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美煊 《地震》1993,(3):38-43
本文利用最大熵原理计算了山西地震带(1200—1989年)中强震分震级档的年平均发生率。利用综合概率法根据地震活动性的多次指标计算了各潜在震源区的空间分布函数,把空间分布函数作为权系数将山西地震带中强震分震级档的年平均发生率向各潜在震源区分配,可得到各潜在震源区分震级档的年平均发生率和平均重现期。对震级M的概率密度函数f_M(m)的x~2检验表明,在水平0.25时通过x~2检验。作为应用实例,计算了临汾盆地M≥5.5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和平均重现期,内符检验表明,理论值和实际发生地震数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2.
山西地震带历史地震序列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美煊 《地震》1993,(5):40-46
在工程地震工作中需要知道某地震带或某地区未来100年内的地震活动水平,以便适当选择历史地震的统计时段,从而得到和地震活动水平相适应的不同潜在震源区的各级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 本文利用极值理论、最大熵原理、马尔可夫模型的方法、莫尔纳方法和伯努里模型方法计算了山西地震带未来100年内中强震的年平均发生率、平均重现期大于等于某级地震的个数和发震概率,计算结果表明,山西地震带未来百年内将发生≥6.0级地震3次,发震概率为0.94左右;将发生≥6.5级地震1—2次,发震概率为0.84左右;有可能发生≥7.0级地震,发震概率为0.53左右;发生≥7.5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发震概率为0.32左右;发生≥8.0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发震概率为0.15左右。  相似文献   

3.
地震区划原则和方法的研究——以华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时振梁  鄢家全 《地震学报》1991,13(2):179-189
本文基于对我国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不均匀分布的认识,吸收了近20年来地震预测方面的科研成果,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通过对华北区划的试验,对地震区划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如下改进: 1.以地震带作为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统计单元.引入地震活动趋势估计因素,评定表征地震活动水平的年平均发生率,以使区划结果同预测未来时间段地震活动水平相适应; 2.采用按震级挡次分配各潜在震源区的年平均发生率,可以合理地评估高震级地震的危险程度; 3.采用以震级挡次为条件概率的空间分布函数,刻画地震带内各潜在震源区之间发生相应震级挡次地震的相对危险程度,使区划结果更好地反映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均匀性分布的特点; 4.在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中,引入了方向性函数项,使得分析模型更接近我国地震震源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4.
应用故障树分析的方法,对华北平原地震带地震空间分布函数进行重新厘定。应用断层破裂长度与面波震级、地震矩、矩震级之间的关系公式确定华北平原带各潜在震源区的地质因子;应用最大似然法、贝叶斯预测方法和地震活动度方法确定各潜在震源区的因子;综合考虑各因子情况,建立动态概率安全性评价的空间分布函数故障树,计算得到华北平原带潜在震源区的空间分布函数,并由新的空间分布函数计算了实验场地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吴晓莉 《内陆地震》1996,10(2):130-133
应用断裂带地震复发条件概率作为潜在震源区空间概率函数来确定潜在震源区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并运用断层分段的结果,依据其给定震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计算出了未来50年地震复发的条件概率。并以南北天山地震带为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计算结果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6.
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震源参数及应力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1-2008年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100次3级以上中小地震波形资料计算了地震震源机制解.采用力轴张量法计算给出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平均主应力方向为NW-SE,与历史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走滑错动占的比例较大,且分布集中.由小震的震源波谱参数绘制出视应力平面分布和深度分布剖面图,显示在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及其附近区域相对高视应力区出现在石棉附近地下5 km和15 km两个不连通区域,西昌以南的则木河断裂带地下5 km左右区域,以及西昌以北地下10~20 km区域.若将相对高视应力分布区作为未来强震危险性的估计指标,则安宁河断裂带北段及则木河断裂带中北段未来存在潜在的强震危险性,而在这些地段近8年也有小震活动的密度和强度的显现.  相似文献   

7.
2011年10月14日中俄边境漠河以北发生6.6级地震,为了真实反映该地震对于周边地区的影响,进行潜在震源区划分,并重新统计空间分布函数,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利用G—R关系,预测漠河北潜在震源区未来100年7.0级地震发震概率为0.073,重现周期为1316年。  相似文献   

