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内蒙古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是北方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的主要地区。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发现了大窑文化等遗址、遗物,证明内蒙阴山地带曾有远古人类活动。1973年,内蒙古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位于距呼和浩特市东北33公里的保合少乡大窑村的南山发现  相似文献   

2.
太湖地区环境考古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陈中原  洪雪晴 《地理学报》1997,52(2):131-137
通过对太湖地区134个新石器遗址考古资料的剖析,并结合钻孔数据,发现本区马家滨至马桥期以来的古文化发育与三角洲平原的演化关系密切:7000aBP三 角洲的建造导致先民在本区逐渐聚集,然而,海平面上升造成环境恶化,但贝壳沙堤的形成保护了先民们的生存环境,使得大量先民移居冈身的后缘栖身。  相似文献   

3.
《地理教学》2013,(14):62-63
正史学界普遍认同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3600多年,而平湖庄桥坟遗址考古成果表明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这些刻画符号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本报杭州7月8日电(通讯员朱海洋记者陆健)记者从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考  相似文献   

4.
岫玉历史     
《西部资源》2015,(2):79
<正>1983年在海城小孤山仙人洞人类洞穴遗址中,出土距今1.2万年前的3件岫岩透闪石玉砍斫器,为迄今人类最早制作使用的玉制品。《中国古代玉器》一书载:"中国最早玉器出现于距今约7,500年的辽宁阜新查海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内"、"作为岫岩玉的故乡,辽宁阜新查海和内蒙古兴隆洼率先揭开了中国古玉文明的篇章。"岫岩玉远古开发利用的顶峰是在距今5,000至6,000年的红山文化时期,其中最著名的内蒙古三星他拉玉龙,被称为  相似文献   

5.
金矿业简史     
《西部资源》2012,(5):48-49
一、中国古代黄金矿业的历史渊源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表明,人类发现和使用黄金迄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我国黄金的开采和使用亦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认识了黄金。根据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的各种金器的出土墓葬或遗址的年代,最早的为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南部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通过考古及古环境资料,分析了河北省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特点、古环境演变规律和人地关系,认为环境对于人类活动及人类文化发展的制约是主要的,环境不仅影响遗址的数量及分布位置,而且影响文化的性质及存续时间。在气候温暖期,河北省南部地区较多受中原文化及山东文化区系的影响,而在气候变冷或变干期,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或受北方文化影响较大。但人类活动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变化,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局部地区的原始植被,特别是森林植被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使得先民们不得不频繁迁移,因此在河北省南部,多数遗址文化层较薄且少有叠压现象。太行山区植被的破坏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  相似文献   

7.
巢湖西湖岸新石器-商周遗址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引入巢湖西湖岸新石器-商周遗址考古工作,通过点密度分析、空间距离分析、三维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研究遗址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自新石器至商周时期研究区内遗址时空分布呈现:随时间推移由湖岸边逐渐向西北部扩展,后迁移至南部,再均匀扩散的遗址迁移轨迹;先民多选择靠近水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自然岗地、河谷阶地、山麓面居住,导致古遗址空间上大致呈线状、团聚状、分散状等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河谷谷地指向性、阶地岗地指向性、土壤指向性等规律。提出遗址分布在早期可能主要受到气候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后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生活方式等人文因素影响加重。本研究为GIS支持下区域考古研究提供了合适的研究实例,同时GIS方法得到一些推论假设仍需要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等进一步佐证。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考古及古环境资料,分析了河北省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特点、古环境演变规律和人地关系,认为环境对于人类活动及人类文化发展的制约是主要的,环境不仅影响遗址的数量及分布位置,而且影响文化的性质及存续时间。在气候温暖期,河北省南部地区较多受中原文化及山东文化区系的影响,而在气候变冷或变干期,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或受北方文化影响较大。但人类活动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变化,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局部地区的原始植被,特别是森林植被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使得先民们不得不频繁迁移,因此在河北省南部,多数遗址文化层较薄且少有叠压现象。太行山区植被的破坏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  相似文献   

