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规模的火山大洋中脊系统绕地球延伸60 0 0 0 km长 ,几乎全部分布在世界大洋洋底。有的地方 ,大洋中脊火山的规模非常大 ,以致高出海面形成地球上最为壮观的岛屿。冰岛、亚速尔群岛及加拉帕戈斯等都属此类岛屿。因为它们是由深部地幔上升的异常热岩石在小区域内形成的 ,并散布在海底 ,所以称它们为“热点”。但是 ,热点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卫星海洋学、地震学、地球化学和地球动力学的最令人激动的进展表明了热点对全球大部分洋中脊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长远的影响。全球已经确认的热点大约有 44个。其中大多数都与洋中脊系统有关联 ,确… 相似文献
2.
评述了2003年10月27-30日在北京召开的“大洋中脊国际学术研讨会”,简要介绍了国际大洋中脊协会(InterRidge)的机构组成、任务和工作进展.以及今后大洋中脊地质研究的发展趋势。这次会议后,中国已成为InterRidge计划的参与成员国(Associate Members)以此为契机,尽快启动中国InterRidge计划,结合中国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以及大洋专项和其他深海调查研究工,有望实现我国在大洋中脊及相关研究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提升我国深海研究领域的整体调查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3.
4.
美国吸取二次大战的教训,加强了海底地形和海洋地质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争.海洋第一次成为这场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希特勒德国的军舰和潜艇在大西洋海域神出鬼没,常常在盟军意想不到的地方重拳出击,盟军受创惨重. 相似文献
5.
6.
7.
大西洋中脊TAG热液活动区中热液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地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ICP-MS对TAG热液活动区表层热液沉积物中6个块状硫化物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分析。所有样品均表现出正Eu异常和LREE相对富集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热液沉积物样品中稀土元素组成的变化是由于海底热液循环体系中热液流体和涨水不同程度混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全球大洋中脊研究十年科学规划(2004-201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大洋中脊协会(InterRidge)是由多个成员国于1992年成立的国际合作项目。它的宗旨是协调世界各国对大洋中脊的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包括航次的调配、人员的培训等。这个宗旨在今后十年仍将是国际大洋中脊协会的核心。目前主要成员国(Principal Members)为 相似文献
9.
10.
哈雷·海斯(1906-1969)是一位对地学革命有着划时代贡献的海洋地质学大家.由他首创的海底扩张学说,敲响了"固定论"的丧钟,宣告了"地槽论"百年统治的终结.在岛弧体系、海底重力异常、辉绿岩及其蛇纹岩化和地慢对流等研究领域,海斯都有创造性的建树,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巨匠,史称当代海洋地质之父. 相似文献
11.
大西洋中脊TAG热液活动区中热液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ICP-MS对TAG热液活动区表层热液沉积物中6个块状硫化物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分析。所有样品均表现出正Eu异常(EuN/Eu*N=1.27~2.68)和LREE相对富集(LaN/YbN=15.79~47.62)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热液沉积物样品中稀土元素组成的变化是由于海底热液循环体系中热液流体和海水不同程度混合作用的结果,并且,海水与热液流体的混合作用是在热液沉积物形成以前发生的,与黑烟囱流体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对比,表明热液沉积物的REE部分来自下伏的玄武岩基底,在热液沉积物的形成过程中,LREE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富集,同时,海底热液沉积物的稀土元素中Eu的变化可以一定程度的反映出热液流体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13.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3,23(3):44-44
ODP2 0 9航次将沿 14°~ 16°N大西洋中脊 (MAR)钻取上地幔的岩心。该区域是 1996年大洋岩石圈科学钻探计划进入 2 1世纪后 ,在低速扩张脊非补偿岩浆部分钻取一系列浅钻获取上地幔岩心的理想地区。在本区 ,火成岩地壳部分缺失 ,地幔的结构和成分可以通过沿走向超过 10 0km的那些站位来确定。大洋中脊跨学科的全球实验 (RIDGE)项目主要是基于地幔流体或地幔熔岩、或是两者学说的研究 ,其焦点是在岩浆活动的大洋中脊区中部 ,至少是低速扩张脊如MAR的 3维趋势。该学说目前已为大家普遍接受 ,但从未有项目直接检验过。在岩浆活动区设定相… 相似文献
14.
主要论述中生代晚期到新生代期间拉张应力作用下珠江口盆地的张裂和南海海盆的扩张,并根据拉张破裂理论论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华南大陆边缘在这期间内产生上述形变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5,(3):10
<正>IODP360航次是一个多期钻井项目的第一个航次(slomo-1),旨在钻透超慢扩张的西南印度洋中脊的地壳/地幔边界,研究莫霍地震不连续性(莫霍面)的性质。该航次预计钻至1 300m可达下地壳的辉长岩,穿透地壳-地幔过渡的大量橄榄岩的可能性不大。钻井位于亚特兰蒂斯滩的亚特兰蒂斯II东翼的一个海蚀平台上。以前的钻井和图件表明亚特兰蒂斯滩是一个大型的海洋核杂岩复合物,海洋滑脱断层下盘是深部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剥蚀出露的一个构造窗。亚特兰蒂斯滩最浅的部分水深700m,包括一个25km2边缘为薄 相似文献
16.
