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震级是地震最基本的参数之一,它的精确测定对于地震研究和预报无疑都很重要。目前甘肃地区测定大量中小地震震级的方法,都是利用S波两个水平分向最大地动位移的平均值Aμ,由公式M_L=lgAμ+R(Δ)+S (1)求得,然后取多台平均,再由 M_L=1.13M_L-1.08 (2)换算为面波震级;仅少数较大的地震用中长周期仪器资料直接求取面波震级Ms。(1)式中R(Δ)为震级起算函数,它反映了地震波振幅随震中距的衰减特性,在震级测定中则是一个距离改正值。多年来,甘肃地区使用的起算函数R(Δ)是根据全国资料得出的大范围内的平均结果。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壳内地震、板间地震、板内地震的峰值地动速度(PGV)和峰值地动位移(PGD)的长周期(5~30s)地震动预测方程(GMPE)。使用了剪切波速大于或等于2 000m/s的层间的KiK-net井下台网台站强地震动数据。这些数据由日本及其周边的20次6≤MW≤9.1的地震构成,包括2011年的日本东北地震。在推导长周期地震动预测方程时运用了两阶段回归分析。尽管附加了诸如震源深度和地震类型这些尽量能够使回归曲线与数据保持一致的因素,但在双线性回归时于MW7.5处产生了弯曲。所建公式表明:壳内地震的长周期峰值地动速度和峰值地动位移要大于板间地震和板内地震。长周期峰值地动速度和峰值地动位移衰减系数随着震源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估计的矩震级符合观测的峰值地动速度和峰值地动位移在5~30s周期范围内的长周期地震动预测方程。得到了由KiK-net井下台网台站加速度计记录的23次地震的震级估计,而且这一结果与全球矩心矩张量项目得到的矩震级一致。上述方法对于大地震的矩震级估计是有效的,如果能够获取震源区的信息,就能快速进行矩震级的估计。  相似文献   

3.
蒋维强 《华南地震》1989,9(4):34-38
本文从实际的观测资料及理论计算给出了Si_1、Si_2的走时曲线。Si_1是地表面和莫霍界面上各反射一次的横波;Si_2为地表面反射一次和莫霍界面反射二次的横波。文中分析了它们在地震图上出现的特点以及它们对实际分图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近震速度震级公式的理论分析与实测结果的检测表明,用最大地动速度与相应周期乘积的1/2π倍,即TVmax/2π来替最大动位移测定近震震级是不合适的,其所定震级普遍比模拟位称震级偏小,而且两种震级之间也没有一种较简单的关系。用地动速度与相应周期乘积最大值的1/2π倍,即(TV/2π)max代替最大地动位移测定近震级是正确的,但实际操作不便,对速度型数字地震记录通过积分恢复地面移后所测震级位移震级相对比,实测结果表明,两种震级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选取1983—1986年期间的109次地震(5.5≤Ms≤8.5;10°≤Δ≤105°)资料。在宽频带中周期SK地震图上,量取两个水平向尾波振幅减少到S波最大值三分之一处的持续时间,再取它与震中距和最大地动位移的乘积。取对数作为地震矩Mo然后与Ms进行线性拟合,并应用最小二乘法分别计算出我国和NEIS的矩震级公式。从统计结果看,我国和NEIS的矩震级公式的标准偏差分别的0.2400和0.3046。其相关系数均达0.83以上。利用最大振幅和持续时间联合确定的矩震级公式实用性强,能解决巨大震级的饱和问题;同时,对面波限幅的地震解决了计算震级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最近葛焕称等测定了中国东部苏豫皖冀浙六省地区约1HzLg波的衰减,得出波的衰减系数,对于Lg波埃里相,γlg=0.00435±0.00010km~(-1):对于lg波非埃里相(MAX相),γmax=0.00305±0.00010km~(-1)。陈培善和秦嘉政(1983)用残差法测定了云南地区短周期仪器记录S波最大振幅的震级校准函数R_3(Δ)。若利用Lg波MAX相的地动振幅A随震中距Δ的衰减模式  相似文献   

7.
全球定位系统测量仪是非惯性的,它直接测量相对于全球参考框架的位移;而惯性传感器受到系统出格(主要因倾斜)的影响,对得到位移的积分有不利影响。我们根据分布在近源到区域距离(约10~1 000km)上的高速全球定位系统台网记录,研究了MW6~9地震的峰值地动位移(PGD)的震级标度性质,得出的结论是:实时全球定位系统的地震波形可用来快速测定震级;通常在破裂开始的第一分钟内,许多情况是在破裂结束前,可定出震级。虽然比用P波初始几秒钟波形的地震预警方法要慢一些,但我们的方法不会遇到地震传感器在大震级时出现的饱和效应。快速震级估算可用于快速生成地震的震源模型、海啸预测和需要长周期位移准确信息的地震动研究。  相似文献   

8.
蒋维强 《华南地震》1989,9(1):44-46
本文从地震力的角度来分析1918年南澳大震烈度异常的原因。潮阳、潮安和云霄一带的烈度异常的主要是莫霍界面上的反射波S_(11)所造成;惠来、漳州和佛县一带的烈度异常主要是由于莫霍界面和地表面上各反射一次的反射波S_(11)所造成.  相似文献   

