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30年的降雹资料、冰雹灾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资料、地理信息资料,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承灾体易损性3个方面进行分析,建立农作物全生育期冰雹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模型,基于GIS空间技术形成巴楚县冰雹灾害风险区划.由于受地形影响,巴楚县冰雹主要出现在大小山脉和河谷地带,并与河流走向一致,从西南向东北呈带状分布.将冰雹灾害风险区划分为重度风险区、中度风险区、低度风险区,所形成的成果可以为巴楚县不同区域冰雹灾害防御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GIS在农业干旱灾害区划中的应用——以连云港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区划角度出发,以降水距平作为连云港市农业干旱区划的主要指标,用反距离加权的内插方法,将气象要素推算至整个地域空间。此外,基于GIS平台,将气象要素与相应的地理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进行相关分析,从而对干旱区划指标进行修正。结果表明:灌南县的大部分地区、灌云县南部及赣榆县外围地区干旱影响程度较高,东海县西部和市区中部次之,灌云县北部及东海县东部较低。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网络分析法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并采用其模型原理,对构成滑坡灾害的地层岩性、坡度、坡向、植被覆盖、河网缓冲、高程等多个评价因子进行了分析和叠合评价。通过分析专家评定所需滑坡评价因子间复杂的关系,得到了庐山风景区滑坡灾害风险等级图,且评价结果与该区调查滑坡资料的分布情况吻合,为滑坡预警和滑坡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是海洋灾害多发的省份,为减少海洋灾害带来的损失,迫切需要建设一个海洋灾害应急指挥平台,本文介绍GIS技术下浙江省海洋灾害应急指挥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5.
田洪军  李晋 《东北测绘》2012,(10):34-36
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自然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建立海洋保护区。规划海洋保护区时尽量做到与海洋功能区划协调一致。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海洋保护区的建设现状,通过收集整理沿海各省海洋功能区划中划定的海洋保护区信息,对比分析海洋保护区建设现状与海洋功能区划中划定的保护区之间的空间关系。文章利用GIS技术分析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中划定的保护区与海洋保护区现状的空间一致性,得出海洋功能区划有利于协调全国海洋保护区总体布局,现行的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中海洋保护区的选划可满足海洋保护区建设需求。  相似文献   

6.
7.
随着数字化进程中空间数据库的建设,应用GIS平台可以有效地分析及显示城市内涝灾害分布.以武汉市豹澥社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洪灾形成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模型.基于GIS结合SWMM模拟出的不同暴雨重现期的城市内涝结果,进行内涝灾害风险区划分析,绘制出不同暴雨重现期的内涝风险分布图.  相似文献   

8.
选择伊洛河流域中部洛宁县为研究区域 ,运用RS和GIS技术 ,分别提取研究区 1 987和 1 999年以地貌类型为单元的土地利用数据绘制罗伦兹曲线。结果表明 :1 987~ 1 999年 ,各地类在各类地貌单元的集中与分散程度的整体状况未发生变化 ,其分布的集中程度依次为建设用地 >水域 >林地 >耕地 >未利用土地 ;但集中和分散程度发生明显变化 ,其中林地分布趋于集中 ,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趋于分散 ,而建设用地基本没有变化 ,其原因主要是该时段川涧区林地大幅度增加 ,而其它地貌单元林地面积大量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较短时间尺度上,社会经济因素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本文以吉林省前郭尔罗斯县为例,运用1987年和1996年TM影像及相关统计数据,采用空间分析、统计分析和遥感信息与空间化非遥感信息集成等方法,研究了10a来该县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社会经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近10a来,耕地面积明显增加,林地、牧草地面积减少,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不大,农业产值、牧业产值、农业人口数和粮食产量是该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主要论述传统的人口分布专题地图方法及其不足,阐述了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运用人口在不同用地类型上的分配的理论,模拟人口分布,根据辽阳市的土地利用情况以及人口数字准备来绘制人口分布图。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分区对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快速进行土地利用分区则依赖于土地利用分区信息系统.基于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 Basic(VB)和GIS组件MapObjects (MO),开发了土地利用分区系统.将GIS技术与数据库技术、数学模型相结合,通过开发层次聚类分区模块和主导因素分区模块,实现了视图、查询统...  相似文献   

