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文翎 《热带地理》1995,15(3):210-217
本文通过分析广州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以较快速度持续向前发展的现状以及广州人口的变化与迁移趋势,指出了广州人口呈分散性聚集的逆城市化现象与其经济发展趋势相一致,论证了广州城市群体形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珠江三角洲城市空间形态及其演化机制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引人注目。利用RS与GIS技术方法,并结合经济、政治、规划等因素,对比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珠江三角洲六大城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和珠海城市形态的时空演化。研究发现,1979-2008年间,各主要城市在各自的地理条件和制度实践的基础上,演变出不同的空间形态。广州、深圳和珠海是自上而下的发展管治模式,其城市用地随着产业发展和优化而扩张并调整,但不同的城市发展政策造成了各异的空间形态;佛山、东莞和中山是自下而上的发展管治模式,空间形态总体上较为分散破碎,并在不同地理区位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联系。  相似文献   

3.
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及企业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州城市总体上朝可持续方向发展,但多呈现弱可持续发展状态。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牺牲了部分环境,具体表现在生活用水浪费、工业用水重复率低、工业粉尘排放量大、物质利用率低。企业是城市经济的实体单元,其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已转向利润最大化,但环境意识较薄弱。广州企业的环保行为表现出被动的特点,且环保投入比例过低,环保机构作用弱,多进行末端处理,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4.
阎小培  许学强 《地理学报》1999,54(4):299-308
本文采用统计年鉴和第三产业普查数据,以及问卷调查数据,深入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州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基本-非基本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揭示了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策动经济增长的功能,并对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玉溪市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也带来了大气质量下降,水体、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城市环境问题,造成了城市环境发展相对滞后。建设一个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想的人居环境,是玉溪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的因素、空气污染、水资源的保护、城市规划是玉溪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阐明玉溪城市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原因,对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与城市发展理论的历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薛凤旋 《地理学报》2002,57(6):723-730
论述中国自周期以来的城市概念和理论,指出中国城市性质和城市结构的自有特点及其与西方发展经验为基础的城市概念和理论不同,将中国漫长的演变历史分为封建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1978年和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3个时期。3个时期所形成的城市概念和理论,都有中国特色,是中国城市及城市化向前发展的重要的理解和指导基础。  相似文献   

7.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经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方法,城市经营模式的选择也就成为城市经营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玉溪市城市化发展已进入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通过对玉溪环境资源、人文资源和经济实力、区位优势等条件进行分析,认为玉溪应选择城市经营的环境经济模式,建设生态城市,并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广州信息密集服务业的空间发展及其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阎小培 《地理科学》1999,19(5):405-410
采用第三产业普查资料,深入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信息密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空间发展特征和原因及其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揭示了信息密集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地域运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熵视角下的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珍铭  夏斌 《地理学报》2013,68(1):45-57
通过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以及城市作为耗散结构系统的熵变分析, 构建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信息熵构建了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将熵权与指标时间序列变化相结合, 分析指标时间序列变化对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 从而提出广州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针对性措施。研究结果显示:在2004-2010 年间, (1) 广州市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大,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城市生态系统内部不断朝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2) 自然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支持能力总体逐渐上升, 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广州城市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和活力得到增强, 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该研究方法能反映出城市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机制, 能有效地弥补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所存在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比较笼统、缺乏针对性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郑海霞 《福建地理》2004,19(2):6-10
厦门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福建省沿海开放城市,随着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城市建设出现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厦门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本文基于城市建设现状和有利的自然条件,提出建设厦门生态城市的目标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不同时空尺度下,生态承载力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会作出不同程度的响应。利用可持续发展指数测度模型和生态承载力响应模型,对洞庭湖区2001-2010 年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2001 年以来洞庭湖区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一直呈上升趋势;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向良性转变;环境可持续度则呈波动性下降态势。② 洞庭湖区17 个县域的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均呈上升态势,可持续性呈现差异性地向弱可持续转变;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的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高于其他14 个县域,环境可持续度则下降最明显。③ 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的响应状态分为强超载、超载、弱低载和低载4 类,不同时段县域生态承载力的响应状态差异明显;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其生态承载力响应状态则处于强超载,在区域发展水平上反映出湖区县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的协调性较差。④ 环境可持续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提高生态承载力的重要基础,现行的“掠夺式”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提高生态承载力的阻碍因子,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开发以及生态环境干扰,使得环境可持续度对于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影响相对较弱,其实质往往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相似文献   

