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道梁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和浓度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柳海燕  张小曳 《高原气象》1997,16(2):122-129
利用1993年9-10月和1994年4-5月及7-8月在青藏高原五道梁采集的大气气溶胶元素浓度资料,分析了气溶胶化学组成的总体特征和浓度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五道梁低层大气中气溶胶在总体上保持自然大气的组成,以地壳土壤元素为主,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轻微,春季的气溶胶浓度约为秋季的1.75倍,夏季可能与秋季接近,基本上反映了五道梁低层大气气溶胶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按元素质量深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可将其  相似文献   

2.
柳海燕  张小曳 《高原气象》1997,16(4):337-344
对1993年9月-1994年8月在青藏高原五道梁采集到的气溶胶样品中多种化学元素成分的浓度资料,用因子分析,富集因子稀土发布模态综合判断该地区低层大气溶胶的来源,同时还讨论了源的和为化以及各源气溶胶质量浓度的相对贡献。  相似文献   

3.
藏北高原五道梁地区的气溶胶特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李韧  季国良 《高原气象》2004,23(4):501-505
通过对藏北高原五道梁地区的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分析发现,该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特征,气溶胶光学厚度增大时月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气温减小。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北部大陆气溶胶本底值特征的初步观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杨龙云  王明星 《高原气象》1994,13(2):135-143
本文分析了1989年8月青藏高原五道梁地区大气气溶胶粒度谱、元素组成及其分级特征的观测资料。指出五道梁地区气溶胶粒度谱曲线在0.35-0.55μm区间存在着一个因次生细粒子数急剧减少而形成的“过渡峰”。该峰是边远地区大陆本底态气溶胶粒度谱曲线特有的标识峰。文中报导了五道梁地区2个不同功能点上19种气溶胶组成元素的浓度值及其分级分布数据,其中S为112.2ng/m^3,Pb为10.3ng/m^3。浓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NWC-LAIEX)”所获取一年的地面辐射观测资料(2000年5月~2001年4月),比较分析了我国典型干旱区敦煌戈壁、临泽沙漠和藏北高原五道梁地区地表辐射能量的收支特征。结果表明:3个地区各辐射分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一般为跳跃式增加,而秋季则急剧减小,敦煌和临泽地区总辐射月总量几乎全年都小于藏北高原的五道梁地区,冬季最为明显。五道梁和临泽地区的地表反照率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季节变化是夏季较小,冬季大;而敦煌戈壁地区的反照率不论是季节变化还是日变化,都比较平缓;3个地区相比,临泽沙漠地区的反照率最大,五道梁地区次之,敦煌戈壁地区最小。敦煌戈壁和临泽沙漠地区的地面向上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都比藏北高原的五道梁地区大。地面有效辐射在敦煌戈壁和临泽沙漠地区是夏季大,冬季小;而在藏北高原的五道梁地区则是春秋季大,冬夏季小。地面有效辐射与地面吸收辐射之比敦煌戈壁和临泽沙漠地区量值相近,藏北高原的五道梁地区较小,夏季尤为突出。在夏季,五道梁的地表净辐射要远远大于其他两个地区,冬季3个地区量值相当。与地表净辐射相对应,五道梁地区的地面热源强度在夏季大于敦煌戈壁地区,在冬季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6.
北方局地夏末气溶胶光学特性综合观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放  刘锦丽  吕达仁 《大气科学》1995,19(2):235-242
本文对中国北方相近地理经度不同纬度的三个试验点(内蒙草原生态定位站、北京、新乡)夏末季节大气气溶胶特性进行了地面粒子计数和整层光学遥感等综合观测。分析结果表明,这三个试验点地面和整层气溶胶数浓度通常有内蒙较小,北京居中,新乡最大的特征。文中提出了浓度比这个参量,它可以定量描述地面源气溶胶对整层大气气溶胶的相对贡献。据此分析可知内蒙地面源较弱,与该地区人类活动稀少相对应。由浓度比推测,新乡除近地面城市空气污染较严重外,滨临的黄河河面水汽蒸发作用也是促成气溶胶浓度增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区和郊区黑碳气溶胶的观测对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上海市区和郊区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分布以及来源和输送等特征,利用上海浦东 (市区) 和东滩 (郊区河口湿地)2007年12月—2008年11月的黑碳气溶胶小时平均质量浓度数据,对比分析了两地黑碳气溶胶浓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以及气象要素对黑碳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浦东和东滩两地黑碳气溶胶小时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3.8 μg·m-3,1.7 μg·m-3。两地黑碳气溶胶浓度具有类似的季节变化特征,均为冬季较高、夏季较低;同时浦东黑碳气溶胶浓度日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双峰结构,并具有显著的周末效应,体现了局地人为源排放的影响。受源排放影响为主的市区与受输送影响为主的郊区,黑碳气溶胶浓度在不同风向上与风速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8.
相对温度对大气气溶胶可见辐射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真  黄世鸿 《气象科学》2000,20(4):487-493
本文实验测量了在不同相对温度下大气气溶胶吸收系数,研究了气溶胶可见辐射吸收性以和单一排放源排放的气溶在不同相对湿度下的吸收性质及吸收系数大小,实验结果表明,相对湿度对大气气溶胶可见辐射吸收有较大的影响,大气气有收系数随相对湿度增加而增大,而相对湿度对单一排放源的气溶胶几乎无影响,这与近期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徐鑫强  王鑫  黄建平 《高原气象》2011,30(1):208-216
选取张掖和兰州榆中两地春季沙尘气溶胶连续观测资料,主要对2008年5月发生的一次强沙尘天气过程中气溶胶粒子浓度变化和谱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发生与锋面过境有关;对比分析背景天气下气溶胶浓度,发现榆中站气溶胶浓度主要受人为源的影响,而张掖站主要受自然源的影响.两地沙尘过程的发生时间与物理属性不完...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北部的大气加热场特征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12  
利用五道梁1994-1997年的实际观测资料,结合一些经验计算公式计算得到了1994-1997年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大气加热场强度。结果表明,从4年平均情况来看,高原北部地区4-8月大气加热场为热源,10月-2月为冷源,3月和9月为转换时期;就年平均大气加热场强度年际变化来看,1994年和1995年为大气冷源,1996年和1997年则为大气热源;高原北部的大气加热场强度的年际变化主由地面感热输送的年际变化所决定。  相似文献   

