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延庆、怀来地区地壳深部磁性构造与地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三维磁性层反演理论和方法,对延庆、怀来地区航磁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反演计算了该区磁性基底埋深、居里等温面埋深和视磁化强度分布。揭示了延庆盆地、矾山盆地、怀来盆地、涿鹿盆地等四个相互联通盆地的磁性基底的定量特征。对该区地震发生的深部原因和地壳内不同特性块体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对该区地震分布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初步提出了该区地震的危险区划和今后的重点监测区。  相似文献   

2.
北京西北地区壳幔结构的非均匀性特征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在北京西北部地区穿过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北西段地震测深剖面进行了综合解释和研究, 揭示了延庆——怀来、 张北——尚义地震活动区异常的深浅地壳结构特征. 结果表明: 研究区基底结构具有明显的起伏变化, 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基底埋深存在着较大差异. 基底埋深在局部地段呈现出的急剧变化可视其为基底断裂存在的一种标志, 基底断裂与地壳深断裂的存在为岩浆的上溢提供了条件, 从而导致了地壳结构强烈的非均匀性. 延怀地区壳内复杂反射波组序列和局部强弱不连续反射带现象的出现, 表明该地区地壳结构发生了强烈的挤压变形, 从而构成了该地区复杂的地壳结构, 为该地区地震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来源; 张北——尚义地区壳内不同深度范围低速异常体和局部的C1界面的存在, 可以认为是岩浆多期活动的产物, 在区域构造活动的作用下脆性的上地壳内, 当局部应力积聚到一定的程度从而引发了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2000—2006年怀来CO_2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怀来CO2测点的地质条件和基本动态特征,重点分析了2000年以来测值最高值逐年升高的变化特征.逐一排除了测试管、地温、降雨等因素引起变化的可能性,与40 km外延庆松山CO2监测点类似的变化特征对比也说明这种变化不是人为因素所致.分析显示CO2测值逐年升高的特征与测点周围300 km范围内最高震级逐渐增大的特征相吻合,可能反映了京西北地区能量的逐渐积累,应力状态的不断增强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延怀盆地设定地震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彦君 《地震工程学报》2008,30(2):159-162,183
通过延怀盆地构造背景、新构造活动、古地震等资料的分析,综合构造应力场模拟、构造类比、大震离逝率、孕震蓄能等因素及由经验公式推断的研究结果,对延怀盆地设定地震相关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延怀盆地设定地震的震级上限为7,发震断层为方家冲一营门矿段断层,震源深度为10 km左右.  相似文献   

5.
延-怀盆地新构造与地震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延-怀盆地属新生代断陷盆地。本文据第四纪沉积、地貌特征、地球物理和历史地震等资料,对本区之新构造划分为六个类型,又根据每个类型的活动程度,结合新、老构造格局和地震活动性,对本区地震活动趋势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tudyoncrustmantletectonicsanditsvelocitystructurealongtheBeijingHuailaiFengzhenprofileZHIPINGZHU(祝治平)XIANKANGZHANG(张先康)...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周缘地带未来强震发生地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地质构造和构造活动特征的研究可知,鄂尔多斯周缘各断陷盆地均有发生强烈地震的可能,根据对历史地震活动规律和现今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认为,鄂尔多斯周缘未来强震活动具有“填空性”,即历史上已发生过强烈地震的各盆地,近期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历史上未发生过强烈地震而近一个时段(数十年间)中小地震活动频度比较高,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某些盆地,如北缘构成河套平原的临河盆地、白彦花盆地、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市所在的呼包盆地,东北缘的大同盆地和延怀盆地等,是未来发生强烈地震(大于7级甚至超过8级)的最优选地段。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强烈地震的前兆,在欧洲共同体的支持下,中国和英国的地震学家共同在北京西北的延庆—怀来盆地建立了一个数字地震台网.延庆—怀来数字地震台网由5个野外台和一个中心台构成。研究工作的重点是探索强烈地震前地震横波分裂现象中的参数变化.1995年4月30日台网建成并投入运作.1995年7月下旬.怀来地区发生ML=4.0地震及其余震,延庆—怀来数字地震台网很好地记录了这一地震序列。初步的分析表明.这一地震序列表明了怀来县城以南6—8km处,怀来盆地南缘下部的断层活动,它与怀来地区地表有明显出露的主要断裂没有明显的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9.
