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郑峰 《贵州气象》2005,29(2):3-5
对螺旋度的理论研究动态及其主要应用结果作了综合评述,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作了一定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陆面过程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文中首先阐述陆面过程研究的必要性和复杂性。然后,对陆面过程研究的任务和内容作了较详细的说明,进而对陆面过程研究的进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年代际气候变率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对年代际气候变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结果作了综合评述,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作了一定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风暴轴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从风暴轴的三维结构、时间演变、维持机制及其与平均气流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出发,对风暴轴的研究动态和主要结构作了评述,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作了一定的展望 。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分布函数概念,对已经找到的重要的气象中的分布函数,对如何从熵原理去理解它们作了综合介绍.文中还对如何将此用于数值天气预告、气候变迁研究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21世纪西北太平洋台风变化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近年多个气候模式考虑不同的人类排放情景作了总结,并对21世纪西北太平洋台风变化作了预估。研究表明,集成多个气候模式考虑人类排放情景,预估到21世纪后期,西北太平洋年总编号台风数可能减少,但强台风数及其降水和风速可能增强。需要强调的是,台风的长期预估是极其困难的,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有待作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长春市逆温层及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长春市气象站1993~1995年每日07时和19时的高空观测资料,对有关送温层的数据作了统计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长春市上空边界层内逆温分布的类型和变化规律作了分析论证,这对城市大气污染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新疆主要气象灾害研究的进展情况,分别作了综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环境气象预报系统的组成及内容 ,并对环境气象有关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地区雾凇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明丽  姜雅凡 《黑龙江气象》2010,27(1):34-34,43
利用大兴安岭地区2004~2008年6个县的雾凇资料,对大兴安岭地区雾凇特征分布作了简单分析;并重点对出现次数最多的漠河雾凇资料(1961~2008年),从地形、地理环境条件及季节转换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自然控制论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if article.graphicalAbstractinfoCn && article.graphicalAbstractinfoCn != ""}}{{@ article.graphicalAbstractinfoCn}}{{/if}}  相似文献   

12.
根据建设项目需要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发展特点,提出了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指导原则及要求,从工程建设的合理布局和保护气候环境的基点出发,对气候可行性论证的范围、内容,以及气候可行性论证分析与评价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浅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强  周绍毅 《广西气象》2005,26(2):29-31
根据建设项目需要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发展特点,提出了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指导原则及要求,从工程建设的合理布局和保护气候环境的基点出发,对气候可行性论证的范围、内容,以及气候可行性论证分析与评价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东亚季风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曾长期组织和从事东亚季风及其对中国天气和旱涝影响的研究。该文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东亚季风研究方面取得成果进行综述, 并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季风的研究活动, 也回顾了影响我国天气气候、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提出及其后续的有关东亚和印度季风系统的相互作用, 引发中国大陆暴雨生成的水汽输送, 表达中国大陆季风活动的季风指数设计等研究结果。综述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梅雨开始、中国雨季开始及传播等有关研究成果; 东亚季风系统中副热带地区低频振荡纬向和经向传播特征及与赤道地区不同之处, 东亚低频振荡对El Niño形成及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 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低频振荡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等有关成果; 亚洲地区大气热源的计算及其分布, 青藏高原夏季热源对东亚夏季风及降水的可能影响, 青藏高原冬季冷源对El Niño生成的可能影响等有关成果; 东亚季风及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 准4年年际振荡的分析及与ENSO形成间的相互作用, 极地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及东亚季风年代际变化特征等成果。