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前在地市级气象台至少有3台MICAPS计算机。当我们同时使用这3台MICAPS机打开综合图文件资料时 ,存在以下2个问题(假定与节点机相连的MICAPS机为处理机 ;其它2台MICAPS机为共享机) :(1)如果共享机上有打开MICAPS数据的快捷方式 ,其属性中开始目录为E :\CODE(假定处理机C :\MICAPS已映射为E :) ,那么共享机和处理机就不能同时打开综合图文件 ,否则会出现错误提示。(2)如果共享机上有打开MICAPS数据的快捷方式 ,其属性中开始目录为C :\MICAPS\CODE ,那共享机…  相似文献   

2.
国外雨滴谱分布函数的数值试验结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严采蘩  陈万奎 《气象》1993,19(9):14-18
采用文献[1]方法,对国外温带地区(北威尔士)^[2]、亚热带地区(瓜得罗普岛)^[3]和热带海洋(GATE-1977)^[4]雨滴谱分布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伽玛分布(n(D)=a.D^ae^-λD)能很好地拟合这些实测雨滴谱,特别是非单调下降谱用伽玛分布拟合明显优于M-P分布拟合,M-P分布仅是伽玛分布的一个特例(α=0)。  相似文献   

3.
IAP PSSCA 两组预测试验的评估及比较Ⅰ.降水部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彦  林朝晖  李旭  袁重光 《大气科学》2000,24(2):215-222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的短期气候距平数值预测系统(IAP PSSCA),采用两种版本的大气环流模式:AGCM1.1和AGCM1.2,分别以2月11~19日的9天大气观测值为初始场,以给定海温边界场,对1980~1994年的15年的降水异常进行了两组集合后报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定量评估表明:IAP PSSCA对降水异常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特别是在中国东部受东亚季风及海温异常影响的地区,IA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一维光化学模式,以二甲硫醚(DimethylSulfide,简称DMS)为源模拟了西太平洋对流层的硫化物循环。DMS海-气通量由“stagnant-film”模式进行计算。尽管海洋大气中OCS浓度比DMS大一个量级,但它对SO2的贡献很小,DMS仍是海洋大气中SO2的主要源。在大气垂直湍流输送过程中,DMS白天与OH反应,夜间与NO3反应被氧化成SO2,SO2大部分通过非均相转化形成H2SO4。模拟结果与PEM-WEST-A观测资料对比,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主要介绍了东营市气象台对MICAPS的本地化和二次开发,实现了欧洲中心和日本数值预报产品相结合制作平均场分析,设置了适合本地的MICAPS命令行参数文件,并将本台科研成果移植于MICAPS系统上,针对本台从数据接口、定制参数检索、定义综合图、清除多余文件四个方面对MICAPS的本地化和二次开发做了一些初步工作。  相似文献   

6.
MICAPS是与 92 1 0工程卫星通信、数据库系统等配套的、支持天气预报制作的人机交互系统 ,它较好地规范了气象信息的数据结构和接口 ,提供了方便灵活的气象信息检索方式和多种显示功能 ,己成为广大基层台站预报人员制作天气预报的重要工具和工作平台。MI CAPS由图形显示分析和数据预处理两部分组成。该文结合MICAPS在武汉中心气象台的实际运行情况 ,着重介绍了MICAPS数据预处理部分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1 武汉中心气象台MICAPS的配置MICAPS分为工作站版和微机版两个版本 ,工作站版采用美国SGI…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格形编码的正交频分复用(TC-OFDM)方案,研究把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格形编码(TCM)有机地结合,来克服时间色散信道中的频率选择性和多径衰灌。对码率2/3格形编码的8DPSK-OFDM在时间色散信道中的误码率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模拟,讨论了不同正交载波数情况下格形编码的设计。结果表明,在比特误码率BER为10^-3时采用TC-OFDM方案与未编码系统相比可以提供6dB的编码增益。  相似文献   

8.
MICAPS的开发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 言 MICAPS(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Combine Analysis and Process System)全称为:“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是与9210通信、数据库系统相配套,支持天气预报制作的人机交互系统。其目标是利用9210工程得到的各种数据构成预报员工作的平台。MI-CAPS系统由中国气象局组织开发,现已在全国气象台站安装使用。作为面向全国的平台,MICAPS具有强大的功能模块和数据处理能力。但仍以中纬度为主要对象,其分析图以25°N为界,对热带天气的…  相似文献   

9.
DJM-10型湿度检定装置是“八五”期间气象计量检定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DSP-2型数字式标准干湿表配套使用,是用来检定毛发湿度表(计)和其它湿度传感器的检定设备。DJM-10型检定装置自动化程度高,但该装置如果操作不当,将会影响湿度量值的准...  相似文献   

10.
以国家气象中心T106、HTLAFS和武汉暴雨研究所MAPS数值天气预报产品为基础,运用灰色预测方法,建立了湖北省县(市)测站短期降水预报模型,该模型1998年开始投入业务试用,至1999年底已运行2年,试验结果表明,其预报结果对实时业务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S2MP是SGI刚刚推出的新一代体系结构,既具有MPP的可扩展性,又具有SMP的可编程性,将两者的优势集于一身。将S2MP与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两种多机结构进行比较,指出了S2MP结构的特点。分析结果认为,S2MP是当代MIMD机器最具代表性的结构。  相似文献   