11.
边界层气溶胶气候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三维气候模式模拟了边界层气溶胶的气候效应。结果表明,边界层气溶胶可使大气和地表的气候状态发生明显的变化。300hP以下气柱中气温升高,地表和土壤温度降低。在气溶胶光学厚度较大的沙漠区上空,水平风场出现气旋性差值环流,垂直上升运动也发生较多变化。降水变化与300hPa上垂直运动的变化有很好的正相关。同时讨论了气溶胶气候效应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张杰  唐从国 《高原气象》2012,31(1):156-166
采用微脉冲激光雷达(Micro-Pulse Lidar,MPL)对干旱荒漠代表站张掖站上空一次春季沙尘暴过程的边界层和自由大气的气溶胶分布和大气环境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气溶胶的垂直廓线可分为高、中、低3层,高层气溶胶出现在5~9km,主要是通过上风方向的高海拔区域或低层气溶胶通过对流等过程突破边界层顶进入自由大气输送而来,其分布高度在一天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中层气溶胶位于2.5~4.5km,其消光特性随高度的增加没有明显的变化,具有垂直混合现象;低层气溶胶在2.5km以下,其消光特性随着高度增加反而降低;中、低层气溶胶主要来源于外部源区或当地沙尘源区和沙壤土起沙。气溶胶垂直分布表现出3种形式:在大气稳定条件下,气溶胶随高度增加呈单峰型减小趋势;不稳定条件下随高度增加指数型降低;混合层中随高度增加而保持稳定。由于受边界层日变化的影响,气溶胶分布的上界出现单峰型日变化特征,具体表现为下午较高,早晨较低。  相似文献   

