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旅行费用法评估樱花对昆明动物园游憩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TCM)是目前较为流行的环境资源游憩价值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休闲场所、国家公园、旅游景点等地的价值评估。应用旅行费用法评估樱花对昆明动物园游憩价值的影响,一方面为旅行费用法的研究积累案例,另一方面为昆明动物园的园区管理和建设提供参考依据。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得到消费者剩余及旅行费用,两者加总得出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即为景点的游憩价值。通过比较樱花季节(3月)和非樱花季节(4月)昆明动物园的游憩价值,研究樱花对昆明动物园游憩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2009年樱花季节(3月)和非樱花季节(4月)昆明动物园的游憩价值分别为:0.59×108元和0.13×108元,前者比后者多0.46×108元,是后者的4.5倍。  相似文献   

2.
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研究   总被引:165,自引:9,他引:165  
吴必虎 《地理学报》1994,49(2):117-127
由参与游憩活动的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共同构成城市游憩者。城市游憩者在空间上的流动规律将影响城市游憩设施和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通过旅行测定手段获得基本数据,运用游憩活动空间和使用曲线分析技术,研究上海城市游憩者的流动规律。  相似文献   

3.
对大运河沿线游憩资源进行系统梳理,运用ArcGIS 10.2软件中的邻域分析等方法,对大运河文化带游憩空间的范围及层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游憩资源分布于距大运河河道190 km以内,与大运河平均距离约30 km。人文类游憩资源更加靠近大运河河道约12.53 km。(2)以大运河为中心线外扩,3 km范围内是与大运河相关的高品质游憩资源富集区域,超出70 km后游憩资源数量增速急剧回落并趋于平稳。(3)大运河文化带游憩空间总体呈现3个层次:20 km、20~50 km、50~190 km。这3个空间层次的游憩资源类别存在差异,与大运河的相关性及资源集聚程度逐级递减。(4)8个省份大运河沿线游憩资源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江苏、山东境内的河道长度及游憩资源数量占优,河南、浙江省内的游憩资源密度较高,河北、浙江省内的游憩资源空间分布更加发散。  相似文献   

4.
旅游区游憩活动地域组合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吴承照 《地理科学》1999,19(5):436-441
针对市场导向的旅游开发战略与旅游地规划设计的整合问题,从游憩角度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技术,论文分析了游憩需求与游憩活动,设施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旅游地是由游憩活动,设施和环境及其支持系统旅游地规划的中心内容是游憩规划,游憩活动地域组合具有4种类型,3种模式。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郊区游憩空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王润  刘家明  陈田  田大江 《地理学报》2010,65(6):745-754
郊区是城市发展的腹地,郊区游憩空间不仅能够满足都市居民出游的需求,而且对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北京作为案例地,对郊区的游憩空间布局规律进行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文献、调研收集数据,将游憩空间按照功能划分为3类:公共游憩空间、商业游憩空间与附属游憩空间;将不同功能、不同经营主体与不同土地利用的游憩空间组织起来,从而建立北京郊区游憩空间采样数据库,采用GIS空间分析的技术手段得出结论。研究发现,北京郊区各类游憩空间布局具有空间分异规律。公共游憩空间中风景名胜区分布在远郊的山区;城市公园与城市形态相关;郊野公园属于政策导向型的游憩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本底条件造成的游憩空间不均匀分布。商业游憩空间呈现产品的空间分异,并与交通、水系条件密切相关;乡村游憩设施依托于大型景区,并与农业传统相关。北京郊区的游憩空间已经初步具备网络结构并向纵深发展,出现了产业集中区。最后指出北京游憩空间布局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和改进的方向。该研究旨在构建都市游憩空间的有机结构,为城市规划与游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玏  刘家明  宋涛  陶慧  张新 《地理研究》2015,34(8):1507-1521
