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1986年笔者等在大连棋盘磨等地的金县群兴民村组中部王家坦页岩段页岩层中发现后生动物类水母化石;在金州北山等地的葛屯组页岩层中发现类水母化石、蠕虫化石、可疑小壳类化石和后生植物宏观藻类化石等,丰富了我国震旦系的古生物学内容,对辽南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厘定提供了古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了“辽南后生动物群”的水母类及其它软躯动物遗迹化石的一些新资料,并根据该动物群的特征及有关地层年代资料,提出时代范围早于文德——埃迪卡拉期动物群,可能在7、0一9、0亿年之间。  相似文献   

3.
1986年辽宁省地矿局区调队在大连市棋盘磨和杨家屯震旦系兴民村组发现水母类化石。本人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根据其结构和生态特征,确定为腔肠动物门水螅虫纲水母化石,并命名为大连水母动物群。文中对其中的2个新属,7个新种进行了描述,它们为:Cyclomedusa qipanmoensis sp.nov.,Cyclomedusa stellatus sp.nov.,Medusinites monoseamoformis sp.nov.,Medusinites planodiscifo-rmis sp.nov.,Ellipsomedusa liaonanensis gen.et sp.nov.,Ellipsome-dusa dalianensis gen.sp.nov.,Quadratimedusa liaoningensis gen.etsp.nov.这一发现和研究无疑确定了大连地区震旦系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刘效良 《地球学报》1981,3(1):71-83
<正> 本文描述的标本系黑龙江省地质局第一地质队在鸡西市龙山屯(图1)麻山群地层中采得。后生动物化石在我国东北北部地槽区系首次发现。这类无骨骼的软躯体多细胞动物化石,对于研究晚前寒式纪地层的划分、对比以及生命起源、演化十分重要。迄今为止晚前寒武纪的后生动物在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应属澳大利亚的埃迪卡拉动物群(Ediacara Fauna),因该类动物在生物演化上尚属无壳的软躯体阶段,不易保存成为化石,多数以印模出现。迄今发现地点不多,只见于澳大利亚、西南非洲、瑞典北部、苏联乌克兰西南部、俄罗斯北部、西伯利亚及英国等十几个地点。近年来我国也发现一些晚前寒武纪动物化石及一些可疑化石,并且作了研究,但可与埃迪卡拉动物群能相对比的则尚未见正式报到。  相似文献   

5.
晚前寒武纪埃迪卡拉动物群在世界各大洲的普遍发现,证明这是动物生命进化的一个独特阶段.这个以软躯体、多门类(至少五个门)、体形大为特点的动物群,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发现于西南非,后在1947年由斯普里格在南澳大利亚州的埃迪卡拉发现较为丰富的内容.产出层位是在元古代晚期冰期沉积之后、寒武纪骨骼化石大量  相似文献   

6.
湘西震旦纪武陵山生物群的化石形态学特征和归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孝红  汪啸风 《地质通报》2002,21(10):638-645
湘西桃源理公港震旦系留茶坡组中部黑色页岩中的炭质压膜化石,为研究末前寒武纪晚期生物学提供了一个稀有的布吉斯页岩型分类学窗口。根据已知属种和新获材料的研究,确定了17个明显的形态类型,讨论了每种形态类型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属性,指出除个别化石可能为两侧对称动物外,其余绝大多数化石可以解释为原核生物或多细胞藻类,系统发育上与绿藻、褐藻、蓝藻细菌等相关。具固着器、叶状体为球状或具同心纹构造的Apsidiumsphaericus的发现,进一步证明典型埃迪卡拉动物群(或白海生物群)中简单的圆盘状化石可能为多细胞藻类,而不是水母。武陵山生物群中具同心纹结构的大型圆盘状化石的出现及其共生生物特点,指示该生物群是埃迪卡拉期生物分异发展阶段的产物,是末前寒武纪晚期一个以多细胞藻类发育为特色的新型生物群。  相似文献   