13.
南京不同天气和能见度下云凝结核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惠  刘晓莉  安俊琳  丁伟 《气象科学》2016,36(6):800-809
利用美国DMT公司生产的云凝结核(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CCN)计数器(DMTCCNC),对2013年4—12月南京地区CCN进行观测。对不同天气条件下CCN活化谱拟合,霾天C值最高,为13 085 cm-3,雨后C值降至8 054 cm-3,属于大陆性核谱。不同能见度条件下CCN活化谱特征有明显差异,南京地区不同程度霾天CCN数浓度均远高于轻雾天,浓雾时期CCN数浓度显著偏高。CCN数浓度受到气象要素和天气状况、气溶胶源排放等因素影响。南京地区气溶胶凝结核(Condensation Nuclei,CN)数浓度和CCN数浓度的拟合结果显示出较好的相关性。CCN数浓度值: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春季CCN数浓度日变化有三峰趋势,夏季基本呈单峰型,秋季、冬季双峰特征突出。气溶胶源排放、环境气象条件和气溶胶理化特性均会影响CCN数浓度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7—2021年CALIPSO和MODIS主、被动卫星遥感探测数据,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撒哈拉沙漠的气溶胶光学特性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探究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大沙漠的沙尘气溶胶对总气溶胶的贡献率最大,气溶胶类型季节变化的相对单一性反映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撒哈拉沙漠地区存在沙漠沙尘排放对总气溶胶成分的显著影响;(2)塔克拉玛干沙漠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峰值出现在春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而撒哈拉沙漠AOD的峰值出现在夏季(夏季>春季>秋季>冬季);(3)撒哈拉沙漠总气溶胶抬升高度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近,但近地面层消光系数明显小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消光系数平均值在所有季节中均大于撒哈拉沙漠,故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尘气溶胶AOD比撒哈拉沙漠的大;相比沙漠沙尘气溶胶,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撒哈拉沙漠都无明显的污染沙尘和抬升烟活动。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两大沙漠源区沙尘气溶胶光学特性的观测事实与利用大气气溶胶时空变化特征反映区域气候变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复杂地形城市冬季边界层气溶胶扩散和分布模拟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郑飞  张镭  朱江  王慧 《高原气象》2007,26(3):532-540
着眼于城市冬季气溶胶扩散特征问题,针对地形复杂的兰州市及周边地区,开发了WRF模式,使之与包含了大气气溶胶辐射效应和气溶胶粒子扩散的综合大气边界层数值模式嵌套,以模拟城市冬季边界层气溶胶的扩散和分布规律。通过一个个例的模拟结果分析,揭示了兰州冬季气溶胶的扩散分布的如下特征;市区盆地内100 m以下存在东、西两个浓度高值中心,中心值为0.6~3.0 mg.m-3,往上浓度递减,1000 m高度处仅为0.02 mg.m-3。受排放源强、源高、气象场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白天盆地内气溶胶浓度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强烈,白天浓度随时间最大变化幅度为1.0 mg.m-3。气溶胶输送扩散高度可达到600~800 m,此高度以上浓度值很小。代表性测点上模拟的气溶胶浓度廓线表明,中午浓度达到最高,垂直扩散最强。这些结果与以往的烟雾层高度观测和气溶胶光学厚度观测结果吻合。夜间,盆地内气溶胶浓度随高度和时间的变化减弱,气溶胶输送扩散高度在400~500m,夜间浓度随时间变化平均幅度为0.05 mg.m-3。  相似文献   

16.
城市大气气溶胶细粒子的化学成分及其来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于凤莲 《气象》2002,28(11):3-6
大气气溶胶细颗粒物(PM10、PM2.5)是近年来大气气溶胶研究的热点。细粒子中含有多种化学元素与化合物。细粒子中的化学成分随时空变化而变化。细粒子主要来自车辆尾气、化石、油料及生物质燃料燃烧等人为排放源和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7.
气溶胶吸湿性与其微物理过程和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研究气溶胶吸湿性对于揭示雾霾的形成机制,提高云凝结核(CCN)模拟精度等具有重要意义。在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大气气溶胶吸湿性测量与模拟计算方法,梳理了气溶胶吸湿性与气溶胶粒子组分、粒径谱、粒子老化过程及混合态的关系。由于排放源和环境条件的不同,不同区域气溶胶吸湿性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气溶胶吸湿性对霾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气溶胶吸湿性引起的辐射强迫越来越得到关注。通过以上分析总结,以期为未来与气溶胶吸湿性研究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利用青藏铁路沿线青海段海拔4500m以上的五道梁、沱沱河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1961~2000年(4JD8)在高海拔地区初、终雷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沱沱河终雷暴日在年代际之间基本相同。初雷暴日的稳定性五道梁大于沱沱河,初雷暴日的稳定性五道梁和沱沱河大致相同,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作为我国一个特殊的大气气溶胶污染区域,亟待厘清其大气污染时空变化与独特盆地地形影响相关机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包括:(1)揭示了四川盆地大气环境变化中大地形影响作用,青藏高原东侧区域气溶胶空间分布“避风港”效应,以及大地形热力强迫对盆地空气质量变化的“气候调节”影响; (2)探明了四川盆地大气边界层结构对大气气溶胶变化的影响,冬季重霾期间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PM2.5物理化学特性;(3)明晰了大气气溶胶在四川盆地暴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机理,以及四川盆地气溶胶高污染分布导致的降水分布型态的气候变化。这些研究提升了四川盆地气溶胶污染形成机理及大地形对大气环境变化影响效应的科学认识,并表明未来应该深入研究四川盆地地形背景下独特大气边界层结构,人为与自然源排放和环境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变化。   相似文献   

20.
对流层光化学过程中的气粒转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纪飞  苏文颖  秦瑜 《大气科学》2001,25(2):269-276
在MM5和RADM耦合的基础上,考虑了NH3的源排放,获得了NH3的时空分布、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气体向粒子的转化,结果表明:干气溶胶总量分布与大气中H2SO4、NH3的浓度分布有非常好的对应,富氨环境条件下,产生干气溶胶的多少是由H2SO4浓度决定的;气溶胶中的含水量与干气溶胶的浓度分布没有太多的联系,主要取决于大气中相对湿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