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5月3日18时19分,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内蒙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交界发生Ns5.4地震,微观震中:40.6°N,98 6°E,震源深度8(11)km.宏观震中位于老君庙一带,距酒泉市以北95 km,距金塔县城72 km.地震有感范围达酒泉市、嘉峪关市、张掖市及高台县等地区.  相似文献   

2.
1996年3月13日阿勒泰发生6.1级地震,震中距阿勒泰市约67km,震源深度33km,震中烈度为Ⅷ度强。地震造成的各类建筑物破坏面积为400676m2,山区牧业设施、部分市政设施和水利设施遭到了破坏,死亡牲畜409头(只),直接经济损失达2961.12万元。  相似文献   

3.
<正>祁连山主动源激发系统位于祁连山腹地,距张掖市以南约50 km的黑河二级电站上,激发点水深为55 m左右,水面宽约200 m,该水库在祁连山地区是一个良好的主动源激发场地。激发系统由4杆气枪组成,每杆气枪容量为2 000立方英寸。供气系统由2 m3压缩比的2台空压机组成。以激发源为中心,在方圆200 km范围内架设了40套短周期地震仪临时台站和14个宽频带固定台站,构成了祁连山大容量气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的汶川Mj8.0大地震,使中国大陆遭受了自1976年唐山Ms7.8地震以来最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统计结果显示,死亡或失踪人数近9万,直接经济损失达9000亿人民币。根据震后的重新定位,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103.352。N,30.961。E,震源深度约为16km。震源机制以逆冲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地震形成长达约240km的地表主破裂,地面最大垂直错距和右旋水平错距分别为5.0m和4.8m,整个地表破裂的平均错距达2~3m。  相似文献   

5.
中国北部及蒙古地区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建平  曾融生 《地震学报》1998,20(6):580-589
利用CDSN以及境外的数字地震台网观测的宽频带体波波形资料,采用体波波形反演方法,对中国北部及蒙古地区的上地幔平均P波速度结构以及部分地区的横向不均匀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上地幔盖层的P波速度较低(约7.8~8.0 km/s),平均盖层厚度约60 km,在410和665 km附近存在速度跳跃分别为0.29和0.55 km/s左右的速度间断面.准噶尔盆地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约7.7 km/s.上地幔盖层具有较高的速度梯度(平均速度梯度>0.005 5/s)和较大的厚度(90~100 km),在140 km深处P波速度可达8.2 km/s左右.贝加尔湖附近上地幔盖层的平均P波速度介于8.0~8.05 km/s之间,上地幔盖层厚度约30 km.   相似文献   

6.
崔辉辉  周元泽 《地震学报》2016,38(5):659-670
本文基于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发生于日本北海道地区的一次中源地震的三重震相资料研究了日本海俯冲区地幔转换带的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该区域P波速度结构与S波速度结构的一致性整体上较强.冷的西太平洋俯冲板块导致410 km间断面出现了10 km的抬升,660 km间断面出现了25 km的下沉;410 km和660 km间断面之上均存在与俯冲板块相关的高速层;660 km间断面下方存在厚度为65 km的低速异常.纵横波波速比vP/vS值在210—400 km深度范围内偏低,约为1.827,体现出海洋板块低泊松比的特征;在560—685 km深度范围内,该值偏高,约为1.831,可能预示地幔转换带底部含有一定量的水.   相似文献   

