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天山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天山花岗岩类具明显的时空分带特征,以古生代最为明显.它们可分为:1.中天山南缘中加里东期花岗岩带:2.中天山北缘晚加里东期花岗岩带;3.中天山南缘早华力西期花岗岩带;4.中天山北缘中华力西期花岗岩带;5.马宗山南缘晚华力西期花岗岩带;6.南天山南坡晚华力西期花岗岩带.在时空上,花岗岩类在中天山陆壳南、北缘呈交替分布的格局,显示出与天山陆壳南、北张合呼应、交替演化的和谐一致关系.中天山花岗岩类是几个地槽主旋回的产物.天山花岗岩带与蛇绿岩带成“对”分布,沿“中天山南缘深断裂”,及“中国天山主干断裂”两侧延伸,二者互相平行.天山花岗岩类是多成因的.分为洋壳重熔型、陆壳重熔型及洋壳陆壳混合重熔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2.
阿木古楞岩体位于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旗行政中心正北。路线地质调查可分解为两期岩石单元:灰黄色中细粒、粗中粒含巨斑二长花岗岩和灰白色细粒二长花岗岩。前者锆石U Pb加权平均年龄为3142±22Ma,为晚石炭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后者锆石U Pb加权平均年龄为1671±13Ma,为中—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两期花岗岩副矿物均富含磁铁矿、独居石、磷灰石和榍石,中—晚侏罗世花岗岩还发育萤石矿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两期花岗岩也表现出相似性:主量元素表现为总体富Si,且有较高的分异指数(DI)及碱/铝(NK/A)、Fe2O/FeO比值,较低的总Fe、Ti、Mg、Ca和P含量;微量元素蛛网图则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Pb,弱富集轻稀土元素La、Ce,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Nb、Ba和Sr、Ti;而稀土元素配分图表现出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大、重稀土曲线却较为平坦的右倾型特征。综合分析认为:两期花岗岩单元均属于高分异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其源区物质均可能为来自亏损地幔物质经过改造形成的年轻的陆壳高K、正常水含量的长英质陆壳岩石物质,且晚石炭世花岗岩单元长英质陆壳岩石物质来源中还混合有幔源的玄武质组分。而其中—晚侏罗世花岗岩单元岩浆来源更有可能源于早期的晚石炭世花岗岩的重熔或部分重熔,至少具有类似的岩浆源区。阿木古楞岩体中晚石炭世花岗岩单元形成于中亚造山挤压造山大地构造背景下的同碰撞晚期构造—岩浆事件,中—晚侏罗世花岗岩单元形成于蒙古—鄂霍次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大地构造背景以伸展拉张为主的后碰撞造山构造—岩浆事件。  相似文献   

3.
粤北贵东复式岩体的形成与重熔界面的形态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花岗岩的“原地重熔 壳内对流”理论,对粤北贵东复式岩体的各种地质地球化学资料进行重新编码,证实该复式岩体的形成是该区陆壳中生代多次熔融(重熔)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重建该区不同期次重熔界面形态。研究表明,早侏罗世重熔界面总体自南向北倾斜,因而在同一剥蚀面下,岩体自南向北依次出露中心相、过渡相、边缘相的岩性;晚侏罗世的熔融(重熔)事件基本局限于早期岩体内部,故该期岩体普遍比早期岩体偏酸性,本期岩浆界面自北向南倾斜。早白垩世的熔融(重熔)事件形成了石英正长岩和次英安斑岩两类不同的岩石,两者岩性的较大差异与卷入的源岩有关,本期的重熔界面同样自北向南倾斜,据此进行的隐伏矿床预测已经获得验证。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湘东锡田地区晚侏罗世花岗质岩浆作用及其与成矿作用的相互关系,本文对锡田垄上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矿物学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研究。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花岗岩形成于~150 Ma,为晚侏罗世,与锡田钨锡多金属矿床具有一致的形成时代。锆石原位Hf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锡田晚侏罗世花岗岩主要来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重熔,同时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花岗岩黑云母的化学成分特征显示其具有高的含铁指数和低的氧逸度,暗示其有利于钨锡成矿。综合相关区域地质资料,表明锡田晚侏罗世花岗岩的形成与中生代时期华南发生的岩石圈伸展与减薄作用有关,本区晚侏罗世花岗质岩浆活动与区内钨锡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壳幔作用与花岗岩成因——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例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笔者在近年来的中国东南沿海花岗岩成因研究中,注意到下地壳之下的岩石圈地幔与下地壳之间必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认识到壳幔作用的重要形式是发生于壳-幔接口的玄武岩浆的底侵作用,它涉及地幔对地壳在“成分”和“热”两方面的贡献。研究表明,本区底侵作用十分发育,是中国东南大陆边缘陆壳演化的重要 过程。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早期形成的花岗岩多为S-型花岗岩,它们主要是板块强烈挤压和导致地壳增厚,陆壳重熔形成的岩石。而且这期大规模花岗岩浆活动是与弧后拉张、岩石圈减薄 软流圈上涌作用直接有美.早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对大陆裂解起了诱导作用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缝合带的年龄为100~11OMa,可能代表了晚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由挤压,地壳增厚,陆壳重熔向扩张岩石圈减薄一双蜂式岩浆作用机制的转变年龄。  相似文献   

