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全球化视角的区域主义与区域一体化理论阐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珏  陈雯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7):1082-1091
区域一体化作为重要的区域发展模式, 历来是地理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区域一体化相关概念的辨析, 回顾区域主义发展历程, 并概括全球化赋予区域一体化的新内涵, 提出目前区域一体化研究的不足之处, 以期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区域主义与全球化是塑造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两种重要的力量, 自19世纪以来, 区域主义就伴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产生了4 次思想浪潮的变革;与此同时, 区域一体化的理论趋于系统化, 从早期的关税同盟理论、自由区贸易理论、大市场理论等以国际贸易为重点, 转而向空间、制度等方面扩展, 引入了新区域主义、新经济地理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等研究视角。随着区域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合作领域的深化、组织机制的复杂化, 形成了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一体化新的内涵。根据国外的研究进展和国内区域一体化的现实需求, 未来应该对主权国家内部跨界一体化理论、内涵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2.
自然地理格局对区域发展时空分异影响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以偏确定性系数来表征自然地理本底条件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亦即自然地理格局)对区域发展时空分异的"边际贡献率",初步构建了一种定量分析自然地理格局对区域发展时空分异影响的评价方法,阐述了建立这种方法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实现这一方法的具体步骤,并以我国近50年来GDP总量、人均GDP、第一产业产值和第二产业产值的时空分布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自然地理格局对我国区域发展时空分异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边际贡献率"能够定量表征自然地理格局对区域发展时空分异的影响程度及其变化,可以作为评价自然地理格局对区域发展时空分异影响的有效工具,量化与反演区域发展时空分异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3.
以辽宁省为例,通过2001-2010年区域经济差距和旅游经济差距分析,总结区域经济和旅游经济的演化过程。对比发现,在此期间辽宁区域旅游经济差距大于经济差距,但二者数值逐步贴近。为了衡量旅游经济对于平衡区域经济差距的实际作用,该文提出了"旅游经济平衡指数"的量测指标。通过计算发现,2001-2010年旅游经济始终对辽宁区域经济差距起到积极的平衡作用,只是各年的平衡效果有所不同。为了更大限度发挥旅游经济对于辽宁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结合辽宁省经济与旅游格局,建议未来采取"两翼齐飞"与"金龙摆尾"的旅游发展战略,重点扶持经济落后的辽西和辽北地区发展旅游,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关联视角下的区域产业动态研究进展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朱晟君  金文纨  胡晓辉 《地理研究》2020,39(5):1045-1055
区域产业动态是经济地理学的经典研究主题。不同尺度的传统经济地理研究常以企业、产业和区域为研究对象,忽略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关联。近年来,经济地理学增加了关于企业关联的研究,但对于产业关联和区域关联的关注仍显不足。基于关联视角,本文首先围绕产业关联和区域关联等概念探讨了关联的形成机制,进一步梳理关于产业关联、区域关联与区域产业动态的研究进展,并为未来区域产业动态研究提出相关建议。与企业关联相同,产业和区域关联也与个体间的要素流动有关。现有研究表明产业关联有助于揭示区域产业演化规律,而区域关联会通过区域间要素流动影响区域产业动态。关联视角是区域产业动态研究的新视角,具有较大的研究潜力,值得引起经济地理学者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旅游业的激烈竞争态势使区域旅游空间关系研究成为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其中竞争与合作是研究旅游区域之间空间关系最重要的两方面。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旅游资源、旅游需求、旅游地形象定位与市场营销、旅游者信息查询行为、知识创新、网络联系与旅游地竞争力、特定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6方面对区域旅游空间竞争进行综述。目前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利益主体、企业之间的合作、公共与私有部门的合作以及旅游业与其他关联行业之间的合作等方面。多数研究是单纯对空间竞争或空间合作关系的探讨,而实际上旅游区域之间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空间竞合关系。与近年来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集群等研究热点相比较,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区域竞争力和旅游企业集群的研究刚刚起步,对旅游区域之间空间竞合的模式、区域旅游竞合的深层机制和区域旅游空间作用过程的研究则更少,亟待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6.
This paper explains how the notion of “critical engagement” has been a popular basis for NGO‐state relations in the Philippines and Indonesia. It has been used, moreover, in both liberal democratic (post‐1985 Philippines) and authoritarian (late 1960s to late 1990s Indonesia) political regimes. For both states and reform‐minded NGOs, critical engagement has represented a flexible means by which to pursue assorted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ends. In a context of reg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upheaval, it is likely to remain popular with both states and many NGOs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相似文献   

7.
Satellite images have enormous potential for qualitative land use analysis. This paper presents empirical results that demonstrate how normally invisible dimensions produced by land use can be identified by enriching satellite data with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from field studies.Land use can be defined as the intentional use of a specific piece of land resulting in patterns of ecological responses that are visible in the land cover and landscape. Responses to land use often result in a heterogeneous combination of reflectance in satellite images.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satellite imagery are limited in their capacity to handle categories consisting of heterogeneous combinations of spectral values. To overcome this limitation, a contextual post-classification method has been used to map land cover configurations as related to different agricultural practices in the district of Sodo, Ethiopia.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possible to map socio-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agricultural and socioeconomic practices on a regional level by combining field observations and spatial contextual information. The empirical findings show local agricultural activity variations in cash crop production and subsistence agriculture in the Sodo district of Ethiopia.  相似文献   

8.