尹功明  高钧成 《地震地质》1996,18(4):358-360
北京延庆盆地是一个小型的新生代断陷盆地,第四纪时期曾发育多期湖相层,而对这些湖相层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认识。应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方法对采自北京延庆盆地地表湖相沉积层的6个钙质样品作了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延庆盆地地表出露的较老湖相层的时代属于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10.
IntroductionSince the late 1970s, the quickly developed global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 has been providing high quality recordings of large earthquakes in global scale, based on which digital seismolog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Compared with large earthquakes, moderate and small sized shocks have more frequent occurrence, and comprise clues to geological tectonics and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a region. Preceding and following a large earthquake, usually occur numbers of small events that im…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邢台地震极震区浅层探测、新生代深浅构造运动的分期、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剖析及其与震源参数的对比等研究,指出邢台地震区控制早第三纪盆岭构造发育的铲形断裂及其下部向东缓倾的滑脱面与邢台地震的发生无关;邢台地震群是在最新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受北西向断层或横向障碍体阻隔的不连续“深断裂”依次向上撕裂状破裂扩展、引起相邻斜列状深断裂间应力迁移和加载等三维破裂过程的产物;邢台地震断层是先存地壳“深断裂”向上撕裂状扩展的“新生断层”。  相似文献   

12.
西宁盆地深部构造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宁盆地及周缘处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带,历史上该区曾发生过多次浅层地震(其中几次具有较大的破坏性)。通过区域地球物理场的分析,推断深部构造的特征,对地震产生的动力学背景作深入探讨有利于地壳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13.
银川断陷盆地地壳结构与构造的地震学证据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跨银川断陷盆地,完成了一条长68.9 km的高分辨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首次获得了银川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地堑型断陷盆地深部断裂系(黄河断裂、银川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特征及深浅构造关系.结果表明:银川断陷盆地上地壳为双程走时8 s(深度约20 km)反射面以上的区域,上地壳上部地层层位丰富,地层分段连续性较好,上地壳下部地层分层特征不明显,地质构造简单;下地壳(8~13 s)反射能量较弱,反射同相轴不明显;下地壳下部壳幔过渡带(13 s附近)由一组能量较强、持续时间较长(1.5 s)的反射波组组成,厚度约4.5 km.芦花台断裂、银川断裂分别于12~12.5 km、18~19 km深处交汇于贺兰山东麓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于28~29 km深处交汇于黄河断裂,黄河断裂为错断Moho面的深大断裂,银川地堑为以黄河断裂为主,其他断裂为辅组合而成的负花状构造.根据贺兰山东麓断裂和银川断裂的相互关系,认为贺兰山东麓断裂对1739年平罗—银川8级地震起主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Approximately 4000 people were killed due to collapse of buildings in downtown Adapazari during the 1999 Izmit, Turkey earthquake (Mw = 7.4). The downtown is located on a deep sedimentary basin, so-called Adapazari basin. We study site effects of the Adapazari basin based on strong- and weak-motion data obtained by a temporary array observation deployed in and around the Adapazari basin after the earthquake. Four moderate-size aftershocks (M4.6–M5.8) are selected in our study. We evaluate the S-wave amplifications in the basin by using the traditional spectral ratio method. The spectral ratios show that the S waves are considerably amplified in the frequency range of 0.5 to about 5 Hz at the basin sites, but are apparently de-amplified at frequencies higher than about 10 Hz. We make a quantit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mpirical amplifications based on the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s at the stiff-soil reference site as well as at the basin sites; these structures were estimated by the microtremor array measurements.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we confirm that the amplifications at low frequencies are attributed to the thick sedimentary layers in the Adapazari basin and that the apparent de-amplifications at high frequencies are partly due to the reference site response. In addition to the considerable S-wave amplifications, the basin site records show long-period (about 2 sec) later phases after the S-wave arrival; these later phases are basin-transduced surface waves that are originated from the source and transmitted into the basin. The predominant period of these waves apparently depends on the earthquake magnitude. We conclude that heavy damage in downtown Adapazari during the 1999 Izmit earthquake was caused not only by strongly amplified S-waves but also by long-period basin surface waves of long duration.  相似文献   

15.