6.
安徽青阳百丈岩钨钼矿床成矿背景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芳  杜建国  许卫 《地质论评》2013,59(3):437-445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安徽青阳百丈岩钨钼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地质条件、成岩成矿时代和矿床成因,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并进一步探讨了矿床的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百丈岩钨钼矿床的成岩物质以壳源为主,成矿是燕山晚期的陆壳重熔型花岗岩侵入的结果,燕山期两次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是成矿的关键因素,对应晚侏罗世花岗闪长岩、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及碱性花岗岩,分别形成于陆内挤压加厚和拆沉减薄两种构造背景.百丈岩钨钼矿形成于早白垩世拆沉减薄环境,表明在东部燕山期构造环境发生转变.百丈岩钨钼矿在晚侏罗世挤压加厚转换为早白垩世拆沉减薄的背景中成矿,与东部燕山期成矿大爆发吻合.  相似文献   

7.
陆壳多次重熔的成岩、成矿作用——以甘肃中川岩体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从花岗岩‘原地重熔说'的角度,以甘肃中川岩体为例,探讨陆壳多次重熔的成岩、成矿效应.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伊春地区花岗岩体的密度特征的研究,认为该区晚奥陶世花岗岩体的侵位以构造扩展机制为主,气球膨胀作用为辅,最后发生了顶蚀作用.晚石炭世花岗岩是以强力旋转上升定位的气球膨胀作用机制为主,构造扩展机制为辅.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二长、正长花岗岩体就位过程中构造扩展机制起主导作用,岩浆底辟作用也较强;早侏罗世碱性花岗岩体岩浆就位过程中以强力的气球膨胀作用为主,构造扩展机制为辅.  相似文献   

9.
钦杭成矿带是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自新元古代以来的碰撞拼接带,后来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矿床和相关的岩石.在侏罗纪形成两套成岩成矿系列,一套为中侏罗世(180~ 170 Ma)与斑岩-矽卡岩-热液脉状铜金多金属矿床及其有关的钙碱性花岗闪长岩类;另一套为晚侏罗世(160~150 Ma)与云英岩-石英脉-矽卡岩钨锡多金属矿床及其有关的钙碱性-碱性花岗岩类.本文对比了上述两个系列成矿花岗质母岩的空间分布、年代、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特征,并探讨了二者形成的构造动力学背景差异:前者可能是由于古太平洋俯冲板片沿钦杭断裂带发生局部重熔形成的,后者形成于华南岩石圈大规模伸展减薄的环境下,两者的形成过程均有地幔物质参与,但是晚侏罗世与钨锡有关的花岗岩地幔贡献可能少一些.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南地洼区上陆壳多次重熔的效应和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国能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3,17(2):191-198,T001
本文是在作者提出的“上陆壳层状重熔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东南地洼区上陆壳多次重熔的效应和机制,其内容涉及到复式岩体的形成、花岗岩活动带的“迁移”、花岗岩化学成份的定向演化和成矿元素的演化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上述现象均为上陆壳多次重熔的逻辑结果,分别反映了这一过程的不同侧面。  相似文献   

11.
华仁民 《地质论评》2005,51(6):633-639
南岭地区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的成岩作用与相关的成矿作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差,主要表现为3种情况:①南岭地区大部分“花岗岩型”铀矿床的花岗岩成岩时间是印支期,但铀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燕山晚期,其间存在着巨大的时间差;②在燕山中期第一阶段(170~150Ma)达到高潮的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其相关的钨锡等稀有金属矿化多发生在燕山中期第二阶段(150~139Ma),成岩与成矿相差十几百万年;③燕山晚期许多浅侵位的花岗质岩体与相关的锡、铀矿化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时间差。这一时间差反映了成岩作用与成矿作用之间在物质来源和地质构造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可能揭示了花岗岩与矿床在形成机制上的根本性差异。南岭地区大规模金属成矿作用主要与拉张的动力学背景、壳幔相互作用、高的热流值,以及深部流体的参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在花岗岩原地重熔成因理论的基础上,对甘肃中川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和成矿学资料进行重新“编码”,证实中川花岗岩体的形成是该区地壳于早中生代两次原地熔融或重熔的结果。陆壳的多次熔融(重熔)不但造成复式岩体的同心圆状构造和岩体化学成分的规律性变化,同时造成不同元素的成矿作用。富金地层被卷入的中生代早期的地壳熔融事件,使印支-燕山早期的成矿作用主要形成金或金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根据岩体内部发育的NNE向破裂体系特征及沿断裂发生的热液活动,推断该区深部在晚白垩世-古近纪尚发生过一次重熔事件或尚存在重熔岩浆。晚期的重熔岩浆具有较高的氧逸度f(O2),此为铀元素在热液中大量存在的必要条件,因而本阶段的成矿作用主要导致铀的富集,在岩体内部的断裂中形成脉状的“花岗岩型”铀矿床。  相似文献   

