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珠江流域上下游之间经济不均衡发展状况严重,呈"逆地理梯度发展效应"。其主要原因是上游山区遭遇工业化迟滞与边缘化困境,因而通过加速工业发展来摆脱"贫困恶性循环"是实现全流域经济差异收敛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区域单元主体功能定位不同,上游山区大规模推进工业化的努力与水系上游限制工业排放的环保要求直接矛盾。为此,需要找到兼顾上游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障的两全之路。 相似文献
2.
山区的山地经济协同开发研究——以重庆市三峡库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是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集中的区域。以国家有关资源型城市发展、重庆市近年来区域经济城乡统筹发展、三峡库区治理贯彻实施的大政方针为宏观背景,以三峡库区山地资源系统开发为个案,并将该区域资源状况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分析综合,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为我国山地资源系统开发与山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整合做了探索性研究。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工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与对策分析--以株洲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傅丽华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16(2):28-30,56
以湖南省株洲市为实例,从经济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影响工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指出工业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是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开发区资源浪费大。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工业、做好城市的整体规划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山区人口密度修正——以岷江上游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山区人口承载能力评价是山区国土空间管理的基础之一,而准确的人口密度数据是正确评价人口承载能力的基础。传统的人口密度算法并未考虑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分布带来的影响,不能客观反映山区人口聚集程度。引入地形起伏度、海拔高度因子,选择岷江上游作为研究区,首先运用GIS技术提取地形起伏度,再运用SPSS软件对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确定县域不同地形起伏度与海拔人居适宜标准,剔除阈值以外不适宜人口聚居的面积,对人口密度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人口分布受地形起伏度的影响显著,二者的对数曲线拟合度为0.89,汶川县、茂县、理县、黑水县与松潘县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分别为:0.841、0.773、0.643、0.696和0.730;2应用地形起伏度对岷江上游人口密度修正,为真实反映山区人口密度提供了新的考量依据,剔除了人口密度空间噪音,5县地形起伏度与海拔适宜标准分别为:汶川3.2°和3 693 m,茂县4°和4 033 m,理县4.3°和3 790 m,黑水4.4°和3 853 m、松潘4.2°和3 966 m;地形起伏度高值区面积越大,修正前后的人口密度偏差越大,地形起伏度较大的理县和黑水县修正后的人口密度分别提高了7.8倍和5.6倍;地形起伏度较低的汶川县与茂县修正后人口密度仅分别提高2.3倍与2.4倍;3岷江上游人口潜在压力大,不同区域应因地制宜,汶川和茂县采取重点集约发展战略,理县和黑水县采取适度开发战略,松潘县应采取恢复与保护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暖背景下祁连山西部山区水循环要素的变化——以疏勒河干流上游山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祁连山区西部托勒气象站与疏勒河上游昌马堡水文站、鱼儿红雨量站的气温、降水、径流等观测数据,对近50年来疏勒河山区流域气温、降水、径流等水循环要素的变化特征与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祁连西部山区年平均气温呈持续上升的态势,并在1990年代中期后出现一个突变,突变后气温上升速率较突变前明显加快.从气温的季节变化上看,冬季升温的幅度明显大于其他各季,从气温的区域变化来看,中低山地带的气温升幅要大于中高山地带.分析结果还显示,祁连山区西部年降水量总体上亦呈增长的态势,但年际波动比较剧烈.少雨年主要在1990年代以前,多雨年在近20 a;从季节变化上看,夏季降水量变化比较稳定,增减趋势不明显,其他各季降水量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冬季降水量增幅明显.受降水与气温加速上升所带来的冰雪融水增加的影响,疏勒河出山径流的年平均与四季流量亦呈显著增加的态势.考虑到山区夏季降水并未增加,故占年径流量比重较大的夏季径流量的增加主要是冰雪融水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以福建南平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足迹模型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评价方法,以其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以及方法的普适性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大量应用。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福建南平地区2000~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平地区人均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1.750 hm2上升到2003年的2.057 hm2,生态赤字由2000年0.465 hm2上升至2003年的0.735 hm2,年均增长速率为16.96%,说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的范围,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7.