沈旭章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6):1895-1903
地壳和岩石圈变形特征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强地震的深部孕震环境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联合P和S波远震接收函数偏移成像结果,对发生过芦山7.0地震和汶川8.0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及附近区域地壳和岩石圈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揭示出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龙门山断裂带,Moho面和岩石圈底界面(LAB)呈现出强烈变形,特别是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震源区下方地壳出现了错断、下凹,岩石圈也呈现下凹变形特征.这种地壳及岩石圈变形所代表的高应力的积累可能是汶川和芦山地震发生的重要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16.
延庆松山泉水汞的映震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延庆松山泉水汞观测资料进行清理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该泉水汞的映震能力进行了评价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泉水汞异常与地震的对应率较高,1997年以来,其异常对于测点附近发生的有感地震及中小地震和距测点较远范围内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有很高的对应率,根据地质构造的活动特征对该泉水贡映震灵敏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张丽峰  郭晓  章鑫  屠泓为 《地震学报》2018,40(6):797-808
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亮温数据为数据基础,采用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方法进行处理分析,并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时空扫描。结果表明:① 在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地震前,沿龙门山断裂带存在一条热红外辐射增温带,其热辐射异常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边缘,异常面积最大可达6×104 km2,九寨沟地震即发生在增温区域的边缘;② 九寨沟地震的相对功率谱时序演化特征显示,2017年7月初相对功率谱幅值迅速升高以后,长时间持续呈高幅值状态,且与过去十年的数据相比相对功率谱较为突出,直到地震后一段时间才恢复;③ 九寨沟地震异常的分布与汶川地震前热辐射异常展布相似,对其它发生在含油气盆地边缘的地震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热辐射异常均具有类似盆地形态的特征,反之,这种类似盆地形态的异常与MS≥6.5地震的对应率为75%;④ 地震盆地效应是位于盆地边缘的、具有不同发震构造的地震表现出相似的热辐射空间展布的主要原因,与地球放气理论机理解释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王健  吴宣  高阿甲  陈鲲  邵磊 《地震学报》2010,32(1):108-117
随着应用、研究的广泛和深入,对历史地震参数精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探讨历史地震参数校订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公元294年(晋惠帝元康四年)记载了北京延庆的一次强震事件.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简略,对史料的理解及对此次地震的参数存在分歧.通过系统收集、整理原有研究成果,详细分析其异同,并通过细读原始资料,实地考察以及定量分析1970年以来的中小地震时空分布特征与强震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对此次地震参数进行了校订.校订后的结果是:地震名称应为北京延庆海坨山地震,发震时间为公元294年9月,震级为6级,震中位置为115.85°E、40.59°N,震中误差为Ⅱ类.并以此为例,探讨了历史地震参数校订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现行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是经过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活动性参数和衰减关系的确定,以及基岩地震动参数的计算而作为基础资料的历史强震目录,同时也是通过历史地震记载的分析得到的。然而,在其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不确定性,而现有的不确定校正很难达到满意的程度。本文设想仅仅利用历史地震的史料记载,依据最大似然法,计算场地的各不同年份不同超越概率的地震危险性。以怀来、河间、唐山、承德、宁晋、石家庄为例,并仅仅以这些场地的历史记载为依据,不考虑推测的影响烈度,计算这些场地的危险性分析结果,并与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的结果进行比较,由此来说明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20.
在沙城以东的延庆盆地及其邻近区域内布设了由GDS-1000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流动地震台阵,利用台阵记录的宽频带远震P波波形数据和非线性接收函数反演方法获得了延怀盆地内0-80km深度范围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利用计算机三维彩色剖分显示技术研究了台阵下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横向非均匀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的地壳厚度为40km左右,壳幔界面有4km左右的上下起伏.地表沉积盖层在延庆盆地中心附近厚度约1km,而在向盆地外围延伸的方向上相对变薄.研究区域内上地壳S波速度结构较复杂,而下地壳与上地幔则相对比较均匀.其上地壳最突出的特点是在10km深度附近有明显的S波低速层.在延庆盆地下方,它延伸到6-20km的深度范围.在延庆盆地南侧,该低速层有从西往东逐渐减弱的趋势.研究区域内的地震基本上都发生在延庆盆地下方上地壳低速体外围.据此推断,延庆盆地及其临近区域内的地震活动与该区域地壳内的热状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