13.
花岗岩是陆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揭示地壳演化地球动力学过程的主要对象之一。为了揭示夹皮沟—海沟构造带的中生代地质演化,本文系统地开展了该带中段松江河地区花岗岩体内部产出的似斑状花岗岩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全岩元素、Hf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研究结果揭示:岩石呈粉红色、普遍发生较强的糜棱岩化作用,发育糜棱叶理构造;获得岩浆锆石的U-Pb同位素谐和年龄为217~169Ma;加权平均年龄为(169.6±1.8)Ma(n=9,MSWD=1.3);主量元素呈现高硅(71.18%~71.99%)、富碱(8.54%~8.93%)、贫镁(0.42%~0.52%)、贫钙(0.93%~1.38%)特征,并且A/NK>1.0,A/CNK<1.1;微量元素呈现低Rb、Zr和高Sr、Ba等质量分数,高Sr/Y和(La/Yb)_N特征;稀土元素表现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和较弱Eu的正异常特征;获得锆石原位^(176 )Yb/^(177 )Hf值为0.010 517~0.050 159,^(176 )Lu/^(177 )Hf值为0.000 476~0.001 784,^(176 )Hf/^(177 )Hf为0.282 310~0.282 457,对应的锆石εHf(t)值为-12.7~-7.5,二阶段模式年龄为2 792~2 325Ma。上述特征揭示,松江河地区中生代似斑状花岗岩属准中等分异、同碰撞向伸展转换的Ⅰ型花岗岩,原始岩浆起源于新太古代陆壳重熔作用,岩浆就位发生在中侏罗世早阶段;它记录了燕山期早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之下俯冲的挤压陆壳活化产生岩浆,并于中侏罗世地壳伸展岩浆上升过程中经岩浆结晶分离作用而产生的中等分异岩浆结晶形成,成岩后于晚侏罗世遭受了韧脆性构造作用改造。  相似文献   

14.
紫金山地区的中生代岩浆岩主要由晚侏罗世花岗岩和早白垩世火山-侵入杂岩构成,其中后者与该地区大规模的铜金成矿作用有关。此外,该区的才溪二长花岗岩岩枝是在晚侏罗世紫金山花岗岩体定位之后,早白垩世火山-侵入杂岩形成之前侵位的。晚侏罗世花岗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它是印支期-燕山早期陆内叠复造山过程中,陆壳岩石在相对低压条件下的熔融产物。早白垩世火山-侵入杂岩以高Al和Ti、富集轻稀土、Eu负异常不明显,相对富Sr,Cr,Ni,Zr,Cu,Au,Ag,以及较低的Sn,W,Rb/Sr值和较低的锶氧同位素初始比值,区别于晚侏罗世花岗岩;它们的Sr/Y-Y和Ni-Cr关系与残余10%榴闪岩或榴辉岩的MORB熔融曲线大致吻合,表明它们是地幔上隆、区域拉伸环境下洋壳物质部分熔融的岩浆产物。才溪二长花岗岩的元素地球化学介于晚侏罗世紫金山花岗岩与早白垩世火山-侵入杂岩之间,它是区域挤压向区域拉伸转换的标志性产物。岩浆岩地球化学证据显示,紫金山地区早白垩世大规模铜金成矿作用,形成于区域挤压转换到拉伸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5.
花岗岩原地重熔学说为解释华南晚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岩时空分布的大地构造成因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而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大别-苏鲁造山带及其以北附近区域(尤其是苏鲁造山带及其以北附近区域)与华南晚中生代花岗岩时空分布规律及应力场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一致性,即花岗岩展布方向以北东向为主,从北西到南东方向由老变新;而且...  相似文献   

16.
张振强 《地质与资源》2000,9(4):206-210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北训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砂金矿产资源,已探明中小型砂金矿床数十个,砂金矿中金主要来源于该区花岗岩.在野外工作及室内研究基础上,从岩石学、岩石化学、锶同位素、稀士元素等方面,对两种成因的花岗岩即深熔成因(I)型和陆壳改造成因(S)型的金成矿地质条件进行研究,认为"S"型花岗岩因交代重熔金丰度较高的基底岩石(板岩、片岩等)而使其金含量大大提高,是本区砂金矿床的主要金源体."S"型花岗岩的人工重砂中金粒的出现说明一部分金以自然金的形式存在。今后本区应注重在"S"型花岗岩发育的地区寻找原生金矿及砂金矿.  相似文献   

