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要从水的处理、单胞藻的选择、亲贝的蓄养、洗卵和及时选幼、幼虫培育期间的筛选、随着基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闽粤沿海牡蛎人工育苗技术的探讨,以提高牡蛎育苗的成功率和单位水体的苗量,使太平洋牡蛎育苗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2.
近年发展起来的三倍体太平洋牡蛎,以其味道鲜美、出肉率高、肥满度好、口感佳、养殖成活率高等优良品性,深得消费者及养殖户的青睐。为此,不少育苗单位抓住机遇,纷纷开展牡蛎的三倍体育苗。现将诱导太平洋牡蛎出现三倍体的物理方法——冰块降温法介绍如下,供有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3.
主要介绍太平洋牡蛎三倍体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显示度。在基础研究方面 ,主要阐述了三倍体诱导技术、活体倍性快速检测技术、诱导剂对受精卵和胚胎超微结构的影响、三倍体牡蛎核型与带型、三倍体牡蛎同工酶的表达及快速生长机理等方面的技术储备 ;在产业化显示度方面 ,综述了三倍体牡蛎育苗与养殖的技术及效果  相似文献   

4.
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规模化人工育苗及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威  李莉  黎奥  王冲  孙同秋  张国范 《海洋科学》2020,44(2):108-112
近江牡蛎(Crassostreaariakensis)为广温、广盐分布的河口区大型种,曾在中国南北方河口区都有分布。由于近岸河口环境的变化,在中国北方河口区一度难以寻觅,甚至被认为濒临灭绝。利用黄河三角洲区域滨州、东营主要河口近江牡蛎资源,借助南方丰富的淡水资源,在福建宁德迅速开展了近江牡蛎的规模化人工育苗工作,总计获得了1092万粒种苗。在近江牡蛎原产地滨州进行中间培养及海上养成,在长牡蛎主养海区山东乳山进行转场育肥试养并获得初步成功。与同期养殖的长牡蛎相比,近江牡蛎的氨基酸种类及含量无明显差异,且生长速度快,这些特点将有助于推动其成为我国北方沿海的牡蛎养殖新品种。规模化育苗及养殖还有助于降低对野生近江牡蛎资源的采捕需求,对其资源的保护、牡蛎礁的恢复重构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福建太平洋牡蛎种群微卫星DN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曦  黄勤  江锦祥  马平 《台湾海峡》2007,26(4):548-554
本文采用Ucdcg153、157、202微卫星引物对福建两个太平洋牡蛎(学名为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养殖种群进行扩增分析和序列测定.与采自漳浦旧镇的近江牡蛎(C. ariakensis)比较,前者对以上三种引物全部呈阳性反应,后者只对Ucdcg157显阳性.与Genebank提供的相关序列比较,福建太平洋牡蛎与Genebank样品应属同源,其中漳浦霞美和厦门白礁的样品则可能代表同一种群的两个衍生品系.本项调查结果同时显示,近亲繁殖的育苗方式已经导致福建太平洋牡蛎种群裂化;任其发展不利于维护良种优势.本次采集的样品中未发现显示葡萄牙牡蛎、熊本牡蛎和美洲牡蛎微卫星特征的个体.  相似文献   