9.
青海官亭盆地考古遗存堆积形态的环境背景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黄河上游的官亭盆地在6000 a BP开始有人类活动出现,在盆地内留下了50多处考古遗址。通过野外调查及考古发掘,将官亭盆地内考古遗址的堆积形态分为叠置型遗址 (连续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堆积) 和单一型遗址 (一个类型文化堆积)。同时发现,官亭盆地内考古遗址在时空上的分布规律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显著。黄河阶地在形成过程中,河流持续切割时间比较长,形成的阶地高度很高,是官亭盆地形成叠置型遗址的一个地貌条件。由于气候原因,黄河上游在3700~2800 a BP存在一段洪水频发期,造成人类活动辗转于二级和三级阶地,形成以单一型遗址为主的文化堆积。洪水发生时,人类活动主要在三级阶地;两次洪水之间如果间隔的时间比较长,会有人偶尔在二级阶地上居住。这种二三阶地间的反复迁移,形成同时期文化遗址分布上的“旋回”特征。在官亭盆地,叠置性遗址似乎代表了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连续的文化传承;而单一型遗址,代表了一种不稳定的生活方式,非连续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0.
西辽河流域历史早期的文化景观格局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胡金明  崔海亭 《地理研究》2002,21(6):723-732
考古发现表明 ,西辽河流域自历史早期以来 ,先后演绎了多期文化 ,文明一直延续至今。本文根据大量的野外考古调查资料 ,在典型考古遗址、教来河流域、敖汉旗三个空间尺度上建立了本区历史早期文化景观的DEM模型 ,分析了赤峰全境历史早期文化遗址点的水平分布格局 ,从四个不同的空间尺度探讨了西辽河流域历史早期文化景观的演变过程 ,概括出本区历史时期文化景观垂向变迁和水平变迁两种模式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本区人地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名》2009,(5):42-42
据中国网报道,在世界的某些神秘海底或湖底隐藏着远古人类城市,这些远古建筑遗址孕藏着大量的人类历史信息。许多水下古城堙没于水下是由于数千年前地震、海啸或者其他自然灾难形成的。许多水下古城仅是近年来才被发现,或者这些远古遗址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下实现的。这些神秘的水下古城仍保留着许多秘密,它们的发现让科学家产生了浓厚兴趣,对人类历史文明形成了许多置疑和思考。以下是美国新闻媒体列举的全球七大神秘水下古城。  相似文献   

12.
泉城济南1000多平方米的古城区遗址,位于济南市的新兴商业区,是济南市老城区范围内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自古家家泉水考古人员在仅仅1000平方米的区域内,就发现了26眼古井,这说明泉城济南的水源自古就异常丰富。挖掘出土的古井分布得非常密集,大部分相距两三米,有的相距不到一米,而且深度一般不超过两米。据考古人员介绍,这些古井分属战国、宋、元等不同时期,不同时期的济南先民大都选择近似的位置打井,说明这些地方乃是水源所在;井不深,则说明济南地下水位一直较高;古代村落往往一个村只有一口水井,像这样好像户户有井的密集度实属罕见,说…  相似文献   

13.
中全新世甘青地区古文化变迁的环境驱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孢粉、古土壤和考古资料,结合甘肃、青海地区的地形特征,发现4 ka BP前气候温暖湿润,马家窑文化分布在黄河及其支流的森林草原河谷地区,东界在六盘山,向北则向河西走廊延伸,且主要从事种植业.4 ka BP后,由于气候环境的恶化,自然带向东迁移,生存环境演替为温带草原,齐家文化替代了马家窑文化.为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甘肃、青海地区人类文化遗址也向东南低海拔地区转移,且产业结构中畜牧业比重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
山东沭河上游流域考古遗址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山东莒县沭河上游流域地区为研究案例,通过对大汶口、龙山和岳石文化时期遗址空间结构及其与环境特征的关系分析,建立了基于GIS的沭河上游考古遗址预测逻辑斯蒂回归模型,较为精确地分析得出遗址分布与地形高度、河流分布等因子间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山东莒县沭河上游流域地区遗址点分布在高程较低和坡度低于3°的地方,说明遗址点多选择在较为适宜农业活动的地方;在遗址选择朝向上,整个研究区域的朝向分布比较均衡,但以西、西南、东和东南为主;史前人类的居住地主要沿支流分布,而远离干流,以避免洪水灾害的危害;随着时间的推进,遗址点所处位置的高程和坡度逐渐增高增大,距离河流的各种距离总体上也呈增加的趋势,这与人类克服环境限制能力的提高有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七彩坪     
匈奴人发祥哪里?鲜卑族祖居何处?历史考古专家共破民族史难题一系列出土文物考古发现,为攻克中国民族史难关找到了钥匙。作为北方少数民族聚居中心的内蒙古,近些年在开展民族史研究中,各民族专家学者广收史料,钻研文献,同时还注重同文物考古工作者携手协作。据有关专家介绍,内蒙古自治区近20年间运用考古成果破解的民族史学难题主要有:──匈奴人发祥地在哪里?对此中国史书虽有记载,却未见实证。80年代以来在漠南伊克昭盟等地发现许多匈奴墓葬证明,匈奴族的诞生地和成长“摇篮”,就在内蒙古黄河后套和大青山(阴山)一带。──…  相似文献   

