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新疆定点形变异常初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杨又陵  温和平  张翼 《内陆地震》2002,16(4):317-324
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发生在新疆形变监测台网的东南 ,距震中 70 0— 1 2 0 0 km范围内有 6台项资料显示出地壳形变前兆异常。分析认为地壳形变异常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中短期异常多出现在 NS向 ,8.1级地震前 2 0天 EW向出现加速或反向突变 ,临震前 4天重力仪记录到强烈的地脉动异常。这些异常的出现与 2 0 0 0— 2 0 0 1年中国西部地区 3次明显的地壳水平运动在时间上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地下流体前兆资料,研究了水化学、水物理前兆所表现的异常特征。认为在8.1级地震前,流体前兆的响应范围大,异常持续时间长,异常的同步性好;8.1级地震后,流体前兆出现大幅度调整,伴随着这一地区的一系列中强以上地震的连发,表明了青藏块体整体活动水平在逐步增强。通过对比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跨断层形变测量、重力和地磁等观测结果,对这种类型异常产生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对鲜水河断裂带断层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1年以来鲜水河断裂带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观测资料,计算多年来断层的水平扭错、水平张压以及垂直升降变化量,以此分析各测点断层随时间推移的活动习性.认为: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断层的走滑和张压活动分量有所改变,垂直升降活动变化则不明显.中段的沟普测点扭错活动量在逐渐减小,类似道孚6.9级地震后扭错活动逐步衰减的趋势,该测点1997年后结束了的压性活动,在2002~2005年间快速逼近"闭锁",直至2006~2007年间改变了多年的活动习性,出现张性活动趋势.同样,以左旋扭错为主的老乾宁测点在该时间段内也改变了多年的断层活动习性,出现右旋运动趋势.  相似文献   

4.
陈荣华  刘杰 《地震》2005,25(3):43-48
根据物理学中科里奥利力原理, 分析了以走滑断层为主的大地震产生的科里奥利力对地震断层两侧邻近地区地震活动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 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东昆仑断裂带南北两侧邻近地区较大地震一般发生在8.1级地震产生的科里奥利力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地区。  相似文献   

5.
哈辉 《高原地震》2002,14(1):11-16
从震害损失评估、震后监测预报、初步科学考察、震后社会对策等几方面,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应急工作进行了概述。通过对加强青藏构造块体及其边缘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测及防震减灾工作紧迫性、重要性的分析,提出了震后工作设想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牛安福  张晶  张晓青  高原  延旭东 《地震》2003,23(4):21-26
昆仑山口西8.1 级地震前在我国祁连山地震带附近观测到一系列的巨幅形变异常, 这些异常包括了地倾斜、地应力和地应变等测项。文中对这些形变异常进行了研究, 并给出了昆仑山口西8.1 级地震前形变异常的分布特征:乐都、兰州、门源和肃南地倾斜异常的幅度、持续时间与昆仑山口西8.1 级地震震级之间满足形变异常特征与地震强度之间的一般性统计关系;德令哈地应力观测曲线在震前出现了较明显的转折, 最大应力扰动方向与地震方位密切相关;武都应变观测曲线在昆仑山口西8.1 级地震前出现了幅度较大的异常, 最大剪应变方向为西偏北23°~ 44°, 应变变化幅度与地震震级之间也满足上述统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祁连山地震带附近出现的一系列应力、应变和倾斜巨幅异常与昆仑山口西8.1 级地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根据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的跨断层流动水准测量资料,分别从断层形变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断裂带上断层形变平均活动速率的分布和断层形变群体性异常在时间上的分布三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自2002年以来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的断层形变异常的主体区域逐步由西向东迁移,地震活动也具由西向东迁移的现象;断层平均活动速率也是东部区偏高。但是,断层形变群体异常在时间上的分布显示目前该区域断层形变异常活动的数量和强度均不十分显著,短期内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不大。本文提出的方法及初步结论对该区域日常地震预测及震情跟踪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单新建  柳稼航  马超 《地震学报》2004,26(5):474-480
利用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获取的宏观震中区的同震形变场,结合对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野外考察等资料分析,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宏观震中位于库赛湖东北侧,宏观震中区发震断层可分为两个形变中心区域,其中西段长约42 km,东段长约48 km,整个发震断层主破裂段长90 km;由干涉形变条纹分布格局可清楚地判断出发震断层的左旋走滑特征;断层两盘变形特征不同,南盘变形程度明显大于北盘;宏观震中附近最大斜距向位移量为288.4 cm,最小斜距向位移量为224.0 cm,宏观震中发震断层最大左旋水平位错为738.1 cm,最小地面左旋水平位错为551.8 cm.   相似文献   