6.
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日本称真牡蛎,是我国近年来从日本引进的优良养殖种类。它具有体型大、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等优点。自1980年以来,我国沿海很多引种单位,为了保种和扩种,在我国沿海形成具有生产能力的自然种群,而开展了人工育苗的试验工作。因此,开展太平洋牡蛎固着生态方面的研究,对于增加苗种产量具有一定的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7.
1996年山东省荣成市海珍品育苗场与青岛海洋大学合作,采用化学诱导方法,培育出三倍体牡蛎苗,在东山镇一些养殖单位试养,取得了肥满时间比普通牡蛎提前一个月,亩增产15%的较好效益。目前,这一国家863海洋生物技术主题重大项目——三倍体太平洋牡蛎加温育苗技术研究,在荣成市通过了专家检测。三倍体牡蛎养殖的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8.
单体牡蛎诱导变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得到壳型规则、大小均一的单体牡蛎,作者以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眼点幼虫为材料,从肾上腺素(EPI)浓度梯度、处理时间梯度和眼点幼虫密度梯度3个因素诱导产生不固着变态的单体牡蛎。结果表明,葡萄牙牡蛎用EPI处理24 h的最适浓度为5×10–4 mol/L,不固着变态率为72.8%,在该最适浓度下,最佳处理时间为12 h,不固着变态率为82.7%。长牡蛎用EPI处理6 h的最适浓度为5×10–5 mol/L,不固着变态率为53.2%,在该最适浓度下,最佳处理时间为8h,不固着变态率为56.8%,眼点幼虫密度在80个/m L以下EPI处理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对长牡蛎幼虫进行后续生长测定,结果显示EPI处理组幼虫的壳长、壳高和存活率要高于对照组,表明EPI可能促进牡蛎幼虫变态长出次生壳并提高其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光照对牡蛎幼虫生长成活率的影响,使用6组牡蛎幼虫家系,前三组为长牡蛎家系(GG1、GG2、GG3),后三组为长牡蛎与葡萄牙牡蛎杂交家系(GA1、GA2、GA3),其中GG1与GA1母本相同,GG2与GA2母本相同,GG3与GA3母本相同;每个家系分别在6个光照梯度下从1日龄饲养到10日龄,然后测量记录10日龄幼虫在各个光照梯度下的壳高和成活率。结果表明,在各个光照梯度下,牡蛎幼虫的壳高都没有显著差异,长牡蛎幼虫与杂交牡蛎幼虫之间的壳高也都没有显著差异,但长牡蛎幼虫和杂交牡蛎幼虫均在58 lx的光照强度下,表现出最高的成活率,这提示牡蛎育苗生产的前10天应当保持这样的光照强度,而杂交牡蛎幼虫在269 lx和58 lx两个光照梯度下的成活率均极显著的高于长牡蛎幼虫,提示了长牡蛎与葡萄牙牡蛎之间具有亲和性并且其杂交后代存在杂种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长牡蛎与葡萄牙牡蛎同属一个物种的假设。而以壳高和成活率作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后发现,长牡蛎3个家系幼虫的表型比较接近,而杂交牡蛎幼虫的表型虽然具有靠近各自同母本长牡蛎幼虫的趋势,但杂交家系之间差异非常大,提示了高杂合度高异质性遗传背景下基因互作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熊本牡蛎为材料,在高温季节,通过强化亲贝营养和26℃以上高温促熟培育,使熊本牡蛎亲贝快速成熟,利用阴干流水刺激方法诱导产卵,并进行了不同盐度下受精卵孵化实验;通过合理控制幼虫密度、投喂新鲜无污染的单胞藻、及时分级筛选等系列技术措施,克服了熊本牡蛎育苗成功率低的技术难题;开展了栉孔扇贝壳、长牡蛎壳和栉江珧壳三种附着基的采苗试验,结果显示牡蛎壳是理想的附着基,可使稚贝的附着变态率达到60%以上,促进稚贝的生长和成活,提高稚贝产量,壳长2mm以上的稚贝单位水体出苗量超过10×10~4粒/m~3。  相似文献   

11.
褶牡蛎秋季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平潭县竹屿水产苗种场于1991年lO月11日~11月26日进行了褶牡蛎秋季室内人工育苗试验,培育出800~1000μm稚贝276×10~4粒。现简介室内人工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三倍体太平洋牡蛎生产性育苗与养成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总结了1998~1999年三倍体太平洋牡蛎育苗与养成情况。98年在荣成三个863中试基地利用6-DMAP、冷休克及CB抑制表卵第二极体释放的方法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其中以6-DMAP效果较好,诱导三倍体率为60.9%~90.5%。共培育三倍体群牡蛎苗种4.13亿,海上养殖2000亩。三倍体群牡蛎的生长明显快于二倍体对照群体,体重增加15.65%~41.89%。1999年4~8月收获,三倍体群  相似文献   

13.
几种化学物质对两种牡蛎幼虫附着和变态的诱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5种神经递质和1种神经肽对两种牡蛎幼虫附着和变态的诱导效应。结果表明:L-多巴对牡蛎幼虫附着行为的诱导快速而有效,浓度10μmol/dm^3,2h内有附着行为的幼虫约占50%,并使之正常变态,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L-多巴均能有效地诱导两种牡蛎幼虫变态,它们的最适诱导浓度分别为50、50和5μmol/dm^3,诱导变态率分别达97.1%、90.6%和70.5%(长牡蛎),74.9%、74.3%和37.2%(僧帽牡蛎);多巴胺的诱导变态效果不显著,而γ-氨基丁酸和5-羟色胺不能有效诱导变态。两种牡蛎幼虫对上述有效诱导药物的反应,长牡蛎优于僧帽牡蛎。肾上腺素诱导长牡蛎,最适处理时机在眼点幼虫后期,持续处理时间为2h之内。  相似文献   