9.
金寨地震台数字地震仪的监测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目前各类仿真记录的震级计算公式及近年金寨地震台台基的地动噪声有效值,结合各区域震相识别经验等设定了可检测地震的首至P波震相振幅、S波和面波的最大振幅与台基地动噪声有效值的比值,并分别计算和分析了金寨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仿短周期(DD-1仪)记录的近震监测能力、仿中长周期记录的远震监测能力及仿长周期(763仪)记录的远震和极远震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0.
蔡辉腾  陈颙  金星  徐逸鹤  李稳 《中国地震》2018,34(3):445-455
为进一步加深对大容量气枪震源激发的地震波传播特性的认知,利用福建海陆多个气枪震源固定激发点重复激发的实验数据,通过线性叠加和仿真技术得到等效单次激发高信噪比速度和位移记录,然后利用不同震中距的位移峰值计算不同固定点气枪激发的等效震级,进而建立等效震级、震中距和速度峰值的衰减关系。结果表明:(1)震中距为0~270km时,大容量气枪单次激发得到的速度峰值为700~4nm/s,位移峰值为200~0.2nm;(2)总容量为8000 in~3的气枪震源P波等效震级为0.181~0.760,S波等效震级为0.294~0.832,总容量为12000 in~3的气枪震源P波等效震级为0.533~0.896,S波等效震级为0.611~0.946,气枪震源激发产生的S波能量大于P波能量,激发环境不同,激发效能相差较大;(3)速度峰值随等效震级增大而增大,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P波速度峰值三分量中垂直分量最大,S波相反,其垂直分量最小,二者水平分量相近。研究结果可为定量判断气枪震源激发的地震波的传播能力以及利用气枪震源进行深部探测或监测的观测系统的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龙岩台地震仪记录到的地动位移通常比别的台大。或者是比震中距大致相同的台大,或者是比震中距小的台大,或者是在福建台网中龙岩台的地动位移最大,最大的可比别的台大十多倍。例如,1981年1月25日04点50分巴布延群岛(19.4N,120.7E)3.6级(ML)。莆田地震台(S—P72.9s)南北向地动位移为0.02μ,东西向为0.03μ。龙岩台(S—P77.3s)南北向地动位移为0.31μ,东西向为0.37μ。可见,龙岩台震中距略大于莆田,而地动位移比莆田台大11倍(E—W)和14倍(S—N)。不管是台湾地震,海上地震还是陆地上的地震,龙岩台记录到的地动位移都偏大。说明龙岩台对地震波振幅有放大作用。表1给出一个震例。龙岩地震台地动位移偏大问题,引起了福建地震局和龙岩地震台的重视,经过多年的  相似文献   

12.
地震震级是利用观测仪器记录地面质点运动参数来确定地震强弱的一种标度。震级标度除了随观测的地动参数(如位移、速度)而导外,还始终与地震波震相、频率及观测仪器联系在一起。即使对于特定的震相(例如体波),震级仍然依赖于使用的地震波频率与地震仪。由于长期以来,有人企图把测定震级的物理基础建立在把“震级”理解为地震波能量的  相似文献   

13.
利用角度扫描法对各向异性介质中快慢波的方位角和时间延迟进行分析是预测裂缝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转换横波在经过裂缝等波阻抗界面较明显的反射界面时,由于横波分裂使原始地震资料各分量的能量重新分配到快慢横波中,通过角度扫描法可以将发生横波分裂现象而分散于垂直裂缝和平行于裂缝两个方向上的快慢横波能量重新集中,恢复成没有发生横波分裂现象前的转换横波波场信号.为此,通过建立一套裂缝预测的流程并将其应用到胜利实际资料的处理中,对时间延迟进行校正并对裂缝方向进行预测,使转换波R分量的成像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12,34(1):125-126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站观测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给出M≥6.0的事件、"月报"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按月做出.本目录中的发震时刻采用协调世界时(UTC);为了方便中国读者,也给出北京时(BTC).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参考地区名,它仅用作查阅参考,不包含任何政治意义;还给出测定震源位置的台数(n)和标准偏差(SD).面波震级Ms是对中周期宽频带SK地震仪记录,采用北京台1965年面波震级公式Ms=lg(AH/T)+1.66 lg(△) +3.5(1°<△<130°)求得.AH是两水平分向最大面波位移的矢量合成位移.Ms7是对763长周期地震仪记录,采用国际上推荐的面波震级公式Ms7 =lg(Av/T)+1.66 lg(△)+3.3(20°<△<160°)求得.Av是垂直向面波最大地动位移.mb是短周期体波震级,ML是近震震级.为避免混乱,震级之间一律不换算.为方便读者,还给出美国NEIC定出的面波震级Msz和短周期体波震级mb.  相似文献   