山区旅游保护性开发区划的理论思考与实证--以广东龙门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山区进行旅游保护性区划,是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时空推进上的具体落实。遵循山区生态系统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异规律,采用自上而下的自然环境要素宏观分析与自下而上的生态、经济旅游等要素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既避免了仅仅对指标数据的简单聚类,又克服了传统区划中缺乏对人类经济活动影响分析,以及行政区域不完整、可操作性差等问题,使区划的结果综合程度更高,对山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更具有指导性。以典型山地县龙门为例,进行旅游保护性区划,确定旅游的重点开发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陇南山区地质构造活动强烈,频繁的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分别以陇南市武都区的主要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和地震)和景观类型为风险源和受体,以景观结构指数和易损性指数作为评价指标,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进行生态风险特征评估。结果表明:武都区生态风险特征的分布主要受地质灾害风险分布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人类活动、植被覆盖度和海拔梯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极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东江镇以东的白龙江沿岸及整个白龙江南岸、安化、马街、汉王和两水镇北部等地;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武都区东部和南部以及西部和西北部区域。基于景观结构的多风险源生态风险评价对于区域生态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地缘经济区视角下的行政区边缘山地经济协同发展——以渝黔湘鄂结合部的武陵山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部主要是山地。山区人一地关系协调机制、战略与可持续管理理论及技术的创新和重大突破等基于山地科学研究,迄今为止缺乏多学科交叉融合和综合性更强的成果。我国类似武陵山区一样的众多地缘经济区,因受到分属于若干行政经济区微观利益动机驱使的管制,出现地理空间连续与非市场决策不连续的“行政区经济”现象,派生出经济落后、区域经济行政分割现象突出,经济活动严重的冲突中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各种效益低下的“边缘效应”,即“行政区边缘经济”的区域经济运行方式。地缘经济区客观上要求解除原则政治的刚性约束,走区域市场一体化、区域协同发展、以利益政治为社会目标的科学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加速山区的边缘化趋势,另一方面通过促进文化产业、文化旅游的全球性快速增长为文化资源丰富的山区提供发展机会.以川中丘陵区为研究区,探讨了现代化与文化旅游的作用关系.川中丘陵区在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地方生产总值保持14.8%的高年均增长速度,而现代化水平依然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起步期;与人口稀疏山区相比,人口稠密的川中丘陵区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优势更为突出,文化旅游的优先地位更为明显,但是研究区的实践表明,山区文化旅游发展并没有显现发达社会的理想状态.研究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文化旅游的高端特征并不明显,总体处于旅游发展的初期,对地区现代化进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影响非常有限,对文化旅游特点和规律认识不足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在全球化趋势为山区文化旅游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文化旅游发展提出挑战.为此,简要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城市群工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效应——以武汉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城市群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对城市群刚性约束作用的日益明显,城市群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渐受到关注.本文从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的角度出发,构建工业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定量对武汉城市群工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7~2006年,武汉城市群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推动工业结构演变,呈现出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与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工业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空间上表现为各城市问影响指数分异趋于明显,特别是位于城市群东部的黄石、鄂州、黄冈三市,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突出.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今后推动武汉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区域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单析"和"横比""单析"是指在区域地理研究中,在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对地理要素做单一的"静态"分析。"横比"则是在"单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区域的组成要素做差异性比较,找出区域的特定地理条件,为区域发展指出科学的方向,如教材环节1"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要“生态”还是要“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山区的两难选择.“生态发展”为山区“既要生态也要发展”提供了一条现实的路径.文中从生态发展的思想渊源与内涵出发,对山区县生态发展的动力机制、总体路径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将其理念融入广东省阳山县的生态发展规划.研究表明,生态发展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巨系统的正向演进过程,其动力来自于自然、经济、社会系统内部,其实现也有赖于自然、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和谐统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认为山区县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生态保护、生态经济、城镇化以及民生保障等四项内容,四者作为 相似文献
15.
正【课标分析】"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具体分解为:①了解区域工业化的过程特点及成因;②了解区域城市化的表现;③理解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④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⑤学会区域 相似文献
16.
论绿色文明与民族边疆山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云南省西双版纳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边疆、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寻求森林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寻求攀元民族文化下的山区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富裕、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文中运用高新技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村寨社区调查,对云南西双版纳6种主体少数民族传统用地习俗、土地结构变迁及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评价,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山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看法及供商榷。 相似文献
17.
区域政策的调控效应分析——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文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案例研究,分析了我国区域政策的调控效应。认为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虽存在不足,但对调控区域经济仍然发挥了积极作用。首先,财政转移支付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欠发达地区的财政困难。其次,财政转移支付与大多数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较强。目前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低于发达地区,与各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资金投向有关。第三,财政转移支付对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经济实力分析、基尼系数和区位商的方法,对郑州市与泉州市所辖县域经济体的"狼群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郑州市与泉州市所辖县域经济体发展水平普遍较高,各县市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产业、部门各具优势,并且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狼群效应"不仅能够避免极化理论的缺陷,而且能够增强区域的整体实力和竟争力.郑州市与泉州市所辖县市的这种区域发展策略,有利于减小地区差距,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农民的就近就地非农转化,而且能够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富裕.郑州市与泉州市所辖县市的发展模式为当前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9.
20.
旅游扶贫应立足于贫困人口的获利和发展,其核心是使贫困人口从旅游开发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净利益。以居民感知理论为基础,对汝城国家森林公园九龙江地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态度。研究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的社会和经济效应感知明显,对环境效应不敏感,参与旅游业的意愿强,但受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实际参与能力不足。建议当地政府将旅游业培育成特色产业,以居民受益为出发点,对居民进行扶持与引导,鼓励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决策,并注重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以期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和旅游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