12.
城市作为一定区域的中心,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一直是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忽视其动态机制的现状,以泉州市为例,在运用能值分析法对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可持续发展库兹涅茨曲线模型(SDKC)对泉州市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并运用改进的灰色斜率关联度模型对曲线成因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泉州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间存在先降后升的U型SDKC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与经济规模,第二、三产业比重,出口依存度和政府影响力呈负相关,与第一产业比重、广义技术减排、外商投资呈正相关,并据此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广西崇左市可持续综合发展及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健  濮励杰 《地理研究》2008,27(4):938-948
以我国西部新兴边贸城市崇左市为研究区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结合生态学表现,利用三角模型工具分析评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和长期趋势。探求崇左市1985~2005年可持续综合利用情况,对研究区经济发展现状问题的解决具有实用价值,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综合利用具有方法论意义。结果表明2005年崇左市可持续综合发展处于一般可持续性状态,且区域内7个行政子单元可持续综合发展水平介于弱可持续性到一般可持续性状态,东南部可持续综合发展状况优于西北部。崇左市可持续综合发展水平1985~1990年呈一般可持续性趋势;1991~1995年呈强可持续性趋势;1996~2000年呈一般可持续性趋势;2001~2005年呈一般可持续性趋势,但较前一阶段有下降趋势。这些状况和趋势与近20年间崇左市大力发展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区域持续农业的景观生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从提出背景,概念内涵,本质特性以及实践内容来看,持续农业具有鲜明的生态内涵,研究离不开生态学的指导;从系统主体,出发点、尺度、动态来看,区域持续农业在更大程度上属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范畴,因此 生态学可作为区域持续珠理论基础,而主观生态学应用方向的景观生态规划便可实现区域持续农业的空间途径,最后,文章以中国北方农牧过渡北山地的景观利用方向进行案例实践。  相似文献   

15.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以拉萨地区为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李利锋  郑度 《地理研究》2004,23(4):551-560
本文依据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模型和区域发展的目标体系 ,构建了拉萨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 ,并对拉萨地区 4 0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评价。评价揭示了拉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却在持续下降的动态历程 ,并鉴明了人均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草场退化、土地沙化、以生物质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居民收入差距增大、人口出生率高、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等因素是拉萨地区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因子。  相似文献   

16.
马延吉  艾小平 《地理科学》2019,39(3):487-495
结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构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省内、外两个角度研究吉林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吉林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波动上升,发展趋势良好,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研究期内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社会子系统上升幅度最大,经济子系统上升幅度最小。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呈“核心-边缘”结构,即长春市水平高、其它地区水平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上表现为“中东部高,西部低”。研究期内吉林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低于黑龙江省,2015年后高于辽宁省;相较辽黑两省,吉林省社会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7.
杨振山  杨航  孙东琪 《地理科学》2021,41(9):1515-1524
构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可持续性动态评估模型,以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为例,评价与模拟2005—2035年各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时空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 由于资源禀赋和发展路径依赖,不同城市在子系统中的可持续性表现各异,各城市子系统间的可持续性也存在复杂、多样的交互关系;②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综合可持续性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以历史轨迹和当前的区域发展目标来看,未来地区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将大幅提高,但北京与其他城市的综合可持续性之间的断层客观存在,且将长期维持。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Although the term “sustainability” did not gain traction until the 1980s, concerns about the consequences of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started long befor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urban transportation sustainability using three frameworks. First, urban transportation can be un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ly, economically, and socially (the three pillars of sustainability). Second, sustainable strategies tend to fall into two paradigms. Sustainable Transport Technology improves current patterns of modes and trips by consuming less resources and generating less waste. Sustainable Travel Behavior and Built Environment takes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that targets more sustainable travel choices, recognizing that changes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that currently constrains those choices are also essential. Third, the Planner’s Triangle helps explain commonly encountered situations where inherent tradeoffs can impede win-win-win strategies across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domains.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concluding thoughts about urban transport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是识别人地协同规律、支撑科学决策的重要工具和热点需求。通过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框架构建,耦合能值及?方法,提出自组织能力指数(SO)、生态压力指数(EP)、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SC)构成的,基于热力学理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模型,利用文献荟萃法筛选17个典型发达国家1985年状态值计算SO与EP阈值,划分了4个阶段。利用中美两国1985-2015年特征对比验证,结果显示:① 2005年以前中国属“低自组织能力、低生态压力”阶段,之后进入“低自组织能力、高生态压力”阶段,存在低生态效率、规模扩张驱动特征;美国一直属“高自组织能力、高生态压力”阶段,存在高生态效率驱动、经济与生态脱钩特征,与全球生态足迹网络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模型具有较好适应性和可靠性。② 模型利用“获得?量/输入能值量”表达经济社会生态效率、“经济社会?损耗量/生态系统年产?量”表达生态压力,连接了经济社会对生态基底的熵化路径,可识别区域所处可持续发展阶段、分析水平变化和驱动因素。③ 模型以人类与生态并重的视角,从深度上反映经济社会的生态效率、从广度上评价生态空间被占用比例,具有宏观规模与微观效率分析相结合的优势,是对经典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依据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与生物免疫系统的相似性,利用安徽省统计资料数据,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生物免疫模型研究了2005—2014年安徽省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压力的变化趋势,并判断城市化发展的可持续状态。结果表明:1)安徽省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水平呈前期下降后期增长的趋势;城市生态系统自然承载力指数变化大致与城市生态系统综合承载力指数变化趋势相似;2005—2014年,安徽省城市生态获得性承载力指数持续上升。2)安徽省资源消耗指数、环境污染指数和城市生态系统压力指数均呈缓慢增长趋势,压力持续增加可能会导致城市承载力超载。3)除2006和2013年安徽省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处于协调发展状态外,其余年份城市生态系统变化率小于社会经济压力变化率,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发展不可持续。由于获得性承载力的滞后性,未来还应重点考虑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大生态弹性系数和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来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