绿带是阻止城市蔓延、提高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手段,其游憩开发能够为大都市游憩空间紧缺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以北京市第二道绿带为研究区,以2013年绿带内6种类型游憩空间(共448处)为研究对象,运用Kernel核密度算法等空间分析方法,从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的整体分布格局、规模容量特征和各类型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主要结论:① 从整体分布格局来看,北京市绿带内形成了若干游憩空间集聚区域,游憩空间结构出现“北密南疏”的整体特征;北部游憩空间集聚程度高且分布连续成带,南部游憩空间集聚程度较低且分布离散成团;北部温榆河沿岸地区游憩空间大量集聚,成为绿带游憩空间结构的主要骨架。② 从规模容量特征来看,占地规模较大的游憩空间呈集聚分布,规模较小的游憩空间呈分散分布,绿带内已形成了6个由面积规模较大的游憩空间密集分布构成的热点区。③ 绿带内6种类型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表现为:绿带内的资源环境本底决定了既有吸引物游憩空间的空间特征;政策性规划引导郊野休闲公园空间分布相对均匀;重要水系与运动健身游憩空间的空间分布高度关联;主题活动游憩空间更倾向于靠近主要交通干道;会议度假游憩空间与北京市地热资源分布契合度高;民俗体验游憩空间大量分布在海淀区上庄水库周边。揭示了北京市绿带游憩空间布局情况,为中国绿带游憩体系的统筹建设、空间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郑州城市游憩地意象空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游憩地意象空间分析对城市旅游的规划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为研究对象,采用意象草图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郑州市游憩地意象空间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居民和游客构图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并且草图中有一些城市意象5种要素无法涵盖的成分。通过对草图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对郑州市的游憩地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足迹的西安城市生态游憩空间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是进行城市生态游憩活动的重要基础,生态游憩空间的合理配置是生态休闲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模型,构建生态压力指数标准,并结合空间叠加分析法分析了西安市市区生态游憩空间的分布现状以及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和生态压力情况。结果表明:西安市市区的人均生态赤字达到了1.4136 hm2/人,生态压力指数为13.2,生态环境状况极不安全;并且区域内生态游憩空间布局和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相矛盾。针对西安市生态游憩空间目前存在的问题,对生态游憩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构建西安市生态游憩廊道系统,对西安市未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城市优质生活环境的塑造和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余玲  刘家明  李涛  朱鹤 《地理学报》2018,73(10):1923-1941
城市公共游憩空间(Urban Public Recreational Space,UPRS)作为大众休闲时代居民惯常性游憩活动场所,是城市公共空间基本体系的重要内容,其规划、布局和服务水平是衡量城市社会文明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表征。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1985-2017年间相关高被引用文章为分析对象,梳理期间中国UPRS研究的状况,以期明确当前关注热点,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UPRS的合理规划和科学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中国UPRS学术研究呈现了阶段演化和等级结构特征,主要涉及UPRS类型划分、空间形态结构、综合评价体系、规划设计与开发策略、发展产生的影响、时空演化与形成机理、空间意象特征、可持续利用及政府决策9个领域。最后,针对宜居城市和游憩空间规划的实践,研究提出深化基础理论研究,构建学科交叉与多维空间融合的中国特色UPRS研究思路;培育人文主义理念,以国际化视野构建引领世界城市发展的城市公共游憩管理制度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海霞  周玲强 《地理科学》2013,(9):1074-1081
以杭州市为例,对公园游憩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主成分回归和方差分析法揭示游憩幸福感的因素构成、空间分异与社会差异。研究发现:城市居民的游憩幸福感主要由情感幸福感、认知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构成,是具有层次性的主观幸福感;公园游憩幸福感存在空间分异性,居民主要通过城市大公园游憩获取情感幸福感和认知幸福感、通过社区小公园游憩获取社会幸福感;公园游憩幸福感存在社会差异性,收入、年龄、文化程度、职业4个变量对游憩幸福感有显著影响。为此,城市政府应以游憩幸福感为核心,根据居民游憩幸福感的感知现状及其空间、社会差异特征进行公园游憩空间的建构与游憩设施配置。  相似文献   

