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扩张与城市热岛扩张耦合态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扩张与城市热岛扩张的耦合态势,对改善大湾区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科学价值。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2008和2016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和地表温度数据,提取大湾区的建设用地、划分城市热岛强度等级、识别城市热岛区域;在此基础上,使用总体耦合态势和空间耦合特征两种模型揭示大湾区在不同时期建设用地扩张和城市热岛扩张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 2000-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用地扩张和城市热岛扩张趋势具有同步性;② 城市热岛区域面积不断增加,在珠江口两岸逐步形成了连接中山-佛山-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大范围分布的倒“U”形城市热岛条带;③ 大湾区建设用地与城市热岛的总体耦合态势处于不断加强的过程,至2016年,两类指标的重心距离达到研究期内的最小距离,此时的总体耦合态势最强;④ 研究期内,大湾区未出现建设用地扩张和城市热岛扩张严重失调情况,建设用地扩张和城市热岛扩张耦合类型以耦合型、基本耦合型以及轻度不耦合型为主,空间耦合程度高。  相似文献   

2.
不透水地表是衡量城市化过程与空间扩张的重要特征.本文以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以下简称大湾区)为研究区,采用重心-标准差椭圆与梯度分析等方法,探讨其1987-2017年不透水地表的时空扩张分布特征与演化趋势.结果 表明:①30年来大湾区的不透水地表面积从1839.34km2持续增长至12 385.9...  相似文献   

3.
同城化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对于城市制定科学规划、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提取3个时期太原市城区和榆次城区建设用地信息,分析了研究区建设用地扩张的区域以及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利用相关的统计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究研究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张。研究区太原部分的建设用地重心先向西北再向东南迁移,研究区榆次部分的建设用地重心整体向西北方向迁移。研究区建设用地扩张主要受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策因素和交通因素等5个因素影响,但各个因素对建设用地扩张的推动力大小不同。  相似文献   

4.
自1978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外延粗放扩张式的快速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城市群作为推进后城镇化发展阶段的主体形态,其智慧化建设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但智慧城市群建设如果缺乏理论指导,会陷入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本文力图通过对城市的“智慧”和城市群的空间概念体系的本质认知,构建“互联互通、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为“一联三生”)体系下的智慧城市群理论框架。结果表明:① 智慧城市与智慧城市群的建设需要“命运共同体”的灵魂引领。在对心理学领域“智慧”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的自主调节”的智慧城市灵魂。自主调节包括实时的智慧感知、智慧评估和智慧优化;② “一联三生”构成城市群空间概念体系,包含“一联”和“三生”等4个主题内容;③ 实现“一联三生”的智慧感知、智慧评估和智慧优化是智慧城市群构建的核心内容。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实际,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群的建设目标与内容,并探讨了地理空间信息在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群建设中的支撑作用,为我国智慧城市群的框架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18日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要求,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促进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河南启动了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7.
正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命脉。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建设用地产生了大量的需求,在18亿亩耕地红线的硬性约束下,原来单纯依赖新增建设用地进行城市发展扩张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建立健全规划统筹、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利益共享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约束机制,盘活利用现有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建立存量建设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湘南地区15个典型县(市、区)作为研究区,收集、整理、制作研究区内影像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社会经济等数据,从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扩展形态、城镇化扩展效益等方面对监测区内城乡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进行监测分析,为今后湘南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18日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要求,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促进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河南启动了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为编制好这一重大专项规划,笔者进行了认真思考和实地调研,提出了规划编制应开展的重点工作和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0.
基于政府大数据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发展都有各自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是受城市发展过程中政府决策及规划政策的影响而形成。作为我国首都,同时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城市,北京市的城市建设用地在过去20年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持续扩张。笔者认为,北京市城市扩张期间,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模式有特定的规律和空间特征。本文中,笔者采用非负矩阵分解(NMF)的方法,对北京市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发放数据进行挖掘,以此识别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笔者发现这个阶段包含了两种主要发展模式,同时也结合诸多辅助信息对这两种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释。本文中使用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识别方法可以推广到其他区域的城市研究中,对城市设计及政府决策工作起到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探讨用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路及方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山西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全过程,需要坚持生态敏感性、建设适宜性、环境宜居性相互协同的原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以综合整治工程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途径,以生态文明制度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保障,形成国土生态屏障、重要生态功能区、基础生态用地和生态网络体系为主体的新型城镇生态安全体系,实现经济、环境、人居和谐的新型城镇空间格局。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城乡土地利用格局,加强城镇建设用地调控,保障城镇化建设合理用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使有限的国土资源合理地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在快速城镇化时期,城市边缘区是城市扩张过程中空间结构变化最大、土地利用转变最快的地区,以过渡性、复杂性、动态性为突出特征。研究城市边缘区的空间演变对认识城镇化、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海淀区空间发展历史渊源的基础上,采用了RS/GIS技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淀城市边缘区的范围、空间扩张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结合系统论方法,探索影响海淀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变的若干因素。研究发现:海淀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文化渊源,且在政策、经济、人口、交通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处于不断动态变化之中;呈现出沿环线不规则分布、边界由清晰变模糊、整体向西北推移的空间特征;总面积逐渐增加、年扩张速率先升后降;1995-2007年以向外扩张为主,其他阶段以内部填充型发展为主;空间分布及扩张强度在不同乡镇街道具有区域差异性等。本文将RS/GIS技术与系统分析相结合,来研究城市边缘区相关问题的技术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两江新区作为中国第一个内陆开放区,在短时间内经历了高强度开发,其社会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对于国家新区的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两江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基本分布在中心城区外围,部分沿交通线向外扩张,并可通过元胞自动机模型对未来建设用地演变趋势进行模拟。本研究基于两江新区的人口数据、建设用地空间分布、道路数据等基本要素分析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两江新区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与机制并进行多模型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 从人口、用地、交通等基本要素的时空变化可以看出,两江新区自2010年6月成立至2015年,区域城镇中心体系和空间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② 政策环境、基础设施、要素成本和集聚效应是企业入驻两江新区的4个主要驱动因素;③ 两江新区建设用地扩张空间累积阻力值呈同心圆和轴带发展形态,建设用地空间演变基本向空间累积阻力值低的方向和地区扩张;④ 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的结果精度在80%以上,能够展示过去5年两江新区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和未来该区域空间结构的状况。本研究的结果能够为内陆开放区的优化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有助于提高重庆市两江新区开发建设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提出了"五个扎实"新要求,强调广西发展的潜力在开放,后劲也在开放。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同志提出了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加快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的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苍梧县作为广西东大门,肩负着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任。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对耕地保护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正10月22日,记者从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了解到,该厅印发《关于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精细化管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严格落实"增存挂钩"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以用地的高质量供给保障全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通知》指出,河南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和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用地仍保持较大需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脱钩理论构建脱钩模型分析湖南省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及其空间差异,探索2011-2016年湖南省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变化的脱钩特点。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6年湖南省及各市州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指数波动较大,脱钩指数曲线呈"W"型变化;湖南省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类型以强脱钩为主,反映了湖南省经济发展逐渐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经济发展的"稳增长、调结构"特征成效渐显;各市州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强脱钩类型大致呈"一极两轴"式分布于长株潭增长极区域和京广、沪昆两个交通走廊带。  相似文献   