12.
张晓惠  倪允琪 《气象学报》2009,67(1):108-121
在2005年6月20日的一次华南暴雨过程中,影响两广地区局地强降水的两个主要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在性质上有很大不同,初步分析断定,影响广西局地强降水的MCS1为锋面云团,而影响广东局地强降水的MCS2为暖性云团.通过对二者进行对流强度、维持机制以及湿位涡结构的比较分析发现,锋面对流系统MCS1与暖区对流系统MCS2的对流上升速度都很大.引起的局地降水量也相差不多.由于二者存在水汽条件的差异,因此不能排除微小差异主要足由水汽条件直接导致的,无法就此得出它们的对流强度强弱的比较结果;同时,对二者成熟阶段维持机制的对比分析得到,具有锋面特征的MCS1,中高层有很强的偏北气流进入,在对流区是以对流对称不稳定机制来维持对流运动的;而具有非锋面结构的MCS2由于没有偏北气流的进入,加上水汽条件充沛,主要由湿对流不稳定机制来维持对流运动.另外,湿位涡(MPV)结构的对比分析中得到如F结论:在VMP的结构上,二者均表现出中低层潜在对称不稳定结构特征;在VMP1的结构上,锋面对流系统MCS1表现出南北气流相瓦作用的特征,而暖区对流系统MCS2表现出高低空气流相互作用的特征;最后,在VMP2的结构上,MCS1反映了对流区南北两侧高低空急流的作用,而MCS2则反映了对流区内中高层干冷空气下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旱作农田是N2O的主要排放源,削减其N2O排放有助于整体降低农田温室气体排放。运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对中国小麦和玉米农田N2O排放的影响,并估算了各减排措施的减排潜力。结果表明:添加抑制剂可显著减少小麦和玉米农田N2O排放36%~46%,并增加作物产量;施氮量减少30%以内,可削减N2O排放10%~18%,且对产量无明显影响;施用缓(控)释肥和秸秆还田能显著减少小麦田N2O排放,但对玉米田的减排效果并不显著。在不同的减排措施下,中国小麦和玉米农田N2O减排潜力分别为9.29~13.90 Gg N2O-N/生长季和10.53~23.19 Gg N2O-N/生长季。河南、山东、河北和安徽省小麦田减排潜力最大,占全国小麦田N2O减排潜力的53%;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和河南省玉米田减排潜力最大,约占全国玉米田N2O减排潜力的50%。  相似文献   

14.
不同模式扰动方案在风暴尺度集合预报中的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适用于中长期集合预报的模式扰动技术在风暴尺度集合预报系统中的影响并不明确,为探究不同模式扰动方案在风暴尺度集合预报中的效果,基于WRF模式设计了3组模式扰动方案:多物理扰动(MP)方案、随机物理倾向扰动(Stochastically Perturbed Parameterization Tendencies,SPPT)方案以及由MP方案与SPPT方案组合构建的一种新混合扰动(SPMP)方案。对2013年7月5—6日发生在江淮流域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MP方案在积分前期的降水概率评分较高,对高层大气的扰动效果更为合理;SPPT方案主要作用于积分中后期,对大气低层及近地面的扰动效果最为理想,尤其是对于地面水汽场的模拟;SPMP方案能显著提高大气中高层各预报变量的离散度,降低均方根误差,提升集合成员的可信度,有效弥补降水预报评分在单独使用MP方案和SPPT方案不同积分时段的不足。在扰动水平传播方向上,SPMP方案的扰动形态主要受MP方案主导;垂直方向上,SPMP方案在低层的扰动形态与SPPT方案一致,在高层受MP方案控制。波谱能量分析表明3组方案的扰动能量随积分时间均有向大尺度传播的趋势,SPMP方案能有效补偿两种方案能量在各尺度的耗散。   相似文献   

15.
对近五十年全球海面平气压场和我国夏季水资料进行奇异值分解,得到海平面气压场与夏季降水的分布特征及其反映年际变化的关键区,据此分别构造了春季(3-5月)经向气压指数(IMP),纬向气压指数(IZP)。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发生与前期春季的环流异常有关,春季IMP和IZP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并能有效地反映极端降水(旱/涝)情况。在强(弱)气压指数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少)。同时两气压指数与华南地区夏季降水有显著的负相关,这与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与华南地区降水互相关相一致。因此,春季IMP和IZP具有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定量诊断分析北上台风的云系结构特征对于预报有重要意义,研究选取2011—2020年16个北上台风,定义南北对称度因子S1和一三象限对称度因子S2,作为反映北上台风云系结构的指标。当S1<0时,通常台风南侧和西南侧的云量较多,并常与季风云系相连,台风一般表现为“9”字型结构;当S1>0时,通常台风北侧和东北侧的云量较多,台风南侧的云系减弱,台风一般表现为“6”字型结构。台风北上过程中由S1<0向S1>0转变,在云系结构特征上表现为由“9”字型结构转化为“6”字型结构。而这种结构特征的转变初始表现为台风核心区域内第一象限云量增多并向东北方向伸展,同时第三象限对流云衰减以及云量减少,此时,一三象限对称度因子S2>0并快速增大,台风有快速减弱的趋势。南北对称度因子和一三象限对称度因子作为北上台风云系结构诊断分析的两个重要指标,为台风强度、降雨的监测和预报形成了定量参考。  相似文献   