11.
昆明市流动人口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口流动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对社会生活具有广泛的影响。本文利用昆明市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昆明市公安局提供的暂住人口资料,从县(市、区)和乡镇、街道两级地域单元分析了昆明市流动人口的空间结构特征、空间变动趋势和空间形成机制,同时,运用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进一步划分了昆明市流动人口类型区。  相似文献   

12.
熊美成  黄洁  王姣娥  杨浩然 《热带地理》2022,42(12):2052-2062
运用昆明市老年公交爱心卡和常规地铁刷卡数据,考虑老龄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剖析老年群体的地铁出行特征,并从活动空间的视角重点解析和对比低龄老年群体和高龄老年群体的地铁日常出行和活动模式。结果显示:1)同非老年群体相比,老年群体移动性更低,出行时刻集中于早高峰时段,活动范围相对集中于市中心。2)随年龄增长,老年群体的移动性进一步降低,活动空间收缩,但对公共交通的依赖性增强。相较于低龄老年群体(60~69岁),高龄老年群体(≥70岁)具有“出行频次高、活动空间范围小”的出行特征。3)低龄老年和高龄老年群体的活动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分异,其中高龄老年群体的活动空间向居住密集区聚集,且出行在较大程度上受建成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在以往的研究中,引力模型仅考虑影响空间相互作用的少数因子,具有变量的数据较容易获取.且算法较为简单的优点。但考虑因子太少,使引力模型所测算的空间相互作用力与现实产生偏差,显得有些粗糙。因此,本文考虑多项指标对引力模型中区域“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并对引力模型中“距离”的内涵进行了深化.构建了新的模型。在重构模型的基础上。文章选择昆明市城区与郊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旨在分析城区与郊区空间相互作用的程度.并为促进城区与郊区一体化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基于出行的时空特征分析在解释老年人不同活动出行行为差异上的不足,根据昆明城市老年人407份有效问卷调查和54份追踪访谈,对基于活动的出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对出行行为特征参数间的关系进行建模计算,得到了属性、活动因素与出行行为以及出行行为各参数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不同活动的出行特征差异显著,与活动密切相关的出行行为特征参数间有较强的关联性,表现为活动对出行方式和出行强度、出发时刻对出行方式、出行方式对出行强度具有较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48年来城市化对昆明地区气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低纬高原城市昆明及邻近的安宁和太华山站分别代表大城市、小城市和无城市化影响的对比站,利用1960-2007年气象资料,分析不同规模城市发展对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昆明及邻近地区近48年来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具有一致性。②城市化加剧了平均气温上升的幅度,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效应分别达到0.31 ℃/10a和0.09 ℃/10a,急剧的变化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城市高速发展期。③城市化加剧了平均最低气温的显著升高,但对平均最高气温影响不明显。由此导致气温日较差的显著减小,大城市和小城市气温日较差的城市效应分别达到-0.49 ℃/10a和-0.27 ℃/10a。④城市化还导致了极端最低气温显著升高,相对湿度显著降低,霜日数显著减少。但对极端最高气温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城市空间形态的最低成本-周期扩张规律——以昆明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启焰  陈辉  Belinda Wu  曾文 《地理研究》2012,31(3):484-794
城市形态演化反演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转变,是内部最低成本土地利用模式驱动力的外部表达。这一城市空间格局演变遵循本文提出的"外部扩张,内部填充"相互交替总体规律。它既是集聚与扩散驱动因子作用的结果,也是植入与再植入的"扬弃"选择过程的交互作用产物。基于最低成本—周期扩张模型的假设,本文选取昆明建成区近现代的影像资料,运用形态学的视角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探寻城市形态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从城市形态演变的一般理性微观、宏观过程来看,城市形态变迁在统计学上遵循最低成本—周期扩张规律假设;(2)在最低成本—周期扩张模型内,公共投资与基层设施建设变动及其要素替代效应对形态的周期性扰动响应是其核心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云南昆明西山蕨类植物区系地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光飞  苏文华 《山地学报》2004,22(2):193-198
昆明西山地处滇中高原,位于102°37`~102°38`30"E,24°57`~24°59`20"N,海拔1 890~2 358.3 m,面积16km2。其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共31科64属133种。其中优势科是水龙骨科、鳞毛蕨科、中国蕨科、蹄盖蕨科、金星蕨科、铁角蕨科、凤尾蕨科、卷柏科,优势属为鳞毛蕨属、铁角蕨属、蹄盖蕨属、卷柏属、凤尾蕨属、粉背蕨属。根据区系分析的结果,该蕨类区系具有下列7个区系特征:(1)种系密度大,成分多样;(2)具有热带亲缘关系;(3)特有现象明显:有2属为中国特有属,30种为中国特有种;(4)与旧大陆其它地区的联系较广泛;(5)与喜马拉雅山地区的联系较密切;(6)属内种系贫乏(单种属占62.5%,2~3种的属占21.9%);(7)是滇中高原蕨类植物区系较典型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Qiyan Wu 《Urban geography》2018,39(2):282-298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wo urban projects in Kunming, Southwest China, one a massive scheme to build a new city center on rural land outside the city, and the other, an act of urban restructuring involving the rebuilding of an old Hui (Muslim) neighborhood in the old city center. We analyze the coalition of forces configured to undertake these large-scale projects; we underline the role of specially formed city-building organizations and the support provided by the state-owned institutions that dominate the city’s political economy; and we draw attention to the caution with which the city government handled resistance to urban restructuring among Hui residents. We argue that urban growth projects in inland cities like Kunming are marked by certain features that distinguish them from similar projects in Eastern Chinese cities but maintain that nonetheless the drive for profit maximization at the expense of residents is unchanged.  相似文献   

19.
昆明市街道灰尘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X-Ray荧光光谱仪对昆明市街道灰尘的Cu、Zn、Pb、As、Cr和Ni等元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街道灰尘中重金属含量的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灰尘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昆明市街道灰尘中重金属Cu、Zn、Pb、As、Cr和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6.6、316.53、97.49、20.56、79.41和21.45 mg/kg,与全国土壤背景值相比有较大积累,其中Cu、Zn、Pb和As都达到相对富集类,污染程度较重;重金属元素在旱季有明显积累趋势,雨季相对降低;重金属在工业区含量最高,其次为交通区,其中内城重金属污染源主要来自于汽车交通污染,外城来源于工业污染。灰尘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处于轻微生态危害水平,且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大小顺序为Cu>Zn>As>Pb>Cr>Ni,其中Cu是最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20.
昆明市城区旱季尘土磁化率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昆明市区旱季道路尘土样品磁化率特征。结果表明,样品的Xlf的变化范围为96×10-8~9×10-8m3/kg,平均值为46.5×10-8m3/kg,Xfd值变幅为0.3﹪~13.8﹪,平均为2.0﹪;磁化率数值由市中心区向郊区呈下降趋势,且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磁化率值也存在明显差异,表明影响昆明市街道尘土磁化率因素的多元性,工业活动可能不是昆明市城区道路尘土磁性矿物颗粒最主要来源,而主要是来自市区日常生产与生活活动,特别是昆明市众多机动车辆产生的磁性颗粒物;道路尘土中磁性矿物含量较高,以人为源为主,重金属污染较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