14.
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是中国主要的海洋养殖经济物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商业价值,附着变态是牡蛎幼体从受精卵发育到成体所需的重要阶段,其分子机制的研究对牡蛎养殖育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筛选牡蛎幼体附着变态过程中的差异表达的蛋白,进一步利用质谱技术鉴定幼体附着变态过程中发育相关的关键蛋白,共筛选出128个差异蛋白,鉴定并注释了39种蛋白.通过对差异表达蛋白功能分析,筛选获得了与纤毛组建相关的筑丝蛋白和与稳定钙离子胞内浓度相关的钙网蛋白,为揭示牡蛎幼体面盘组织及纤毛的退化消失和钙离子有效诱导幼体附着变态的机制提供分子数据.同时还获得了调节脂肪酸β-氧化、三羧酸循环和糖酵解重要生理功能的关键酶蛋白:乙酰辅酶A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以及调节无脊椎动物机体能量存储和释放的酶蛋白:精氨酸激酶和ATP合成酶,进一步阐明了牡蛎幼体在附着变态过程中能量调节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5.
养殖废水的综合利用与无公害化处理排放是实现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作者采用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及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混养和单养的方式处理大西洋鲑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排放的废水,设置贝类组、藻类组、贝藻组3组处理,探讨了贝藻混养方式和贝类、藻类单养对废水中主要水质因子(N、P营养盐、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悬浮颗粒物(TSS))的处理效率,实验周期为30 d。结果表明,牡蛎和龙须菜混养的方式处理养殖废水效果较好,其对氮、磷营养盐、COD及TSS的去除效率分别为:总氨态氮41.67%±8.82%、硝酸盐氮33.96%±0.34%、总磷7.18%±0.03%、COD 78.87%±1.82%和TSS 70.50%±1.65%,而亚硝酸盐氮出现一定的积累。综合分析,牡蛎和龙须菜混养的方式处理养殖废水的效率优于牡蛎和龙须菜的单独处理。  相似文献   

16.
虽然牡蛎黑色素已经提取鉴定成功,但因为大部分实验需要用到黑色素的水溶液,而天然黑色素不溶于水,致使天然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黑色素的功效验证工作难以开展。本课题组探究总结出一套有效方法,对可溶性长牡蛎黑色素进行制取。首先选用酸碱法,从黑色长牡蛎中提取出天然长牡蛎黑色素,将其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利用超声细胞破碎仪进行处理,用盐酸中和至中性,离心取上清并干燥后得到一种黑色可溶性固体;再将该黑色固体分别用激光粒度测试仪、红外光谱仪和紫外光谱扫描仪进行检验后,发现天然长牡蛎黑色素经过超声降解处理后,颗粒粒度大幅下降,其溶解性大幅提高。红外光谱则显示出1630nm左右有明显的峰值,说明超声降解处理并未破坏真黑色素吲哚环等官能团;紫外吸光图谱的比较则显示天然长牡蛎黑色素破碎后,吸收峰仍然出现在210nm左右,但吸收值明显升高,说明超声降解法可以将难溶于水的天然长牡蛎黑色素降解为可溶于水的小颗粒可溶性黑色素,从而提高了紫外吸收值。可溶性牡蛎黑色素的制备成功对推动牡蛎黑色素的功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是继天然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黑色素的提取、可溶性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黑色素的制备之后,对牡蛎黑色素提纯方面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运用半透化学材料分离的方法,选取纳滤透析膜为分离介质,对可溶性长牡蛎黑色素的制取产物中多余的盐类无机物进行分离剔除,进而得到纯度较高、品质优良的可溶性长牡蛎黑色素晶体,通过称质量和盐度测量,计算得出该方法对黑色素脱盐率达到98%,证明了该方法可以进行贝类黑色素的脱盐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采用药物诱导和改变附着基新技术,在我国首次取得工厂化生产太平洋牡蛎单体育苗与筏式笼养成功。在120立方米水体中,育出平均壳高0.51厘米的单体苗种4000多万粒,平均每立  相似文献   

19.
在日本,牡蛎和紫菜的养殖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在海带、扇贝、裙带菜、(鱼师)、鲷类及对虾等的养殖、育苗和管理等方面有了飞快的发展。为了满足国内消费者对中高档鱼类和甲壳类等水产品的需求,日本的海水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牡蛎养殖多采用半人工采苗的方法获得苗种。从80年代末期,特别是1990年以后,牡蛎养殖规模大幅度增加,并且随着单体牡蛎及多倍体牡蛎养殖的兴起,室内人工育苗成了获得苗种的主要途径。亲贝提早入池进行升温促熟.可以使繁殖期提前,获得早苗和大苗,从而充分利用生长适温期,加快生长速度,缩短养殖周期。升温促熟期间,亲贝需要充足的饵料以保证其性腺发育。亲贝的饵料一般为人工培育的单胞藻,但由于温度、光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常造成饵料供应不足,影响亲贝性腺发育。为解决这一问题,作者于1994年春季在乳山市海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