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县位于广西中南部,是一个四面环山的丘陵盆地,全县总面积504万亩(公社442.9万亩),其中公社农用耕地面积76.3万亩(水田45.1万亩,畚地31.2万亩),占公社总面积的17.1%;森林面积152万亩,占34.3%;牧地68万亩,占15.3%;水面22万亩(公社可养殖水面5.05万亩),占4.3%。此外,尚有宜农地10.6万亩,宜林地22.4万亩,宜牧地23万亩,石山42万亩,其他26.6万亩,这几项约占公社总面积28%。是个“五山、二丘、一水、二分田”的好地方。  相似文献   

2.
资源县的中稻种植面积占水田总植面积的80.5%,总产占水稻的83.5%。种植高度分布:海拔450米以下约占15%;450—800米约占71%;800米以上约占14%。近年来该县中稻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总产、单产分别是解放初的2倍、2.3倍。1974年以来,中稻平均单产比早稻约高130公斤/亩,比晚稻约高245公斤/亩。找出影响该县中稻产量的大田中稻生育期农业气象症结,对采取相应对策,夺取稳产高产,进而繁荣山区经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晚稻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和我县晚稻种植中籼稻品中仍有一定数量的特点,为了使它们避过扬花灌浆期秋季低温的影响,农业部门向我们提出了预报秋季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小于或等23℃初日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影响杂交晚稻和籼稻抽穗扬花的初始温度。  相似文献   

4.
引言 嘉兴地处杭嘉湖平原,历来温、光、水气象条件对种植双季水稻和三季粮食作物“匹配”较适宜,构成了多宜性的生态环境。过去不少地方在种植双季晚稻时,也有一些单季稻田块(播种期提前10天左右),其前茬大麦或轮闲白田,称之谓“假单季”,产量往往与双季晚稻相差极微,甚至产量反比双季晚稻低,增产效益不明显,仅作为劳力安排而采取的一种生产方式,所以多年来“假单季”发展不快。随着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在浙北地区,单季晚稻应运而生,并有发展的趋势,1993年嘉兴市单季稻种植面积达80万亩左右,占全市晚稻面积三分之一,1994年又上升到45%左右。为正确认识早季晚稻的生理特性和气象关系,并相应提出高产栽培技术措施,达到稳产、高产、高效目的,本文作简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绪言本省耕地面积2700多万亩,水田面积约占80%,双季连作稻面积约占水稻面积的90%。七十年代以来,麦——稻——稻面积约占40%。早稻面积1700~1800万亩左右,晚稻面积1900~2000万亩上下。解放后,我省粮食亩产翻了二番,主要是双季连作稻的推广及其产量的不断提高的结果。因此,在我省粮食生产中,提高连作稻的产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光、热、水资源丰富,水热基本同步。发展不同品种搭配的连作稻种植制度,对于充分合理利用我省的气候资源,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蒋耀培  李军  蒋杰贤  张皓  季香云 《气象》2011,37(9):1140-1144
为了给单季晚稻条纹叶枯病农业气象预测提供技术依据,使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2007和2008年上海市10个区(县)移栽稻和直播稻95个样本单季晚稻条纹叶枯病病株率田间考查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在条纹叶枯病病毒满足的情况下,影响单季晚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的首要因子是品种,品种抗性强弱与条纹叶枯病病株率间的偏相关系数为-0.622(P〈0.01);其次是单季晚稻播栽期至7叶期间的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与条纹叶枯病病株率间的偏相关系数为-0.293(P〈0.01);单季晚稻播栽期早晚对条纹叶枯病的影响是通过播栽期至7叶期间的空气相对湿度影响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单季晚稻播栽期与条纹叶枯病病株率、播栽期至7叶期间空气平均相对湿度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036和0.309(P〈0.01)。因此在业务预报工作中,应重点考虑单季晚稻品种及播栽期至7叶期间的空气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7.
右江河谷盆地,地处低纬(23-24°N),属南亚热带。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对双季稻生产很有利,是百色地区双季稻的主要产区。历年种植面积二十六万亩上下,占全地区双季稻面积的40%。单产早稻高于晚稻,近年来早稻平均亩产800斤左右,比晚稻高200多斤。早稻产量的高低对全年粮食产量是举足轻重的。也就是说,抓好早稻生产是抓好粮食生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前言纹枯病是我省水稻常发性病害,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矮杆宽叶和杂交稻等感病品种的推广,发生为害损失日趋严重,已成为夺取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在我省,一般早稻重于晚稻,单季晚稻重于双季晚稻,早稻以绿肥田早稻发病最重;春花田早稻次之;晚稻以杂交系列品种发病较重。由于感病品种栽培面积大,晚稻发病有日趋加重的趋势。稻株受害后,秕谷大量增加,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一成左右,严重的可高达五成以上。据农业部门  相似文献   