16.
金代“国宴大厦”———阿城金皇城中轴线第五宫殿遗址于1999年被发现。金熙宗曾在此楼大宴群臣 ,海陵王曾在楼周围举办历史上最早的冰灯展。1999年9月初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城市政府联合对阿城金代遗址进行了大规模探察。以往的考察资料显示 ,阿城金代皇宫南北中轴线上仅有四层宫殿遗址 ,此次联合考古探察获得重大发现 :在皇宫第四层宫殿后面两侧的千步廊中间 ,有东西长60余米、南北宽30余米的宫殿台基 ,在钻探中还出土了大量琉璃瓦及陶瓷残片。由此认定此处为金皇城中轴线上的第五层宫殿遗址。这一结论在有关文献中…  相似文献   

17.
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传出消息,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的研究近日有重大发现,从该遗址出土的一块汉简上记载了有关当时敦煌地区发生沙尘暴的事件,从而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件“沙尘暴文物”。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与安西县之间的交界处,1987年被考古工作者发现。1993年,以研究员何双全为首的甘肃省考古所汉简研究课题组开始对发掘出的汉简进行全面整理研究。近日,专家在研究一块西汉时期的汉简时发现,该汉简上记录有一件“遗车失马”事件,其中部分内容提及一种灾害性天气,正是当今广受全球瞩目的沙尘暴天气。据…  相似文献   

18.
《西部资源》2012,(1):33
1.内蒙古是我国发现新矿物最多的省区。自1958年以来,中国获得国际上承认的新矿物有50余种,其中10种发现于内蒙古,包括钡铁钛石、包头矿、黄河矿、索伦石、汞铅矿、兴安石、大青山矿、锡林郭勒矿、二连石、白云鄂博矿。2.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矿山是世  相似文献   

19.
过去人类生存及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是广受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云南西南地区山川起伏、河谷纵横、物产丰富,是连接东亚、东南亚与南亚地区的重要通道,在史前和历史时期南北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早期人类活动的遗迹和遗存难以保存,限制了系统考古工作的开展,致使对云南高原过去先民生存演化的过程和对环境适应的策略尚不明晰。通过对云南沧源岩画第二地点图案的考察,结合岩画图案临摹资料及云南高原考古资料,分析了相应时段沧源地区先民对生存环境的适应策略。研究结果显示,沧源岩画第二地点的考古年代不晚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记录了当地先民在该时期从事着定居的农业活动,当时牛类已经被驯化,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开展围猎和娱乐活动,并带有浓厚的信仰色彩。同时,针对岩画保存现状提出了保护建议,以有效的保护这些珍贵的先民遗产。  相似文献   

20.
《西部资源》2013,(4):76
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表明,人类发现和使用黄金迄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我国黄金的开采和使用亦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认识了黄金. 根据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的各种金器的出土墓葬或遗址的年代,最早的为商代早期.如河南郑州商代早期墓葬中出土的珥形金饰,河南辉县殷代墓葬和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金块、金箔、金叶都证明了我国早在3500年以前就已开始使用黄金,并掌握了加工制作金的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