7.
国际上寒武纪的开始以遗迹化石Treptichnus pedum的首次出现为标志,我国南方通常以小壳化石的出现或者疑源类Asteridium-Comasphaeridium-Heliosphaeridium化石组合的出现作为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由于化石保存的不完整性,仅仅依靠寒武纪化石的首现来确定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界线可能导致其层位偏高,因此需要利用界线之下的埃迪卡拉纪化石对界线进行进一步限定。皖南地区的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界线一直被厘定在皮园村组硅质岩和荷塘组底部磷块岩或黑色页岩交界处,这一划分主要是根据岩石地层的证据和邻区的生物地层资料,但是皮园村组本身缺乏直接的生物地层学资料。为了进一步确定皖南地区的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界线和皮园村组的沉积年龄,系统研究了皖南休宁蓝田剖面皮园村组中的微体化石组合,在皮园村组中发现了埃迪卡拉纪化石Horodyskiacf.minor、Palaeopascichnus cf.jiumenensis、Palaeopascichnus sp.,以及未定名的纺锤状化石和球形化石。Palaeopascichnus在全球范围的埃迪卡拉纪地层中都有发现,且其仅仅局限在埃迪卡拉纪的晚期。在华北地台西缘的正目观组板岩和华南留茶坡组硅质岩曾报道有Horodyskia minor,H.moniliformis?(有可能为H.minor的同物异名),Palaeopascichnus minimus,P.meniscatus,和P.jiumenensis。在皖南Palaeopascichnus cf.jiumenensis和Palaeopascichnus sp.出现在皮园村组硅质岩的中上部,Horodyskiacf.minor一直延伸到皮园村组的顶部,说明由生物地层所划分的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界线与皮园村组-荷塘组岩石地层的界线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前寒武纪痕迹化石的分布及其古生物学、地层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我国前寒武纪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痕迹化石,其中前寒武纪冰期前的痕迹化石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的长城纪和青白口纪地层中。这些痕迹化石产出时代古老,表明在我国北方14~17亿年前的海水中就可能生活有古老的后生动物,这些痕迹化石的发现对于探索后生动物的起源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前寒武纪冰期后所发现的痕迹化石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震旦纪晚期的地层中,这些痕迹化石在震旦纪地层中的广泛分布,对震旦系及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的划分对比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陕西汉中地区南部扬子地台区震旦纪—寒武纪地层发育,是研究我国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的理想地点。本文记述了该区中部(城固县大盘、南郑县白玉等地)原上震旦统灯影组顶部灰岩中新发现的最早期骨骼动物群及所在地层的分布特征。动物群化石计有软舌螺类、似软舌螺类、球壳类、单板类、开腔骨类、管壳类、原牙形类、棒形骨类、锥石类、刺棒类、齿棒类和小盾类,主要为Anabarites—Protohertzina至Paragloborilus—Siphogonuchites组合带中的分子。同时描述了两类奇特的化石新属种Dentlavula trischa Li(gen、et sp、nov)和Clypecella hexinsis Li(gen、et sp、nov)。新化石产地的发现与研究不仅为区内划分地层,确定时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填补了区内中部地区早寒武世早期在生物地层学上的空白。新属种的发现既丰富了当时生物界的内容,又为研究最早期骨骼动物群的产生及演化规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我国前寒武纪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痕迹化石,其中前寒武纪冰期前的痕迹化石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的长城纪和青白口纪地层中。这些痕迹化石产出时代古老,表明在我国北方14~17亿年前的海水中就可能生活有古老的后生动物,这些痕迹化石的发现对于探索后生动物的起源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前寒武纪冰期后所发现的痕迹化石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震旦纪晚期的地层中,这些痕迹化石在震旦纪地层中的广泛分布,对震旦系及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的划分对比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华南埃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生物 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介绍华南地区埃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生物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 (1)贵州江口陡山沱组上部黑色页岩中发现保存完美的八辐射螺旋结构的埃迪卡拉型动物化石——八臂仙母虫, 首次确立陡山沱组上部庙河生物群层位有埃迪卡拉型动物化石的存在, 为该层位与澳大利亚典型埃迪卡拉动物群层位对比提供了重要证据。(2)陡山沱组第二段首次发现有饰天柱山藻, 确立了陡山沱组中下部出现的以Tianzhushania属为特征的具刺疑源类下组合带, 为同期地层的对比提供了新依据。(3)在峡东地区陡山沱组第三段发现以Tanarium属为特征的具刺疑源类上组合带, 它们与断面呈圆形和方形的管状化石共生, 层位稳定, 分布广泛。这些新古生物的发现, 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埃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的生物地层序列, 而且为解决全球埃迪卡拉系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南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微体遗迹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并得到普遍承认的动物化石是澳大利亚南部的伊迪卡拉动物群[15,16]。伊迪卡拉山的晚先寒武纪砂岩中发现有大型的相当进化的水母和蠕虫化石,其中含有直径数十公分的狄更逊虫(Dickinsonin costata)、体长3公分的枝沙蚕(Spriggina floundersi)以及遗迹化石等。其所在地层为寒武纪灰岩之下160米的庞德砂岩[1]。  相似文献   

13.
最近T.克鲁西等在西澳大利亚斯迪玲山组中发现了埃迪卡拉动物群后生动物体化石,这是西澳大利亚的首次发现。因此扩大了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动物群的生物地层范围。在斯迪玲山组中两个点发现了埃迪卡拉动物群后生动物体化石。除了发现CyclomedusaSPrigg1947之外,还发现了痕迹化石BergaueriaPrantl1945。这些化石的发现表明,斯迪玲山组是不整合地沉积在太古宙伊尔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阿尔斑尼活动带的基底片麻岩之上,其时间跨度为590~540Ma。西澳大利亚斯迪玲山组发现埃迪卡拉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14.
赣西北震旦系皮园村组发现大量水母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修保  余忠珍 《江西地质》1994,8(4):320-322
赣西北震旦系皮园村组发现大量水母化石黄修保,余忠珍,叶少贞(江西地矿局赣西北大队)赣西北震旦系比较发育,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硐门砂岩、南沱组、陡山沱组、皮园村组。笔者在填图中于皮园村组中上部首次发现大量原始类水母化石,并可见虫管遗迹化石与之共生。1地层剖...  相似文献   