12.
以四川省攀枝花地区为研究区域,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土地利用类型、地层岩性、道路交通、河流水系7个影响因子为评价指标,将上述指标作为栅格数据输入,并选择历史滑坡灾害点的影响因子数据作为样本,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最后利用回归方程对研究区滑坡危险性进行预测,编制滑坡危险性区划分布图。结果表明,逻辑回归方法得到的危险性分区图中,极高和高危险区包含了83%的已知滑坡灾害,攀枝花地区滑坡危险性较高的区域占到区域总面积的将近50%,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与滑坡的发生受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3.
金沙江流域因两岸地势陡峭、软弱岩层发育、降雨集中等,使得流域内滑坡灾害分布密集。高分辨率遥感是滑坡识别的重要手段,但通过目视解译法开展的大范围滑坡灾害识别,具有工作量大、效率低的特点。针对此问题,本文采用基于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提出了利用滑坡灾害的光谱、形状、空间等特征进行区域内滑坡灾害的快速识别。同时,选取金沙江流域巴塘县王大龙村区段进行了滑坡识别提取试验,区域内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识别出滑坡18处,其中12处与目视解译结果相同,一致性为75%;发现3处目视解译未识别出的隐蔽性滑坡。结果表明,该方法识别效果较好,可为后续的金沙江流域乃至川藏铁路沿线的大范围滑坡识别提取及滑坡编目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县级和乡镇土地资源日常管理的难点和管理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整合高清影像、土地利用的现状信息和规划信息等数据,形成土地利用信息空间数据库,以ArcGIS为平台开发具备GIS基础功能和专题功能的土地利用监管信息系统,以实现土地利用的可视化管理,降低基层管理人员的技术门槛。  相似文献   

15.
为更加深入地了解村镇尺度城镇建设用地发展适宜性情况,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本文以常州市金坛区遥感影像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选择自然、区位、生态和土地转换适宜度四大类10个指标,建立了适用于平原地区的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城镇建设用地发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金坛区城镇发展适宜区分布与空间自相关特征。研究结果能为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提供依据,尤其在城镇建设用地发展布局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油气管线埋于地下其位置特殊性、不可见性、工程量大、辐射范围广等特点,基于GIS的油气管道系统围绕城市油气管道的安全、管理、服务理念,实现油气管道的可视、可测、可控,保障油气管道的安全运行,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提高油气管道应急和监管能力,实现城市油气管道监管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近年来GIS技术在城乡规划方面的应用日趋普及,GIS技术在空间数据采集、数据管理与分析等关键环节上的优势也逐渐显露。同时,县域城市城乡规划数据种类繁杂,数据量大,亟需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采用GIS技术对城乡规划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和更新将给城乡规划带来极大的便利。本文以广东省增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为案例,系统阐述GIS技术在城乡规划数据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和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公交车作为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乘车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迫切需求.本文基于组件式GIS开发技术,设计实现了以呼和浩特市为例的面向大众的公交查询系统,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扩展性,为相关信息系统的研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永久性基本农田数据库是利用GIS技术建立的包括基本农田、基础地理、土地利用等集图形、属性等于一体的数据库。本文通过宿松县永久性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这一实例,对县级永久性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的技术要求、建库流程要点进行梳理,对建库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予以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案,可为今后同类项目的建设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20.
识别磷素流失的关键源区,对合理实施养分资源管理、指导平衡施肥、有目的治理来源于农业养分造成的污染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养分平衡计算等方法为依托,参照国际常用的磷指数法对长江流域主要农用地进行了农业非点源磷污染风险评价,得到以下结论:磷非点源污染危险性指数高和极高的农用地,分别占到了流域农用地的24.40%和0.49%;风险低和中区域分别占到了11.16%和63.95%。长江流域为农用地磷污染风险中等的流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