18.
深入分析建设用地演变过程,掌握城市扩张不同阶段的时空特征,对科学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来解译东莞市建设用地,使用重心空间轨迹模型及空间扩张象限分析法,实现对东莞市近20年来城市扩张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东莞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显著,城市扩张明显,部分区域的建...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推进的重要发展时期,建设用地需求刚性增长与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面临着"规划缺空间,计划缺指标,补充缺后备"的三重压力。面对既要保护耕地红线,又要保障发展用地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国土资源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制订出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新举措,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在不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的前提下,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实现"双保双赢"目标。虽然余姚市没有列入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单位,但我们依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平台,  相似文献   

20.
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对于保障资源合理利用、促进城镇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现有研究多以规划实践的技术探讨为主,但对资源环境的定量化评估不足,且较少在大都市区尺度开展研究。本文以武汉大都市区为研究案例,提出在耦合多种要素构建“双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FLUS模型进行土地利用模拟和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并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等对结果进行分析校验。结果表明:① 土地利用模拟KAPPA系数为0.95,总体精度为0.96,能较好的反映未来用地变化情况,且结果显示城镇建设用地呈蔓延式扩张,有必要通过划定边界来控制城镇开发;② 根据模拟结果划定城镇开发边界,能够避免城镇建设集中占用生态或农业价值较高的区域,并在优化形态的基础上改善武汉大都市区的城镇空间布局,有很强的适用性;③ 驱动体系评价表明,相较于单一因子库,“双评价”因子库精度更高,且更能优化景观格局,促进建设用地斑块集聚发展并填补建成区空白,更符合区域发展诉求;④ 扩张结果评价表明划定结果与武汉大都市区的未来发展模式吻合,未来空间管控应重点关注临空港片区、阳逻片区、光谷-未来城片区、纸坊片区扩张的潜在价值。本研究验证了FLUS模型在武汉大都市区内应用的有效性,为规划管控及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