9.
晚稻在我市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89年种植面积已达50万亩以上,占全年粮食总产的45~50%,然而由于受低温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年际间产量波动很大,80年代本市晚稻单产波动在207—437.5公斤之间,10年平均产量353.2公斤,极差230.5公斤,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公社根据“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积极发展甘蔗生产。现有甘蔗面积16,081亩,占全社总耕地面积的35%左右。其中冬植蔗1,300亩,春植蔗4,600亩,秋植蔗3,600亩,宿根蔗6,581亩。种植品种以“423”号为主,其余为“5965”“134”“166”等三个品种。为使我社甘蔗生产能有效地利用本地气候资源获得高产,现对冬、春、秋植甘蔗的气候条件进行分析,为改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气象科技》1975,(6):35-36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贵州省铜仁地区广大贫下中农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广泛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力发展双季稻。目前全区双季稻种植面积约占稻田面积15%以上。据调查全区能够发展和种植双季稻的面积可达50%以上。近几年双季稻的产量不够稳定,特别是晚稻单产不  相似文献   

12.
玉米是寿光县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由1959年的10万亩增至1989年的64万亩,单产由1959年的51公斤增至1989年的420公斤,1989年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6.5%。为保证玉米能在不同天气气候条件下取得稳产高产,本文对其种植方式进行决策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省是历史上多灾的省份,干旱、水涝、风雹、霜冻等气象灾害年年都有发生,尤以旱涝灾害最为频繁、最为严重。据省民政厅资料统计,1949~1989年的四十年里,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减产一成以上的)平均每年5169.4万亩,成灾面积(减产三成以上的)3195.9万亩,分别占全省每年平均播种面积的30.5%和19.0%,因灾平均每年减产粮食30.2亿斤,减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是庆阳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每年种植面积三百万亩左右,占粮食作物面积的60%以上。因本区大陆性气候显著,降水年变率大,且冬季寒冷干燥,在气候反常年份,小麦越冬期常发生冻害死苗,造成产量低而不稳。本站从1978年开始,采用分期播种,结合逆境处理和大田调查,对冬小麦越冬冻害的农业气象条件进行了试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白叶枯病,自本世纪70年代初期在荆州地区被发现以来,呈逐年蔓延的趋势,每年均不同程度地对水稻造成危害,致使病株不实率增加,穗小粒少,千粒重降低等等。据资料统计,荆州地区1974年因白叶枯病危害损失粮食12836吨,1987年16830吨。因此,摸清荆州地区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对今后有效防治白叶枯病,稳定粮食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守顺 《气象》1984,10(1):20-24
淮北是安徽省大豆的主要产区,也是黄淮流域大豆的重要产区之一。本区大豆栽培历史悠久,长期以来,淮北人民一直把大豆作为用地养地的作物,大豆、小麦轮作成为一种传统的种植制度。六十年代以来,本区大豆常年种植面积在900万亩上下,占全省大豆面积的90%,其中95%以上是麦茬大豆,只有在灵璧、肖县、泗县一带有少量的麦套大豆。  相似文献   

17.
1989年秋季,庆阳地区冬小麦病虫害大面积流行,发病较重的有159.59万亩,占麦田面积的51.3%。其中中南部发生的白粉病和锈病面积约114.83万亩,占发病面积的72%;北部发生的叶条蝉和蚜虫面积约44.76万亩,占发病面积的28%。对其防治的好坏将左右我区粮食产量,为此引起了各级领导的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我们  相似文献   

18.
我们梅县丙村公社人和大队,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实行科学种田。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大队气象组,与公社气象哨一起,开展大寒露地育秧的农业气象试验。经过1970年以来5年的试验,证明大寒前后不仅可以培育壮秧,防止烂秧,而且“大寒秧”一般都能高产。到1974年,我们大队“大寒秧”的种植面积已达到早稻面积的40%,使全大队早稻平均亩产达到801斤,实现了一季跨《纲要》。 为什么要育大寒秧? 多年来,在早稻育秧过程中,存在着两个突出的矛盾,一个是季节矛盾,一个是天气矛盾。过去,人和大队早稻习惯晚播,多数在惊蛰前后播种,这时气温已稳定通过12℃,很少出现烂秧。但是,由于播种较晚,成熟较迟,常常使晚稻抽穗期遇到寒露风危害,  相似文献   

19.
玉山是一个人多田少,经济基础薄弱的农业县.50年代中期,水稻种植一季改两季,后来又大力引进甘蔗生产,发展制糖业.但由于当时科学水平低,缺乏种植经验,管理水平跟不上去,产量很低:早稻亩产100公斤左右;晚稻产量更低,如遇到秋季低温偏重的年份,则成了一把草.60年代,甘蔗种植虽然发展到近2万亩,工业蔗  相似文献   

20.
花生是我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历年种植面积均达十六万亩左右,占全县总耕地面积10%以上。但是,每年花生生产因受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