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认真而广泛的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豫西南含砾大理岩进行了基质、砾石和分布特征等多方面的分析研究。认为其中的砾石是在一定热动力条件下形成的构造假砾。含砾大理岩无层位意义,应作为识别韧性剪切带的直接地质标志。  相似文献   

2.
厚度104.2m,总体为一套细卵石一中(细)砾岩,夹玄武质沉凝灰角砾岩(厚4.6)、凝灰质砂岩(1.1m)。垂向层序表现为向上变细型正旋回结构,具有平行层理及冲刷构造。砾岩的颜色为暗紫——褐色,呈孔隙式胶结,分选差,砾石含量大于70%,砾石圆度及球度好,成分以玄武岩、安山岩、砂岩、花岗岩及变火山岩为主,填隙物为中细砂屑,岩屑内见有玄武岩、安山岩成分,  相似文献   

3.
1982年夏我们在松树沟地区教学实习期间,分别在工作区东、西相距10公里的两处,发耐现了赋存于富水杂岩北侧(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底部)的一套单成分的陆源砾岩层。砾石成分以化学风化的稳定岩石,暗灰色、灰白色的硅质岩及其碎屑为主,次则为较不耐磨损和化学风化的斜长角闪岩的砾石组成。硅质岩的磨园度较好,呈园状、次园状居多,斜长角闪岩砾石为压扁了的次园状。底部粒度较大,砾石的磨石的磨园和分选程度较差。向上磨园度和分选程  相似文献   

4.
豫西东秦岭造山带核部北缘的“含砾大理岩”实际上是秦岭群在加里东晚期沿朱夏断裂由南东向北西大规模左旋韧性推覆中形成的一套含砾碳酸盐质糜棱岩,其内砾石是原高级变质大理岩中硅质、长英质及白云质大理岩的变质条带,因基质强烈塑性流动而发生肿缩聚积或褶皱拉断、挤压拉长、旋转圆化形成的。对它们的宏、微观构造特征、形成条件及变形机制的研究,有助于重新认识东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史。  相似文献   

5.
鲁西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中,分布有热液结晶型、火山碎屑沉积型、陆源碎屑沉积型和构造改造型四种成因类型包变质砾状岩石。本文对其形态、规模、产状及砾石特征等进行了分析。据变质砾状岩石性质推测,在平邑县南涝坡—泰安市化马湾一带,泰山群形成之前地表岩石主要为斜长花岗岩,并经历过一期变形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6.
广西北部分布着下震旦统两套厚度大的杂砾岩系,即长安组与南沱组,均由含砾泥质岩、含砾砂岩及其夹一些砂。泥岩组成。过去认为与冰川作用有关,称之为“冰碛层”等等。近年来,人们对其成因有所争议。笔者借实习之机,在该区对南沱组杂砾岩系进行野外与室内研究,根据其岩性特征、砾石成分,砾石形态和表面特征,以及其夹层沉积特征和粒度分析结果,认为这套杂岩系不仅具有冰川作用的痕迹,而且还有正常海洋沉积性质,它是由大陆冰川携带碎屑入海消融后迅速堆积,受重力等因素形成的泥石流沉积物,属冰融泥石流沉积。  相似文献   

7.
铜石次火山杂岩体由三个岩浆侵入阶段岩石组成,石英二长闪长斑岩~(40)Ar/~(39)/Ar坪年龄为189.8±0.2Ma,二长斑岩坪年龄为188.4±1.6Ma,为同时代产物,属早侏罗世。随后是该区隐爆角砾岩及金矿的生成。中侏罗统汶南组不整合覆盖于蚀变的石英二长闪长斑岩之上,斑岩体有一个古风化壳,汶南组底砾岩中有蚀变的斑岩及灰岩砾石,灰岩砾石及钙质、泥质胶结物均无蚀变现象,说明金矿成矿作用发生于汶南组沉积之前,金的成矿年龄介于188—178Ma 之间。成矿与铜石杂岩体在时代上及成因上是有联系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储层成岩作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孔隙沥青特征的分析,在烃包裹体期次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烃源岩热演化史、地层埋藏史和储层成岩史,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油气充注期次。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长8段和长9段致密储层主要发育压实、胶结、交代和溶解4种成岩作用,自生矿物主要为绿泥石、石英胶结物、长石胶结物和方解石胶结物。根据包裹体宿主矿物形成序列,识别出3期烃包裹体。第一期烃包裹体分布在石英愈合缝、石英次生加大边和充填孔隙的石英胶结物中,少数低成熟的黄色荧光烃包裹体及黑色荧光沥青包裹体代表了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后排出的少量烃类充注,多数成熟度较高的蓝色、蓝白色荧光烃包裹体代表了生烃高峰期大量烃类充注;第二期烃包裹体分布在长石胶结物中,数量较少,显示蓝色和蓝白色荧光,在溶蚀孔隙周围或沿解理分布,呈短柱状,边界平直;第三期烃包裹体分布在方解石胶结物中,呈孤立或零星分布,形状近六边形;后两期烃包裹体均是在烃类充注结束后捕获孔隙中烃类形成的。研究区延长组长8段和长9段经历了晚侏罗世末期至早白垩世末期的一期烃类持续充注。  相似文献   

