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印度与亚洲大陆的碰撞是青藏高原演化的重要构造事件,碰撞过程被记录在拉萨地块南部的晚白垩世到古新世的沉积-岩浆作用中。林周盆地的晚白垩世设兴组及其之后不整合覆盖的林子宗火山岩,是解析碰撞过程的重要记录。本文对设兴组最高层位的砂岩和玄武岩夹层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探讨了岩石成因和构造意义。设兴组砂岩属于杂砂岩,碎屑物质主要来自中酸性岩浆岩源区;锆石Hf同位素指示设兴组大部分碎屑物质来源于盆地北面的中部拉萨地块,少部分来自盆地南部的冈底斯岩基;砂岩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指示林周盆地设兴组是在98Ma之后接受沉积的。以夹层产出在设兴组顶部的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弱负Eu异常,强烈富集Ba、Th、U、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显著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属于高钾钙碱性玄武岩系列,与典型安第斯型玄武岩特征吻合。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的锆石均为捕获锆石,其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限定了设兴组玄武岩的喷发晚于110Ma。综合分析表明,林周盆地晚白垩世时期为夹持在冈底斯岩浆弧与中部拉萨地块之间的弧后盆地,新特提斯洋壳晚白垩世俯冲到冈底斯弧和弧后盆地之下,大约在98~110Ma之后喷发到林周盆地的很少量中基性岩浆构成了设兴组顶部的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夹层,是新特提斯洋俯冲相关的幔源岩浆作用。林周盆地设兴组(晚于98Ma)与上覆的林子宗火山岩(底部约为65Ma)之间呈大约33Myr的构造间断,可能代表了冈底斯弧的碰撞之前的隆升剥蚀过程。

  相似文献   

2.
重新认识西藏林周盆地基性岩石的地球动力学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萨地体南部大面积分布的林子宗火山岩的地球动力学意义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的约束,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揭示雅鲁藏布特提斯洋岩石圈的俯冲和随后印度-欧亚大陆的陆陆碰撞过程。要合理认识林子宗火山岩所蕴含的地球动力学含义,在一定程度上还有赖于对林子宗火山岩中基性岩石的岩浆起源和性质的深入剖析。本文结合已有资料,报道和总结了位于林子宗火山岩命名地——林周盆地中基性岩石样品(56~53Ma)的全岩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数据。林周盆地基性岩石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48~0.7054,εNd(t)值为+0.5~+1.8;同时还具有高Zr含量、Zr/Y比值以及高的Ta/Hf、Th/Hf比值。林周盆地基性岩石既显示岛弧玄武岩浆又显示板内玄武岩浆的双重地球化学特征,除了来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外,同时可能还存在深部软流圈地幔物质的贡献。本文提出其成因很可能与雅鲁藏布特提斯洋壳北向俯冲板片在约52Ma发生的板片断离有关,指示印度与亚洲大陆的初始碰撞至少发生在60Ma以前。  相似文献   

3.
羌塘盆地东部那益雄组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塘盆地东部那益雄组玄武岩作为裂谷演化最后阶段的喷发产物,其成岩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为裂谷的关闭时间和二叠纪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约束.在剖面地质调查基础上,对那益雄组玄武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全岩分析测试,结果显示:那益雄组玄武岩锆石U-Pb年龄为257.2±2.9 Ma,形成于晚二叠世;该玄武岩属于大陆拉斑玄武岩系列,轻微富集Ta元素而轻微亏损Nb元素,是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与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的产物,形成于裂谷关闭碰撞后的伸展背景.羌塘地块东部二叠纪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数据显示,早二叠世-晚二叠世玄武岩具有由OIB型玄武岩向火山弧型玄武岩过渡的演化趋势,表明羌塘地块东部板内裂谷在早二叠世打开,中二叠世进入裂谷演化阶段,于晚二叠世关闭.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羌塘中部蓝片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邓希光  AnYIN 《岩石学报》2002,18(4):517-525
青藏高原羌塘中部的冈玛日-桃形错地区蓝片岩被认为是板块构造边界的产物,通过对其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其原岩属于洋岛型碱性玄武岩。再结合该地区的地质研究,表明在该地区存在一个古提斯洋,可以作为晚古生代冈瓦纳与劳亚大陆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5.
郭华  夏斌  王润红  王茜  王建军 《地球化学》2006,35(3):227-239
采用主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和分析方法,阐明了阳信地区古近纪玄武岩地球化学和源区特征,揭示了渤海湾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研究认为,阳信地区古近纪玄武岩为钾质碱性橄榄玄武岩;呈轻稀土富集型分布模式,无Eu异常,稀土总量较低,始新世玄武岩∑REE=97.8~115μg/g,渐新世玄武岩∑REE=143~147μg/g,并且渐新世比始新世玄武岩的轻稀土(LREE)更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蛛网图显示负斜率较大的右倾曲线,始新世玄武岩具有Ba、K、Sr元素富集和U-Th、Ta、Hf亏损的特征,并显示出不完全类似于OIB型的分布模式,但渐新世玄武岩则具有不同程度Ba、Nb-Ta、Sr元素富集和U-Th、Hf元素亏损的特征,蛛网图具有典型的OIB型分布模式;Sr-Nd-Pb同位素组成较为均一,表明阳信地区古近纪玄武岩源区主要来自对流软流圈地幔,但始新世玄武岩还遭受了一定程度的EMⅠ和EMⅡ富集地幔的混染。综合分析区域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成果认为,阳信地区古近纪玄武岩产出于板内构造环境,属于板内碱性玄武岩。始新世太平洋板块以俯冲作用为主,诱发了区域近南北向伸展构造事件,并形成具有EMⅠ富集地幔混染特征的玄武岩;渐新世太平洋板块以俯冲后撤作用为主,致使NW-SE向陆内扩张而形成一系列大型陆内伸展盆地,以及来源于软流圈地幔的玄武岩。  相似文献   