17.
胶东半岛中生代侵入岩浆活动序列及其构造制约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胶东半岛是我国东部中生代花岗质岩石较为发育的地区。通过对该区中生代侵入岩体高精度年代学数据资料分析,建立了区内中生代花岗质岩石3个显著不同的演化序列:晚三叠世(225~205 Ma)幔源型花岗岩、晚侏罗世(160~150 Ma)地壳重熔型花岗岩和早白垩世(130~105 Ma)壳幔混合型花岗岩。通过与辽东和鲁西–徐淮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年代学格架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华北东部地区中生代岩石圈构造演化和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指出胶辽地区晚侏罗世(160~150 Ma)地壳重熔型花岗岩记录了华北东部一次重要的岩石圈地壳增厚事件,其区域动力学背景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向亚洲大陆俯冲作用密切相关。正是这次增厚作用导致了早白垩世时期岩石圈拆沉减薄和大规模伸展型花岗质岩浆活动。岩石圈地壳增厚和减薄作用过程主导了中国东部中生代陆内构造应力体制的转换和岩浆活动序列。  相似文献   

18.
藏东波密-察隅地区晚侏罗世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藏东部的波密-察隅地区是拉萨地体的南东向自然延伸,其中生代以来的演化一直被认为是处于北部的班公湖-怒江洋和南部的雅鲁藏布洋两个动力学系统中。相应地,该区广泛分布的晚中生代-新生代岩浆岩也被认为与两个大洋的发展演化及随后拉萨-羌塘、拉萨-印度的碰撞和后碰撞作用直接相关。本研究在波密-察隅地区中北部的伯舒拉岭岩浆带中发现了晚侏罗世的花岗岩,锆石LA-ICP-MSU-Pb测年表明其形成时代为151~153Ma,地球化学显示较强的δEu负异常,锆石εHf(t)值基本在误差范围内波动,平均值为-7.75和-7.77,表明这期花岗岩为古老地壳重熔的产物,与传统认为的该时期岩浆活动对应怒江洋的俯冲岛弧背景相矛盾。结合该区发现的早侏罗世壳源花岗岩及区域沉积特征,本文认为波密-察隅地区侏罗世的壳源花岗岩应该是拉萨地体内新发现的印支期或早中生代造山事件后地壳增厚或伸展阶段岩浆活动的反映或继续,而和传统认为的怒江洋俯冲没有关系,拉萨地体东部的波密-察隅地区在演化方面可能有其特殊性。有关藏东波密-察隅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的研究还需大量地质工作以及多学科的研究去证实。  相似文献   

19.
胶东邢家山钼钨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邢家山矿床是胶东地区一特大型矽卡岩-斑岩型钼钨矿床,构造位置上处于华北板块东南缘与扬子板块对接地带,在成因上与幸福山似斑状含角闪二长花岗岩密切相关,归属于该区与燕山早期花岗质岩浆作用有关的特大型、大型和中型铜钼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本文对该矿床透辉石榴矽卡岩中的辉钼矿进行了Re-Os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辉钼矿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范围为156.91±1.78Ma至160.70±1.66Ma,加权平均值为158.91±1.91Ma,对应的Re-Os等时线年龄为158.70±2.06Ma;这些年龄数据与区域上的燕山早期花岗岩锆石U-Pb年龄(158.53±0.79Ma)相近,指示区域上该期铜钼多金属矿化与区内花岗岩具有密切的时间和成因关系。中、晚侏罗世华北东部广泛的地壳增厚作用和地壳重熔导致的大规模地壳重熔型花岗质岩浆活动为该区钼钨多金属矿成矿提供了主要成矿物质和流体。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胶东地区中生代以来岩浆活动及相应的成矿作用可能主要存在4期,即:约165~155Ma的铜钼多金属矿化期、约137~110Ma的金矿化期、约120~110Ma的铜钼铅锌多金属矿化期、和约100~75Ma的金银铅锌多金属矿化期,分别对应于燕山早期-燕山晚期的各期次花岗质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20.
大兴安岭上其地区中生代花岗岩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中的乌尔其汉火山型被动陆缘与东乌旗-扎兰屯火山型被动陆缘接触带,该区构造研究可为大兴安岭的隆升研究提供信息。对研究区中生代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并对其构造背景进行了讨论。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这些花岗岩主要形成于早侏罗世和晚侏罗世,修正了前人把测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划归晚石炭世的观点。岩石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花岗岩均属于碱性岩,具有高钾、硅饱和、准铝质-弱铝质岩石的特征;系列判别图解显示研究区早侏罗世花岗岩为I型花岗岩,晚侏罗世花岗岩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或碰撞后的构造环境,代表了伸展的大地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