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在讨论以往生态经济分区研究方法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基于网格的生态经济分区。利用GIS格网技术和相关统计软件,从甘肃省生态与经济两大系统耦合发展的历程分析入手,选取2010年甘肃省的26个生态经济指标,以6 km×6 km的规则格网,将整个甘肃省分为12 243个研究单元。经过分析比较,甘肃省被分为4个生态经济区即西北干旱区(Ⅰ)、陇中冷温带半湿润区(Ⅱ)、甘南高寒带湿润区(Ⅲ)、陇南暖温带湿润区(Ⅳ)和21个生态经济亚区。结合DEM,进一步对研究区进行分区,以期为促进形成甘肃省可持续发展格局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格网技术提高了分区的精度和速度,是进行生态经济分区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首都圈易起沙土地的合理转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首都圈生态地理分区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对首都圈4个生态地理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资源图进行叠加处理和对比分析,得出研究区域易于起沙的疏林地、低盖度草地、河滩地、沙地、盐碱地、沼泽地和裸土地等7种用地类型的转化方向、转化面积和空间布局,为首都圈的防沙治沙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遴选出15个指标,组成综合分区的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对土地利用进行综合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地利用可划分为皖中区、沿江区、沿淮区、皖北区和皖南区等5个综合区,对区域土地利用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各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向和空间管制措施,为安徽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玛纳斯河流域生态问题的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玛纳斯河流域山地-绿洲-荒漠三大生态系统表现出区域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状况有所分异,经过几十年大规模的水土资源开发,流域不同的生态经济功能分区在环境演变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根据流域土地利用和水资源数据库,并参考各地自然、经济、社会统计资料,在生态经济功能分区的基础上,针对流域不同分区存在的生态经济安全问题选取相应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结合实地调研和专家赋值法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并计算综合生态安全评价指数,对流域各个生态经济功能亚区进行生态安全评价。评估结果表明:(1)玛纳斯河流域分为3个一级区和9个二级分区,根据不同分区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选取了13个生态环境指标和4个社会经济指标;(2)Ⅱ4、Ⅲ1和Ⅲ2亚区的生态不安全指数呈上升趋势,Ⅲ3亚区逐渐下降,Ⅰ1、Ⅰ2、Ⅱ1、Ⅱ2和Ⅱ3亚区存在波动,而对于绿洲区的四个亚区而言,Ⅱ2亚区生态不安全指数最高,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最多,而Ⅱ3亚区虽地处沙漠边缘,生态不安全指数相对最低,因此生态不安全指数高的区域需要高度重视,不高的区域由于生态问题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也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5.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在回顾国内外关于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的基础上,以县市为研究单元,从土地资源利用的结构、投入、产出、生态、动态和潜力等6个方面,遴选出25个指标,组成区域土地利用分区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借助SPSS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各县市的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县市土地利用程度呈现明显的城乡差异和南北区域不平衡,经济发达的县市,土地利用的综合水平相对较高,并由南向北逐渐递减,梯度差异地域特征显著;参考综合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特点和区划单元空间位置的连续性,将江苏省划分为3个一级土地利用区域,即江南地区、江淮地区和淮北地区;并进一步划分为环太湖地区、宁镇山地丘陵地区、江淮沿江地区、江淮沿海地区、里下河平原地区、淮北沿海地区和沿黄河故道地区等7个二级土地利用区域。  相似文献   

6.
生态经济交错区的土地开发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生态经济交错区是我国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同时它还是生态经济较脆弱的地区,土地开发极容易造成土地生态经济问题。本文阐述了生态经济交错区的概念,分析了生态经济特征 ,土地开发的意义,管理目标、核心,提出了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开发管理的原则和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空心化综合测度与分区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杨忍  刘彦随  陈秧分 《地理研究》2012,31(9):1697-1706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以土地资源粗放利用、人口过疏化、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空心化现象。论文基于农村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采用子系统综合评价与层次逐级判断组合研究方法,综合评价了中国县域尺度的农村空心化程度,并进行了地域分区。研究表明:中国农村空心化地域分异特征明显,高值区集中于北方边境和东部沿海发达县域,两湖平原、中部传统农区空心化也较为突出;低值区集中在南疆地区、青藏高原、西南山区等落后山区。按照土地、人口、经济子系统的交互特征,可将全国划分为新疆经济平稳发展型空心化中低值区等10个农村空心化大区,以及北疆农村空心化出现区等47个亚区。研究结果可为有序、分区、分类推进中国农村空心化整治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8.
