量是开展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本文评述了铁同位素测试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①溶液法测试铁同位素样品纯化过程中阴离子树脂的改进;②质谱分析从传统的热电离质谱法发展为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③激光微区原位测试技术的研发等。在此基础上,对测试过程中会导致产生铁同位素分馏的步骤和校正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对各种测试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本文认为:溶液法分析流程长且复杂,但分析精度高(0.03‰,2SD)、方法稳定;微区原位分析方法从纳秒激光剥蚀发展为飞秒激光剥蚀,脉冲持续时间更短、脉冲峰值强度更高(可达10~(12)W),聚焦强度超过10~(20)W/cm~2,使其具有分析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的优势。微区原位法可以从微观角度去讨论铁同位素变化的地球化学过程,但基体效应的存在限制了微区原位铁同位素的广泛应用。因此,缩短溶液法分析流程,开发系列基体匹配的标准样品,是铁同位素分析方法研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应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MC-ICP-MS)等分析技术进行铊(Tl)同位素分析已成为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近年来Tl同位素的实验测试方法及其地质应用的有关研究进展做了详细论述,包括Tl的地球化学行为、Tl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同位素分馏机理、在各地质储库中的组成特征以及Tl同位素的地质应用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表明该分析技术为行星科学、古海洋学、地幔地球化学、岩石成因以及矿床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其他同位素分析方法难以获得的重要信息,充分展示了该分析技术在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正分析仪器和技术的进步可以推动科学研究的巨大突破。自从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和新一代热电离质谱仪(TRITON)得到广泛应用以来,人们可以对元素周期表中大量的稳定同位素体系进行精确测量。有别于传统的H、C、N、O、S等可以用气体质谱仪测量的同位素,这些新的同位素被称为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又因为它们大多是金属元素(除了Si、Se和Te),也被称为金属稳定同位素。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是20世纪以来地球化学领域最具活力的方向,为研究重大地球科学问题带来了全新的视野和手段,是地球化学学科发展的一次战略机遇。国际上该领域发展很快,竞争激烈,成果倍出;我国开展相关研究的科研机构越来越多,学术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有关太阳系天体中等挥发性元素的研究掀起了一波浪潮。锌作为中等挥发性元素,其稳定同位素对于高温挥发过程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因此,在行星科学领域锌同位素逐渐成为研究星云和行星演化的一个理想工具。本文系统地归纳了各类陨石和行星天体储库的锌同位素组成,并对不同种类的陨石以及地外样品(碳质球粒陨石、普通球粒陨石、顽火辉石球粒陨石、橄辉无球粒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月球陨石和Apollo样品、火星陨石、灶神星陨石等)中的锌稳定同位素研究内容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主要包括不同陨石和行星锌同位素组成的控制因素以及锌同位素对太阳系内星云过程和行星过程的指示;同时,简要论述了锌同位素在太阳系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分馏机制,并立足目前的研究基础,探讨锌同位素在行星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景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孙剑  朱祥坤 《地质论评》2015,61(6):1370-1382
铁同位素地球化学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表生过程涉及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浅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也是地球科学中的基本地质过程之一。本文对表生体系中的土壤、河流、海洋等主要储库的铁同位素组成特征及表生体系铁同位素分馏的基本过程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表生过程中的风化作用、河流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海洋铁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铁的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介绍。表生过程中铁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框架已经基本建立,并且显示出铁同位素是表生地球化学领域新的示踪工具。  相似文献   

11.
关于地质学科“十五”优先资助领域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学科从1998年起就开始着手"十五"优先资助领域的遴选工作.1999年,成立了地质学科"十五"优先领域专家咨询组.在广泛征集地学界的建议和意见的基础上,1999年2月,地质学科与地球化学学科联合举行了专家咨询组会议,提出了"十五"期间优先资助的领域和研究方向.之后,广泛征求了专家的意见,并专文发表在<科学通报>1999年第23期上.与此同时,地质学科也一直接受由专家个人或群体提交的"十五"重大、重点项目立项建议书.截止到2000年7月,已陆续收到立项建议书160份.  相似文献   

12.
使用AGMP-1氯化物型阴离子交换树脂(100--200目)对夏季贵州阿哈湖流域水体悬浮颗粒物等样品进行了化学分离,并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上进行了铁同位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阿哈湖湖水分层期间湖水悬浮颗粒物及各端员环境样品的铁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湖水悬浮颗粒物的δ56Fe为负值,分布范围为-1.36‰~-0.10‰之间;各支流河水悬浮颗粒物的铁同位素组成在-0.88‰~-0.16‰之间;大气颗粒物的平均铁同位素组成为 0.06‰±0.02‰;而未经化学清洗的浮游藻类的铁同位素组成为 0.08‰.对比研究表明,湖水悬浮颗粒物的铁同位素组成不仅受各输入端员的影响,湖泊内部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也对颗粒物的铁同位素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陆源输入的颗粒有机结合态铁使得湖泊表层悬浮颗粒物的铁同位素组成偏低,而大气沉降颗粒物和湖泊表层的浮游藻类整体上对铁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并不显著."ferrous wheel"铁循环对于氧化还原界面附近水层中铁同位素的重分配起到了主要的控制和影响作用.δ56Fe值与Fe/A1呈现良好的负相关关系,也显示出活性铁的循环迁移是造成氧化还原界面附近水层中悬浮颗粒物的铁同位素组成变化的重要原因,表明铁同位素与Fe/A1可能可以作为表征水体生物地球化学环境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地球科学》2007,32(6):574-574
根据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科学信息研究所(Thomson ISI)的正式通知和ISI网查询,《地球科学》(英文版)(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ISSN:1002-0705)已经被列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展库)》(SCIE)来源期刊,2007年第18卷第1期开始正式收录.《地球科学》(英文版)创刊于1990年,十几年来,在中国地质大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报编辑部坚持按照国际期刊规范办刊,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专业化的道路,报道中国地球科学领域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发现,该刊的学术质量稳步上升.尤其是1999年以来,《地球科学》编辑部确立了…  相似文献   