9.
对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发生的8.1级地震,在我国西部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四川和云南等六省区的地下水震后效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地震后中国西部地区存在中期、中短期地震危险性。这是利用大范围地下水震后异常研究大区域后续地震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青海省地倾斜、地应力、深井地温三种前兆观测资料的分析与研究,得到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的强震远场前兆的一些特征,并与近场前兆异常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对强震短期预报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着重研究了昆仑山8.1级地震对中国大陆未来三年Ms≥7.0、华北地区Ms≥5.0地震的影响及其地震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前兆观测手段共88个台点的资料系统分析、整理、汇总,认为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中短期内前兆异常具有明显的特征,并认为8.1级地震的发生不仅仅是大构造断裂带活动的产物,更是在某种特殊的力源作用下,大区域构造应力发生显变化,并在几条边界构造大断裂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1次强震活动。  相似文献   

13.
对比分析国内外不同学者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考察结果和作者4次现场考察记录,认为:本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及破裂起始点位于同一地点,即布喀达坂峰东南3km处,与根据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资料确定的微观震中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姚立珣  虞雪君 《内陆地震》2003,17(3):202-208
使用大陆内部强震活动与周缘地震带强震活动相关性研究,初步估计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后未来的地震趋势,认为8.1级大震后我国大陆第5个地震活跃期已经结束。同时,对华东地区今后几年的地震趋势进行了估计,认为今后几年华东地区中等地震可能比较活跃,活动水平为5—6级。  相似文献   

15.
利用相关震例分析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未来1~3年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沿东昆仑构造带及邻近地区发生Ms≥7.0地震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中强地震活动有增强的趋势,祁连山地震带和东昆仑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具有交替发生的特征,未来1~3年中强地震主体活动区为大型走滑活动断裂上应力转换部位和挤压会聚构造区,如东昆仑断裂带中东段和祁连山地震带中东段和西段。  相似文献   

16.
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的形变应变场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GPS测点的位移速率,用弹性模型公式计算了地壳应变参数.应变参量的变化表明,震前在地震区附近以压应变为主,应变速率较大.位移速率矢量显示出震前的震中地区相对周围为活动性较弱的“稳定”地区.地壳的形变和应变揭示出孕震体在挤压状态下积累了较高的应变势能.8.1级地震的同时期由于地壳释放了巨大的应变能而应变速率变化显著.计算结果表明,地震所产生的应变达到4.5×10-6以上.发震断裂带的平均左旋走滑量是3.31m(89°E~96°E).  相似文献   

17.
顾国华  张晶  王武星 《地震学报》2003,25(6):653-660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网GPS连续观测,获得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8.1级大地震前后中国大陆,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地壳水平运动信息.以东部长期相互间相对水平位移很小的几个站组成的一组稳定点作为基准, 据此获得水平位移分量时间序列.2000年11月上旬起中国西部的GPS基准站开始出现显著的异常位移,此后在云南及四川发生多次6级左右的地震.自2001年4月中旬开始,中国西部GPS基准站向北的水平位移速率明显减小,甚至反向,临震前及震后略有恢复,但震后向北的水平位移速率仍减小,并有明显的向西运动.近几年中国大陆西部(相对东部)的地壳运动过程表明,印度板块的向北挤压是昆仑山8.1级大地震的主要力源,大地震释放了大量的能量,印度板块对中国大陆的作用力明显降低,大震后至2002年底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也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提供了8.1级地震回顾性的时间和空间2种定量严格的预测办法,同时也提出了使用这2种办法的条件。由于只讨论短期和临震的举措,故暂不涉及有关地质构造方面的问题,中也借用以往同行们有关预测强度的办法对8.1级地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13、1年GPS观测资料,给出了本区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及视应变场分布图,提出了由位移观测值直接求解块体旋转和变形参数的方法,初步研究了本区构造块体运动与变形特征.结果表明:①本区存在整体性向东—东南方的运动(速率约mm/a);②南部的甘肃—青海块体的运动较快,而北部的阿拉善块体的运动较慢,二者运动速率相差近6mm/a,祁连—海原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显著.③自西向东存在北北东—北东东向压性运动;④阿拉善块体、甘肃—青海块体内部存在北西西向张性变形,阿拉善块体的整体张性变形更显著,鄂尔多斯块体西侧的块体交接地带为压性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