6.
西藏东巧地区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巧蛇绿岩出露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是蛇绿岩组合单元出露较完整的地区。微量(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蛇绿岩中的玄武岩具有轻稀土元素(LREE)显著富集的右倾稀土元素配分模式。(La/Yb)N=7.05~12.02,Th、Nb、Ta、Zr和Hf略具有正异常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属于典型的洋岛玄武岩(OIB),与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板块汇聚环境下的岛弧玄武岩(IAB)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其构造环境的判别,并结合蛇绿岩与相邻地质体的关系分析,认为东巧蛇绿岩中的玄武岩形成于大洋板内岩石圈上隆减压的洋岛环境,代表班公湖-怒江洋盆形成和发展阶段洋岛环境的大洋岩石圈残片。  相似文献   

7.
董咪  郎兴海  邓煜霖  王旭辉 《地球科学》2022,47(4):1349-1370
印度-欧亚大陆初始碰撞后的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过程至今尚未得到较好的约束.对拉萨地体南缘荣玛地区早始新世辉长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及Sr-Nd同位素分析,探讨了岩石成因及动力学意义,以进一步约束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荣玛辉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51±1 Ma,形成于早始新世;地球化学特征显...  相似文献   

8.
甘孜-理塘结合带作为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与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育大量的洋岛-海山岩石组合,洋岛玄武岩的存在标志着洋盆已发育成熟的洋壳.木里地区的洋岛-海山岩石组合由"基性火山岩+碳酸盐岩"构成,对基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基性火山岩SiO2含量为40.17%~49.19%,TiO2含量1.77%~4.86%,Al2O3含量9.67%~15.39%,MgO含量3.85%~17.75%,全碱含量(K2O+Na2O)0.87%~6.33%,属碱性玄武岩系列.稀土总量∑REE值较高,为106.21×10-6~378.83×10-6,(La/Yb)N比值为9.23~39.41,为轻稀土富集型,Eu、Ce无异常,配分模式为右倾型.微量元素表现出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K富集,而亏损高场强元素Nb、Zr.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特征与标准洋岛型玄武岩相近,源区为软流圈地幔石榴石橄榄岩,且部分经历了岩浆结晶分异,形成于洋岛台地环境.玄武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18.96~221.71 Ma,表明洋岛型玄武岩形成于晚三叠世中期.  相似文献   