生态移民在改善移民迁出区资源环境配置格局的同时,势必会给迁入区生态系统带来压力。农户作为生态移民政策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和决策主体,是影响生态环境的最重要单元。科学测度农户对环境的影响,并找出缓解生态压力的对策,对移民迁入区人地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移民迁入区广西金桥村18个屯的入户调研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和"STIRPAT"模型,对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农户微观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辨识。结果表明:由于大量移民的迁入,移民迁入区的土地生态承载力处于较低水平,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对移民迁入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产生了负面影响;研究区人均生态赤字严重,尤其是耕地和林地面临的压力较大;与移民农户相比,当地驻民的经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家庭人口规模、土地资源拥有量、农业收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会加重环境压力,户主受教育年限、非农业收入和非农业劳动比重的提高有助于生态环境改善;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农户生计转型和生计多样化是缓解环境压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生态功能区划是寻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有效途径.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提取遥感图像数据,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对玛纳斯河流域绿洲进行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研究表明: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可以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功能亚区.该划分有助于为玛纳斯河流域绿洲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灾害防治、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建设及经济发展分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2  
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成为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 用研究的前沿课题。文章诠释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 并且对当前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的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提出了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机理研究、土地资源生态安全 评价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设计研究整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的体系框架, 即在系统分析土地资源 生态安全影响机理的基础上, 构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 价, 识别生态危机和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模式, 设计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和 土地利用安全格局, 这种整合研究将成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趋势。其中土地资源生 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生态安全标准的判定以及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仍是非常具 有探索性的工作, 也是未来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及其预警(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n the basis of Landsat TM data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YRD) Economic Zone in 1991, 2001 and 2008, this article, taking 90 counties in this region as study units, built spatial data transformation models,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eco-economic system (CDES) models. With the aid of ArcGIS9.3, mass grid and vector data has been processed for spatial analyses. ESV and CDES indexes have demonst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environment system and it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searched areas. Furthermore, the indexes have also been used for functional zoning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Some results can be shown as follows. Firstly, since 1991, land use in the YRD has greatly changed: urban land area has increased primar-ily from original paddy land, dry land, grassland, garden plot and other land. Secondly, the ESV model has proved the deterioration trend of the YRD ecological system from 1991 to 2001 and slower degradation trend during 2001-2008. Also, it is illustrated that land-use conversion from water area and paddy field to urban area and dry land could cause great damage to ecosystem stabilization. Thirdly, GDP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YRD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thern part since 1991. GDP growth rate in the central part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thern part during 1991-2001. This growth rate in the central part is also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parts of the YRD from 2001 to 2008. Fourthly, the YRD could be categorized into 12 types of subregions in terms of CDES index. According to its spatial characteristic of CDES index value in the study area, eco-economic conflict area with low CDES value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is surrounded by eco-coordinated areas with high CDES values. This illustrates a core-periphery spatial structure exists in the YRD. During 1991-2001, the CDES value implied the convergent de-terioration trend of eco-economic system in the study area; while it gradually stepped into coexistence of divergent deterioration and coordination during 2001-2008. Finally, this paper analyzed five subregions in the YRD, including initially degrading zone, initially coordinative zone, continuously degrading zone, coordination-declined zone and coordination-promoted zone, based on eco-economic coordination and evolution patterns. And these subregions can be recognized and categorized by spatial transformation model.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经济分析的泰州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丁建中  陈逸  陈雯 《地理科学》2008,28(6):842-848