7.
1982和1983年夏季期间,在Long谷-Mono火山口地区完成了十条新的地震折射剖面的野外观测工作,该地区位于Sierra Nevada东部和盆地山脉省之间的构造活动带内.本文所提供的四条剖面,给出了下列地区地壳上部7-10km内结构的实例:Long谷破火山口西半部、Mono火山口环状断裂系统、以及Long谷以北和东北的“正常”地壳.这整个区域有一个主要由中生代花岗岩组成的、共同的结晶基底.在地表以下2km深处,P波速度均匀,约为5.6km/s;而在此深度以下,速度大约以0.1 km/s的梯度增加.根据穿越破火山口西部的一条剖面观测到的、清晰的续至波证实了1972年折射剖面的结果:即在附生圆丘(resurgentdome)西缘下方7-8km处有一个反射界面,这可能是一个岩浆房的顶部.对地壳上部2km内细结构的解释得到下列结论: (1)在深度小于2km的结晶基底中,P波速度从3.6变化到5.0 km/s.这种变化反映了基底上部断裂发育程度的差异(2)在Mono火山口环状断裂下方、上部7-10km以内的基底显然是均匀的,这表明:如果那里有大的岩浆房,其深度至少应有10km.(3)在Long谷破火山口西半部地区下方,下降的结晶基底稍微(5-10°)朝东北方向倾斜.这个破火山口的北边、西边和南边,沿着陡倾的破火山口边界断层,视断距为1.0-1.7km,而其北边的断距最大.(4)构成这个破火山口填充物的岩石基本上有三组P波速度:①从地表向下100-400m的速度值为1.2-1.8km/s,其物质组分相当于未固结的河相或湖相沉积、或为非常破碎的流纹岩;②再向下200-400m,速度为2.8-3.1 km/s,相应的物质是有稀疏节理的次火山口流纹岩、流纹英安岩和玄武岩流;③再向下大约1000m,速度为3.9-4.4km/s,其物质为Bishop凝灰岩沉积.  相似文献   

8.
在华南连县-博罗-港口地区200多个观测点上取得700多道地震记录,并绘制成6张地震记录剖面图.经过分析处理,识别出下列波组:来自地壳浅层的P波组,地壳中各界面的反射组有:P_1,P_2,P_3和P_4,莫霍面的反射波组P_m,以及上地幔顶部的折射波组P_n.经分析解释得出初步结果:①通过P震相的处理,构制了测线下方浅层地壳结构和速度分布图,它与测线穿过的断裂构造带有较好的相关性。②该地区莫霍面的反射波组P_m清晰,求得地壳平均速度为6.25km/s左右.在清远至连县之间,地壳厚度为32-34km.博罗、惠东一带地壳厚度为30km,惠东至港口之间为29.5km,说明该地区莫霍面起伏不大.地壳厚度由北向南和由西向东有逐步变薄的趋势。③观测距离较长的地震剖面图上清晰地记录到上地幔顶部的P_n民震相,该震相从140km处开始以初动出现,能量强,可追踪到200km,求得的P_n速度分别为:港口-惠东-博罗一带为8.05km/s,博罗-从化-清远一带为8.06km/s,由西向南的大湾-清远-从化-博罗一带为8.13km/s,考虑到莫霍面的起伏因素,该区P_n速度值以取8.06km/s为宜。④得到该区地壳5层结构和速度分布模型,并结合该测区的地质、地震、地热和矿产分布等资料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9.
在华南连县-博罗-港口地区200多个观测点上取得700多道地震记录,并绘制成6张地震记录剖面图.经过分析处理,识别出下列波组:来自地壳浅层的P波组,地壳中各界面的反射组有:P_1,P_2,P_3和P_4,莫霍面的反射波组P_m,以及上地幔顶部的折射波组P_n.经分析解释得出初步结果:①通过P震相的处理,构制了测线下方浅层地壳结构和速度分布图,它与测线穿过的断裂构造带有较好的相关性。②该地区莫霍面的反射波组P_m清晰,求得地壳平均速度为6.25km/s左右.在清远至连县之间,地壳厚度为32-34km.博罗、惠东一带地壳厚度为30km,惠东至港口之间为29.5km,说明该地区莫霍面起伏不大.地壳厚度由北向南和由西向东有逐步变薄的趋势。③观测距离较长的地震剖面图上清晰地记录到上地幔顶部的P_n民震相,该震相从140km处开始以初动出现,能量强,可追踪到200km,求得的P_n速度分别为:港口-惠东-博罗一带为8.05km/s,博罗-从化-清远一带为8.06km/s,由西向南的大湾-清远-从化-博罗一带为8.13km/s,考虑到莫霍面的起伏因素,该区P_n速度值以取8.06km/s为宜。④得到...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岩石层三维密度结构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搜集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区域的S波速度三维层析成像结果和2万多个实测重力点资料,将重力资料进行各种改正并网格化为30′×30′的布格重力异常.首先采用密度差与S波速度差之间的经验关系式,建立青藏地区岩石层密度的初始模型,再利用布格重力异常进行阻尼最小二乘法反演,得到青藏地区岩石层三维密度分布结果.反演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岩石层密度分布不仅在纵向上不均匀,而且在横向存在明显的不均匀.在深度10-70km范围内,高原整体呈低密度特性,在50-70km深度范围内低密度特征更加突出,与周缘地区存在0,1g/cm3的密度差.而在90-110km深度范围内,高原岩石层地幔显示密度高.(2)岩层密度分布与大地构造有明显相关的分区性,显示出青藏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塔里木块体和印度块体.  相似文献   