区域政策项目评价的基本问题与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政策评价是区域政策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目前对有关的基本问题尚缺乏统一的认识,区域政策项目评价十分不规范。文章将分析区域政策评价的内涵、特点与作用,从区域政策干预逻辑的角度讨论区域政策效应评价的重要基本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反映区域政策效应与效益的指标。作者认为,科学地确定区域政策评价的范围与内容,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完善中国区域政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
状态空间衡量区域承载状况初探——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余丹林  毛汉英  高群 《地理研究》2003,22(2):201-210
本文在回顾承载力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基础上,指出单因素承载力对区域实际承载力的反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者通过利用综合多种因素的状态空间法求出综合的区域承载力,并以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比较突出的环渤海地区为例,求算出环渤海地区现实的承载力情况。结果显示,环渤海地区目前资源环境处于超载状态,特别是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超载情况非常严重。最后探讨了提高区域承载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相互关系的多层面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前, 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了,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本文着重从三个侧面讨论了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 即研究背景, 如何深化该研究及区域空间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陈品宇  李鲁奇 《热带地理》2019,39(5):625-634
区域的社会建构议题较少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既有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研究,也鲜有涉及具体城市政府的行动和策略。为此,文章采取政策话语分析方法探索佛山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政策和策略响应,作为弥补上述问题的文献空白。研究发现,佛山把区域身份建构为粤港澳大湾区西部核心城市,从战略统一上确定了佛山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策略和行动方向。佛山与不同城市和区域之间建立关系网络,形成不同尺度作用下的区域合作地域载体。表现为3个方面:1)在城市尺度上,佛山与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等城市建立合作联系,建设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为地域载体,将松散的资源重新盘整,进一步提高统筹地区发展和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培育新的地方增长极以保持竞争优势。2)在区域尺度上,佛山与广西和贵州建立合作联系,建设佛山西站枢纽新城为地域载体,连接西南地区,把粤桂黔高铁经济合作带作为其经济腹地。3)在全球尺度上,佛山与德国建立合作联系,建设中德工业服务区为地域载体,创造地方-全球尺度的连接渠道,嵌入全球的市场经济。佛山案例展示了区域作为不同尺度上多个行动者的节点汇合,如何把区域资产与国家和跨国经济联系起来,从而生产与再生产新国家空间。文章回应了新区域地理学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审视区域发展问题,也回应了中国城市网络研究的最新呼吁。在实践中为其他城市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乃至区域发展问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韧性的特征与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逸  纪捷韩  张一帆  杨宇 《地理研究》2020,39(9):2029-2043
当前区域经济韧性的测度研究的测度维度较为单一地聚焦在GDP之上,缺乏揭示韧性在其它经济指标上的表现;同时过于注重区域内因素,忽略了外向联系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选择5个经济指标对大湾区的经济韧性进行多维度测算,并借助关系经济地理学理论视角,对区域内部差异的形成原因给予解释。主要得到三个结论:第一,区域的经济韧性难以从单一维度来判定,多维度指标所揭示的经济韧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GDP所表现出来的区域经济韧性较为保守,而就业指标所表现出来的经济韧性变动较大。第二,大湾区内部各城市的经济韧性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与区位和GDP规模无显著关系,而与其产业经济结构和嵌入全球生产网络方式有显著关系。第三,湾区城市在经济韧性表现的差异可以用战略耦合来进行初步解释,深圳因自主耦合而经济韧性表现最佳,佛山和广州次之,香港和澳门因以依附耦合的方式嵌入全球金融和酒店网络,因而经济韧性相对较差。本文为经济韧性研究提供了大湾区案例和新的分析视角,推动了关系经济地理学在经济韧性研究中的应用。本文建议未来要重视基于定性方法的经济韧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The issue of food self-sufficiency has recently come under scrutiny as global trade liberalisation has been in conflict with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unded on protection and encouragement of staple food produc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ase of rice in Peninsular Malaysia from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t traces the evolution of self-sufficiency strategies from colonial times tothe present and notes how and why such policies have been questioned both in the past and in recent years. It then suggests that a more integrated Southeast Asian regional rice economy may evolve as support for national self-sufficiency wanes and, in this, there may be much to learn from the colonial era when such a regional rice trade thrived.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品牌的地区分布及其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杨晓光 《地理学报》2005,60(2):189-197