9.
宁远-道县地区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湘南宁远、道县两地中生代玄武岩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特征作了对比性分析.湘南中生代玄武岩既具裂谷特点又具陆缘活动带的特点.宁远保安地区熔浆发生源区比道县地区浅;前者还经历过一定程度的分异作用,局部熔融程度也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0.
陈贝贝  丁林  许强  岳雅慧  谢静 《第四纪研究》2016,36(5):1037-1054
林子宗群火山岩是一套出露于拉萨地块南缘的冈底斯弧之上的未变形的新生代火山岩,是研究拉萨地块在新特提洋北向俯冲到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转换过程中古地磁位置、古高程变化及岩浆演化的窗口。位于拉萨市北部约30km的林周盆地是一个火山沉积盆地,因其火山岩剖面完整、岩组之间界限清晰而被视为研究林子宗群火山岩的理想地区。本文选取林周盆地林周县典中村北和强噶乡北两条经典的林子宗群火山岩剖面进行详细的地层学及岩石学研究,并在剖面关键位置挑选18件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薄片镜下观察、锆石阴极发光及U-Pb年代学研究(LA-ICP-MS)。结果表明:厚约3500m的林子宗群火山岩是一套火山-沉积岩相的地层,自下而上可分为典中组(E1d)、年波组(E2n)和帕那组(E2p)3个组,其中帕那组又可以分为帕那组一段(E2p1)和帕那组二段(E2p2)两个岩性段。典中组主要岩性为玄武安山质熔岩,年龄范围为66~59Ma;年波组主要为一套河湖相泥岩、砂岩及砾岩等碎屑沉积岩,夹有少量的湖相灰岩及薄层凝灰岩,并被后期基性岩墙切割,年龄范围为56~54Ma;帕那组一段由具柱状节理的流纹质安山岩及安山质熔结凝灰岩组成,年龄范围为54~50Ma;帕那组二段则主要由河流相沉积夹数层熔结凝灰岩组成,年龄范围为为49~47Ma。结合本区已有的年龄数据和地质资料,根据上覆典中组底部火山岩的年龄,进一步限定林周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与下伏白垩纪设兴组地层之间区域不整合的上限时代为66Ma。典中组与年波组之间存在一个平行不整合,为3Ma的火山活动休眠期,而年波组和上覆帕那组之间为连续过渡。  相似文献   

11.
西藏林周基性岩脉的^40Ar/^39Ar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成因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岳雅慧  丁林 《岩石学报》2006,22(4):855-866
在西藏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地层中发现一套始新世钾玄质基性岩脉.测定了它们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以及Sr-Nd-O同位素和^40Ar/^39Ar同位素地质年代.测试结果表明,岩脉以低硅(SiO2为45.42%~48.32%)、高镁(MgO为2.84%~5.35%,平均4.57%)、高钾高碱(K2O+Na2O为4.60%~6.23%、K2O/Na2O为0.71~1.18)为特征,属于钾玄质基性岩脉;稀土和微量元素呈现陆缘火山弧的特征,即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具有弱的Eu负异常(δEu=0.79~0.94,平均0.83);强烈富集K、Rb、Sr、Ba、Th、Sr等大离子不相容元素,相对亏损Th、Nb、Ta、P、Zr、Hf、HREE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Nb、Ta、Ti的负异常;Sr-Nd-O同位素组成上,具有相对原始的Sr、Nd同位素比值,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487~0.70543,143Nd/144Nd比值为0.51266~0.51273,εNd值为0.5~1.8,相对低的δ^18OV-SMOW值(4.8‰~7.6‰);^40Ar/^39Ar角闪石单矿物年龄为52.9Ma.利用地幔地球化学示踪理论,推断林周钾玄质基性岩脉的形成与新特提斯洋岩石圈向欧亚大陆俯冲过程中的回转、断离以及由此引起的软流圈地幔的上涌等地球动力学过程有关,是软流圈地幔流体与先前被俯冲带流体交代过的上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产物的混合,指示冈底斯带在古新世-始新世(55~50Ma)时期一次平行于造山带的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12.
Knowledge of the Cretaceous–Tertiary history of upper crustal shortening and magmatism in Tibet is fundamental to placing constraints on when and how the Tibetan plateau formed. In the Lhasa terrane of southern Tibet, the widely exposed angular unconformity beneath uppermost Cretaceous–lower Tertiary volcanic-bearing strata of the Linzizong Formation provides an excellent geologic and time marker to distinguish between deformation that occurred before vs. during the Indo-Asian collision. In the Linzhou area, located  30 km north of the city of Lhasa, a > 3-km-thick section of the Linzizong Formation lies unconformably on Cretaceous and older rocks that were shortened by both northward- and southward-verging structures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The Linzizong Formation dips northward in the footwall of a north-dipping thrust system that involves Triassic–Jurassic strata and a granite intrusion in the hanging wall. U–Pb zircon geochronologic studies show that the Linzizong Formation ranges in age from 69 Ma to at least 47 Ma and that the hanging wall granite intrusion crystallized at  52 Ma, coeval with dike emplacement into footwall Cretaceous strata. 40Ar/39Ar thermochronologic studies suggest slow cooling of the granite between 49 and 42 Ma, followed by an episode of accelerated cooling to upper crustal levels beginning at  42 Ma. The onset of rapid cooling was coeval with the cessation of voluminous arc magmatism in southern Tibet and is interpreted be a consequence of either (1) Tertiary thrusting in this region or (2) regional rock uplift and erosion following removal of overthickened Gangdese arc lower crust and upper mantle or break-off of the Neo-Tethyan oceanic slab.  相似文献   