11.
石玉燕  颜启  林怀存 《地震研究》2003,26(4):328-331
选取1990~2001年发生在沂沭断裂带中部地区的23次ML2.3~4.0级地震为基础资料,对沂沭断裂带中段及附近地区地震波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Vp=5.83km/s,-↑Vs=3.54km/s。同时,根据反射波走时方程,得出该地区反射波速度Vp11=6.21km/s,Vs11=3.65km/s和平均地壳厚度为37km。  相似文献   

12.
中国湖泊的数量、面积与空间分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1004景/幅CBERSCCD和LandsatTM/E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参照GoogleEarth影像及其他文献资料,在6843幅1:10万和1:5万地形图(DRG)、1:25万地形图部分图层数据(DLG)的支持下,制定了湖泊边界判译原则,经过遥感判译、野外考察、室内校正、专家咨询、数据校正和成果确定等技术环节,确定全国目前共有1.0km2以上的自然湖泊2693个,分布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面积81414.6km2,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9%.近30年来,全国新生和新发现面积大于1.0km2的湖泊分别共有60个和131个,原面积大于1.0km2的湖泊消失243个.  相似文献   

13.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地区发生了Ms6.8级地震,极震区地震烈度Ⅸ度.布设在西克尔水库、伽师、巴楚强震固定地震台获取了该震的加速度记录。各地震台震中距分别为25km,47km、113km,记录到最大水平加速度峰值分别为85.39cm/8/8、50.71cm/s/s、76.03cm/s/s,反应谱的卓越周期为0.45—0.51s.对一次余震也作了介绍,同时提出几个问题供地震学者、地质学家及地震工程人员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0月25日甘肃省西部发生6.1级和5.8级地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 ,2 0 0 3年 1 0月 2 5日北京时间 2 0时 4 1分和 2 0时 4 8分在甘肃省西部民乐、山丹间发生 2次破坏性地震。第 1次地震为 6 .1级 (38.4°N ,1 0 1 .2°E) ;第2次地震为 5.8级 (38.4°N ,1 0 1 .1°E)。这 2次地震的震中距甘肃省张掖市 90km ,距武威市 1 4 0km。地震有感范围大 ,其中附近的张掖、酒泉、武威、金昌等城市均强烈有感 ;兰州以及邻近省份的省会西宁、银川等地也普遍有感。主震后 ,余震不断 ,当天就发生余震 30 0多次。地震灾害波及永固、民联、洪水、顺化、南丰等乡村及周边乡镇村的 1 1 1 80 4人。截至 1…  相似文献   