15.
对山东数字化台网荣成,烟台,莱阳,潍坊,苍山和大山台记录的垂直向P波初动半振幅,S波与P波的振幅比,P波,S波的卓越周期及振动持续时间比等参数进行了测算。并将之与同台址相应的模拟记录进行了对比。得出分析结果为:1,数字记录的速度震级较模拟记录的位移震级平均偏小0.11,数字记录的仿真震级与模拟记录的位移震级基本一致。2,数字记录的地震波参数与模拟记录一致性较好,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地区的均一震级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 SK 地震仪台网的资料,用联合确定地震震级、量规函数和台基校正值的方法,做出了中国大陆地区的均一震级系统,得到了 PZ、PH、SH、SV 四个震相从2.5——100新的量规函数,以及我国21个基准台的台基校正值.用这四个量规函数加上台基校正,求得的单台震级的标准误差为0.21——0.23级.6级左右的地震一般都有16个以上台记录到,这时求得的台网平均震级的误差可在0.05级左右.由于体波震级强烈地依赖于仪器类型,所以,我们求得的体波震级 msk与 mb 或 mB 有系统差.我们采取了使 msk与 Ms 接近的原则.提出了位移谱震级的概念:认为按某一震源参考球的平均值,具有相同强度的 P 波(或 S波)位移谱的地震,则震级相等.这种震级标度有以下优点:(1)它是绝对力学标度,可以把世界上各台网的震级统一起来;(2)物理意义明确,能反映地震大小.对任何大小地震都有定义,无饱和问题,对慢地震也有定义;(3)能和以前使用的震级衔接起来;(4)对位移计地震仪来说,测量方便,误差小.   相似文献   

17.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12,34(4):578-579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站观测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给出M≥6.0的事件."月报"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按月做出. 本目录中的发震时刻采用协调世界时(UTC);为了方便中国读者,也给出北京时(BTC).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参考地区名,它仅用作查阅参考,不包含任何政治意义;还给出测定震源位置的台数(n)和标准偏差(SD). 面波震级Ms是对中周期宽频带SK地震仪记录,采用北京台1965年面波震级公式Ms=lg(AH/T)+1.66lg(△)+3.5(1°<△<130°)求得.AH是两水平分向最大面波位移的矢量合成位移.Ms7是对763长周期地震仪记录,采用国际上推荐的面波震级公式M7=lg(Av/T)+1.66lg(△)+3.3(20°<△<160°)求得.Av是垂直向面波最大地动位移.mb是短周期体波震级,ML是近震震级.为避免混乱,震级之间一律不换算.为方便读者,还给出美国NEIC定出的面波震级Msz和短周期体波震级mb.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在数字化地震资料研究中,主要应用S波来研究震源参数.本文充分利用上海数字化地震台阵(网)资料,挑选了2001~2004年华东地区发生的9个震级较大的中等地震,反演了单台记录垂直向纵波(P波)及横波(S波)震源谱,根据布龙模型,计算每个地震单台拐角频率、地震矩、零频谱值、震源破裂半径、应力降等参数,求出每个地震的震源参数(P波和S波)的平均值及其均方差,对这9个地震的P波、S波震源参数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用P波段数据进行震源参数的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闽台地区近震震级ML量规函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仙坎 《中国地震》2006,22(3):287-293
作者精心地挑选了发生在台湾地区的ML=4.0~5.0壳内地震215个,用福建台网记录到的这些地震的最大地动位移资料,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拟合出最大地动位移的衰减特征为logA=2.07 231.1/Δ(150km≤Δ≤650km)与之相应的量规函数的表达式为R(Δ)=3.45-231.1(1/Δ-0.01)(150km≤Δ≤650km)对于1999年9月~2005年8月发生在台湾地区地壳内的790个地震,分别利用相关部门在1997年制定的量规函数和上式所示量规函数,求出福建台网测定的平均震级及均方差。结果表明,据前者所得的平均均方差为0.20,而后者为0.18。如果在测定震级时,考虑到台基修正值,则后者为0.13;把测定的结果与台湾相关部门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前者平均低了0.50左右,而后者高了0.08左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叙述了谱震级的含义及在国内首次利用中国数字式地震仪记录测定谱震级。我们用了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用数字记录作离散的付里叶变换,主要是对于宽频带记录(代号为BB或IP)作多道滤波,其数字滤波器的频段与杜达(S.J.Duda)教授在汉堡大学所作的一样,测定谱震级的公式形式也是一样的。本文结合中国的情况对于震级起算函数f(△,h,T)中的吸收项采用a(△,h,T)=a(△,h)/T_(rel)(式中T_(rel)为相关周期,与观测周期T的关系和地震波品质因数Q值的吸收带模型有关),参照文献[3,4]中的两个吸收带模型做了改进。第二种方式是用数字式记录复原地动位移以测定谱震级,并按Duda选定的频段滤波(表1)直接求得谱震级公式中的分道滤波地动振幅A(T),再用同样方法测定谱震级m(T)。用上述两种方法测定的谱震级一般相差在0.1级以內(个别情况下相差0.2级),这与截取数字式记录的采样时间长度有关,也可能与P波段记录成份的复杂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