13.
熊秋伟    陈建林    许继峰    黄丰    陈雪峰  曾云川    雷鸣   《地质通报》2015,34(09):1645-1655
作为拉萨地块南部形成时代最早的火山岩,叶巴组火山岩对于确定新特提斯洋的俯冲过程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前的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叶巴组火山岩是一套岩性由基性到酸性连续的、具有岛弧地球化学特征的火山岩。目前在叶巴组火山岩中只有酸性岩获得了精确的锆石U-Pb年龄,显示其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然而对叶巴组中基性火山岩目前尚无精确的年代学报道。另外,有关叶巴组火山岩形成的动力学背景,目前还存在争议。对拉萨地块南部得明顶地区的叶巴组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研究,获得其锆石U-Pb年龄为188.8±1.8Ma,表明与酸性火山岩形成时代一致。得明顶地区叶巴组火山岩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其具有类似于岛弧火山岩的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部分样品具有Sr及Eu(δEu=0.75~0.83)的略微异常。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叶巴组火山岩很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弧,其形成与新特提斯洋的北向俯冲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西藏拉萨地块设兴组孢粉化石新发现及其地层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拉萨地体的典中-那玛剖面设兴组上部新发现孢粉组合,其特征为:孢粉化石多为第三纪常见分子,未发现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特征分子.因此样品产出的层位不可能属于白垩纪的沉积.孢粉组合以落叶、阔叶植物为主体,主要为桦科的桤木粉(Alnipollenites)、桦粉(Betulaepollenites)、枥粉(Carpiniptes),山毛榉科的栎粉(Quercoidites)胡桃科的胡桃粉(Juglanspollenites),榆科的榆粉(Ulmipollenites),椴科的椴粉(Tiliapollenites)等,热带、亚热带植物孢粉少量出现;草本植物花粉出现很少,如晚第三纪常见的藜科(Chenopodiaceae),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及蓼科(Polygonaceae)等,指示了样品所在层位沉积时的气候并不干旱;早第三纪早期大量出现的三孔沟,网面三孔沟等花粉少量出现;孢粉总的面貌反映了温凉、湿润的温带气候,指示了落叶、阔叶森林广泛分布.孢粉组合更接近于早第三纪中晚期的面貌,其时代可能属于始新世-渐新世.本次孢粉的面貌与伦坡拉盆地的牛堡组中段孢粉化石面貌有些相似,与牛堡组上段和牛堡组之上的丁青组(渐新统)孢粉面貌相差甚远.因此推测,典中-那玛剖面设兴组产出孢粉的层位与牛堡组中段可能处于大致相同的时代或稍晚的时代.典中-那玛剖面的设兴组可能不仅仅包括晚白垩世晚期的地层,还包括下第三系的成分.  相似文献   

15.
作为拉萨地块南部形成时代最早的火山岩,叶巴组火山岩对于确定新特提斯洋的俯冲过程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前的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叶巴组火山岩是一套岩性由基性到酸性连续的、具有岛弧地球化学特征的火山岩。目前在叶巴组火山岩中只有酸性岩获得了精确的锆石U-Pb年龄,显示其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然而对叶巴组中基性火山岩目前尚无精确的年代学报道。另外,有关叶巴组火山岩形成的动力学背景,目前还存在争议。对拉萨地块南部得明顶地区的叶巴组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研究,获得其锆石U-Pb年龄为188.8±1.8Ma,表明与酸性火山岩形成时代一致。得明顶地区叶巴组火山岩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其具有类似于岛弧火山岩的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部分样品具有Sr及Eu(δEu=0.75~0.83)的略微异常。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叶巴组火山岩很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弧,其形成与新特提斯洋的北向俯冲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许伟  李才  吴彦旺  徐梦婧  范建军  江庆源  彭虎 《地质通报》2015,34(08):1401-1412
康穷蛇纹岩出露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中西段,是康穷蛇绿混杂岩的超基性岩石端元。依据全岩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可将康穷蛇纹岩划分为A组和B组2种。两者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Cs)和高场强元素(U、Nb)。经估算,A组蛇纹岩原岩是原始地幔经过10%~17%部分熔融的地幔残留,B组蛇纹岩原岩经历过更高程度的部分熔融(17%~23%),表明康穷蛇纹岩原岩至少经历过两阶段的部分熔融。初步研究认为,A组蛇纹岩原岩是洋内俯冲初始阶段上涌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的地幔残留,受类MOR 型熔体交代作用而仍然亏损轻稀土元素(LREE),却富集U和Nb,属类MOR 型地幔橄榄岩;B组蛇纹岩原岩是A组蛇纹岩原岩在洋内俯冲带环境再熔融的产物,受玻安质熔体交代作用而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属弧前地幔橄榄岩。两者均发生蛇纹石化作用而转变成蛇纹岩,最终因大洋碰撞闭合而残存于缝合带内,是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洋内俯冲演化阶段的岩石记录。  相似文献   