15.
1979年,美国地质调查所在加州英佩利尔(Imperial)谷地区进行了一次广泛的地震折射勘探.英佩利尔谷位于Salton Trough内,这是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之间的一个活动裂谷.在七个爆炸点上放了40炮,100台便携式地震仪以0.5-1km的标准台距进行了记录.在1300多个测点上获得了3000多张有效的地震记录.我们用标准的射线追踪程序分析了五个剖面,根据最大范围炮点的记录构制了一幅折合走时的等值线图,并且用一条已有的重力剖面做了穿过Salton Trough的模型.这些结果可归纳为以下七点:(1)所有的模型都有一个沉积层(Vp=1.8-5.0km/s)、一个“过渡带”(Vp=5.0-5.65km/s)、一个基底(在英佩利尔谷内,Vp=5.65km/s;在边缘台地上,Vp=5.9km/s)、以及一个下部基底(Vp=7.2km/s).(2)沿Salton Trough的轴部,沉积层的厚度范围从3.7km(SaltonSea)到4.8km(美国与墨西哥边界地区).在边缘台地,其厚度变化很大.(3)大部分地区的过渡带厚度大约是1km.在英佩利尔谷内、沉积层与基底之间的过渡带里,没有发现明显的速度间断.但在边缘台地,过渡带的顶部有速度间断.(4)看来有两种类型的基底.在边缘台地,基底是结晶火成岩和变质岩.在英佩利尔谷内,大部分是浅绿色片岩相的沉积岩,其主要依据是,从沉积岩到基底的波至呈现出平滑过渡的特征;基底速度低;以及如下的事实:谷内的一些深井(4km)只穿透Salton Trough地区的已知新生代地层柱状剖面图的上部. (5)沿着Salton Trough的轴部,基底下部或地壳中间层的深度范围从16km(Salton Sea)到10km(美国-墨西哥边界地区).重力模型要求该层加深和(或)在边缘台地及山区的下面变薄尖灭.鉴于该层的速度偏高、以及在英佩利尔谷地区沉积剖面中有侵入的玄武岩类存在,所以认为基底下部是镁铁质的侵入杂岩,与大洋的中地壳类似,(6)可以见到几种影响着基底、过渡带和沉积层下部的构造.它们包括一个沿英佩利尔断层、向北东方向下掉1km的断崖,和一个大致沿英佩利尔谷与边缘台地西边的地形分界线、向东下掉3.5km的断崖.我们把这后一个断崖解释为缝合线、或是台地上较老的结晶基底与英佩利尔谷内较年青的沉积变质基底之间断裂的边界.(7)在一幅根据最大范围炮点的记录构制的折合走时等值线图上,位于英佩利尔谷中部,在晚到波至的背景上、那些早到波至的细微缀合(subtle patch)与热储温度150℃以上的已知地热源区相关很好.显然,SaltonTrough是新地壳正在产生的地方.在裂谷张裂的时期,镁铁质的侵入岩从下边侵入,同时沉积岩从上边充填.断裂和侵入作用产生了使沉积岩变质的高热流,致使基底变浅(英佩利尔谷内的沉积变质基底),从而使新地壳固结.  相似文献   

16.
利用超长观测距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探测技术,获得了近东西向横穿华北克拉通不同块体的反映地壳.上地幔岩石圈结构的不同深度、不同属性地震波震相特征数据.通过对各个块体内的地震波震相特征对比分析研究,除识别出地壳内常规的Pg波、PCi波、PmP波和Pn波外,还清楚的对比出了岩石圈尺度的两组震相PL1和PL2波.经过一维、二维地震走时及波形拟合,获得了沿剖面长约1500km的不同块体的壳幔二维速度结构与构造特征.结果表明:沿剖面地壳及岩石圈自东向西加厚趋势的明显,但各组地震波反、折射界面在各个块体内又显示出局部变化明显等特征.结晶基底在各个块体内变化较大,在华北凹陷盆地内最深达到7.8km,在胶东半岛及太行吕梁地块较浅约2.0km;莫霍界面形态整体显示出东浅西深,在鄂尔多斯块体内最深达到46km,而在华北断陷盆地内显示隆起特征;L1界面仅在太行山以西区域显示,深度约为80km,变化较缓.岩石圈L2界面东浅西深在75~160km范围内变化,在太行山以西有一急剧加深趋势,形成一个陡变带.  相似文献   

