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流动单元法评价储层的展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岩石物理流动单元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石油界逐渐流行起来的一个新概念,它为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用共定量描述和储层评价的岩石物理性质,特别是对于油气田的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阶段储层的精细描述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油气勘探中用于寻找隐蔽油气藏圈闭的准确位置亦有重要的意义,在油气勘探中用于寻找隐蔽油气藏圈闭的准确位置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总结了近几年来的流动单元主要研究方法,并结合南阳油田V油组开发的实际状况,采用流动单元法对其主力油层——第8、第9小层做了储层空间展布特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油气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11  
流动单元是垂向及横向上连续的、影响流体流动的、岩石物理性质相似的储集岩体。其概念的内涵大体经历了从沉积相单元到岩石相单元再到岩石物理相单元等不同阶段,流动单元的划分体现了定量描述和评价油气储集层非均质性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划分流动单元的新方法具体包括:①根据断层、隔层、夹层、渗透率韵律、层理、裂缝、孔隙结构等控制流动单元边界的成因分类法;②沉积岩相划分法;③以地质研究为主的储层层次分析法;④利用流动层段指标(FZI)、压汞曲线上进汞饱和度达35g时的孔喉半径(Rss)等参数值的岩石微观孔隙结构法;⑤利用渗流系数、存储系数、净与毛厚度比的分类法;⑥利用振幅、波阻抗属性的地震属性分析法。其中前3种以宏观地质、沉积岩相及岩石方法为主;第4,5种方法以微观、定量的岩石物理参数为主要依据;第6种基本上属于间接方法。根据储层流动单元法建立的三维储层非均质模型为油田开发提供了新的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非均质综合指数法划分储层流动单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祖兵  罗明高  马斌  刘静 《新疆地质》2005,23(2):203-206
近年来,流动单元概念已被广泛用于储层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怎样充分利用反映流储层及流动非均质性的各个参数来划分流动单元,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献中多局限在传统的划分方法上.基于充分利用各个反映储层特性的参数的思想,笔提出了非均质综合指数法划分储层流动单元,并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新疆油田某井区储层流动单元.由实践验证,这是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划分的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非均质储层流动单元的识别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精细油藏描述的核心内容。揭示研究区储层的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的各和异性,找出砂体展布、连通程度在纵、横向上的变化规律,对于研究流体在储层中的运动规律、合理划分开发层系、选择注采系统,预测产能与生产动态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为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进行二、三次采油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在传统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通常利用沉积序列或沉积旋回研究来进行储层分析,但这样的分层在储层模拟和开发当中表  相似文献   

5.
针对柴达木盆地英东油田长井段油层层间非均质性强、产能差异大、产液能力不确定给低油价下效益开发带来的诸多问题,笔者尝试利用渗流系数、存储系数与含油饱和度作为fisher判别函数参数对研究区不同储层产能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通过实际生产数据与理论函数对比,理论模型整体判别符合率达到80%以上,基本满足了油藏开发需要,为后续油藏的单层砂体投产治理、产能部署及储层预测动用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碳酸盐岩油藏流动单元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魏历灵  康志宏 《新疆地质》2005,23(2):169-172
流动单元研究对于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该项研究在砂岩油藏研究中已取得较大进展.对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成因、岩性和岩石结构构造、成岩后生作用、构造断裂作用、溶蚀作用等多因素对储集空间的影响,使已有的流动单元概念及研究技术方法难于应用.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地质特征,论证了碳酸盐岩储层渗流屏障的存在及其类型.提出区别于砂岩油藏的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流动单元的概念.说明各类动态资料对油藏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较为重要.提出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包括:油藏压力趋势分析法、井间生产干扰分析法、流体性质差异分析法、井间干扰试井法.并结合塔河油田实际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多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多参数识别是流动单元研究的发展方向,判别参数选择是多参数识别流动单元的关键。以鄂尔多斯盆地L37井区延安组Y9段河流相储层为例,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对表征储层的六项属性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的能力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选取粒度中值、孔隙度、流动层分层指数三项参数作为L37井区流动单元判别参数,建立了流动单元判别函数,研究了储层非均质特征。研究表明,本区的河流相储层可以划分为为Ⅰ、Ⅱ、Ⅲ、Ⅳ四类流动单元,分别分布在曲流砂坝、决口扇和砂坝顶部、天然堤微相中,层内非均质性表现为夹心型、均变型、均质型三种类型。针对不同的储层非均质性,油田开发生产中应采取不同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8.
岩石颗粒大小反映了沉积岩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岩石岩性的主要评价指标,同时也是影响沉积物渗透性的主要因素。沉积环境在纵向上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使得粒序控制下的地层渗透性在纵向上也表现出非均质性。为了精细地描述由于粒度大小造成的渗透率的非均质性,本文首先结合岩心粒度分析资料,分析了研究区粒度大小对物性影响的规律,利用自然伽马、中子、密度、声波曲线,通过测井地质分析提取敏感参数,建立了粒度计算模型;然后以粒度为指标,建立了不同粒度大小条件下的渗透率计算模型。通过现场资料的处理及其与岩心资料的对比,认为这种渗透率建模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沉积物粒度对岩石渗透性的控制作用,能够更加精确地描述复杂岩性地层渗透率的非均质性特征,从而可为地质开发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渗透率剖面。  相似文献   