以生态-经济为导向的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从协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出发,强调因地制宜,让开发成本低、资源环境容量大、发展能力强的地区承担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等社会经济活动;而让生态价值高、开发难度大的区域承担农业和生态维护功能,这不仅是均衡地域开发、协调空间秩序的重要依据,实现差别化、特色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进行主体功能分区的基础性工作。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认识,根据生态重要性和经济重要性指数的评价分析,运用GIS平台将泰州市域划分为不同空间开发强度的类型区,并探讨了分区管制的政策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沙漠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与主体功能分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基于中国沙漠旅游资源的赋存条件,分析了中国沙漠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通过主要旅游景区(点)的统计,基于GPS定位和ArcGIS软件,建立了中国沙漠旅游资源空间数据库,实现了沙漠旅游资源的空间可视化表达;基于沙漠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和旅游发展的景观主体功能分区需要,进行了中国沙漠旅游资源主体功能分区。结论表明:中国北方沙漠旅游资源地域广、类型丰富,主要分布在沙漠(地)的边缘和少数腹地,呈现出个别地域较为集中分布的特征;沙漠景区(点)以主要交通线为轴,呈集群串珠状分布;沙漠旅游资源功能分区划分为:一大沙漠旅游带、三大沙漠旅游区、七大沙漠旅游圈。最后讨论了中国沙漠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王振波  方创琳  王婧 《地理学报》2011,66(12):1657-1668
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1991、2001、2008 年的Landsat TM影像解译数据为基础,以长三角90 个县(市、市区) 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空间数据转换模型、ESV模型、EEH模型,借助ArcGIS 9.3 平台对海量的栅格和矢量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依据ESV指数和EEH指数揭示长三角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相关关系和演变特征,并进行功能分区和模式提炼.研究表明:① 1991 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大幅转换,城镇面积增长最大,来源主要是水田、旱地、草地、园地和其他用地;② ESV模型研究发现,1991-2001 时段长三角生态系统呈现恶化趋势,2001-2008 时段恶化幅度有所减缓,同时证明水域、水田变为城镇和旱地的开发行为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极大的伤害;③ 1991 年来GDP空间格局为中、南部高北部低,其中1991-2001 时段中部增长率明显高于北部,2001-2008 时段中部增长率明显高于南北;④依据EEH指数将长三角分为12 类区域,EEH空间特征为生态冲突区居中心区位,生态协调区居边缘区位,并且按EEH由低到高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1991-2001 时段长三角生态-经济关系已经出现了集中型初步恶化趋势,2001-2008 时段则由集中型初步恶化趋势向分散型恶化与协调并存状态;⑤ 通过空间数据转换模型将长三角分为5 种生态经济演变类型分区:初始恶化区、初始协调区、持续恶化区、协调降低区、协调升级区;⑥ 总结出长三角EEH的空间演变模式:梯度模式与核心边缘模式共存,其中一级梯度模式为北中南三大横向梯度带,二级梯度模式为长三角南北两翼的东中西三大纵向梯度带;核心边缘模式概括为7 大组团:即苏锡常沪组团、南京组团、绍甬组团、苏北组团、泰州组团、杭州组团、南通组团.不同的模式对应着不同的生态经济系统演变方式,反映出长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内部存在着较大程度的生态经济关系空间分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生态经济区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新营  韩良  佟连军 《地理研究》2005,24(6):975-981
吉林省依据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现状,提出了生态省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提高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在阐述吉林生态省和区域生态经济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创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评价了吉林省9个地级区的生态经济竞争力。结合吉林省生态经济区划图,得出结论:中部生态经济竞争力最强,东部和东中部次之,西部最弱。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西北地区土地资源类型TM影像解译标志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对西北地区典型1:10万TM影像和地理情况的对比研究,采用两级分类系统建立了土地资源6类29个类型的解译标志,为在微机平台上全数字化解译全区土地资源类型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性和限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封志明  杨艳昭  游珍 《地理研究》2014,33(8):1395-1405
以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性评价为核心,建立土地资源限制性与限制度模型,从全国、分省、分县等三个不同尺度,全面评估近10年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及其时空耦合规律,定量揭示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程度及其空间格局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 1949年以来中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趋于增强; 2010年与2000年相比,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由42.87下降到34.50,土地资源限制度在降低。② 分省的人粮关系趋于好转,大多省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处于较低水平; 2010年与2000年相比,分省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呈降低趋势。③ 2000-2010年分县粮食盈余地区在增加,人口超载地区在减少,人粮关系趋于改善; 2010年和2000年相比,基本不受土地资源限制的分县单元由60.27%增至70.63%,基于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较低,且近10年呈降低趋势;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上东部强于西部、南部强于北部、泛黄河流域强于长江流域。  相似文献   

18.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进行西北地区土地资源调查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吴薇  颜长珍  王建华  王跃 《中国沙漠》2000,20(2):229-231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开展西北地区土地资源动态调查是建立国家级基本资源遥感动态信息系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这项工作中,我们首先在确定土地资源分类依据和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西北地区土地资源的分类系统;通过遥感数据一人机交互解译一矢量图编辑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全数字方式,完成了90年代中期由1:10万基本数据支持的西北地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