17.
近断层地震动速度、位移峰值衰减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全球范围内选取6.0≤Mw≤7.6、震源深度H≤20km且断层距df≤40km的地震动速度和位移峰值数据.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确定了PGV和PGD的近断层研究区域分别为20km和15km。认为两水平分量为2条独立数据,在各自研究区域分别得到由366条PGV和265条PGD数据组成的数据库;其中水平方向分为硬土和软土2类场地,竖向只考虑土层场地.利用作者前文已提出的近断层地震动衰减模型和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拟合分析.得到PGV和PGD随断层距和震源深度变化的衰减曲面,分析了水平、竖向以及竖向与水平比值的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18.
汶川及芦山地震余震分布的空间尺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GIS点格局方法,从余震点分布的不确定性以及烈度区与点空间距离格局的关系角度研究了汶川及芦山余震点格局.结果表明:余震在较小尺度内接近随机分布且关联效应明显; 在较大尺度内余震聚集分布,空间距离关联仍呈幂律关系,无标度区间的上下限与不同烈度区的长短轴间存在关联.汶川、 芦山余震形成东北—西南向矩形的热点、 次热点分布区,区域内最邻近指数为0.99,0.76; 映秀Ⅺ度、 芦山Ⅸ度烈度区内最邻近指数分别为1.02和0.95,显示余震点在强烈度、 高聚集区内趋向随机分布.余震点距离关联特征表明:汶川余震在13.5—20 km和30—43 km区间,芦山余震在7—14.5 km区间内关联程度显著; 汶川余震在66—82 km、 225—236 km、 317—321.5 km区间以及芦山余震在15.5—22 km、 23—32.5 km、 33.5—43.5 km区间仍呈幂律关系. 该结果与汶川地震Ⅺ—Ⅸ度、 芦山地震Ⅸ—Ⅶ度烈度分布区域的长短轴存在一定关联,321.5 km和40 km与两次地震主破裂面长度也较为吻合. 对比核密度估计与地震烈度图可以看出: 带宽越小,核密度面积与较高烈度区域的一致性越大; 随着带宽的扩大,核密度面积与烈度区的差异也越大.   相似文献   

19.
台湾海峡大容量气枪震源海陆联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在我国台湾海峡采用大容量气枪震源开展海陆联测获得的广角地震测线HX9, 采用二维射线追踪法反演得到了HX9剖面的地壳二维速度结构和地壳界面形态, 初步探明了福建—台湾海峡海陆过渡带的深部构造. 结果表明: HX9剖面的地壳内存在两个速度间断面, 即C界面和莫霍面, 其中: C界面为上、 下地壳的分界面, 是一个小的速度不连续面, 速度变化值达0.08—0.16 km/s; 而地壳底部的莫霍面则有较大的速度反差, 变化值达1.02—1.29 km/s, 莫霍面上、 下的速度分别为6.75—6.97 km/s和8.00—8.07 km/s. 沿剖面的地壳界面形态总体起伏不大, 陆域上、 下地壳的厚度和界面变化趋势均相似, 从陆域到海域呈微倾斜变化趋势, 表现为减薄陆壳的特征. 莫霍面陆域埋深约为31.6 km, 向福建东南沿海逐渐减薄至27.4 km左右.   相似文献   

20.
2011年9月10日瑞昌-阳新地震发震构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密集流动台阵,联合使用主事件法和 sPL 深度震相,对2011年9月10日瑞昌-阳新MS4.6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获得更为准确的震源位置。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主震的水平位置为29.70°N,115.47°E,误差约1 km;震源深度为15 km,误差约2 km。结合地震序列定位结果、主震震源机制解和震区NE向断层发育的构造背景,初步探讨主震可能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