9.
陈晓宏  任战利 《云南地质》2011,30(2):234-237
利用孔隙度和渗透率参数,将陕西定边张韩区块油藏储层分为4类流动单元.分析各流动单元的物性特征,阐明不同级别流动单元分布特点及其与沉积微相的关系,获得各类流动单元物性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10.
随着南海西部海域的勘探与开发,越来越多的砂砾岩油气藏被发现。但由于研究区域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因此,孔隙度基本相同的储层之间渗透率差别很大,并且低渗砂砾岩储层的油水层测井响应特征不明显。针对于此,本文深入分析砂砾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储集层电性的影响,总结不同沉积环境条件下渗透率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从宏观上看:受近物源的控制,快速堆积的碎屑杂基充填孔隙,储层渗透率表现为低渗特征;由于溶蚀作用改善了孔隙,远物源孔隙连通性较好,渗透率表现为中高渗特征;而压实作用较为强烈的储层则表现为特低渗特征。从微观上看,岩石平均孔喉半径是渗透率的重要内在控制因素。依据不同的沉积环境及孔隙结构特征,采用流动单元分析法,将砂砾岩储层细分为三大类,从而建立了三大类砂砾岩储层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并采用最能表征储层储集性能的补偿密度、补偿中子、泥质体积分数、地层流动带指数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得到Fisher线性判别模型。结果显示,流动单元法所建渗透率模型最终预测渗透率相对误差基本保持在50%以内,比传统孔渗模型方法精度更高,在研究区域更具有适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储层动态流动单元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从应用Kozeny-Carman公式推导FZI的过程出发,根据对大量岩心样品的统计分析,研究了FZI的基础定义和物理意义.结果表明:具有相近FZI值的岩心样品具有较大的孔隙度、渗透率变化范围,不一定属于同一类流动单元.FZI值不能准确地表征影响流体流动的岩石物理性质,单纯采用FZI值作为划分储层流动单元的标准是值得商榷的.分析流动单元的定义及研究目的,针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提出动态流动单元的概念和定量划分方法.以胜坨油田沙二段3砂组为例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开发阶段的剩余油分布与储层动态流动单元关系密切,通过建立不同含水期的流动单元动态模型,应用动态流动单元方法研究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依据尕斯库勒油田实际资料,分析了粒度中值、泥质体积分数、灰质体积分数、孔隙度与渗透率以及与测井曲线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套直接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储层流动单元划分的技术方法,实现了流动单元纵向上的连续自动划分.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把储层划分为E、G、M和P 4类,平面上流动单元的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E、G类流动单元主要沿水下分流河道的主流线分布,G类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河口砂坝和河道侧缘,M类流动单元分布在席状砂部位,P类流动单元零星分布在砂体尖灭的边缘部位.  相似文献   

13.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欢庆  胡永乐  闫林  童敏 《地球学报》2010,31(6):875-884
从流动单元的概念入手, 结合自身实践, 详细介绍了目前流动单元研究中所使用的沉积学和层序地层、聚类分析、地质建模、物理实验、测井或地震等地球物理方法以及其它多种研究方法, 并简要评述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同时分析了目前流动单元研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流动单元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在中高渗油藏的水驱开发过程中,由于水流的长期冲刷作用,储层岩石的部分颗粒发生运移,伴随着油井出砂储层大孔道逐渐发育,边底水或注入水无效循环严重,影响油藏的开发效果.以高浅北区G104-5区块高渗透稠油油藏为例,基于现场油水井生产特征优选了10个评价大孔道发育程度的动静态指标参数,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考虑油水...  相似文献   

15.
新疆陆梁油田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分析了影响新疆陆梁油田流动单元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基于流动单元的基本理论,运用了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并利用非取心井流动单元判别模型对全区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研究结果表明Ⅰ、Ⅱ类流动单元的物性和储集能力较好,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及中部偏西地区;流动单元的分布主要受控于微相砂体的分布;流动单元类型与油水分布关系密切。通过对流动单元的研究可以指导注采井网的部署,预测高产部位以及定性分析储量动用状况等。  相似文献   

16.
油田开发阶段储层参数精细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以胜索油田为例,详尽论述了油田开发阶段储层参数精细评价的思路和方向,包括测井资料预处理与标准化、不同开发时期储层四性参数变化分析、测井解释模型建立及参数求取、储层参数模糊评价。开发阶段应通过储层四性分析,利用生产测试资料和神经网络方法建立测井解释模型及处理,能有效提高解释度。精细处理结果及模糊数学方法的应用,准确地定量表征了储层的优劣,在油田剩余油挖潜中产生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定量表征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探讨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主控地质因素。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济阳坳陷特低渗透油藏开展地质多因素综合定量分类评价,形成了一套以开发效果表征特低渗透油藏综合特征、从单井到区块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特低渗透油藏地质多因素综合定量分类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特低渗透油藏主要为滩坝砂、浊积岩、砂砾岩沉积,具有埋藏深度大、粒度细、分选较好、孔喉微细、单层厚度薄、分布零散、比储量丰度低、流动性差的地质特点。定义累积产油差表征开发效果以反映特低渗透油藏综合特征,其主控地质因素为油层厚度层数比、砂岩厚度层数比、平均粒径、采油段中深、渗透率、孔隙度、比储量丰度。通过地质多因素综合定量分类评价,将济阳坳陷特低渗透油藏分为3类:Ⅰ类综合评价分数大于0.6,累积产油差大于4 500,开发效果最好;Ⅱ类综合评价分数0.4~0.6,累积产油差-2 500到4 500,开发效果中等;Ⅲ类综合评价分数小于0.4,累积产油差小于-2 500,开发效果差。利用不同区块已有开发数据检验,分类评价结果与实际生产情况一致性良好。Ⅰ类、Ⅱ类特低渗透油藏应该作为现阶段特低渗透油藏直井、水平井优先开发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