9.
该基地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王莽岭东南部,貌景观.王莽岭景区的石灰岩、白云岩在重力垮落、面积117.33km2.基地内保存了大量的地质遗迹和地 冰冻裂解、地表水冲蚀下,形成了奇特的岩溶峰丛地貌;西寨门处出露的团状白云岩角砾显示了岩层的顺层滑动构造;勒马崖处的"马蹄印"、"虫管"岩石花纹描绘了史前滨海动物的活动;棋子山的各色砾石记录了河流对砾石的冲刷、搬运、摩擦过程;锡崖沟的"四世同堂"地层讲述了此地三次巨大的地壳运动;凤凰欢乐谷的"石门"表明了石灰碳酸盐层沿节理裂隙经过水冲、溶蚀等地质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陕西富平中—上奥陶统赵老峪组发育了一套半远洋的以薄板状和页状泥晶灰岩夹重力流碳酸盐岩为特征的斜坡相地层。重力流沉积按成因可划分为直移滑移体、滚动滑移体、碎屑流角砾灰岩、颗粒流角砾灰岩和浊流灰岩五种类型。笔者曾对其中能指示古斜坡和古流向的沉积构造、砾石长轴走向及古网格虫迹长轴方向进行了大量的实地测量。研究表明,该区在中、晚奥陶世时有一个向东南方向倾没的古斜坡,并存在着顺坡下流的重力流和平行斜坡等深线流动的等深流。  相似文献   

11.
白彦组分布于鲁西灰岩出露区,赋存在溶沟、溶槽、溶洞中。砾岩主要砾石成分为燧石,磨圆度较好,普遍含金刚石。其岩相、结构构造、成因复杂。通过分析砾岩的特征、砾岩的形成过程、时代及金刚石的来源,认为鲁西白彦地区存在尚未发现的金刚石原生矿。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烟台市宋家沟牟平区金矿区内发育有莱阳群林寺山组砾岩,该组砾岩分选性较差,既有近椭圆磨圆度极高砾石,也有棱角分明无磨圆砾石,反映了砾岩源区复杂的特点。该文对砾岩内碎屑锆石U-Pb年龄段的分析得到碎屑锆石年龄分别落入640~770Ma,540~570Ma和(228±4)Ma,通过对这些年龄时段的分析,新元古代活动大陆边缘事件的花岗质片麻岩、震旦纪时代的岩体、柳林庄序列喷出岩都可能是其母岩。根据研究区内此类岩石的出露情况分析得到其近源与远距离搬运沉积两种结果,并与前人研究相对比,得到该组砾岩物源区为苏鲁造山带,说明在胶莱盆地形成之初,东北缘的物源区就以苏鲁造山带为主。该认识对于研究胶东地区的造山带不同时期地质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天水渭北地区变质花岗岩类岩石学特征及其地质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水渭北地区地处祁连与北秦岭造山带结合部位。通过详细的岩石学特征、接触关系、形变及变质特征研究证实,尽管岩体有较强烈的变质和变形作用,但岩体内保留有清晰的原生岩浆组构,岩体与围岩有清楚的侵入关系,因而从变质地层中识别和解体出来众多的变质花岗岩类。主要成岩期及代表性岩类有:晚元古代为片麻状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同位素年龄为953.4~1 450 Ma;震旦纪为片理化石英二长岩—石英闪长岩,同位素年龄为547 Ma。识别和解体出的这些变质花岗岩类,为进一步研究祁连和北秦岭两大构造单元的岩浆事件和构造演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地台南缘断续出露上元古界青白口系皇坪组,其上部为叠层石白云岩,叠层石大都已硅化,呈树枝状,有原地生长的,也有倒卧的,厚30~40m,为叠层石生物层。它们大致沿东西向构造线呈带状分布,延展近60km,其底部为角砾岩,角砾成分主要为燧石,其次为白云岩,燧石大都为薄板状。角砾为杂基支撑,定向排列,具粒序层理,系叠层石生物层崩塌而成的碎屑流。  相似文献   