15.
系统观察研究蓟县剖面、辽南苏皖北部的上前寒武系,参照湖北三峡震旦系标准剖面,将华北地台西南缘冰碛层与扬子地台南沱冰期相对比;崔家屯组至兴民村组和史家组至望山组划归青白口系,进而在青白日系与震旦系间建立准南系,确认淮南动物群,建立金州动物群,将后生动物出现时限提前至1000Ma.我国上前寒武系可划分为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淮南系和震旦系,可与美国西部、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部和俄罗斯地台相当层位相对比.淮南系与金州动物群的建立.完善了上前寒武系地层柱.具有地层学、古生物学上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6.
小壳化石是寒武系纽芬兰统年代地层划分和全球对比的主要生物地层学依据。长期以来,喜马拉雅西侧的巴基斯坦北部寒武纪早期小壳化石的发现较为零星,导致该地区埃迪卡拉纪与寒武纪过渡期地层序列的划分缺乏统一认识,相关地层时代归属十分不清晰。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务的支持下,作者对巴基斯坦北部隶属于小喜马拉雅区的Hazara盆地东部前寒武纪与寒武纪过渡期地层Hazara组、Kakul组、Abbottabad组和Hazira组开展详细研究,首次在Kalu-di-Bandi剖面Abbottabad组Sirban段顶部硅磷质白云岩中发现了寒武纪纽芬兰世幸运期小壳化石组合。该小壳化石组合属种相对丰富,含有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anabarica、Conotheca subcurvata、Hexangulaconularia formosa、Olivooides multisulcatus、Maikhanella pristinis、Lopochites latazonalis、Siphogonuchites sp.及Spirellus columnaris等分...  相似文献   

17.
<正> 35亿年前,地球上开始有生物存在,主要是兰藻和细菌。距今10亿年左右,开始出现软躯体动物所形成的遗迹化石。9亿年有蠕形动物的实体化石——淮南生物群保存。7亿年软躯体后生动物——埃迪卡拉动物群(西陵峡生物群、高家山生物群)大量繁殖,使晚前寒武纪的生物演化进入一个新阶段。6亿年左右,骨骼化动物——梅树村动物群(或托莫特动物群)的出现,开创了生物发展、演化史上的新纪元。使更多的生物能够以化石  相似文献   

18.
"雪球事件"以来,早期生命呈现多层次、大规模的加速演化,到寒武纪前夕,生命大爆发达到高潮;在生命剧烈演替的同时,地球环境标志也发生着响应,碳同位素剧烈漂移,并且与各个生命演化节点相对应。但是在划分最重要的地质界线,埃迪卡拉(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及界线层型和点位("金钉子",GSSP)确立的问题上迄今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以遗迹化石Treptichnus pedum作为该GSSP的标志化石,因其跨系、跨阶产出,生物延限长,因而在全球的生物地层划分对比中(特别在西伯利亚和中国华南地区)一直质疑声不断,而且以遗迹化石作为标志化石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缺陷。中国华南地区两类古老的宏体化石——矿化管状的Cloudina和条带状的Shaanxilithes在全球范围内可以很好的对比,并且这两种实体化石的出现都对应着碳同位素的明显正漂移。本文通过研究华南震旦系顶部化石带的地层分布和地理分布,综合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点和系统演化意义,深入探讨了Cloudina和Shaanxilithes作为寒武系底界标志化石所具备的潜力,对埃迪卡拉(震旦)纪—寒武纪地层界线划分和层型选择提出了更为理想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清河镇动物群各类化石的地史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炯飞 《地质论评》1993,39(1):44-51
清河镇动物群分布于华北地台北缘。建立清河镇动物群时,认为清河镇动物群包括管状化石、壳瓣状化石、球状壳化石、针状化石和近骨状类化石五个类型,并认为清河镇动物群的时代与梅树村动物群的时代相当。本文通过对清河镇动物群各类化石的分布规律和对所产化石地层的地质年代学和地层学的研究,认为不宜把针状化石和壳瓣状化石归入清河镇动物群;近骨状化石分布局限,其地史分布难以确定;管状化石出现于中元古代,至震旦纪和寒武纪大量产出,延续到奥陶纪;球状壳化石出现于寒武纪早期,至奥陶纪仍有。  相似文献   

20.
陕西宁强晚震旦世晚期高家山生物群的发现和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家山生物群主要由后生动物实体和遗迹化石组成,并见宏观藻类与其共生。它主要产生于上震旦统灯影组高家山段,时限约为650百万年左右,是埃迪卡拉期内的生物群。本文初步描述了蠕形动物、球壳类和似水母化石计5属13种(新属1个,新种7个),遗迹化石12属15种(新属2个,新种4个);宏观藻2属2种。建立了三个化石组合。高家山生物群的发现和建立,不仅丰富了震旦纪生物群的组合面貌,而且对生物进化和生物活动规律,对寒武系和震旦系界线的确定都具有实际意义。生物化石的黄铁矿化,为深入研究生物化石的遗迹学、埋藏学,也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