8.
为弄清当前汾渭地震带的 b值和年发生率的情况 ,用 Mapinfo的图象分析和检索功能对汾渭地震带的 b值进行了统计计算 ,推导出 4 .0级以上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 ,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 ,得出近 10 a由于带内强震数量很少 ,b值和年平均发生率变化不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论发震构造特性在潜在震源区参数确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本刚 《地震地质》2004,26(4):750-760
发震构造特性是潜在震源区划分及其地震年发生率确定的重要依据。潜在震源区除了反映“未来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的内涵外,还应反映高震级档地震具有相似复发特征的涵义。由于在地震活动性参数统计单元内,有一些具有不同本底地震的活动构造块体,为更好地反映地震活动的空间不均匀性,考虑潜在震源区的三级划分是有必要的。通过分析潜在震源区内高震级档地震的复发特征,计算预测时段内潜在震源区的高震级档地震的发震概率,采用预测时段内概率等效转换获得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的方法,有助于在中国地震危险性分析框架内考虑潜在震源区的强震复发特性。另外,文中还对潜在震源区内特征地震次级震级档频度不足的特性和发震构造上强震非均匀性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震活动性分区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时振梁  王健 《地震学报》1995,17(1):20-24
本文以强震为目标,考虑到各地区历史地震记载和仪器记录的完整性,以M6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强震震级频度分布和历史时期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作为衡量各地区地震活动性强弱的指标,统计了全国27个地震带的强震活动分布状况,按其地震活动性强弱分为五类区.其中,最强为台东地震带,其M6年平均发生率M6>1;Ⅱ类区包括从帕米尔、天山、川滇以及台西等9个地震带,M6=0.12-0.34;Ⅲ类区包括华北、青藏东北缘、戈壁阿尔泰、东南沿海外带等10个地震带,其M6=0.032-0.08;Ⅲ类区除个别地震带历史上只记到7.3-7.5级地震外,其余各带都记录了M8的地震;Ⅳ类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华南和东北等6个地震带,其M6=0.01-0.03,这些带有史记载以来记录的最大地震均小于7;Ⅴ类区为我国地震活动性最低的过渡地震带,Mmax仅为5.75.强震活动的差异和周围板块构造运动和板内各块体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对山西地区的非弹性衰减系数、场地响应和震源新参数各量关系初步研究之后,利用山西地区2008年8月-2012年5月间发生的ML2.0级以上地震612次,计算其中148次地震的震源新参数.着重研究该时间段内山西地震带连续发生的5次ML4.0级以上地震震源区的背景应力降,阳曲震区的平均应力降为2.586 MPa,其它4个震区都在1~2 MPa间.分析发现山西中部的阳曲震源区、原平震源区、大同震源区震后应力降趋于平稳的低位,而山西中南部地区的洪洞、河津2震源区附近的地震应力降在震后仍处于不断积累、逐步增强的趋势,所以应密切关注山西中南部地区的震情形势.  相似文献   

12.
临汾盆地是山西地震带中地震活动比较强烈的地段,是我国有名的历史强震区之一.其中1303年洪洞地震和1695年临汾地震,《中国地震目录》上均定为八级,时间间隔不长的两次强震震中相距仅40公里,震源体部分重叠,实属罕见.本文拟通过对这两次强震发生的构造背景、震源应力场及震源环境的分析,对其发震条件作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3.
阎维彰  郭跃宏 《地震研究》1991,14(3):215-222
本文利用山西地区的地震地质、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性、地球物理场等特征资料,对有关特征进行了图象识别,采用综合决策方案以提高识别的稳定性。综合判定结果分析表明,在研究区内的180个对象中,得到54个D类对象,占全部识别总面积的30%,其中向31个对象,历史上已发生过6级以上强震或在强震附近,另有23个对象为新判定的6级以上强震潜在震源区。得到山西强震潜在震源的预测图。  相似文献   