15.
在山东省枣庄市某棚户区改造项目前期的岩土工程勘察和物探勘查中,发现部分建筑物及车库基础下存在采空区及采煤巷道。根据前期工作,对其中一条巷道进行了注浆处理。处理后,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注浆位置进行了物探勘查,认为该处注浆后视电阻率升高,原低阻异常区明显减小或者消失,注浆采空区与未注浆采空区有明显的电性差异,未注浆区的明显低阻异常为分辨注浆区位置和效果提供了对比参考。但在使用电阻率法对注浆区进行检测时,要保证水泥浆固结,否则无法有效区分原充水采空区及未固结水泥浆引起的视电阻率异常,不利于判断注浆效果。因此,用物探方法检测注浆效果,可为工程顺利施工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西涝口金矿区累计提交金资源量5 t多,已发现矿脉矿体主要集中在荆山群地层与鹊山岩体的南接触带附近。该文通过对荆山群地层与鹊山岩体北部开展研究,分析北接触带激电异常,认为北接触带激电异常可能是由金盲矿体引起,成矿条件好,成矿潜力大,应进一步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7.
王家辇-南王孔地区水泥用灰岩矿位于青州市西北10km处。区内第四系广布,以大站组为主,含矿地层为奥陶纪马家沟群北庵庄组微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呈单斜形式产出,矿层延伸稳定。区内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断裂只对矿体有局部的位移,以及岩石的破碎,对矿体、矿石质量基本没有影响。矿石自然类型为微晶灰岩型和条带状灰岩型。工业类型为水泥用灰岩,成矿类型为浅海相沉积矿床。  相似文献   

18.
主要分析了构造抬升对水系和地形的影响和恢复,以从古生代灰岩围岩中大面积但零星出露的岩溶砾岩点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古水系和地形地貌恢复和反演做出了新的尝试。在收集资料和实测的基础上,尝试性探讨了利用稳定水体参照物高程反演抬升高度以及邻区山峰点的古高程、古水系,恢复区域上古地形地貌的技术方法。并以白彦地区为例,通过白彦岩溶砾岩的分布、产状、金刚石矿物含量、岩性等地质特征,恢复白彦地区古地形线、古水系位置和流向等古地理地貌,指出在白彦期时代,该区总体发育4个水系,邹城市大石墙水系、枣庄水系、平邑水系、费县水系,水系中金刚石含量较为丰富的砾岩点大多分布在凤凰山隆起中心,其中在平邑水系推测存在一个山地峡谷中的古湖泊。认为蒙山凸起中已知的常马庄地区的金伯利岩脉所含有金刚石可能主要供应平邑区水系,其他3个地区水系的金刚石可能来源于凤凰山及其东部隆起剥蚀地区。  相似文献   

19.
The research area is situ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arim basin, which includes Awati depression and Bachu uplifted block. It underwent three times processes of compression in a large scale and a near term extension since Cambrian. The first compression occurred during Middle Cambrian to Devonian, which formed fault band folds in NW axial direction. They were "under-water uplift" and distributed all over the research area. The second compression occurred in Late Permian and formed fault band folds and a few fault propagation folds in NS axial direction. They are developed near Tumuxiuke fault belt and the northern research area. The western anticline is bigger than the eastern one in extent and size. The third compression occurred during Palaeogene to Quaternary and formed tumuxiuke fault belt and fault propagation folds in NW direction. They are distributed over the south part of the research area. Tumuxiuke fault belt is a big scale dextral reversed strike-slip fault belt; it transformed or destroyed the fold structure of the research area. A short-term extension occurred during Early Permian. Tarim Basin is in the rift forming stage of craton, and there exist widespread basic vol- canic rocks, basic intrusive bodies and dikes.  相似文献   

20.
持续引水灌溉改变了马兰黄土的结构, 降低了土体的抗剪强度, 导致黑方台地区黄土滑坡频繁发生, 严重影响着当地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了明析马兰黄土的渗透过程, 取黑方台马兰黄土为研究对象, 分别开展核磁共振(NMR)试验及扫描电镜(SEM)试验, 以解释此类黄土在不同初始含水率及不同干密度下的渗透特性及结构损伤微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入渗速率与土体初始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 土体初始含水率越高, 其充水微小孔隙增加速率越慢, 充水中大孔隙增加速率越快; 入渗速率与土体干密度呈负相关关系, 且会率先形成高含水率区域, 土体干密度越大, 其充水微小孔隙增加越慢, 充水中大孔隙增加越快。入渗前后对比发现, 试样初始含水率越高, 微小孔隙增加比例越小, 颗粒间接触方式变化越不明显; 干密度越大的试样不同孔隙体积基本按等量变化, 接触面积明显减少, 形成更多的架空孔隙, 连通性较好, 具有较好的储水能力。入渗后试样原本的致密结构丧失, 颗粒破碎严重, 部分细长状颗粒向似椭圆状颗粒演化, 颗粒间接触方式变为点边接触, 粒间胶结作用遭受损伤破坏, 甚至部分团粒中颗粒分离、脱落, 使得土体强度丧失, 最终导致滑坡发生。研究结果可为黄土滑坡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