14.
2017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大洋岩石圈与地幔动力学实验室"建成。未来5年,该实验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41630968)的资助下,用珍贵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洋中脊玄武岩(MORB)、辉长岩和深海橄榄岩(MORP)研究地球化学和地幔动力学的几个基本科学问题:1用Ti-Zr-Hf稳定同位素验证"Nb-Ta和Zr-Hf元素对质量分异的假说";2从MORB演化过程和地幔熔融过程检验目前对铁同位素分馏的基本假说,即重Fe同位素与Fe3+有亲和性,且比轻Fe同位素和Fe2+更不相容;3提出并试图检验地幔高氧逸度是板块构造的结果,即含有大量Fe3+的蛇纹石化大洋岩石圈地幔橄榄岩俯冲到深部地幔所致;4对代表性的MORB样品和中国东部新生代碱性玄武岩样品进行铀同位素研究,检验Andersen等(2015)有关地球演化过程中壳幔循环导致的内、外动力地质过程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地球科学》2007,32(5)
根据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科学信息研究所(Thomson ISI)的正式通知和ISI网查询,《地球科学》(英文版)(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ISSN:1002-0705)已经被列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展库)》(SCIE)来源期刊,2007年第18卷第1期开始正式收录.《地球科学》(英文版)创刊于1990年,十几年来,在中国地质大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报编辑部坚持按照国际期刊规范办刊,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专业化的道路,报道中国地球科学领域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发现,该刊的学术质量稳步上升.尤其是1999年以来,《地球科学》编辑部确立了…  相似文献   

16.
铁是生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并且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密切联系。因此,了解生物过程的铁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对于示踪铁元素在生物圈内部体系的迁移和循环,以及运用铁同位素示踪生物圈和岩石圈、水圈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不同生物体的铁同位素组成特征以及不同生物过程的铁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生物倾向于优先吸收铁的轻同位素,而且在食物链中随着级别的升高,这种情况越明显。生物诱发过程(包括异化铁还原作用和细菌氧化作用)中,铁只是提供或接受电子,并没有真正进入生物细胞体内,这些过程所产生的铁同位素分馏值和无生物参与氧化还原过程产生的铁同位素分馏值相同。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吸收过程中,铁进入生物体细胞内,这些过程的铁同位素分馏主要受氧化还原作用所控制。铁同位素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有可能会成为这些领域新的示踪工具。  相似文献   

17.
<正>铅同位素研究已经广泛应用于地质年代学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然而在同位素质谱(TIMS或者MC-ICPMS)测试分析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同位素分馏效应,如果不加以校正,会严重影响分析结果的精确度和准确度(Thirlwall,2000;刘希军等,2013)。铅同位素"双稀释剂法"则是校正质谱分馏的方法之一。作者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cripps海洋研究所(SIO)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  相似文献   

18.
地质科学SCI和SCIe*检索期刊根据1998年JCR和ISI网站资料(2000年4月)(SCIe*注e)  相似文献   

19.
<正>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床位于小兴安岭北麓,该区地处兴蒙造山带东端、松嫩地块北缘、挟于兴安地块和佳木斯地块之间,是一个经历了古亚洲洋演化和兴蒙造山、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叠加增生的成岩成矿构造区(任纪舜等,1999;Wilde et al.,2000;吴福元等,1999;2002;Wu et al.,2011;孙景贵等,2009;Sun et al.,2013),多期构造-岩浆作用使得该区形成了一系列斑岩型、矽卡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内生有色、  相似文献   

20.
铁同位素体系及其在矿床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王跃  朱祥坤 《岩石学报》2012,28(11):3638-3654
本文报道了世界范围内不同含铁矿物的Fe同位素组成,进一步了解了铁同位素在不同含铁矿物中的基本分布特征;系统总结了铁同位素在不同储库和不同类型矿床中的分布特征,构筑了铁同位素体系的基本框架;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较全面地总结了铁同位素在矿床学领域的应用,得出了铁同位素可以用来示踪流体出溶、流体演化、表生蚀变作用和成矿物质来源的基本认识。在流体出溶过程中,相对于岩体,出溶的流体富集铁的轻同位素;成矿流体体系的演化过程中,矿物的结晶沉淀会导致铁同位素发生分馏,随着Fe(III)矿物的结晶沉淀,流体逐渐富集铁的轻同位素,随着Fe(II)矿物的结晶沉淀,流体逐渐富集铁的重同位素,随着矿物的结晶沉淀,流体的Fe同位素组成随时间发生演化;在成矿后的表生蚀变作用过程,高温蚀变作用形成的产物相对于原矿物富集铁重同位素,低温蚀变作用形成的产物基本保留了原矿物的铁同位素组成;Fe同位素在示踪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应用潜力,流体出溶、流体演化等重要成矿作用过程中Fe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是利用Fe同位素示踪Fe来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