14.
安宁河、 则木河构造区近期强震危险性的概率估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 作为历史强震多发地段南北地震带中南段的安宁河、 则木河构造区强地震危险性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在分析安宁河、 则木河构造区强震活动特点的基础上, 利用地震危险性韦布尔概率估计方法, 对该区未来10年内发生6.5级以上强震的累计概率和条件概率进行了计算, 并结合前人针对汶川地震破裂对周边断层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及潜在震源区判定等研究结果, 对该区强地震危险性进行了综合判断。 结果表明, 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 安宁河、 则木河构造区5级以上中强地震似有逐步活跃的趋势; 根据韦布尔概率模型计算得出的该区2021年前发生6.5级以上强地震的概率高达0.93, 条件概率为0.32。 因此, 该构造区, 尤其是区内的冕宁—西昌一带未来10年发生强地震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5.
潜在震源区期望震级和期望距离及其计算方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孟潭 《地震学报》1994,16(3):346-351
在合成地面运动时程曲线时, 需要确定地震动的持续时间。确定该参数需要知道对场点起主要作用的潜在震源区的震级和距离。在讨论地震烈度区划的远场和近场问题时, 也需知道对场点起主要影响的地震的震级和距离, 本文首先推导了由地震带地震震级分布函数和地震空间分布函数确定潜在震源区的地震震级分布函数的公式, 并建立了潜在震源区内在地震烈度超过给定地震烈度值情况下的震级与空间联合概率分布函数, 并据此导出了计算潜在震源区期望震级和期望距离的基本公式。文中以华北地区的几个场点为例, 给出了几个估计期望震级和期望距离的例子。结果表明, 期望震级和期望距离不但与场点和潜在震源区的几何关系有关, 而且与给定超越概率的烈度值Id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在塔吉克斯坦—新疆35条全新世活断层中,24条发生过2次以上古地震,发生7.0级以上古地震的平均复现期为3242±55年。阿尔金活动断裂带是最活跃的断层,其古地震平均复现期为417±55年。将每条活断层的古地震复现期与最后一次7.0级以上地震发生的时间相比,巴里坤纸房—秦大汉活断层、托里活断层、沙湾独山子—安集海活断层、霍尔果斯活断层及吐鲁番盆地中央活动断裂带为预警式活断层,有发生7.0级以上地震的危险,即未来北天山地震带与西准噶尔—阿尔泰地震带是有强震危险的地震带。这两条地震带的古地震复现期一般比南天山地震带与帕米尔—阿尔金山地震带长。4条地震带的古地震平均复现期为589±2年。塔吉克斯坦—新疆古地震的平均复现期为139±1年  相似文献   

17.
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参数、地震动衰减关系对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至关重要。以中国第五代地震动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为基础,采用2类震级分档分别建立自编及五代图潜在震源区空间分布函数,收集4组青藏高原及周缘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采用不同组合对青藏工程走廊沿线的81个场点进行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得到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重现期475年)的各场点基岩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并转换为一般场地(Ⅱ类)PGA,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与第五代地震动区划图归档上下限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采用我国西部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计算得到的PGA最大,采用云南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得到的PGA最小,采用川藏地区及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动衰减关系时居中;在同一地震动衰减关系下,采用自编空间分布函数计算得到的PGA普遍略大于采用第五代图空间分布函数时;在震级上限为8.5的潜在震源区及附近地区,潜在震源区空间分布函数震级分档对计算结果有显著影响。综合分析表明,采用自编Ⅱ型震级分档空间分布函数方案与川藏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组合方案的计算结果最为理想。最后,采用该组合方案对青藏工程走廊50年超越概率10%的基岩场地PGA及一般场地PGA进行了区划。  相似文献   

18.
大同—阳高6.1级地震活动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巍  赵新平 《地震》1994,(5):71-77
本文从较大时空范围研究了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地震活动性背景,认为大同-阳高地震不是一次孤立的地震事件,是大同盆地历史6级以上地震活动的继续和必然。在时间进程中它们受华北地震区和山西地震带强震活动周期的制约,空间上与北三省交汇区中强地震成丛活动密切相关。大同-阳高6.1级、5.8级地震以及此期间的侯马4.9级、析州5.1级地震是山西地震带中强地震即将活跃的一个迹象,也是华北区域应力场增  相似文献   

19.
将城市直下型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确定地震发生概率的方法,运用到大渡河梯级大坝系统所在流域的地震发生概率研究中.以编制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所确定的潜在震源区方案数据为基础,用泊松分布建立地震发生模型,震级服从截断指数分布.以潜在震源区地震空间分布函数作为地震的一级空间概率分布,以潜在震源区内地震的均匀分布为二级空间概率分布,考虑中国西部烈度衰减关系,计算了有22个串联梯级大坝系统的大渡河流域6级左右(5.5~6.5级)、7级左右(6.5-7.5级)和7.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发生概率.为该流域梯级大坝的选址、抗震设防及水电规划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潜在震源区内部非均匀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胥广银  高孟潭 《中国地震》1996,12(3):294-299
潜在震源区是未来可能的震中集合体。我国目前采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中,一般采用面源模型,潜在震源区面积平均约占3×103—4×103km2。假定地震危险性在潜在震源区内的分布是均匀的。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较大面积的地震均匀分布模型对地震危险性的估计过低。本文利用全国地震烈度区划采用的潜在震源区划分模型和地震数据,统计了历史地震震中在潜在震源区内的空间相对分布情况,给出了潜在震源区内强震非均匀分布的定量描述方法和初步研究结果。应用本文研究结果,可以给出更科学、合理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