品牌是企业产品的标记,其内涵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长期形成的一种价值契约,品牌价值反映了企业的某一产品的市场地位、竞争力及其发展的优势,品牌的价值和市场成绩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一个地区知名品牌的数量和质量将影响着这一地区的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影响着我国地区经济的格局。利用世界品牌实验室 (World Brand Lab) 推出的2004年《 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中的相关品牌价值的数据,并结合各省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数据,运用经济地理的空间分析方法,以省区为基本区域单元,分析了我国500强品牌的数量和品牌价值的地区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形成原因和今后的演化趋势,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基于微观竞争主体竞争能力的区域竞争力的演变趋势,及由此可能引起的区域竞争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环渤海区域信息化合作模式与框架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信息地理学研究视角,尝试建立环渤海区域信息化合作的模式与框架。分析环渤海区域信息化合作的内在需求与特征,从政府间、企业间以及政府、企业与研究机构3个信息化合作层面揭示环渤海区域信息化合作的模式,提出环渤海区域信息化合作由筹划组织、重点推进和全方位合作3个阶段构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各阶段运作主体、合作内容、组织平台和信息平台的框架体系,提出促进环渤海区域信息化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琳  刘莹 《地理研究》2014,33(9):1603-1616
运用哈肯模型对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以发现控制区域经济系统演化的序参量。分析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及基本特征,从区域比较优势(RCA)、区域经济联系(RER)和区域产业分工(RID)三个方面解析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运用协同学中的哈肯模型对1992-2001年、2002-2011年20年间中国29省市经济协同发展驱动因素进行分阶段序参量识别,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序参量由1992-2001年的RCA转变为2002-2011年的RCARID,表明中国进入协同发展新阶段;后10年(2002-2011年)与前10年(1992-2001年)相比,呈现出以下特征:市场分割程度降低,协同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从初级阶段跃升至中级阶段;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逐步显现,三大地区梯级差异缩小。  相似文献   

17.
《The Journal of geography》2012,111(5):211-217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ransport systems has been an important and highly visible compon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reorganization in the past two centuries. The Ideal-Typical Sequence of network development has been a widely used model of transport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is model has been used in several different ways, with different notions regarding the appropriate use, interpretation, and limitations of the model over time. Students must therefore think critically about ongoing changes to transport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s and their impacts on economic and social conditions, as well as how these impacts are represented in models.  相似文献   

18.
资源约束下的三元函数区域增长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振山 《地理研究》2005,24(5):767-773
区域经济动力学的核心问题是区域增长,本文将资源要素引进生产函数,建立了资源约束下的三元区域增长模式,研究揭示:(1)模式不仅可以较好地模拟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还可以较客观地描写、预测区域发展与环境资源等区域因素的关系;(2)在区域经济(区域社会生产)这个经济“大木桶”里,起到主要约束作用的因素是资源,而不是通常备受关注的资金或管理因素;(3)资源指数越小越有利于区域资本的积累和社会生产总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的区位条件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威  李洪省 《地理学报》2013,68(2):199-208
国内很多学者认为资源型城市区位偏远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但资源型城市是否真的区位偏远以及如何进行科学识别一直没有给予回答.本文以国务院分3批确定的78 个资源枯竭城市为对象,以资源枯竭城市所在省的省会城市和与资源枯竭城市联系紧密的北京、上海、广州3 个区域中心城市为参照对象,利用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相结合的计算方法,对资源枯竭城市的区位条件进行分类型和分地区的评价.研究发现:① 从总体样本看,资源枯竭城市的确存在区位偏远现象,基于空间距离测度的区位偏远度α1 = 1.36 (相对于省会城市) 和β1 = 1.14 (相对于区域中心城市),基于时间距离测度的区位偏远度α2 = 1.65 (相对于省会城市) 和β2 = 1.16 (相对于区域中心城市);② 从分类型看,不同省份和不同资源类型之间城市区位偏远度表现出明显差异,西部地区和森工型城市区位偏远度最大;③ 综合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的分析结果,资源枯竭城市区位很偏远的城市,即α > 1.5 ∩ β > 1.5,分别为18 个和23 个,分别占资源枯竭城市总数的23.1%和29.5%;区位不偏远的资源枯竭城市,即α ≤ 1.0 ∩ β ≤ 1.0,分别为30 个和35 个,分别占到资源枯竭城市总数的38.5%和44.9%.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不同区位条件的资源枯竭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制度演化与区域经济弹性——两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胡晓辉  张文忠 《地理研究》2018,37(7):1308-1319
区域经济弹性是后危机时代经济地理学一个热门研究议题。已有研究侧重于将区域经济弹性概念化成区域经济体在受到冲击或干扰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应对能力和手段,但缺乏动态演化观。基于制度演化视角,将区域经济弹性概念化成一种制度演化过程,并根据制度演化的不同模式(如层叠、转化和替代等),提出了一种分析和理解区域经济弹性差异的方法。该方法将被应用到中国两个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山东枣庄和辽宁阜新)的经济弹性比较分析中。通过关注2000年后两地新产业的诞生过程和机理,结果显示:枣庄的经济弹性同制度良性层叠和转化这两种模式密切相关,这两种模式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更新和多样化;然而,阜新的经济弹性则表现出一种对原有制度的不断厚化过程,使得在产业上体现了较强的路径持续和拓展性。制度演化视角能结合区域经济弹性的过程、能力和结果这三个方面,有助于提升区域经济弹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