综述东亚季风系统形成的可能机制, 特别是亚洲大陆—西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及非洲、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及澳大利亚陆地与周围海洋对冬夏季风形成、印度和东亚季风系统形成、南海夏季风形成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该文基于贵州省防雷安全监管模式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参照防雷相关法规、监管体系建设相关论文研究,就贵州省基层防雷监管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和分析各市(州)县局的防雷监管基础数据,结果表明:一是统筹市(州)局技术优势弥补县局短板,促进市(州)和县局资源互补;二是要强化学习培训的组织管理和成效考核,解决学用结合率不高、重视不够的问题;三是优化监管岗位、人员和权责分配,在权责法定的基础上用制度进一步予以规范;四是探索基层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加强基层法规预算管理,解决专业人才不足、法规预算不足的困难;五是要全面加强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在履行好法定监管职责的同时,提升专业气象服务能力,增强基层基础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异常变化与若干强迫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魏凤英 《大气科学》2006,30(2):202-211
首先,利用三次样条函数方法对1905~2000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量和太阳黑子、地球自转速率、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和北极涛动等强迫因子序列进行年代际和年际尺度的分离,并分析了它们年代际尺度的位相变化特征.然后,使用30年滑动相关的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量与上述各因子之间的相关随时间的变化.最后,利用旋转因子分析方法,对年代际及年际尺度因子的潜在结构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量和强迫因子序列均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随时间变化呈现显著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17.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际变率受热带多个关键海区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调控,但彼此间的因果关联和影响机制尚不清楚。为揭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际变率与热带海温及大气环流异常之间的内在关联特性,定义了三个关键海区以及赤道纬向西风区的特征指数,并分别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脊线指数进行了交叉小波和相干小波分析。研究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存在显著的2~3年和准5年的周期振荡,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由于暖池区海温及赤道纬向西风区的Hadley环流强迫加强,致使副热带高压特征指数的2~3年周期振荡加强;从位相关系看,先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南撤导致纬向西风加强,其后影响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同时暖水向东传,使赤道中太平洋以及暖池区海温逐渐升高,在Hadley环流作用下使副高加强北抬。基于上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际变率与热带海温及大气环流异常变化相关性诊断研究,进一步探讨了造成这种相关性的影响机理和因果关联,为揭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际变率与热带海温及大气环流异常的相关性做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8.
火箭人工增雨和防雹雷达指挥系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火箭人工增雨和防雹雷达指挥系统充分利用我省天气雷达监测网技术优势,根据雷达回波信息和GPS的精确定位能力,采用可视化编程软件,为作业人员编制了一套操作简便、可视化、交互式的决策指挥操作平台,为作业决策提供了科学、客观、快捷的依据,并直接对作业进行指挥,实现了作业指挥的科学自动化,从而改善我们的作业效果,提高人民影响天气决策指挥的科技水平和防灾减灾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利用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FY4A、ECMWF模式、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7月17—19日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特大暴雨出现在安徽大别山附近和庐江两地,是中尺度气旋扰动环境下准静止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以及MCS中准静止的涡旋状单体所产生。特大暴雨在高能量、强不稳定背景下,由中部和东部的中尺度气旋传播所致。中尺度气旋传播过程中单体不断新生、合并增强且移动缓慢,配合急流、辐合、干侵入、垂直环流等因素对组织化的MCS发展演变起到相当作用。低层切变线南侧到华南的西南急流,将水汽输送到安徽并在此有强烈辐合;高空、低空和超低空都存在急流,高低空急流耦合加剧MCS的强烈发展;地面辐合线是前期MCS的触发机制,伴随干冷空气的入侵,加大了大气的斜压性和MCS的对流不稳定;梅雨锋南北两侧都有垂直环流圈,即对流与高空急流之间通过对流加热在高空急流入口处产生热成风调整,维持梅雨锋的发展演变,强的上升下沉运动促进MCS的加强和降水的连续发生;大别山地形抬升和上游狭管效应是两地特大暴雨诱因。  相似文献   

20.
近20年我国气候监测诊断业务技术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监测诊断是了解气候系统变化及其成因的重要手段。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国家气候中心建立了一套多时间、多空间尺度的气候系统监测诊断业务系统,并且在业务应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加强了关键异常信号及其对我国气候异常的影响机理的研究,在海温、冰雪、土壤温湿度、大气低频振动、北极涛动、季风、平流层异常等对我国气候影响的监测诊断等方面提出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在业务中得以应用。本文回顾了近20年来我国气候监测诊断业务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我国气候监测诊断业务的技术现状,重点总结了近些年来在实时气候监测诊断业务中发展和应用的一些新技术和气候异常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