17.
BCC S2S模式对亚洲夏季风准双周振荡预报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4-2013年ERA-Interim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对国家气候中心(BCC)次季节到季节尺度模式(S2S)1994-2013年的回报试验数据进行亚洲季风区准双周振荡(QBWO)预报能力评估,并诊断模式预报误差来源。结果表明:BCC S2S模式对QBWO的预报能力随着预报提前时间的增长而降低,9 d后预报技巧明显减弱,其周期、传播特征和强度出现误差;在提前9 d预报中,印度洋地区QBWO对流-环流系统结构松散,信号偏弱,对流向东传播,这与印度洋平均态的预报误差有关,夏季对流平均态低层水汽场在西太平洋和阿拉伯海较强,而东印度洋、孟加拉湾一带偏弱;西北太平洋地区QBWO具有向西北传播的特征,但强度偏弱,可能原因是预报低估了QBWO对流西北侧低层涡度的超前信号,经涡度方程诊断发现,地转涡度平流正贡献微弱,相对涡度平流在对流西北侧引发负涡度,从而减弱了对流西北侧由低层正涡度引发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春季黄海海雾WRF参数化方案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5—2011年10次春季黄海海雾个例开展WRF模式参数化方案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边界层方案对WRF模式雾区模拟结果起决定作用,而微物理方案影响较小,它主要影响海雾浓度和高度。边界层与微物理方案的最佳组合为YSU与Lin方案,最差为Mellor-Yamada与WSM5方案;Mellor-Yamada和QNSE方案模拟的近海面湍流过强,导致边界层过高,不利于海雾的发展与维持;而MYNN与YSU方案刻画的湍流强度与边界层高度合适,有利于海雾发展与维持。MYNN方案虽与YSU方案相当,但在大多数海雾个例中,后者明显优于前者,而在有些个例中却刚好相反。因此对于某一具体海雾个例而言,所用边界层方案仍需在它们之中选择最优者。这些信息可为黄海海雾WRF模式边界层与微物理方案的选择与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刘卫国  陶玥  党娟  周毓荃 《大气科学》2016,40(4):669-688
在WRF中尺度模式中耦合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发展的CAMS(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云微物理方案,并在CAMS方案中增加了直接播撒冰晶(S1方案)和播撒碘化银催化剂(S2方案)两种云催化方案。利用此模式,对2014年我国华北干旱期间开展飞机增雨作业的两次降水过程(个例1:5月9~10日;个例2:5月10~11日)进行了云催化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催化对降水和云物理量场影响,对比了S1和S2方案催化效果的异同。结果表明,在云层适当部位播撒催化剂,两种催化方案均会达到增雨效果,催化会引起云中各水凝物的明显变化,并导致催化区域温度、垂直速度的变化。个例1中,S2方案的催化影响范围要大于S1方案,在播撒区下游地区,S2方案催化效果要强于S1方案;而个例2中两方案催化效果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S1和S2方案的催化效果在不同个例中表现不同,其重要原因在于两种催化方案的催化机制差异以及云系动力条件、水汽条件的不同。通过采用适当的催化剂量,在其他催化设置条件相同的情况下,S1和S2方案可以取得相似的催化效果,但需注意由于二者催化机制的差异,在一些具体云系条件下,二者的催化效果会有一定差异。当实际人工增雨作业采用碘化银催化剂时,相应的催化模拟研究使用S2方案更为适合。  相似文献   

20.
利用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和条件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定量估计了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PCO)和实时多变量Madden-Julian指数(RMM指数)可预报期限,量化了季节内IPCO对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的贡献,深入研究了季节内IPCO演变下S2S尺度可预报期限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与RMM指数相比,季节内IPCO指数可预报性更强,可预报期限达到31天左右,比RMM指数高出2周以上;(2)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域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最强,可预报期限达到30天以上,其中季节内IPCO是该地区的主要可预报性来源之一,其贡献达到6天,占总可预报期限的25%以上;(3)随着季节内IPCO的演变,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有空间结构变化,表现为可预报期限异常的传播和振荡。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期限正负异常沿季节内IPCO传播路径,一支以赤道中西印度洋为起点北传至印度半岛,一支向东传播,经过海洋性大陆到赤道西太平洋后向北传播,到达日本南部。同时,可预报性异常的传播在在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表现出反向变化的特征,形成东西两极振荡,当季节内IPCO向正位相发展时,东印度洋具有更强的可预报性,西太平洋具有更弱的可预报性,反之亦然。季节内IPCO的发展(衰退)可使东印度洋(西太平洋)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更强,表明模式预报技巧对此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