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30年来于临汾盆地对300年前的临汾大震发震构造虽作过大量实地考察、研究,但至今仍有不同认识和存疑。考虑到继续以临汾论临汾恐难获新识,本文另辟新径,从华北、乃至中国东部更大范围类似地震构造环境所取得的大震(M≥7.4)发震构造的某些共性,应用地质类比方法,在论证临汾地区存在NE向控震背景基础上,进而评述和探讨了临汾大震的可能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2.
在总结临汾盆地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临汾盆地中部有一条活动非常强烈的大断裂,开挖结果和年代资料证实,这条大断裂自全新世以来至少发生过3次大地震,其中包括1303年洪洞8级大震和1695年临汾大地震。深部资料证实该深大断裂向地下延伸至深约38km的地幔,向上直通地表,从地下向地表呈弧形,向东倾向霍山,且东部上升,西部下降,具强烈逆冲挤压特征。  相似文献   

3.
王汝雕 《山西地震》1995,(3):163-169
本文根据现有史料,从灾情较重的14个州县的分布、极震区人口震亡率、震后政府反应、李宏性《地震述》一诗的史料价值、地震地塌与滑坡、地震当日的尧庙庙会、通利渠的破坏等7个方面,对这次地震做了研究,对史料的存疑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精确计算了1695年临汾地震与中国大陆部分8级地震和华北7级地震的震中距离,发现有等腰三角形的有序性。临汾地震处于8级地震构成的2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反映出它在8级地震的空间分布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5.
武烈 《山西地震》1995,(3):20-23
1303年洪洞和1695年临汾特大地震的震中位置均在临汾盆地内,时间仅隔392年,所以引起地震学界的极大关注。前人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一些突破性的认识,但是也有些问题尚需进一步商榷和思考。本文从临汾特大地震的震级,震源体和震中所在的次级构造单元,地震断裂的延伸和深部和构造,震源破裂区的应力状态等方面提出商榷意见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简述了1695年临汾大地震的震害,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对该次地震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从这次地震中应汲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7.
叙述了1695年临汾8级大地震后,清政府和山西地方军政当局采取的一系列救灾措施,包括派遣中央和地方军要员赶赴现场实施救灾;救治伤员、处理遇难者、清理灾害现场;惩治罪犯,安定社会秩序;制订抚恤标准,发布减免租赋、恢复经济的政策措施;严惩救灾不力的地方官员,募集救灾款项等.研究总结了临汾大震的救灾对策,这对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综合防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巍  安卫平 《山西地震》1995,(3):107-112
本文叙述了1695年临汾大震前的地震活动背景。分析了这次大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指出16 ̄17世纪是华北强震活动的全盛时期,而山西地震带的强震活动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中后期,1695年临汾大地震是一系列7级以上强震中的最后一个,其孕育过程处在华北强震活动由“密集”转为“平静”的转折时期,认为1642年平陆6级地震是1695年临汾大地震的广义前震。  相似文献   

9.
李侠 《山西地震》1995,(3):33-38
运用波浪镶嵌构造观点,对临汾盆地的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临汾盆地正好位于环太平洋波系和特提斯波系壳下次级构造隆起的叠加部位,其地震活动明显受这2大波系的控制,即临汾大地震是在2大波系构造同时强烈活动时发生的,单方向构造活动,不足以引发临汾大地震。认为临汾盆地大震活动的周期约400年,其活跃期约100年,平静期约300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野外工作的基础上,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临汾盆地的横向断裂作了研究。阐述了断裂的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肖承邺 《山西地震》1995,(3):159-162
根据大量历史记载探讨了1695年临汾大地震次生灾害的教训,以地震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大震救灾的经验,用震源力学观点研究了大地震预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根据几年的活动断裂填图和新发现的地震地表破裂资料,结合卫星影象判读和地震史料记载,分析和讨论了1695年临汾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发震构造部位和未来地震危险性,指出了该地震的破裂形式与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3.
清康熙临汾大地震的应急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书勤 《地震研究》1996,19(3):234-238
  相似文献   

14.
王挺梅  李新元 《地震地质》1991,13(1):26-27,T001
长期以来,人们对1695年临汾地震做了大量工作,并绘制出等震线及地震遗迹分布图。然而,涉及这次大震地表破裂的研究,由于该地区大幅度的人工后期改造而进展甚少。最近,作者应临汾地震区划任务需要,在罗云山山前,临汾市周围及涝河、洰河一带进行了细致的野外调查,对临汾市西北角郭家庄新开挖的探槽群作了实测剖面,在市东南12公里的南乔村发现了新的北西西向断裂(图1),并初步确定它们共同构成一条  相似文献   

15.
据卫星影象判读试论1695年临汾8级地震的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卫星影象判读,论述临汾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及沿北西向左幕-县底断裂密集分布的地震形变遗迹,结合地震史料,讨论1695年临汾8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丰富的地震历史资料,采用长时间大范围的思路对1695年临汾大地震前的活动场进行了剖析,发现临汾大地震前表现出很强的活动异常特征:临汾地震前环绕主震震中形成一个NE向的长600km的椭圆形环形分布图象;在孕震过程中,增强区内的地震活动可分为3个强弱不同的阶段,空间的不均匀性(震丛率、有震面积率以及蠕变释放率等)也不同;并且在巨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区内的活动性主要表现为短周期成分,在正常阶段出现的  相似文献   

17.
18.
19.
本文用地震矩张量反演断裂形变带运动学特征的方法,讨论了近600多年来鄂尔多斯地块不同时段的构造运动。结果表明,大华北第3地震活动期中该地块运动增强,其构造运动参数2倍于正常期,指出1695年临汾大地震是在此区域构造运动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胡方秋  刘景元 《内陆地震》1993,7(2):167-172
通过对北天山地区1:5万航空照片的解译结果,编制了北天山地震构造图。从中可见北天山新构造活动显著,山前差异运动强烈,活断裂、活褶皱发育,地震频繁。山区因断裂活动产生的山间断陷盆地也是地震活动场所。在近南北向区域应力场作用下,产生的线性构造大体分3组:东西向逆冲断裂;北西、北东向右旋、左旋逆走滑断裂。沿这些断裂,山脊、水系错动,冲洪积扇变形,并分布历史地震、古地震遗迹,可见这些断裂活动性强,多为发震构造。地震常常发生在这些断裂的端点、拐点及两组以上断裂的交汇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