17.

藏南地区冈底斯岩基是长期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保存着与洋-陆俯冲和陆-陆碰撞作用相关的构造动力学过程的丰富记录,是揭示深部岩石圈物质组成及其长期演化特征的重要岩石探针。太昭地区发育高Na/K比花岗岩(组一)和低Na/K比花岗岩(组二),另外,在距离太昭不远的巴松措地区发育一套辉长岩-闪长岩。本文以组二花岗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与其他二套岩体的对比研究:(1)组二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190~194Ma,与组一花岗岩为同期岩浆作用;(2)同位素组成方面,组二花岗岩的Nd-Hf同位素组成(εHft)=-7.2~-2.5;εNdt)=-4.1~-3.7)略高于组一花岗岩,Sr同位素(87Sr/86Sr(t)=0.7061~0.7070)比值略低于组一花岗岩,而与巴松措中基性岩相近,这也暗示组二花岗岩的源区不同于组一花岗岩,是由受熔体交代的弧下地幔物质部分熔融作用产生的基性岩浆分离结晶的产物,而组一来源于中下地壳古老基性岩部分熔融;(3)地球化学组成方面,组二花岗岩的Al2O3、CaO、TiO2、FeOT、MgO、Sr、Sc等元素组成与SiO2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但Na2O、Rb、Nb、Ta等元素组成与SiO2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表明组二花岗岩是较原始的基性岩浆经历角闪石和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并且在岩浆向高硅演化阶段经历了钾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太昭地区这两组花岗岩形成于新特提洋板片向北俯冲作用相关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8.
康穷蛇纹岩出露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中西段,是康穷蛇绿混杂岩的超基性岩石端元。依据全岩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可将康穷蛇纹岩划分为A组和B组2种。两者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Cs)和高场强元素(U、Nb)。经估算,A组蛇纹岩原岩是原始地幔经过10%~17%部分熔融的地幔残留,B组蛇纹岩原岩经历过更高程度的部分熔融(17%~23%),表明康穷蛇纹岩原岩至少经历过两阶段的部分熔融。初步研究认为,A组蛇纹岩原岩是洋内俯冲初始阶段上涌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的地幔残留,受类MOR型熔体交代作用而仍然亏损轻稀土元素(LREE),却富集U和Nb,属类MOR型地幔橄榄岩;B组蛇纹岩原岩是A组蛇纹岩原岩在洋内俯冲带环境再熔融的产物,受玻安质熔体交代作用而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属弧前地幔橄榄岩。两者均发生蛇纹石化作用而转变成蛇纹岩,最终因大洋碰撞闭合而残存于缝合带内,是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洋内俯冲演化阶段的岩石记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林子宗火山岩命名地-林周盆地内典中组最底部的英安质火山角砾岩和年波组下段的流纹质熔结凝灰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前者形成于62.5±1.1 Ma,而后者形成于56.4±1.2 Ma,表明林子宗火山活动的起始时间略晚于K/T界限年龄.岩浆锆石的εHf(T)值分别为+9.0~+0.5和+11.0~+4.8,显示亏损地幔的特征,与同时期冈底斯岩体的岩浆锆石相似,应为同源产物,源自于地幔楔的部分熔融.此外,典中组样品含有石炭纪年龄的捕获锆石,它们的εHf(T)值介于-0.6~-3.2之间,具有中元古代的Hf同位素模式年龄,与附近念青唐古拉岩带花冈岩的捕获锆石相若,暗示拉萨陆块老地壳的混染在岩浆演化中亦扮演了角色.结合区域地质,我们认为在藏南拉萨陆块上的林子宗火山岩是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之前到碰撞初期新特提斯海洋板块向北俯冲、拆离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