热液区沉积物接受了大量热液物质的输入,其矿物组成及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特征是多金属硫化物勘探的有效指标。由于重力作用,洋中脊区域沉积物主要分布于低洼和平坦地形区。为了探索地形因素对热液区沉积物分布的影响规律,本文通过ArcGIS提出了一种基于地形数据的海底热液区沉积物分布趋势预测方法,并对西南印度洋中脊龙角区地形数据进行了分析,包括沉积物重力搬运方向提取、沉积物汇集量估算、海底沟谷提取和沉积物源区划分。通过与研究区底质解译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发现,预测结果与研究区内沉积物的实际分布范围较为吻合,表明本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指示地形影响下海底热液区沉积物的分布情况。本方法对海底硫化物矿产勘探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可为海底沉积物取样站位设置与海底硫化物成矿远景区圈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地球构造板块的运动代表着地幔的表面对流现象,在50~100 Ma以来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包括地幔热损耗、海平面变化、碳循环和海水化学等)。虽然研究结果推断出了新生代和部分中生代的板块运动历史,但是对这一时期洋中脊扩张及岩石圈增生的全球速率变化仍存有争议。构造重建结果表明新生代时期板块速度呈增加状态(尤其在太平洋地区)(Cogné和Humler,2004),然而对洋中脊扩张(Kominz,1984)或俯冲(Engebretson等,1992)速率的全球性研究却表明新生代时期洋中脊处的岩石圈增生速率呈放慢状态。Rowley(2002)使用现代洋底的面积—年代分布数值… 相似文献
18.
与快速扩张的洋中脊相比,主要由超慢速-慢速扩张洋脊组成的印度洋中脊具有独特的热液硫化物成矿模式.运用高精度矿相显微镜、XRD、电子探针和ICP-AES/MS等测试手段,对印度洋中脊的热液硫化物矿床样品开展了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地球化学等各方面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中印度洋脊(CIR)艾德蒙德(Edmond)热液区的硫化物A主要由黄铁矿、白铁矿以及黄铜矿构成,其成矿期次可划分为白铁矿-黄铁矿阶段(Ⅰ)、闪锌矿-黄铜矿阶段(Ⅱ)以及后期石英阶段(Ⅲ),成矿流体温度经历了低-高-低的变化;同样来自于艾德蒙德热液区的硫化物B主要矿物成分为黄铁矿、白铁矿和硬石膏,成矿期次划分为硬石膏-白铁矿-黄铁矿阶段(Ⅰ)和胶状黄铁矿-石英(Ⅱ) 2个阶段,流体温度经历了低-高的变化;与之相比,来自西南印度洋脊(SWIR)龙旂热液区的硫化物C主要由纤铁矿、黄铜矿、黄铁矿和白铁矿组成,成矿期次划分为纤铁矿-白铁矿-黄铁矿阶段(Ⅰ)和闪锌矿-黄铜矿(Ⅱ)阶段,后期闪锌矿、黄铜矿的出现反映热液流体温度发生了升高.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印度洋中脊的热液硫化物总体为富Fe型,并相对富集Co和Ni元素,而Zn和Cu元素的含量相对较低.此外,取自艾德蒙德热液区的硫化物与EPR 21°N热液硫化物组成非常相似,而与慢速扩张脊TAG相比,Pb、Zn、Ag和Sr元素含量较高,Cu和Fe元素含量则较低. 相似文献
19.
慢速扩张洋中脊热液成矿的典型实例——青藏高原北部德尔尼铜矿地质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德尔尼铜矿是发育在青藏高原北部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其赋矿围岩为阿尼玛卿蛇绿岩套中的超基性岩,代表了古特提斯洋的残骸。通过对德尔尼铜矿的详细地质解剖,认为其保留了大量海底热液喷流的地质记录,包括:矿体上部普遍发育的薄层喷流岩;多孔状硫化物中保留下来的胶状结构、草莓结构和角砾结构;矿石的主要矿物组成;与黄铁矿碎屑同期形成的方解石、长英质胶结物;与大西洋Rainbow、TAG热液硫化物矿床相似的矿体分带性。根据洋脊玄武岩中TiO2全岩含量估算德尔尼蛇绿岩所代表的这一段古特提斯洋洋中脊为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半扩张速率为1.1~2.5cm/a。类比现今洋中脊热液硫化物成矿过程,认为德尔尼铜矿经历了海底喷流、冷却保存和俯冲侵位等3个阶段,其中海底喷流阶段可能与洋底核杂岩具有成因联系,俯冲侵位过程中的矿体和超基性岩、玄武岩受逆冲断层控制。与世界上其他陆地上保存的类似矿床相比,德尔尼铜矿时代年轻(石炭纪),矿床结构和构造及其围岩蚀变特征保存完整,是慢速-超慢速洋脊超基性围岩热液成矿作用的典型实例,可以称之为德尔尼型成矿作用,研究其成矿过程,对研究和理解现今洋中脊超基性岩系统热液成矿作用(尤其是深部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